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名词解释1.必需脂肪酸:有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维持机体不可缺少的,但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需每日从膳食中摄取,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2.健康促进:是以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3.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4.护理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质量缺陷。5.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凡是必需的或者是属于适应证范围的,所实施的诊治、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
2、使病人身心受到损伤。6.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7.基本需要: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程度的需要。8.肠外营养: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的需要。9.护士职业化角色: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角色人格和行为模式。10.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11.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
3、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12.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的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1.水肿:指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可伴有或不伴有血管内液增多。2.氧分压:溶解在血液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3.休克:指机体在受到强烈有害因子作用后出现的以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由此导致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和结构损害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是一种在致病因子作用下,以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微血栓形成和/或继发纤溶亢进而出现出血、
4、贫血、休克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5.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组织器官损伤加重。6.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7.凝血时间:血液离体后至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主要反映凝血过程是否正常。8.心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9.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10.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滤液量。11.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12.药物不良反应:指不
5、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13.首过效应:是指有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下降。14.神经递质:神经元与下一级神经元或与效应器之间通过释放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15.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16.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17.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 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18.医务人员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19.卫生手消毒
6、: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20.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21.常居菌: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22.标准防护原则: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3.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2
7、4.感染链: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25.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m)在空气中短距离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26.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1.病情观察: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积极启动感官以及应用辅助工具来获得病人信息的过程。2.被动卧位:指病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通常见于极度衰弱、昏迷、瘫痪者,此时病人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由护士帮助采取合适的卧位。3.被迫卧位:指病人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所需而被迫采取的卧位。此类患者意识清晰,具有更换卧位的能力,只是迫于疾病的影响而被迫采取某种卧位
8、。4.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5.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6.疼痛: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7.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 ,达数天或数周,24 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 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8.弛张热:体温持续在 39以上,24 小时温差达 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9.脉搏: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
