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利收购沃尔沃背景:2005 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盈利约 3 亿美元,但此后的三年该公司亏损严重。2008 年巨亏 15 亿美元,其销量相比 07 年降幅达 20%以上。以下为沃尔沃近四年经营数据:2007 年全球销量只有 42 万多辆,2008 年减为 37 万多辆,连年处于亏损之中。2009 年前 9 个月该公司的销售额同比下降 30%,为 1590 亿瑞典克朗(约合 154 亿欧元),亏损达 147 亿瑞典克朗(约合 14.3 亿欧元)。连年的亏损使沃尔沃的资产价值从 1999 年福特收购时的 64 亿美元跌到今天的 20 亿美元,十年内资产价值跌幅为68.75%。商誉的虚估部分还未能准确
2、计入。第二季度,沃尔沃集团净销售额为 5390 万瑞典克朗(1 美元约合 81 瑞典克朗),比去年同期减少327。这使得集团当季净亏损额高达 556 亿瑞典克朗,而去年同期为盈利 51 亿瑞典克朗。由于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2009 年第二季度全球市场需求仍未复苏,这是导致该集团出现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总部设在瑞典第哥德堡的沃尔沃集团是全球主要的载重卡车制造商,去年第四季度,该集团就出现了 14 亿瑞典克朗的严重亏损。且在第三季度中,为整合法国雷诺卡车公司与其 Mack 车生产部门公司支出了亿克郎,以及为弥补该公司员工养老基金支出了亿克郎。今年前个月,沃尔沃集团的整体重组费用为亿克郎。包括沃尔
3、沃卡车公司、沃尔沃客车公司和沃尔沃建筑设备生产公司等部门的沃尔沃集团前三个季度的税前亏损达到了亿克郎,而去年同期的利润为亿克郎。营业亏损上升到亿克郎,去年同期则赢利亿克郎。但集团的销售额在前个月中增加到亿克郎,同比增长首先,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随着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沃尔沃轿车出现巨额亏损,成为福特汽车的巨大包袱。2009 年,沃尔沃轿车在全球销售约 33.5 万辆,同比下降 10.6%。出售沃尔沃这个亏损大户,并获得一笔宝贵的流动资金,对于正执行拯救计划的福特汽车公司而言,是一个必须完成,而且要尽快完成的任务。其次,选择吉利其实是选择了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
4、击,2009 年,全球豪华车市场大幅萎缩。奔驰、宝马、奥迪等一线豪华品牌年销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与此同时,中国豪华车市场却以超过 40%的增速高速增长,其中,沃尔沃轿车 2009 年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了 80%以上。因此,对于沃尔沃轿车来说,若想尽快扭亏为盈,选择吉利这一中国买家,显然是个明智的抉择。当然,吉利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善于学习的企业文化、海外收购的成功经验、为沃尔沃制定的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以及掌舵人李书福的个人魅力,也是福特选择吉利的重要原因。吉利研究沃尔沃这个企业已经有 8 年多了,正式跟福特进行沟通,讨论这个问题,也将近 3 年多了。对于沃尔沃这个企业的理
5、解和对汽车行业的理解,以及对于福特的理解,以及吉利本身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理念等等,这一些都是福特要选择沃尔沃新东家的非常重要的元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汽车市场得到了大力发展,各国豪华汽车制造商纷纷将战略关注重点转到中国汽车市场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奥迪在华销量上涨 33%至 157188 辆。奥迪早前就曾表示,到 2012 年,中国很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奥迪最大的市场,每年在华年销量有望达到 25 万辆。目前正值中国政府提升自主品牌汽车在政府采购中所占的比例的时候,而沃尔沃在成
6、功被吉利收购之后,将变成当前最高端的自主品牌,中国是一个不成熟的汽车市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比较低。这一特点反而给了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相对落后的沃尔沃以机会。沃尔沃要振兴,中国市场非常重要。中国高端豪华汽车市场潜力很大。随着高收入人口比例不断提高,为了展示其财富,会大量采购沃尔沃品牌汽车。目前中国豪华汽车每年的需求量是 60 万辆,将来有可能增加到100 万辆。吉利收购沃尔沃过程:从 2008 年 1 月 18 日,李书福在底特律车展上第一次与布斯相见,表达收购沃尔沃的正式意愿,到 2010年 3 月 28 日双方签订并购协议,整个交易历经 800 天,类似上述细节的小“插曲”几乎没有间断过,作
