1、问题解决策略研究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首先对问题解决进行了研究,并对“问题解决”作了诸多的阐释。什么是问题解决?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至今仍然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的认为,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有的把学习分成八种类型:信号学习、概念学习、法则学习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其中最高级和复杂的一种类型,意味着以独特的方式选择多组法则,并且把它们综合起来运用,它将导致建立起学习者先前不知道的更高级的一组法则。但不管怎样,问题解决已经成为已成为“学会学习”的重要途
2、径。一 问题与问题解决及策略(一)问题:思维的产生和进行起源于有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里所讲的问题(problem)是指疑难问题,也称难题,而不是指个人仅凭经验就可直接加以处理的问题。例如,像“你做过早操吗?”这类问题,你只需从记忆中提取出信息即可,无须有思维活动的参加。但像“早操为什么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类问题,你记忆中未必有现成的答案,于是你感到困惑并设法寻求问题的答案。可根据问题规定的方式将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清楚规定的问题,对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均有清楚的说明,如: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另一类是含糊规定的问题,对问题的条件和要求没有清楚的说明,带有很大
3、的不确定性,如:有两根悬吊着的绳子,绳子不够长,当你抓住任何一根时无法碰到另外一根,此时,你如何将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就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历程。问题解决者的最初状态称为当前状态,而所要达到的目标称为目标状态。以河内塔问题(Tower of Hanoi problem)为例,如图 114 所示,在一块木板上有 1、2、3 三个立柱,在 1 柱上串放着三个圆盘,小的在上面,大的在下面(当前状态) 。让被试将 1 柱上的三个圆盘移到 3 柱(目标状态) 。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任何一个柱
4、子上面的一个圆盘,但大的圆盘不能放在小的圆盘上,移动的次数越少越好。要将当前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中间必须经过一系列操作步骤,也称为中间状态。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而问题解决就是从当前状态经过一步一步的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1、河内塔的转移方式有规律吗?2、10 个圆盘的河内塔你能多长时间完成?3、听过船夫摆渡“狼、羊、白菜”过河的故事吗?(三)问题解决的策略使问题发生某些变化并由此提供一定信息的处理、试验或探索。问题解决中所用的各种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算法式和启发式。(一)算法式 算法式(algoritbm)是一种按逻辑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一定能得出正确答案的特定程序。例如,解一个 6
5、 个字母的字谜(如 source),假如确实有这样的一个词存在,你只要系统地改变这 6 个字母的次序,每次到词典中去查字母构成的排列,最终就能找到一个匹配的词(如 course 或者 source)。运用这种策略,问题解决者可能需要作出 720 种排列。因此,算法式的最大缺点是很费时间的。(三)启发式启发式(heuristics)是由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的一些经验规则。如果你曾经换过汽车轮胎,当你的汽车轮胎在公路上出毛病时,你可能会想到用千斤顶抬起车来换轮胎这种有用的启发式策略。与算法式不同,启发式并不能保证得到答案,但这种缺点可以通过其容易且速度快的优点而得到补偿。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学家
6、已经发现人类经常使用的几种有效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顺向工作、逆向工作和假设检验。1、手段目的分析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s analysis)是指问题解决者不断地将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进行比较,然后采取措施尽可能地缩小这两个状态之间的差异。当问题可分成若干个各自具有目标的更小问题时,人们常常采用手段目的分析启发式。如图 114 所示用手段目的分析来解决河内塔问题,就是把一个问题分成若干个比较小的问题,每个小问题都有自己的目标,通过子目标的实现使问题的当前状态达到最后的目标状态。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Hayes,1989)用问题解决循环(problemsolving cycle
7、)来加以描述。当我们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一般要经历下列几个步骤:确定问题、定义问题、形成策略、组织信息、分配资源、监控和评估一是确定问题(problem identification)。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要认定有问题。有时把一个情境认定为有问题都有困难:也许你没有认识到有一个目标(如没有意识到期终要完成一篇论文),也许没有认识到通向目标的道路会受阻(如没有留意平时要积累有关资料),也许没有认识到已有的解决方案不起作用了(如想以中学的学习方式来对付大学的学习)。如果是这样,你就不会想到要写一篇学期论文,这篇论文拟探讨什么问题。二是定义问题(problem definition)。一旦有了
