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很重要途径在追求高品质教育的同时,教师的成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要完成教师健康、良性的成长,读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培养教师的读书人的气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喜欢读书、擅长思考、富有爱心、诲人不倦的人成长为优秀教师或教育大师的可能性,比不爱阅读、不爱读书的人要大得多,因为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内
2、生式的教师素质这样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稳定的热爱读书的激情和习惯,擅长传播或交流人类创造的智慧,并具有巨大的热情和兴趣,即具有读书人格。要想修炼成拥有优秀的读书人格,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在读书的态度上,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动探究活动的人文关怀行为中。譬如教师不是被动地完成管理层面上的硬性指标任务,而是积极、创新地工作;教师要更多地设法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时时注意尊重学生或同事。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要更多地以人为本,从“人的转型”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从兴趣或责任出发来挖掘、提升自己的教与学的经验,即用深入阅读获得的理性眼光、教育理论来梳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教育感悟这事实上就进入了“学问”和“教育研
3、究”的情景中了,也就是带着爱的热诚、理想和诗意工作着、快乐着或“痛并快乐着” 。这就进入了探究和修炼的人文境界了!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都是把教育工作本身,把教育对象,把班级和校园及其相关社会环境的改造当作探究的对象的,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更不是为了发表论文,得到职称、职务等功利而研究;他们是本着“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为了“教人求真” 、 “学做真人”等人文精神、人本发展目标而从事教育探究育人工作的,因为这是充满理想、激情而又需要辛勤奉献的事业。读书人格是在人格与人格、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相互宽容、理解、沟通中不断完满和升华的。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
4、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的读书人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人格的积极成长。这种心灵和精神上的以读书及其人文趣味为纽带的“读书育人” ,是老师和学生相互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是师生相互的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生共荣,即双向度的成长,而非单向度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二是在读书的选择上。教师在读书上当然要阅读广泛,视野开阔,要摄取各方面的知识,但在这其中,教师的专业化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同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方面专著。例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 陶行知教育研究等。所谓建设“书香校园” ,其真谛是促使教师的精神发育和人格的健康成长。鼓励教师走进教育大
5、师的智慧和心灵世界,认真地、虔诚地、不浮躁地阅读几本世界名著和教育名著,触摸和倾听圣贤的心声,与大师进行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这是多么美妙、浪漫的体验!这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还有像一些优秀地教育书刊。这些书刊上文章精粹,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有助于我们夯实知理论基础,丰厚文化底蕴。三是在怎么读的问题上。我认为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 ”书不一定
6、要读得很多,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作为中小学教师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 ,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宋代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所谓“穷理” ,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朱熹)“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这都是如何读书的经验之谈。21 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快进则胜,中进则衰,小进则退,不进则亡。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桶水的问题,而是新鲜的、充满矿物质的长流水、高氧水。为师者最重要的责任是给学生一种欲望,一种拥有自己的长流水的强烈欲望,一种终生学习、发展自我、打造自我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