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 究 生 课 程读 书 报 告院系名称 城市与环境学院 课程名称 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任课教师 刘 科 伟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学 号 201220779 姓 名 吴 亚 娟 日 期 2012 年 12 月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梯度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创立以来受到了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其理论基础也得以不断完善和巩固。该理论自20年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的经济战略制定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梯度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为脉络,围绕该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梳理,并对传统( 狭义) 梯度理论、反梯度理论、广
2、义梯度理论进行了简单评论。关键词:传统梯度理论;反梯度理论;广义梯度理论 1 梯度理论的形成1.1 梯度理论产生于西方 在1826 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unen)提出了农业圈理论,该理论认为农业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区逐步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达到荒野的梯度分布 1。马歇尔(Marshall)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思想认为众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获得劳动力共享、专业化投入和知识信息外溢,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收益,此聚集区即为高梯度区。由于遵循距离衰减法则,企业距离集聚中心越远,所得收益越小,那些地区就会成为低梯度区,从而梯度高低程度随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
3、2,这就为现有梯度理论奠定了雏形。韦伯(Weber)(1909)从资源和能源的角度利用等费用线探讨了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区域间的变化梯度,从而使梯度理论进一步丰富 3。1.2 梯度理论逐渐走向成熟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提出了工业生产(产业与产品)生命循环论。该理论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1975 年,经济学者克鲁默、海特尔等人把弗农的产业与产品生命循环论引用到经济学中,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
4、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说明它经济发展实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因此被列入高梯度地区。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那些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种种不良的征兆,或已陷入严重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推移的方式是由高至低有序的推移。 2 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梯度理论被引进我国,随着其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实践,经历了传统( 狭义) 梯度理论、反梯度理论、广
5、义梯度理论等诸阶段的演变,而每一个理论发展阶段都是对已有理论的重新审视和扬弃。2.1 传统梯度理论2.1.1 理论方面1982年,何钟秀在论国内技术的梯度转移中首先系统提出了国内技术转移的梯度推移规律理论,简称梯度理论。主要针对我国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对外开放格局,探讨开拓重心的空间转移、调整空间结构的途径以及技术“梯度推移”为主导的国内技术转移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并逐步确立了在我国区域发展理论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按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顺序展开经济布局的梯度推移战略逐渐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与实践的主流 4。夏禹龙、冯之浚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
6、技术梯度。有的地区是“先进技术” ,有的地区是“中间技术” ,有的地区还是“传统技术” 。我们应自觉地按照技术梯度,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 “传统技术”地带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转移的加速,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5。刘再兴对梯度论的表述是: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平衡6。2.1.2实践方面陈立新、
7、叶柏青 7、周炼石 8等人对梯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概括,认为发展区域经济,应采取梯度发展战略,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闫志英 9、叶绿秋 10、孙翠兰 11等人对中、西部地区应用梯度理论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李新运、张海峰 1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选取了22项指标对山东省的110个市(县)进行经济发展梯度测算,划分出了5个梯度区,此方法较好地刻画了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规律。李湛、施金亮 13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聚类方法对区域经济技术梯度进行判断,以长江三角洲12个城市为例进行了分析,证明此模型可以对区域经济技术状况进行具体的描述和比较判断。
8、针对国内东部发达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繁荣之后,其边际产业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对此梯度转移滞缓现象,传统的梯度理论已不能充分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引致了反梯度理论的产生。2.2 反梯度理论1986年,郭凡生发表了题为何为“反梯度理论” 文章,文中分析了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并总结了众多学者的不同观点,接受了反梯度理论的称呼,明确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一,梯度推移是国内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并非唯一方式,条件好的落后地区同样可以成为技术高梯度区。 第二,反梯度推移理论同样遵循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这和技术按梯度推移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第三,反梯度推移理论并不排
9、斥技术按梯度推移这种方式的优越性,但梯度推移不应成为国内技术转移的主导方式。2001年,刘茂松 14提出了“工业化反梯度理论” ,他认为,目前很多学者强调的是如何接受核心区的能量辐射即正向梯度推移,基本上没有考虑到负向梯度回程流动的矛盾即核心区的回程极化效应问题,认为落后地区可以实施“后发式”的发展模式,他同时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来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跃式发展的论断。曹立、王珏 15、焦建秋 16运用反梯度理论及其思路来指导西部大开发,认为区域实施反梯度的条件是: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科技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背景、而进行西部反梯度开发要确立高新产业为主导产业、用高新产业改造传统
10、产业、进行体制创新。总之,反梯度理论认为,在承认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改变三次产业渐次发展的顺序,跨越某些中间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随着梯度理论及反梯度理论的研究讨论,经济学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扩展研究。有学者认为推移的表现方式应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梯度空间分布状况而异,并无固定的方式,这是由地区差异的客观存在造成的。梯度推移在空间上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由高到低的正梯度推移,也有跳跃式的推移,还