8、问题,下一步是要定义和表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它。例如,在认定拟探讨某个问题的学期论文后,你就必须很好地定义论文的主题。这样才有可能决定要收集哪些资料和如何撰写论文的策略。正确定义和表征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三是形成策略(strategy formulation)。一旦问题被定义下来,下一步就要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可以是分析(analysis)的,即把复杂问题的整体分解成为可处理的元素,也可以是综合(synthesis)的,即把各个元素集中在一起,进而组合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可以用其他的策略。四是组织信息(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一旦策略(至少是暂定的策
9、略)形成后,就要把有用的信息组织起来以实现这个策略。当然,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在组织、了解有关信息。但在这一步骤中所组织的信息是有针对性的,目的是要找到一条最好途径来实现该策略。例如,你的问题是为你的学期论文组织信息,那么你可以拟订一个提纲来组织你的想法。如果你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地点,那么你或许需要一张地图来组织相关信息。五是分配资源(resource allocation)。除某些特殊问题外,大多数问题都是有限资源(包括时间、金钱、设备、空间等)的问题。因此就要考虑哪些问题值得花多少资源,这就需要知道如何分配何种资源。六是监控(monitoring)。从问题解决一开始问题解决者就应进行监控,
10、即检查自己正在做的事是否一步步地接近目标,还包括对时间谨慎花费的监控。监控能使你及时发现错误,有时错误一开始就有,有时中途出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整。七是评估(evaluation)。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对答案进行评估。评估,有时要马上进行,有时可稍晚些或很久后进行。例如,起草了学期论文后,很可能要对初稿进行多次评估,加以修改和校对。通常,评估会导致重大进展。通过评估,可能发现新问题,也可能对原先的问题进行重新定义,可能会形成新的策略,发现新的资源,或对已有资源的利用更充分。因此,当问题解决出现一个新局面并开始新一轮循环时,这次问题解决的循环便完成了。三 影像解决问题的因素
1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下面讨论其中主要的几种。(一)问题表征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要能解决一个问题,不仅有赖于我们分解该问题的策略,也有赖于我们对该问题如何进行表征。如图 117 图所示的九点方阵和火柴排图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是受到知觉情境的限制。左图中的 9 个点,很容易使人在知觉上构成一个封闭的四边,从而让人难以突破知觉经验,但四段直线必须延伸到 9 个点构成的区域之外才能达到目的;右图中的
12、6 根火柴是在平面上排列的,但想在平面上排成 4 个连接的三角形,6 根火柴无法达到目的,唯一的可能是将 6 根火柴架成立体的。再看下面的例子,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 6 厘米,请问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知觉呈现方式有两种。由于图 a 较难看出圆半径与外切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而图 b 较容易看出圆半径与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们一般在解决图 a 问题时出错多,解决图 b 问题时出错少。(二)思维定势思维定势(set of thinking)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定势常常是意识不到的,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最初
13、研究定势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的是梅尔(Maier,1930)。在他的实验中,对部分被试利用指导语给予指向性的暗示,对另一些被试不给予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绝大多数被试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妨碍作用可以从陆钦斯(Luchins,1942)的实验中看到。在实验中,告诉被试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要求他利用这三个杯子量出一定量的水。其实验程序见表 112。实验结果表明:在这个例子中,定势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刻板化。陆钦斯的量水问题实验序列三个杯的容量序列A B C要求量出水的容量1 21 127 3 1002 14 163 25 993 18 43 10 54 9
14、42 6 215 20 59 4 316 23 49 3 207 15 39 3 183、克服定势的案例:克服定势,防止悔婚(笑话):一天,一小伙子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财主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小伙子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 ,该怎么做呢?克服定势,造福人类自行车的发明比萨斜塔试验但是具体的现实,永远高于理论的教条。 在一次研究人的创造思维的会议上,日本创造学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一把曲别针,同时