7、为这场并购的“顾问”,洛希尔以及俞丽萍与李书福和吉利一起,经历了惊心动魄的 800 天。1 锁定沃尔沃从 2008 年初洛希尔开始参与吉利收购沃尔沃,交易中的险情就屡屡发生,人才储备不够、不断有竞争对手来“搅局”、融资频频出现困难,以及知识产权问题遇到障碍等。但李书福总是逢凶化吉,绝处逢生。“它好像一个溜溜球,每次都已经到最底部,快碰到地了,却又起来了。”俞丽萍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2010 年 8 月 2 日,李书福和他的团队在伦敦举行了沃尔沃轿车并购项目的交割仪式,宣告这项旷日持久的收购终于取得阶段性胜利。洛希尔与李书福的接触始于 2007 年,大中华区的团队初次访问李书福,向其推荐了诸如沃
8、尔沃、萨博等多个可供关注的收购项目。李书福的回答令洛希尔方面印象深刻:“沃尔沃是首选,我已经关注沃尔沃很久了。”李书福第一次表露收购沃尔沃的想法是在 2002 年,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达了这个想法,但是一位接近李书福的人称,董事长总有很多想法,当时吉利还很小,没人把这番豪言壮语当真。是金融危机和不断走低的美国汽车业,给了李书福机会,2007 年初,穆拉利从波音来到福特担任 CEO,随即提出了“One Ford”的战略,决定出售旗下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多个品牌。密切关注沃尔沃的李书福立刻出手,2007 年 9 月,福特美国总部收到一封挂号信,李书福通过公关公司向福特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直到此时,
9、洛希尔并没有介入,而吉利因为名不见经传,收购意向也没有引起福特重视。不过,2008 年初在底特律车展上的一次遭遇,让李书福下决心聘请财务顾问。当时,李书福在公关公司帮助下第一次见到了福特财务总监、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和采购总监等一干人。这次谈话并不成功,福特方面不断强调“沃尔沃有 150 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言下之意是,吉利太弱了。虽然李书福表示有诚意和能力做到,但对方只是礼节性地称“回去研究一下”。当时,在李书福身边只有他从英国石油挖来的张芃有点国际化背景。回国后,李书福决心正式邀请洛希尔参与到收购沃尔沃的事务中来,他主动约见了俞丽萍,这次会面,李书福给俞丽萍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我觉得李书福
10、孩子气中带着执着和坚毅,看他说话声音很慢、很柔和,但其实是个性子很急的人。”2 说服洛希尔李书福和俞丽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非常有激情,认准目标,无论如何也要达到。2008 年 1 月,这个目标锁定在沃尔沃。但几乎从俞丽萍接手那一刻起,困难就一直相随,第一个困难是让洛希尔总部相信,吉利有能力收购 ,俞丽萍与李书福初次见面时,吉利汽车股价为 8 毛钱,市值 10.8 亿美元,这个盘子不到沃尔沃的十分之一。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吉利汽车股价跌到了 2 毛钱附近,盘子缩水至 3 亿美元,对俞丽萍来说,向总部推荐这样一家企业是个冒险。“像我们这样 200 多年历史的欧洲公司,怎么会把良好声誉押在一家名不见
11、经传的中国民营汽车公司上呢?其实我们最后决定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要经过内部审批,当时金融危机还没有开始,西方还有其他汽车公司想买沃尔沃。”俞丽萍表示。洛希尔算是在汽车产业界最具声望的一家投行,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在吉利并购沃尔沃交易之前的 12个月里,由洛希尔提供咨询的汽车并购案总价值高达 892.5 亿美元。在吉利提出收购申请后,一家欧洲汽车公司也明确邀请洛希尔帮助其竞购沃尔沃。按照洛希尔的规定,只能代表一家公司参与竞标,俞丽萍需要说服同事放弃这家欧洲车企,而这家公司的销售规模差不多是吉利的 10 倍。2008 年 6 月的洛希尔一次全球合伙人会议上,俞丽萍走上讲台,她本来演讲的主题是包
12、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对于洛希尔的重要意义,但她很快就“跑题”了。“请所有人都关注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 2 万亿美元,它将来会用来做什么?未来一定会用来支持海外并购,而且是在工业、制造业方面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将来一定会大手笔出去,而出去的方向就是你们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我今天有个项目”这是一番激进的讲话,而洛希尔在业内素以保守著称,在讲台下面,那些白发苍苍的合伙人为来自中国的高涨情绪所感染,最终董事会决定放弃代理前述欧洲公司,选择吉利。随后,收购团队搭建了起来,按照分工:富尔德律师事务所负责收购项目的所有法律事务;德勤负责收购项目、财务咨询,包括成本节约计划和分离运营分析、信息技
13、术、养老金、资金管理和汽车金融尽职调查;洛希尔银行负责项目对卖方的总体协调,并对沃尔沃资产进行估值分析。3 官方的支持2009 年 1 月,又一年底特律车展,李书福有备而来。在他身边除了张芃外,还多了一名女士俞丽萍。李书福对穆拉利说:“我准备得很充分,顾问团队都请好了。”在业内,一家知名投行已经介入,证明这件事是“认真”的,李书福符合游戏规则的拜访,给福特高层留下了深刻印象,穆拉利表示,一旦出售沃尔沃,将第一时间通知吉利。几乎在吉利与福特方面建立良好互信的同时,吉利在国内也进行了项目的政府沟通。2009年 3 月,吉利获得了发改委的支持函。彼时,国内多家企业曾经爆出希望收购沃尔沃的消息,包括长