9、生周期性的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10.间歇脉:是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间歇脉。11.脉搏短绌: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简称绌脉。其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颤的患者。12.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13.尿潴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14.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1/3 脉压。15.库斯莫尔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
10、中毒,以便机体排出较多的二氧化碳,调节血中的酸碱平衡。16.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5-30 秒)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17.呼吸困难: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症状,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表现为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皮肤黏膜紫绀、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并出现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改变。18.体位引流:按病灶部位,取适当体位,使病变部位开口向下,利用重力,藉有效咳嗽,胸部叩击将分泌物排出体外。主要适用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大量脓痰者,可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对严重高血压、心力衰
11、竭、高龄、极度衰弱、意识不清等患者应禁忌。19.输液微粒: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 1-15um,少数达 50-300um,这种小颗粒在溶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可判断液体的质量。20.溶血反应: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21.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加工、提纯,依据病情需要输注有关血液成分。22.意识模糊:意识水平轻度下降,患者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答话简短迟钝,表情淡漠,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23.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
12、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为精神活动的不同程度的改变。1.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创伤或人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2.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久而严重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3.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5.急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期内肾功能急剧、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6.系统性红斑
13、狼疮: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7.重度哮喘:是指病人休息时也有明显气促,呈端坐位,张口呼吸,焦虑或烦躁不安。日常生活明显受限,大汗淋漓,心率和呼吸明显增快,伴奇脉、发绀,一般支气管舒张剂无效,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8.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9.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10.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可伴有一过性肾损害。11.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
14、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12. 全胃肠外营养:当病人被禁食,所需营养素均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为全胃肠外营养。13.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某一器官或组织连同壁腹膜,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14. Charcot 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15. 颅内压增高:各种原因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 1.96kPa(200mmH 2O),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16.Beck 三联征:静脉压增高
15、 1.47kPa(15cmH 2O);心音遥远、脉搏微弱;脉压小,动脉压降低甚至很难测出。凡出现以上三征,疑有心脏压塞。17. 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压突然增加尿液不随意地流出,如咳嗽、喷嚏、大笑或突然起立时,见于多产的经产妇。18.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19. 无菌术:无菌术就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20. 肾积水:指尿液从肾排出受阻,造成肾内压的升高,肾盂肾盏扩张,肾实质萎缩。1.双合诊:是盆腔检查中最重要的项目。检查者一手的两指或一指放入阴道,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称双合诊。2.阴道自净作用:生理情况下,卵巢分
16、泌的雌激素使阴道上皮增生变厚并富含糖原,糖原在阴道乳杆菌作用下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4.5,多在 3.8-4.4),使适应于弱碱性环境中的病原体受到抑制,称为阴道自净作用。3.接触性出血:于性交后或阴道检查后立即出现的阴道流血,色鲜红,量可多可少,常见于急性宫颈炎、早期宫颈癌、宫颈息肉或子宫黏膜下肌瘤。4.盆腔炎: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5.慢性盆腔痛:慢性盆腔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6.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是由
17、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人体免疫功能严重损害为临床特征的性传播疾病。7.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宫颈外口的宫颈阴道部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宫颈糜烂。8.外阴炎:主要是指外阴部的皮肤与黏膜的炎症。9.前庭大腺炎:是病原体侵入前庭大腺引起的炎症,包括前庭大腺脓肿和前庭大腺囊肿。10.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的性传播疾病。11.淋病:由革兰染色阴性的淋病奈氏菌(简称淋菌)感染引起,以侵袭生殖、泌尿系统黏膜的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为特点的性传播疾病。12.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以鳞状上皮疣状增生病变为特点的性传播疾病。13.生殖