11、有逆梯度的推移和多种推移方式并存的混合式推移。虽然客观上存在着多种推移方式,但在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中,从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推移是梯度推移的主流,起着主导的作用 17。2.3 广义梯度理论李国平、许扬 18于2002年提出广义梯度论这一概念。两位学者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梯度推移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将何钟秀、夏禹龙等人所研究的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理论称之为狭义的梯度理论。并认为该理论在我国资金缺乏、技术发展程度低的情况下促进了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它同时也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和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其观点主要有:(1)广义梯度是一个以自然、经济、社会
12、、人力、生态、制度为梯度子系统,内部结构关系极其复杂的巨型系统。各子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系统网络关系。(2)广义梯度及其梯度推移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要求的自然要素梯度、经济梯度、社会梯度、人力资源梯度、生态环境梯度、制度梯度各梯度系统的比例关系是不同的,而且会随着具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李国平、王育宝 19等对传统梯度数学表达式中的分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扩展。将梯度抽象为三个层面: 一是指自然界中物质、能量等客观事物的梯度分布;二是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三是指生态
13、环境优劣程度的梯度分布。并揭示了三种梯度分布间的耦合关系。李具恒 20分析了广义梯度的推移机理。刘菁蓉 21在基于广义梯度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 贸易环境、资源环境、汇率环境) 的不友好角度对西部开发提出了新思路。李国平 22运用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5个方面2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梯度分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从宏观上看,中国区域梯度分布大致呈东部 中部 西部的格局,即我国各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确实存在着从东到西由高到低的梯度分布。第二,在全国整体的区域梯度分布综合指数中,北京和上海以绝对的优势排在前列,东部各地区也
14、基本处于高梯度地区第三,西部地区从总体上来说属于低梯度地区,但其中也有高梯度地区。第四,导致地区梯度水平差异的因素是很多的,由于不同地区梯度构成因素的结构差异。因而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有多种模式,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归结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道路的复制是不科学的。梯度推移不能机械的理解为由东向西的模式。中西部地区要想获得发展,不一定照搬东部地区发展的模式,而要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的资源和经济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开拓新兴产业,建立地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同时在西部地区内部,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城乡腹地,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
15、的经济区网络,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有利于空间均衡的梯度分布状况。3 理论述评3.1 传统梯度理论优点:(1)梯度推进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梯度推进理论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2)梯度推进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往往呈现出梯度性,按梯度推进依次发展能取得较好效果。(3)在实践中梯度推进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国
16、制定了“七五(1986-1990) ”、 “八五(1991-1995) ”计划,实行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鼓励部分地区率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由于该战略的成功实施,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连续高速增长,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缺陷:(1)梯度推进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2)该理论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限定按梯度推进,这样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3.2 反梯度(1)容易忽略实行反梯度推移的前提。实
17、行反梯度推移战略要有个前提,就是只有当梯度推移经历了一定时期,低梯度区积蓄了一定的力量,且又具备外部经济的条件可以利用,才可以中断渐进过程而发生突变,在一些领域实现从旧质转化为新质的爆发式飞跃,最终改变低梯度区的面貌.(2)夸大了梯度推移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作用。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也有历史原因,人文观念的不同,还包括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把区域经济的差异仅仅归咎于梯度发展的函数。(3)实行反梯度赶超战略,容易使经济陷入粗放性的增长,片面追求高产值、高增长速度的方式,会使得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失调,最终影响区域经济的健康、
18、平稳发展;并且这种理论仅仅是对梯度理论的反驳,也渗透着功利和感情因素。3.3 广义梯度优点:(1)多维的思维空间和多元化的方法。丰富了传统梯度理论的内涵,扩展了传统梯度理论的思维和应用空间,提高了传统梯度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范围和适应能力。(2)将生态纳入广义梯度的分析框架,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价值取向。缺陷:广义梯度理论的框架只是通过诸多的预设实现了几次机会耦合,对于怎么样来整合诸多耦合,构建理论层面系统耦合的框架体系,目前的广义梯度理论还不能够涵盖。参考文献1 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0-62.2 (英)马歇尔
19、. 朱志泰(译). 经济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4-57.3 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73.4 何钟秀.论国内技术的梯度转移N.人民日报,1983-02-06.5 夏禹龙,冯之浚.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研究与建议,1982,(8):15-17.6 郭凡生,朱建芝.西部开发与“ 西部理论“A.刘再兴,郭凡生.发展战略概述C. 北京: 科学管理研究编辑部,1985. 87,338.7 陈立新,叶柏青.梯度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1):56-58. 8 周炼石.评梯度
20、推移理论与政策在中国的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1996,(5):12-15.9 闫志英. 从梯度推移理论看西部大开发战略J. 理论探索,2004,(3) :68-69.10 叶绿秋,王培县.梯度理论及其在中国西部开发实践中的应用J.市场论坛,2004,(7):9-10.11 孙翠兰.梯度理论及其在我国中部崛起战略实践中的综合应用J.晋阳学刊,2006,(3):54-57.12 李新运,张海峰.山东省各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梯度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296-299.13 李湛,施金亮.区域经济技术梯度的判断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30(8):44-47.1
21、4 刘茂松.发展中地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处理工业化与现代化关系的一种新思路J. 求索,2001,(1):15-19.15 王珏,曹立.反梯度推进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J.山东社会科学,2002,(3):21-24.16 焦建秋.西部开发的反梯度推移策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6):93-96.17 李国平,赵永超.梯度理论综述J.人文地理,2008, (1):61-64.18 李国平,许扬.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J.经济学家,2002,(4):69-75.19 王育宝,李国平.狭义梯度理论的局限及其创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5):25-30.20李具恒.区域经济广义梯度内在的广义梯度推移机理研究J.西北人口,2006,(6):53-56.21 刘菁蓉.当前西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6,(27):176-178.22 李国平,刘静.中国区域梯度分布的综合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4,(5):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