14、安、北汽、奇瑞等,但手握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函后,吉利在国内实际上已经没有竞争对手了。“很多人抱怨,中国政府的审批很麻烦,但是我认为不要抱怨,怎么把这种程序做到尽可能落实才对。你不了解中国的产业政策,不了解并购竞争对手的情况,而等到程序差不多了才去发改委,发改委来审核的时间也没有。”俞丽萍说。时间衔接得天衣无缝,当年 4 月,福特首次开放数据库,项目团队开始阅读 6473 份文件,通过十多次专家会议,2 次现场考察,3 次管理层陈述,吉利收购团队开始真正了解沃尔沃状况。针对福特起草的 2000 多页的合同,进行了 1.5 万处的修改标注。与此同时,吉利的收购进展报告上报到了发改委,李书福一度担心因
15、为对吉利不了解,而影响对收购的评估。所以在报告中,李书福重点谈了收购对中国汽车业的产业意义和后续盈利信心。和发改委为首的国家相关部门的及时、有效沟通,不仅为吉利此后顺利通过审批埋下伏笔,也为向国有银行寻求融资做好准备。4 半路杀出的对手到了 2009 年 5 月,沃尔沃方面出现了问题。瑞典一些官员公开在报纸上撰文,反对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称由于在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并不是最佳选择。而到了 7 月,最后一次竞标时,又有两家竞标者加入进来,一家名为皇冠(CROWN)的美国公司和一家瑞典财团突然杀出,报价一度攀升至 28 亿美元,这两家财团的组织者分别曾在福特和沃尔沃担任高管。突
16、如其来的竞争者,使吉利和洛希尔团队紧张起来,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沃尔沃的唯一选择,这两个敌人必须引起重视。更高的报价以及“自己人”接盘,对于福特来说都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吉利的并购团队经过冷静分析,认为对方报价更高,但仓促开价并不符合福特的口味。作为一项全球瞩目的并购交易,福特并不只是想卖个好价钱,它需要成为“有责任”的卖家,不会为了这点钱把沃尔沃这个品牌砸掉。另外,彼时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筹措 20 多亿美元谈何容易?即便财团经济实力雄厚,但俞丽萍分析说:“如果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撑,凭什么让沃尔沃起死回生呢?”洛希尔和吉利立即向福特交涉,要求福特绝不能为了突然出现的两家竞标者,而拖延递交标书
17、的最后期限,否则就退出竞标。果然,福特没有延迟期限。两家财团由于未能按时完成融资,都匆匆退出竞标。2009 年 7 月,吉利向福特递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书获得通过。这一天,李书福真正走上了破釜沉舟的那一步。当时,在吉利内部会议上,李书福感慨:“我这次是把身家性命全押上了!”事实上,从 2007 年开始,李书福就为收购沃尔沃着手进行了准备,首先,他将吉利集团多年赚取的利润慢慢存了起来,没有再用于吉利的滚动发展,而吉利发展所需的资金,也通过引入高盛来实现,2009 年 9 月,高盛向吉利在港上市公司注入 2.5 亿美元,这笔钱被吉利用于济南、成都、杭州等多个项目的新建、扩建。5 放弃与寻找2009
18、 年 9 月 29 日,吉利在北京注册了“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这是吉利为沃尔沃项目融资所迈出的第一步。吉利凯盛注册资本为 41 亿元,由吉利全额出资。按照当时的构想,吉利还将通过政府融资,解决并购所需的其他 40 亿元。洛希尔为吉利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融资方案,既照顾到吉利自身,又让它能够在未来的股权结构中占据有利地位;既不能用到香港上市公司的钱(实现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同时又保持这个项目的号召力。为此,吉利有两条路径,一条走政府路线,一条与基金合作。于是洛希尔的并购团队分作两个小组,一组找政府谈,一组找基金谈。并购前,李书福接触了包括中信资本、鼎辉
19、、联想控股等在内的各大基金,以及渤海基金这样的政府基金。李书福说服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主要靠两个概念:一是中国制造,另一个是中国市场。但是,几乎所有基金对这个项目的要求都是这样两点:要么放到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去做,立刻找到退出路径;要么收购后,尽快实现沃尔沃项目的单独上市,从而实现退出。这种以“退出”为先决条件的谈判,一直持续到 2010 年的 2 月 8 日。2009 年 12 月底,是吉利对外宣称的与福特签订正式协议的日子,“我们当时找各种基金,包括有钱的个人投资者,但由于双方经济立场不同,都未谈拢。”俞丽萍表示。鉴于吉利迟迟拿不出融资结构,福特方面决定每 2 周开一次电话会,来督促吉利6 政府