15、提出一个问题。他问:“这些曲别针有多少用途?” 当时在场的一位学者说有 30 多种。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 300 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个条子,条子上写: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个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用途。 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由于相同的质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道多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变顾1、2、3、4、5、6、7、8、9 和加减乘除,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字母,于是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表达。 对于这些难度不是很大的实际问题,许多人不能解决的主要
16、原因是因为在他们的视野和心理上存在局限,受到某种物体的通常用途的影响,所以难以发现这种物体的其他新用途,因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妨碍了问题的解决。(三)推理因素推理的正确性除了受前提的真实性和是否符合逻辑规则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影响推理正确性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几种。1、推理材料的性质一般来说,推理的材料具体,推理就比较容易;对于抽象材料,推理比较困难。沃森和约翰 莱尔德(Wason & JohnsonLaird ,1972)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一点。向被试呈现四张卡片。在一类问题中,每张卡片的一面为字母而另一面为数字(图 113 的上半部)。被试必须决定翻转哪些卡片,才能推断下述命题是
17、否正确: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为元音,另一面则为偶数。虽然大多数被试正确地选择了“E”卡片,但同时正确地选择了“7”卡片的人不到 10。因为 E 的背面出现奇数,7 的背面出现元音就会使这一命题失效。大约一半的被试翻看了 E 和 2,这种选择是错的。E 是必须翻看的,但 2 不必翻看,因为它的背面不论是元音或是辅音,都不会使这一命题失效。然而在另一类上述问题中,被试的操作却有了很大的改进。如图 113 的下半部,此时的命题是:如果一个人在喝啤酒,他必定已超过 19 岁。每张卡片一面写着一个人的年龄,另一面是他正在喝什么。这类问题在逻辑上相当于上类问题(特别是“啤酒”相当于“E”,“16”相当于“7
18、”)。但是现在大多数被试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们翻转了“啤酒”和“16”的卡片)。可见,与人的某种具体活动情景相联系的课题,推论的正确性就会大为提高。2、前提气氛效应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不正确的结论。这种现象称为前提气氛效应(premiseatmosphere effect)。例如,在一个实验(Woodworth & Sells,1935)中,用下列一类习题:如果所有的 X 都是 Y,如果所有的 Z 都是 Y,则所有的 X 都是 Z。让未受过形式逻辑训练的被试对题中的结论表示赞同或不赞同。结果有 58的被试表示赞同。稍微改变习题的性质:所有的 X 都是 Y;所有的 X 都
19、是 Z;所以,_Y_Z。让被试填出题中的结论,结果 78的被试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 Y 都是 Z”。前提中所使用的逻辑术语(如“有些”、“所有”、“没有”、“不”)产生了一种前提气氛,促使被试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术语的结论。3、赌徒谬误研究发现,不少被试会出现类似赌徒的惯常想法,即“赢多了就要输,输多了就要赢”。这种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是人们在作概率推断时的一种常见现象。举例来说,如果以一元硬币为赌具,随便一丢,正面向上的概率是 50。假如连丢三次的结果全是正面向上,无论这三次下注的结果是输是赢,在对第四次可能结果推理时,赌徒们多不再下正面的赌注。显然,这种只凭经验的概率
20、推理方式是错误的,因为事实上第四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仍然是50。4、介入的信息量问题 :理科教师会时时告诫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审题,每一个问题连一个标点也不能漏掉,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关注每一个细节,事实上就体现了科学的精神。但是,现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书本上解决问题的情况又和现实有多大差别呢?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不像教材上那么完美的情况,常常出现不是信息量少就是信息太多,严重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这也许正是书本知识与现实的矛盾。也许是书呆子出现的根源,也许是出现“高分低能”的必然。习题 1:有个放羊的老汉放了 35 只羊,问老汉今多大了?习题 2:某城市有 15%的人不把电话号码放入电话簿上
21、,如果你从该城市的电话簿上随机抽取 200 个 号码,问其中有多少人是不把电话号码放人号码簿上的?习题 3:“疯狂的鹰”问题甲乙两列火车相距 1500,同时相向而行,甲车速度 25/h,乙车速度30km/h,有一只疯狂的鹰在列车开始行驶时从甲车车头以 35km/h 的速度向乙车飞去,碰到乙车车头旋即掉头飞向甲车,如此往返不断,直至两车相遇。问:在此期间,这只疯狂的鹰总共飞了多少 km?(四)功能固着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
22、。这个概念是德国心理学家东克尔(Duncker,1945)首先提出的。他在一个实验中,让学生们想办法在一块垂直的木板上放置蜡烛,并要使蜡烛能够正常地燃烧。东克尔给每个学生三支蜡烛,以及火柴、纸盒、图钉和其他东西。被试中有一半人分到的是放在纸盒里的材料,另一半人分到的东西都散放在桌面上。东克尔发现,把东西放在盒子里提供给被试,会使问题解决变得更困难,因为此时盒子被看作是容器,而不是能够参与解决问题的物体。在这个实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先将盒子钉在木板上,把它当烛台用。另一个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尔(Maier,1931)设计的一项摆荡结绳的实验。该实验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在一个房间内,由天花板上垂下
