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历史渊源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 ,工布地区称之为 “波”“波强” ,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藏舞 陈玉先 绘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 、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
2、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 10 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 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 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 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
3、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 世代相传。从 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 的装束上,即可寻找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 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 表演。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
4、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这种“鼓舞” 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 的姿容。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 “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 ,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铃鼓舞而言。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 15 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
5、性歌舞。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 18 世纪末,八世达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 乐舞”。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藏戏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在拉萨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 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
6、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 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戏兽” 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 “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 西容仲孜(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图为 20 世纪 30 年代,在广场表演的牦牛舞。编辑本段二、主要特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白面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面藏戏”,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时已有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使民间的广场舞蹈进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戏剧,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
7、民间音乐,使藏戏流传于藏族民间长盛不衰。信仰特点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在祭祀礼仪中,创编了使用各种神祇面具,并含有大量藏族土风舞成分的程式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盛行的藏传佛教黄教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流行于西藏、内蒙、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信仰黄教的广大地区。羌姆舞蹈多由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在表演时,很少歌唱,气氛庄严、肃穆。“跳神”活动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
8、容。在各段舞蹈之间,还穿插喇嘛们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娱乐观众。有时还表演“舍身饲虎 ”之类的佛经故事和表现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 寿星舞、仙鹤舞等。今天,黄教的祭祀舞蹈羌姆与清代、民国时期的羌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大的改变。羌姆的最后一场是驱鬼,众神兵天将把用酥油和糌粑制做成想象中的鬼首 “朵玛 ”押送到寺外旷地点火焚烧,以此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在西藏各大喇嘛寺院中,都保留有专门供跳羌姆时使用和供经堂壁挂的各种神祇面具。在桑耶寺中,至今珍藏着创建西藏喇嘛教的印度高僧莲花生的空体半身像,为在宗教节日举行羌姆时,套于表演者身上作祭祀之用。全国各大喇嘛教寺院,每年都选出刚入寺、具有歌舞素质的小喇嘛,由老喇嘛以羌姆舞谱为依据,口传心授羌姆舞蹈的各种舞姿。小喇嘛经过长期的的学习,成年时即为优秀的羌姆表演者。生活在四川省茂汶地区被称作白马藏的藏族支系民众,每年在藏历新年时要用两三天时间,对最大的神灵 山神进行祭祀。当祭祀者在山上祭祀回来后,人们便头戴各种神兽面具,在村中围圈按一定程式跳舞,向神灵祈求丰收与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