20、援手吉利负责政府融资的团队谈了全国十几座城市,包括见诸报章的北京、天津、珠海、东莞、成都、大庆、上海这其中有对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持怀疑态度的,谈判根本没有深入;也有一开始看好,随着谈判向前推进,逐渐觉得双方利益不同,中途放弃的;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已经与吉利签订协议,双方工作人员一道办公了,但最后时刻还是动摇,出现了反悔。2009 年 12 月 16 日,一个关键角色童志远加入了沃尔沃并购团队,作为原北京戴-克奔驰公司的总裁,童志远的加盟,被外界认为是寻求沃尔沃项目落户北京的强烈信号。这一任命意味着,童志远在收购沃尔沃完成后,将扮演沃尔沃中国项目运营人的角色,同时也负责沃尔沃落户北京后与各部
21、门的协调工作。彼时,吉利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草签了全部文件,吉利方面已经签字盖章,就等审批到位。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审批出现了问题。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北汽直书地方政府,希望全力支持即将上市的北汽,而非外来项目,由此沃尔沃项目落户北京一事没了下文。不过,此前洽谈的众多地方政府还是伸出了援手,吉利选择了与大庆市合作。2009 年 12 月 22 日,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吉利万源”)在北京亦庄注册,这恰是吉利宣布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关键事项达成一致的前一天,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童志远。股东为吉利凯盛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大庆国资”)。实际上,原先由吉利与北京市搭建的融资
22、平台吉利万源中并不需要大庆国资出现,双方将采用一个基本对等的股权结构来解决吉利 12 亿美元的融资问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提供 40 亿元融资。但落户北京的事情被叫停后,融资随之成为大问题。而大庆国资的介入,解决了吉利的燃眉之急。当然,这笔钱同样需要吉利的承诺。事实上,直到现在,沃尔沃项目已经交割,但落户事宜仍未确定下来。大庆漫长的冬季以及配套体系的薄弱,让沃尔沃整车制造项目落户在那里似乎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而且在 2009 年 12 月底,当大庆国资成为吉利万源的股东、为整个收购付出了 30 亿元时,30 亿元的融资并没有彻底解决吉利的问题。首先,钱还没有凑够;其次,沃尔沃项目在国内到底放
23、在哪里还是个问题。7 “二号”融资平台正是上述两个问题无法回答,才使收购团队将谈判重点转向了上海市嘉定区,并向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作了汇报。事实上,在找上海市政府之前,吉利与嘉定区政府已经开始有所动作。2010 年 2 月 3 日,上海嘉尔沃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1 亿元,其中,嘉定开发区持股 60%,嘉定国资持股 40%。法定代表人为上海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郁建华。在吉利万源之后,第二个融资平台开始搭建。2010年 2 月 9 日,一项特殊协议在吉利和嘉尔沃之间签订,该项协议名称为吉利沃尔沃上海项目框架协议。按照这个协议,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中国总部将建立在上海市嘉定区,并在该区设立一个沃尔沃
24、国产工厂。不过,当嘉尔沃成立时,吉利团队还有一个担心,会不会出现之前的状况:在区一级政府获得了支持,但在省市一级政府却得不到首肯?上海已经有上海汽车(600104.SH),政府会选择支持第二家整车制造企业吗?2010 年春节前夕,这份框架协议放在了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案头,整个并购团队也因此过着漫长而难捱的一个春节,他们期盼,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上海市政府能够做出决断。而在另一边,上海市政府针对吉利的项目进行了专门研究,主要领导对沃尔沃项目做了批示:一、引进沃尔沃项目有助于上海产业能级的提升;二、引入私营经济将进一步优化上海以国资为主的经济结构;三、再支持一个汽车项目将和本地的上海汽车形成良性
25、竞争,“要形成田忌赛马的格局”。上海市仅用 2 周时间就履行完全部审批事项。事实上,此时离最后签约期限是如此之近。“福特也许会等我们到 3 月 31 日,但之后肯定不会再等,那是我们约定的最后期限,整个并购都是严格按照时间表走的。”俞丽萍告诉记者。审批到位,2 月 24 日,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吉利兆圆”)注册成立,股东为吉利万源和嘉尔沃,均为货币出资,分别占股份的 87.65%和 12.35%,公司法人为童志远。直到吉利兆圆的正式成立,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结构才算定了下来。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人民币 41 亿元、30 亿元、10 亿元,股权比例分别为 51