18、器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女性生殖器炎症称为生殖器结核,又称结核性盆腔炎。14.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简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无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存在。15.性早熟:女孩性早熟是指 8 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乳房发育)或 10 岁以前月经来潮。16.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17.原发性闭经:是指年龄超过 16 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或年龄超过 14 岁,第二性征尚未发育,且无月经来潮者。18.继发性闭经:是指以往曾建立正常月经,但以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止 6 个月以上者,或按
19、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 3 个周期以上者。19.痛经:凡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腰酸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或工作质量称为痛经。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20.经前期综合征(PMS):是指妇女反复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生理、精神以及行为方面改变,严重者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21.绝经过渡期:指绝经前的一段时期,即从生育期走向绝经的一段过渡时期,包括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的征兆)一直到最后一次月经。22.围绝
20、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23.阿尔兹海默病:绝经后一种以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丢失为特点的疾病。24.激素替代治疗(HRT):当机体缺乏性激素,并由此发生或将发生健康问题时,需要外源给予具有性激素活性的药物,以纠正与性激素不足有关的健康问题。2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为人工合成的十肽类化合物,其作用是调节垂体 LH 和FSH 分泌。其与 GnRH 受体亲和力强,长期连续应用可使垂体 GnRH 受体耗尽,而对垂体产生降调节作用,即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激素明显下降,出现暂时绝
21、经,此疗法又称“药物性卵巢切除”。26.葡萄胎:是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终末绒毛形成水泡状,亦称水泡状胎块,为良性疾病,部分可有恶性倾向。27.侵蚀性葡萄胎:是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局部引起组织破坏或转移至子宫以外。28.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是一组来源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的疾病。29.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T):系指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 )中除葡萄胎以外的全部病变。30.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是指起源于胎盘种植部位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31.卵巢黄素囊肿:由于大量 HCG 刺激卵巢卵泡内膜细胞发生黄素化而形成的囊肿。32.假孕症状:由于肿
22、瘤分泌的 HCG 及雌、孕激素的作用,表现为乳房增大、乳头及乳晕着色,甚至有初乳样分泌,外阴、阴道、宫颈着色,生殖道质软。33.宫颈原位癌:癌变局限于上皮内,尚未穿透基底膜,病变可累及腺体,但无间质浸润。34.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CIN):指有癌变倾向的宫颈上皮异常增殖的病变,为子宫颈癌的癌前病变。35.镜下早期浸润癌:又称微小浸润癌,指在原位癌基础上镜检发现小滴状,锯齿状癌细胞团突破基底膜,浸润间质,其浸润深度5mm,宽度7mm 。36.宫颈浸润癌:指癌灶浸润间质范围已超出镜下早期浸润癌,多呈网状或团块状浸润间质。37.鳞状上皮化生:位于宫颈阴道部的柱状上皮在阴道酸性环境影响下,移行带柱状上
23、皮底层的未分化储备细胞增生,并逐渐转化为鳞状上皮,继之柱状上皮脱落并为复层鳞状上皮取代。38.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壁间,周围均为肌层包绕,为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总数的60%-70%。39.浆膜下肌瘤:肌瘤突出于子宫表面,由浆膜层覆盖,约占子宫肌瘤的 20%。40.黏膜下肌瘤:肌瘤向宫腔方向突出,表面由子宫黏膜层覆盖,称为黏膜下肌瘤。41.子宫内膜癌:发生在子宫体的内膜层,以腺癌为主,又称子宫体癌。42.畸胎瘤:由多胚层组织结构组成的肿瘤,偶见含一个胚层成分。43.未成熟畸胎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含 2-3 个胚层,肿瘤由分化程度不同的未成熟胚胎组织构成,主要为原始神经组织,多为实性,
24、可有囊性区域,多见于年轻患者,复发及转移率高。44.库肯勃瘤:是一种特殊的卵巢转移性腺癌,其原发部位在胃肠道,肿瘤为双侧性,中等大,多保持卵巢原状或呈肾形。4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组织内因异位的子宫内膜存在,致反复出血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直径 5-6cm,囊内为暗褐色糊状陈旧性血液。46.无性细胞瘤:为中等恶性的实性肿瘤,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 5%,好发于青春期及生育妇女,单侧居多,右侧多于左侧。47.肿瘤细胞减灭术:是指对晚期患者应尽量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灶,使肿瘤残余灶直径1cm,必要时切除部分肠曲行结肠造瘘、切除胆囊或脾等,现多同时常规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包括腹
25、主动脉旁及各组盆腔淋巴结)。48.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49.子宫腺肌病: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50.子宫脱垂: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51.尿道膨出:支持尿道的膀胱宫颈筋膜受损严重,尿道紧连的阴道前壁下 1/3 以尿道口为支点向后向下膨出。52.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为外阴癌的癌前病变,包括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53.处女膜闭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女性生殖道发育异常,因泌尿生殖窦上皮未能贯穿阴道前庭部,形成处女膜闭锁。54.生