23、两条绳子,要求被试设法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房间里还摆放有一把椅子、一把钳子和其他东西(见图 119)。问题是两条垂绳间距太远,被试无法同时用手将它们连接。实验设计的目的旨在观察被试能否突破功能固着,利用现场所陈列的材料,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将钳子拴在一条垂绳上,使垂绳摆动,摆动期间有时两绳间的距离缩短,被试就可以同时抓住两条垂绳,即可结在一起。实验结果发现,一般大学生只有 39.3的被试能够想到上述方法解决问题。显然,大多数被试没想到钳子可以用作摆锤,在他们看来,钳子的功能就是拔钉或剪断铁丝之类。功能固着也是思维活动刻板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硬币好像只有一种用途,很少
24、想到它还能用于导电;衣服好像也只有一种用途,很少想到它可用于扑灭烈火。这类现象使我 们趋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从而妨碍以新的方式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五)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incubation effect)。在酝酿期间,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通过酝酿,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势的效应,并容易激活比较遥远的思维线索,因而容易重构出新的事物,产生对
25、问题的新看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有人用实验说明了这种效应。给被试提出经济项链问题(见图 1110):“你面前有四条小链子,每条链子有三个环。打开一个环要花 2 分钱,封合一个环要花 3 分钱。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封合的。你的任务是要把这 12 个环全部连接成一个大链子,但花钱不能超过 15 分钱。”实验中的三组被试都用半小时来解决问题,第一组,半小时中有 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在半小时解决问题中间插入半小时做其他事情,结果有 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在半小时中间插入 4 个小时做其他事情,结果有 85的人解决了问题。在这个实验中,主试要求被试大声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三组
26、被试回头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不是接着已经完成的解法去做,而是像原先那样从头做起(Silveira,1971)。因此,可以认为,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经济项链问题(六)知识经验 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知识经验并善于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一位老医生与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在面对一名具有很多症状的患者时就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年轻医生不确定病人患了什么病,于是便为病人开出了各种各样的医学检查单,在有了一套几乎完整的症状信息之后,才可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但有经验的老医生很
27、可能会立即认定这些症状符合某种或少数几种疾病的诊断模式,仅仅对病人做了有限的检查后便很快作出 了相当准确的最后诊断。那么,知识经验为什么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呢?西蒙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他们把具有 25 个棋子的国际象棋盘以 5 秒的时间向国际象棋大师和棋艺不太好的一般棋手呈现( 5 秒的时间,被试完全能看清棋盘,但不能存入长时记忆)。分两种实验条件:第一种是把象棋好手下到一半的真实棋盘布局呈现给这两组;第二种是在棋盘上随机摆上 25 个棋子的布局呈现给这两组。呈现棋盘撤走后,要求被试把刚才看过的棋盘布局在另一棋盘上摆出来。结果发现:对于真实的棋盘布局,象棋大师能恢复 25 个棋子中的 23
28、个,而一般棋手则只能恢复 6 个左右;对于随机排列的棋盘布局,象棋大师和一般棋手能恢复的数量是相等的,都是 6 个。研究还表明,专家在看棋盘上的有规律的 25 个棋子时,并不是看 25 个孤立的东西,而是以组块为单元,加上组块之间的关系来看这棋盘的。根据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西蒙认为,任何一个专家必须储存有 5 万10 万个组块的知识,而要获得这些知识不得少于 10 年。由于专家储存有大量的知识以及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各种不同情况的丰富经验,因而他能熟练地解决本领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新手冥思苦想才能解决的问题,对专家来说也许只要检查一下储存的解法就可以了。(七)动机和人格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29、总会伴随一定的动机,如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都可成为活动的动机。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适中的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太强的动机水平,会使人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因而容易忽视解决问题的重要线索。而动机太弱,个体又容易被无关因素所吸引。个体的人格差异也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理想远大、意志坚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优良的人格品质都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缺乏理想、意志薄弱、骄傲懒惰、缺乏自尊、自卑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综合地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思