26、%、37%和 12%。此时,离吉利与福特签订最后协议还有 26 天。8 月 2 日,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终 15 亿美元中,有 11 亿美元来自上述融资平台,2 亿美元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另有 2 亿美元为福特卖方融资。兜兜转转,吉利终于收购了沃尔沃了。 3 月 28 日晚 9 时,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已经尘埃落定,吉利收购沃尔沃 100%股权。围绕收购划不划算,能不能、该不该,沃尔沃为何选择吉利、选择中国,吉利的实力等等热点话题引发的长时间的猜测和争论现在也可以暂时划上一个句号。现在,业界和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吉利怎么去实现“沃尔沃为我所用”、怎么用沃尔沃的技术去提升自主汽车在本土市场的
27、竞争力?吉利将给沃尔沃这样一个高端品牌带来怎样的变革,沃尔沃能否在保持高品质的同时卖出“亲民价”?两年内让沃尔沃盈利?不容易!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让沃尔沃轿车出现巨额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去年,沃尔沃轿车在全球销售约 33.5 万辆,同比下降 10.6%。李书福认为,沃尔沃之所以陷入亏损,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大幅下滑,产能放空,以及采购成本过高。因此,沃尔沃扭亏的关键是,吉利将充分调动发挥瑞典现有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新的奖励考核机制。在巩固稳定现有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降低成本、拓宽产品线。李书福预计
28、,可以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目前,VOLVO 的产品线还很窄,大部分都是小众车型。而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收购不仅仅是简单的品牌传承,而应该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沃尔沃品牌的期望。吉利必须深刻理解沃尔沃的品牌内涵,在保证国产沃尔沃品质的基础上,真正的融入中国元素,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100%技术转让?困难仍不可低估!此次,100%股权收购沃尔沃,吉利有望通过获取沃尔沃的相关技术,改变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车“技术含量不高,不够安全”的印象,从而提升品牌价值。业内专家认为,沃尔沃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在安全技术方面有独到的创造,吉利今后要利用沃尔沃形成自己的全球战略,发挥沃尔沃的孵化器功能,“养鸡取
29、卵”。但是,技术转让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从以往经验来看,跨国并购中先进技术的转让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制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困难仍不可低估。经验缺乏,市场复杂 沃尔沃怎么“管”? 吉利虽然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成功,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的经验。业内专家认为,并购后,沃尔沃总部仍在瑞典,研发团队、生产团队很多都在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吉利汽车的战略布局具有全球视野,同时更要考虑布局对吉利汽车原有品牌生产的促进作用。成功收购并不意味着可以成功驾驭。未来如何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级别相差
30、甚远的品牌进行融合,如何利用吉利在中国的销售网络经营沃尔沃,如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帮助吉利进行海外扩张,将是决定这 18 亿美元花得值不值的关键。从国外市场环境看,目前的欧洲市场处于刺激性增长后的回落期,对于收购后的沃尔沃而言不可避免有阶段性低迷,这对快速扭亏并不理想,不利于吉利的资本运作盈利。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逐步结束,欧元区的传统行业竞争力下降,这对沃尔沃的出口等影响不小,市场的萎缩将是吉利改变沃尔沃命运的最大难题。 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签收”只是新挑战的起点,一切才刚刚开始,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孙畅:我们看到其实这两天,应该说是中国的汽车业发生了一件大