26、殖道瘘: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殖道与其毗邻器官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55.尿瘘:是指生殖道和泌尿道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病人无法自主排尿,表现为尿液不断外流。56.粪瘘:是指肠道与生殖道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致使粪便由阴道排出,最常见的是直肠阴道瘘。57.外阴硬化性苔藓:是以外阴、肛周皮肤萎缩变薄,色素减退变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最常见的是外阴白色病变。58.外阴白色病变:外阴皮肤和黏膜硬化性苔藓和鳞状增生病变部位皮肤和黏膜多呈白色。59.外阴白癜风:是黑素细胞被破坏所引起的疾病,此青春期发病多见。60.张力性尿失禁:重度膀胱膨出多伴有尿道膨出,此时尿道膀胱后角消失,咳嗽或增加腹压时尿液溢出,称张力性尿失
27、禁。61.不孕症:有正常性生活,未经避孕一年未妊娠者。62.原发性不孕: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从未妊娠者。63.继发性不孕: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连续一年不孕者。64.辅助生殖技术:是指在体外对配子和胚胎采用显微操作技术,帮助不孕夫妇受孕的一组方法,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及其他衍生技术等。65.体外受精:指从妇女体内取出卵子,放入试管内培养一个阶段与精子受精后,发育成早期胚泡。66.宫腔内人工授精:是指将处理后的优选精子在排卵前后通过非性交方式将精液放入女性宫腔内的助孕技术。67.类早孕反应:服药后可出现恶心、头晕、乏力、困倦、食欲不振等类似早孕反应,为雌激素刺激胃黏
28、膜所引起。68.配子输卵管内移植:是直接将卵母细胞和洗涤后的精子移植到输卵管壶腹部的一种助孕技术,是继 IVF-ET 之后发展起来的比较成熟的助孕技术之一。69.计划生育: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生育调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70.晚婚:按法定年龄推迟 3 年以上结婚。71.晚育:按国家法定年龄推迟 3 年以上生育。72.节育:及时采取安全、有效、合适的避孕措施控制生育,我国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73.避孕:是通过采用药物、器具以及利用妇女的生殖生理自然规律,使妇女暂时不受孕。74.绝育:是指通过手术或药物,达到永久不生育的目的。75.药
29、物流产:也称药物抗早孕,是指应用药物终止早期妊娠的方法。适用于妊娠 49 天以内者。1.骨盆:是躯干和下肢之间的骨性连接,是支持躯干和保护盆腔脏器的重要器官,同时又是胎儿娩出必经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分娩过程。2.舟状窝: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的一浅窝。3.性成熟期:又称为生育期,是卵巢生殖机能与内分泌机能最旺盛的时期。一般自 18 岁左右开始,历时 30 年。4.受精卵着床:受精后第 6-7 日晚期胚泡透明带消失后逐渐埋入并被子宫内膜覆盖的过程。5.桑椹胚:受精后 50 小时为 8 细胞阶段,至受精后 72 小时分裂为 16 个细胞的实心细胞团。6.华通胶:脐带血管周围为含水量丰富,
30、来自中胚层的胶样胚胎结缔组织,有保护血管的作用。7.蒙氏结节:妊娠早期乳晕颜色加深,其外围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结节状隆起。8.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妊娠 20 周后,孕妇长时间处于仰卧位姿势能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使血压下降。9.髂嵴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 25-28cm。10.胎动:是指胎儿的躯体活动,因冲击子宫壁而使孕妇感觉到。11.胎姿势: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12.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13.胎先露:最先进入母体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14.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简称胎位。15.胎心率基线:是指在无胎动和无子宫收
31、缩影响时,10 分钟以上的胎心率平均值。16.晚期减速:胎心率基线减速多在宫缩高峰后开始出现,即波谷落后于波峰,时间差多在 30-60 秒,下降幅度50Bpm,胎心率恢复水平所需时间较长。晚期减速一般认为是胎盘功能不良,胎儿缺氧的表现。17.无应激试验(NST):在无宫缩、无外界负荷刺激下,对胎儿进行胎心率宫缩图的观察和记录,以了解胎儿的储备能力,又称胎儿加速试验。18.缩宫素激惹试验(OC T):诱发宫缩,并用胎儿监护仪记录胎心率变化,了解胎盘于宫缩时一过性缺氧的负荷变化,测定胎儿的储备能力,又称宫缩应激试验。19.生理缩复环: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的一环状隆起
32、。20.高危妊娠:指妊娠期有某种并发症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新生儿或导致难产者。21.遗传咨询:是由从事医学遗传的专业人员或咨询医师,对咨询者就其提出的家庭中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遗传方式、诊断、预后、复发风险率、防治等问题予以解答,并对咨询者提出的婚育问题提出医学建议。22.产前筛查:是采用简便、可行、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发病率高、病情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或先天畸形进行产前筛查、检出子代具有出生缺陷高风险的人群。23.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指在胎儿出生之前应用各种先进的医学检测手段,如影像学、生物化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发育状况,为胎儿宫内治疗及选择性流产创造
33、条件。24.临产: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 30 秒或 30 秒以上,间歇 5-6 分钟,并伴随进行性宫颈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25.见红:在临产前 24-48 小时内,因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和该处的子宫壁分离,毛细血管破裂有少量出血,与宫颈管内黏液栓相混并排出,称为见红。26.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27.潜伏期:从临产出现规律宫缩至宫口扩张 3cm。28.胎头拨露:第二产程中,宫缩时胎头露出于阴道口,露出部分不断增大,宫缩间隙期,胎头又缩回阴道内,称为胎头拨露。29.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
34、一段时期,一般为 6周。30.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31.褥汗:产后一周内皮肤排泄功能旺盛,排除大量汗液,以夜间睡眠和初醒时更明显,不属病态。32.早产:是指妊娠满 28 周至不足 37 周间分娩者。33.过期妊娠:平时月经周期规则,妊娠达到或超过 42 周(294 日)尚未分娩者。3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数病例在妊娠期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蛋白尿症状,分娩后即随之消失。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35.HELLP 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本病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危及