30、维过程。热点问题讨论:直觉先看两个问题:问题一:一种突发急性传染病可导致 600 人死亡。医生有两种选择:若使用 A 药,可救活 200 人;若使用 B 药,有 1/3 的机会是 600 人全被救活,2/3的机会是 600 人全部死亡。医生应选择哪种药?问题二:有 600 人生命垂危。医生必须作出选择:若使用 A 药,400 人会死亡;若使用 B 药,有 1/3 的机会是无一人死亡,2/3 的机会是 600 人全部死亡。医生应选择哪种药?大多数人在问题一中选择 A 药,在问题二中选择 B 药。这很奇怪,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选择呢?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对问题表述的角度,问题
31、一是讲有多少人能活,而问题二则是讲有多少人会死。然而,甚至那些意识到先后答案有矛盾的人们也很难作出一致的选择。可见,人们在判断与决策时经常依赖于直觉而不是逻辑。直觉是一种不依赖清晰推理的、快速的、冲动性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也可导致错误,有时甚至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人在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如何进行决策、如何进行预测,结果发现,人在判断时有着下列带有普遍性的严重缺陷。1代表性启发错误。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会因为直觉而落入陷阱。例如,下面有两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请你判断,哪种情况更有可能发生?一种情况是,格拉芙将输掉第一局,但最终会赢得比赛的胜利;另一种
32、情况是,格拉芙将输掉第一局。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发现,大多数人选择第一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凭直觉作出的回答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概率结果。例如,我们抛一枚硬币,图案面朝上的概率是 50;抛两枚硬币时,它们都是图案面朝上的概率只有 25。因此,真正发生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比第一种要小。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相信,人们选择“格拉芙将输掉第一局,但最终会赢得比赛的胜利”是基于一种叫做代表性启发的直觉错误。也就是说,当一种选择若看上去更能代表我们已知的东西时,我们就会赋予这种选择更多的权重。因此,人们会把有关一位职业网球手应有行为的心理模型与格拉芙的信息进行比较,而第一种情况中的信息似乎与这种心理模型更
33、为接近,所以,尽管第一种情况离事实更远,但看上去显得更可能发生。2忽略基础比率错误。凭直觉判断容易犯的第二种错误是忽略基础比率(base rate)或事件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告诉被试,将向他们介绍 100 个人的情况,其中有 70 名律师和 30 名工程师。然后,在那100 个人中随便抽出一个人,让被试猜这个人是律师还是工程师。所有被试都回答,此人 70可能是律师,30可能是工程师。接下来,研究者给被试一段如下描述:“迪克是一位 30 岁的男士,已婚但没有孩子。他有很高的成就动机,能力很强,在他工作的那个领域将会十分成功。他的同事们都很喜欢他。此人的职业是什么?”注意,这个描
34、述并未给出任何关于迪克职业的新信息,律师或工程师的比率仍是 70对 30。然而,此时大多数被试的答案却成了 50对 50,直觉上,似乎他是工程师或律师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种猜测中完全忽视了潜在的基础比率。有时候,对潜在比率的忽视可能是一件好事。例如,目前的美国的离婚率约为 50,如果对此念念不忘,还有多少人愿意结婚呢?此外,对于许多高风险的工作,人们宁愿忽视事故发生的基础比率,认为自己将是特例,否则有多少人会去从事高风险的工作呢?但有时候,对潜在比率的忽视也可能是一件坏事。例如,那些吸烟、酒后开车或不系安全带的人之所以为所欲为,就是因为他们不去考虑吸烟致病的潜在可能性或相当高的交通事故发生率。
35、3问题建构方式引起的直觉错误。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的研究结论表明,导致直觉错误的最普遍的原因是问题表述的建构方式(framing)或问题的组织方式对判断的影响。正如我们在选择用药的例子所看到的那样,一个问题的表述方式稍有不同,就可使人们给出不同的答案。一般来说,看问题越全面,就越有可能作出最合理的决策。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问题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而人们常会片面地看待这些问题。例如,在选择职业时,明智的做法是综合考虑收入、工作条件、工作满意度、所需技能、未来前途等因素,但在现实中,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往往只是考虑某一个方面,比如,“我喜欢写作,所以我要当记者”,“我想挣钱,当律师挣得多”,“我在照相方面有天分,我要当摄影师”。如此片面和狭隘地建构问题,必然增大出现决策错误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西蒙提出人的“有限理性”的观点,认为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往往会以更简单、更节省脑力的“满意原则”取代“最佳原则”。这很有道理,平常我们的种种判断与决策往往是有时间限制的,很多时候容不得我们反复斟酌,只能追求让自己满意就行了。无论如何,请记住,简洁清晰的思维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最后结语:无论如何,请记住,简洁清晰的思维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