31、事,就是吉利收购沃尔沃,我们这个时候可能会很自然把时间推回到一年前的时候,那个时候刚刚有这样的传闻,说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样一个传闻,但是吉利和福特公司纷纷站出来表示否定的。殊不知计划没有变化快,在一年之后,他们就以 18 亿美元的数字成交了,我们大家可能就会觉得,会感慨这个变化,我们同时也会问一问,为什么是吉利,吉利究竟有什么样的法宝呢?二位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你们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 李仲敏:我觉得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当时还有传闻的时候,说吉利要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可以肯定的说,不只是这一家企业谈过,应该是有好多企业,包括庄总还有奇瑞,包括北汽,最后为什么落到吉利,我想一个可能是吉利的野心的确足
32、够大,因为当时的价钱还没有确定,大家都估计应该在,他买进来的时候,沃尔沃买进来的时候大概 64 亿,所以没有想到会是 18 亿的价格,我最初猜测即使打半折再打半折也就是 16 亿,最后能够谈到 18 亿,我觉得可能李书福也觉得收获很大。 郑磊:对,最早一年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说良心话真的有点不太相信。 孙畅:当时吉利是处于置疑声音当中的。 郑磊:对,大家都觉得吉利收购沃尔沃,我们知道沃尔沃是国际上一个非常大的牌子,号称世界上最安全的车辆,吉利又是一个新兴的一个企业汽车,跟人老资格的没法比,跟福特没法比。但是没想到一个十几年中国汽车企业居然可以收购沃尔沃这个品牌,让大家真的觉得难以想象,在这里
33、我们也请问罗博士,收购沃尔沃为什么是吉利,还是这个问题?您觉得呢? 罗清:刚才李老师从比较专业的投资的角度来说,我倒是挺想从新闻本源,或者是说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其实这是一个国际化之路。说得很大,是说每一个人,或者是说我们的一个企业,从整个国家都在迈向国际化之路的路途上,我记得当年张瑞敏先生有这么一句话,他说这条路是很艰难的,但是不走更艰难,也就是说每一个中国的,我们的个体到企业到整个国家,现在都在面对着走向国际这条路上,当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永远都会有人问这句话,就是为什么是你?你可以吗? 孙畅:你可以。 罗清:我记得我第一次走向国际讲坛的时候,不要说别人问我,拿到那个邀请函的时候,我自己都
34、在问我。郑磊:为什么是我? 罗清:为什么是我?我能吗?那么当今天五年之后,我成为在国际的,比如说欧盟的讲坛上,能够每年得到邀请,并且评估得到全优的时候,我自己回头去想当时的来路,我觉得不太可思议,你也不能想象说这个邀请如果给了别人,是不是人家能够做得更好,可能人家会比你更好,但是当时机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觉得责无旁贷,可能这一步你迈出去,并不见得是最成功的,但是如果你不迈这一步,那这一步永远都没有开始。所以我觉得这是对刚才那个问题从我个体的回答。但是从中国所有的企业在走向国际化之路看,你会看联想怎么样,在当年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置疑,那联想这一步,你且不说它成功和失败,它的第一步确实
35、是经历过挫折的,比如说它在美国的战场上,是面临失利的,那么包括海尔,目前在全球化之路上,走得这么有代表性,但是它的第一步,它在美国的南加州建立自己的合资公司的时候,满头的包,就是他从聘用第一个员工开始,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诉讼和官司。那么当联想经历了它的第一步失败,包括李东升的国际化之路,被称之为说是很不利的,就是不得不退回来重新实验,那我们就去看,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很简单,他走出去的时候他就面临着他的选择,比如说我是兼并品牌,我是并购,还是我自己拓展市场,我是用它那边的分公司等等,他各种各样的方式他都需要去评估,可能有的是成功的,有些是不够理智的。但是,再用那句话说,如果不迈出去,可能会更艰难。
36、 郑磊:其实在这里我们也希望所有中国企业,在面对别人说为什么是你置疑的时候,里可以大大方方地,挺起胸膛告诉他,为什么不是我? 孙畅:但是这里面也有问题,比如说当我们这个置疑之声并不是凭空捏来的,是因为我们前面是由前车之鉴的,比如说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我们四川腾中曾经试图想收购悍马,但是无果而终。北汽又收购了萨博的部分资产,但是又没有涉及到核心的内容,我们大家可能就会为吉利很自然捏一把汗,就是因为前面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我们后面才会担心吉利在收购沃尔沃的过程当中,包括以后发生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那二位对整件事情,虽然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有没有自己的担心? 郑磊:而且沃尔沃现在正在亏损?