35、母儿生命。36.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征,主要危害胎儿,使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37.胎盘早剥:妊娠 20 周以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38.子宫胎盘卒中:胎盘早剥发生内出血时,血液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随着胎盘后血肿压力的增加,血液浸入子宫肌层,引起肌纤维分离、断裂甚至变性,当血液渗透至子宫浆膜层时,子宫表面呈现紫蓝色瘀斑,称为子宫胎盘卒中。39.前置胎盘:妊娠 28 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40.双胎输血综合征:是双羊膜囊单绒毛
36、膜单卵双胎的严重并发症。通过胎盘间的动-静脉吻合支,血液从动脉向静脉单向分流,使一个胎儿成为供血儿,另一个胎儿成为受血儿,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症状,甚至导致胎儿死亡。41.双卵双胎:两个卵子分别受精形成的双胎妊娠,约占双胎妊娠的 70%。42.单卵双胎: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形成的双胎妊娠,约占双胎妊娠的 30%。43.巨大胎儿: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 4000g。44.羊水过多:妊娠期间羊水量超过 2000mL。45.羊水过少: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 300mL。46.胎儿生长受限:是指胎儿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未能达到其潜在所应有的生长速率。47.死胎:妊娠 20 周后胎儿在子宫内死亡。48.死产:胎儿在分娩
37、过程中死亡,亦是死胎的一种。49.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50.胎膜早破:临产前胎膜破裂。51.心功能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活动后心悸、轻度气短、休息时无症状。52.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 FLP):又称为妊娠特发性脂肪肝,是发生在妊娠晚期严重的肝功能障碍。起病时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低血糖、黄疸、肝性脑病等。53.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糖尿病。54.生理性贫血: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且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血液
38、呈稀释状态,故称生理性贫血。55.产力异常: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极性不正常或频率、强度,称为产力异常。56.活跃期延长:从宫口扩张 3cm 开始至宫口开全称为活跃期,初产妇活跃期正常约需 4 小时,最大时限 8 小时,若超过 8 小时,称为活跃期延长。57.滞产:总产程超过 24 小时。58.急产:总产程3 小时。59.均小骨盆:骨盆每个平面径线均小于正常值 2cm 或更多。60.病理缩复环:因胎先露部下降受阻,子宫收缩加强,子宫体部肌肉增厚变短,下段肌肉变薄拉长,在两者间形成环状凹陷。61.脐带先露:又称隐性脐带脱垂,指胎膜未破时脐带位于胎先露前方或一侧。62.脐带帆状附
39、着:脐带附着于胎膜上,脐带血管通过羊膜与绒毛膜间进入胎盘。63.前置血管:胎膜上血管跨过宫颈内口位于胎先露部前方。64.胎盘植入:胎盘绒毛穿入子宫壁肌层。65.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 24 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 500mL 者,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66.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的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或猝死的严重分娩并发症。67.子宫破裂:指在分娩期或妊娠晚期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破裂,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68.产褥感染: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69.产褥病率:分娩 24 小时以后至 10 日内,每日用口表测量
40、体温 4 次,间隔时间 4 小时,有 2 次体温达到或超过 38。70.母婴同室:母婴 24 小时同室,医疗及其他操作每天母婴分离不超过 1 小时。71.早吸吮:是生后 30 分钟以内开始吸吮母亲乳房。72.纯母乳喂养:除母乳外不给其他食物。73.按需哺乳:按小儿或母亲需要哺乳,不规定次数和时间。1.新生儿:从脐带结扎至生后不满 28 天的新生婴儿。2.足月新生儿:指胎龄满 37 周至未满 42 周的活产新生儿。3.早产儿:指胎龄未满 37 周的活产新生儿。4.过期产儿:指胎龄大于等于 42 周的活产新生儿。5.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 2500g 者。6.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出生体
41、重小于 1500g 者。7.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出生体重小于 1000g 者。8.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 4000g 者。9.高危儿: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10.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 10 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11.大于胎龄儿(L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 90 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12.适于胎龄儿(A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 10-90 百分位的新生儿。13.新生儿窒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 1 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
42、混合性酸中毒。14.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15.胎粪吸入综合征: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导致呼吸道和肺泡机械性阻塞和化学性炎症,由于胎儿缺氧,出生后常伴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多系统损害。16.麻疹黏膜斑:又称 Koplik 斑,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于发疹前 24-48 小时在下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出现 0.5-1.0mm 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1-2 日内遍布全部颊黏膜,出疹 1-2 日后逐渐消失,留有暗红色小点。17.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