37、 李仲敏:我觉得在这个之前,我们比较担心,当然坦白地说,对吉利这样一个企业,我一直是抱着这么一种担心,这就像在一个多重压力底下成长起来的小孩,那么你对于中国任何一个人来说,关注他的风险的时候,是从这个角度,这个小孩千万别摔着,我们从开始的时候我也反复说,作为吉利来说这么一个企业是很不容易的,那么我们希望它的每一步都比较稳健,从这个案例里面来说,我的担心主要是有这么几个,第一个就是说,所有导致沃尔沃亏损的因素,吉利能够扭转哪一点?那么无论是最典型的,我们一直就是说,我也觉得能够扭转第一点,就是成本和市场,那么成本和市场都是跟中国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就进入了中国企业对外并购时候一个悖论,你要并购的企
38、业在国外,你要国际化,但是你的市场,你国内的市场就是最国际化的市场,你的成本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市场,那么从这点来说,你最后并购的企业你要回到国内来,那么面临的就是工会,我们就会重新走入到上汽并购双龙的陷阱里面去,最初这么一种担心就是这一点。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事后来看,李书福他为什么,刚才还有这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是李书福,从客观上来说,大家都说中国的企业,我非常同意罗老师的说法,中国的企业他要走国际化,那么李书福的这一步他很大一个程度,是因为我们汽车产业的并购,现在正在进行产业的整合,吉利要想留存,十年以后还有吉利这个品牌,他就一定要跨出这一步。 郑磊:也就是说吉利本身已经遇到瓶颈了,他自
39、己出现问题了。 李仲敏:对,如果他不去并购,现在我是国际品牌了,沃尔沃也是我的了,那么任何一个企业你吃我的时候都要考虑一下,不然的话如果未来中国只有十家汽车企业,或者五家,那么吉利还在不在其中就很难说。但是这一步就是说可以保证吉利,我在国内的生存是绝对有保障的,那么这是第一个,我想第二个吉利的意外的收获就是,在 18 亿的并购款之外有九亿的流动贷款,这对吉利来说,如果不通过并购在国内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郑磊:就是拿不到这个流动资金。 李仲敏:银行是不会给他提供这一笔的,这其中有很多,当然罗斯蔡德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后就给他提供27 亿,其中就有 9 亿是提供给吉利在运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我想
40、就是说,我们的担心可能仍然还存在的,但是也可以看到就是说,李书福这一步有意外的收获,不知道这是不是他原来预想到的。 郑磊:也就是说李老师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而且他指出一点就是说,现在我们可能扭转这个沃尔沃这个亏损的这几项因素里面,第一项可能就是所谓的销售的市场和成本,但这些东西恰恰在中国,而你又要走国际化道路,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我们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的悖论。 李仲敏:尤其是汽车企业。 郑磊:但是有另外一点我们也要看到,刚才李老师也说到了,以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可能竞争非常非常激烈,但不管怎么样,吉利有了一个砝码。 孙畅:就凭借中国的市场,能不能支持吉利以后的路可以走得更好,罗老师怎么想? 罗清:我本
41、身不是汽车研究的专家,但是任何一个并购,尤其是还外并购,它一定有它非常重要的,就是他看重的原因,这几个原因归结起来,无非第一个是品牌的原因,因为两个品牌国内国外的并购很少是在全强势的前提下互相并购的,它一般来说都是一方相对处于上升,另一方处于在下样的劣势,不论你是蛇吞象也罢,他在目前现在的状态下,肯定是处于一优一劣的状态,所以它一定是有问题的。最重要你要评估你的优劣之间你更想取哪一个,第一个就是品牌,是一个很重要的,有很多企业,比如说联想很典型的是,当时他的 PC 业务是很好的,但是它在全球里面它无论如何都打不开他的国际市场,当他要打开联想品牌的时候,他需要花数十倍的力量,而且甚至可能会无果而
42、终。那么他来判断,通过他这样的并购,他可以很轻易地拿到一个国际品牌的概念,所以当时他并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说,在五年之内我可以免费使用 IBM 的品牌,但是他在做这个市场过程中,他很清楚地意识到,他未来要做自己的品牌。因此他从第二年开始,他就一直是在用这个,就是把这个品牌作为他主打,带动他的业务。所以慢慢的,IBM 在两年以后就不再使用了,在它的笔记本领域里面。所以大家会看,它不管你本身是不是劣势,但他看重是它的品牌,还有一个当然是市场,这个市场还包含你的海外团队,因为有一些企业,他在大规模建构海外团队的时候,他认为成本到文化方面都是代价很大的。第三个,当然是在有一些领域中,他需要技术团队,那
43、么这个技术是不是能够在采购当中,就是并购当中完整拿下来,这是属于你在并购的谈判细节当中非常要注意的,有的是,还有包含它的营销团队,因为我们在营销,海外营销领域里面可能会有自己的弱势。还有一个,刚才李老师提到的,就是这个意外收获,就是在资本市场。 郑磊:又来九亿美金。 罗清:对,因为并购的时候,是会带来一系列资本市场的反馈,尤其是上市公司,或者是说马上要进入,比如说 IPO 阶段的企业。所以所有这些,其实他不放在桌面上,你作为一个企业在做并购过程当中,可能你说一套背后是另一套,比如说有些资本的事你是不能拿出来说,最后你一旦进入 IPO 的时候,这个事变成一个概念。我说我还没有深入成为比如说吉利内
44、部,去利用他这个并购的实质,我们从研究的角度去判断,那么它对于沃尔沃的这个并购里面,他看重的,我觉得其实品牌和刚才说的资本,另外在技术层面,其实都是他所看中的,只不过是说他能不通过并购完成他所想要的,同时又把他劣势那部分成功抛掉,这就是要看他在整个过程中运作了。 孙畅:对,其实我们对于我们的民营企业,能够收购这么大的一个汽车品牌是持非常欢迎的态度,但是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说,吉利是否能够将沃尔沃最核心的那个生产技术,加上自己再研发和再投资之后,变成吉利自己的核心生产力,是很担心这一点。我们来看短信平台上短信的看法,手机尾号 9293 的朋友说,吉利的成功收获充分体现出我们民族企业的魄力和实力,但是
45、万里长征只是走了第一步,还是祝他好运。另外 9459 的朋友说,吉利收购沃尔沃,说明咱们挺有实力的,和李书福高瞻远瞩的眼光也是很不错的,今后的路更长更尖锐,挑战性也更强。 郑磊:手机尾号 2280 的听众说了,迈出这一步不是一般人能走得出去的,这种勇气本身就值得佩服。手机尾号 8909 听众说,吉利可以大大方方地使用沃尔沃的技术,利用沃尔沃的技术提升吉利内在的技术含量,算有眼睛的。 孙畅:我觉得大家的担心也好,大家的鼓励也好,都会成为吉利前进的一种动力,那我们现在可能会觉得说每年,现在有担心说,吉利每年要给沃尔沃填补十几亿,吉利以后的资金运转是不是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呢?李老师。 李仲敏:这是我们
46、当时对案例的另外一个担心,从并购本身来说,吉利的资产负债率,应该是要增加一倍左右。就是说它是一个高杠杆的收购,也就是说因为这个收购本身会使得吉利进入一个高负债的经营阶段,那如果在这个阶段的同时又遭遇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话,尤其是日本车,他这种低成本的策略已经很明显了,丰田是要降成本 30%,当然丰田现在遭遇这种困境,就是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中国汽车市场会进入成本竞争的阶段。那么成本竞争就意味着利润会下降,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担心高负债的运行会不会带来一些问题,这是我们所担心的。 郑磊:这也确确实实是,这种高负债的运营,可能中间有一个环节出现僻陋,可能就会造成一个很难估量的影响。 李仲敏:就是你
47、能够承担的风险小了。 郑磊:对。 李仲敏:不像以前,如果你低负债的情况下,因为吉利在这之前已经并购了一个变速香厂,澳大利亚的变速香厂,这个交易我们是非常赞同。但是之后,如果再大举并购的话,就会带来这个问题,你的负债率很高,抗风险能力会下降,而这个时候恰恰是国内汽车市场一个高风险阶段。 孙畅:好,我们上半时段讨论得非常激烈,那么另外还有关于中国的企业走到海外去进行海外并购和海外投资的时候,会不会遭遇一些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冲突,包括吉利整件事情当中,他以后需要将自己的品牌怎么样经营这些问题,我们留到下半时段,另外在下半时段的时候,我们还会连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营销系,研究品牌传播的陈冠教授跟我们共同
48、来解读,一小段的片花之后,我们下半时段再见。 蛇吞象收购,最终尘埃落定。昨天傍晚,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 18 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百分之百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的事宜,向媒体做了解释说明。腾中收购悍马无果而终,北汽仅购部分萨博资产今日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李书福的法宝究竟是什么?而世界上最安全的车,改姓中国民气之后,前方的道路又该怎么走呢?欢迎您收听并参与今天的新闻天天谈。 孙畅:好,欢迎您回到下半时段的新闻天天谈当中,北京时间 12:42 分,郑磊和孙畅正在和您谈新闻。 郑磊:来介绍一下我们直播间的两位嘉宾,第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49、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市副研究员李仲敏研究员,第二位是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欧盟高校硕士联盟传播学客座教授罗清博士。 孙畅:我们来看一下短信平台上手机尾号 4655 的朋友说,一定要清醒,做顶级产品就要有顶级品质,让世界认识我们。我能听出来这位听众,他可能有一点自己的担心,比如说吉利在我们平常的印象当中并不算是一个顶级的品牌,那么他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它是否能够具有顶级的品质,这个还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我们这种对它的信赖。这就涉及到一个品牌方面的问题,下面让我们来连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营销系,主要是研究品牌方面的陈冠教授,陈教授您好。 陈冠:你好。 孙畅: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件事情您是怎么看的? 陈冠:这个事情其实我们最近半年一直在等待令人激动的时刻,应该说可能我们发生经济危机以来,我觉得这是我们听到最好的消息,也是我做嘉宾参加节目以来最愉快的嘉宾身份了。 孙畅:谢谢。 陈冠:我们想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方面我们是喝彩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想看它的未来的。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