43、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18.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19.新生儿低血糖:目前凡全血血糖低于 2.2mmol/L 都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20.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21.肺炎:是指各种不同病原体及其它因素(如吸入羊水、动植物油及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22.PICC:是经外周静脉导入的中心静脉置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远端到达上腔静脉的方法。23.早产儿发展性照顾:是一种适合每个小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其目标是使小儿所处的
44、环境与子宫内尽可能相似,并帮助小儿以有限的能力适应宫外的环境,从而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减少哭闹和呼吸暂停的次数。24.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殊表现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 A16 型及肠道病毒 71 型(EV71)引起。25.法洛四联症:是存活婴儿中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组先天性心血管的复合畸形,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4 种畸形。26.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27.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
45、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 10%,生后 10 天左右恢复至出生体重。28.呼吸暂停:呼吸停止时间达 15-20 秒,或虽不到 15 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 次/分)并出现紫绀及四肢肌张力的下降。29.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 T 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具有气道高反应性特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30.正常足月:指胎龄满 37-42 周出生,体重在 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31.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
46、征。3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主要是指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33.咽-结合膜热:是由腺病毒引起的,常发生于春、夏季,是一种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可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流行。34.身高: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 岁以下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3 岁以后立位测量称为身高。35.骨龄:通过 X 线检查不同年龄小儿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36.小儿的社会行为:是各年龄阶段心理行为发展的综合表现,其发展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儿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并受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的制约。37.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
47、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小儿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38.尿道下裂:是男孩常见的下尿路及外生殖器先天性畸形,指尿道开口于阴茎的腹侧,正常尿道口近端至会阴部的途径上,而不是阴茎头的顶端。39.风湿热:是一组与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免疫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多伴有关节炎、心脏炎,较少出现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或舞蹈病。发病年龄以 5 至 15 岁多见。40.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41.21-三体综合症:
48、又称先天愚型或 Down 综合症,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常染色体畸变疾病,也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临床特征是特殊面容、身体和智力发育差,并可伴发多发畸形。42.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过程中酶缺陷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而得名,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婚前医学检查:是通过医学检查手段发现可能患有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给予及时治疗,并提出有利于健康和出生子代素质的医学意见。2.婚前卫生咨询:指针对医学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以及服务对象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提供信息、交换意见,帮助受检对象在知情的基础上作出适宜的决定。3.婚前卫生指导:是对准备
49、结婚的男女双方传授与结婚和生育有关的保健知识,包括男女性生理知识介绍、性卫生知识指导。4.围婚期保健:是指围绕结婚前后,为保障婚配双方及其后代健康所进行的一系列保健服务措施,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卫生咨询。5.围婚期健康教育:是指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和已婚未育的夫妇进行的以生殖健康为核心,与结婚及生育有关的保健知识的教育。6.围生期保健:是指从妊娠前开始经历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哺乳期、新生儿期,持续为孕产妇和婴儿提供针对性的、全方位的健康保健措施,努力提高产科工作质量,降低围生儿及孕产妇死亡率。7.围绝经期:指妇女从接近绝经时出现的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变化和临床特征至绝经后 1 年内的时期。8.围绝经期保健:是指为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生活质量而采取的各种保健措施。9.生殖健康:是指人类在生殖系统、生殖功能和生殖过程的各个方面处于健康和良好的状态。10.孕期建卡率:指产妇在孕期按照规定由保健人员建立孕期保健卡(册)的比例。11.产前检查覆盖率:指每 100 名活产儿中,产前接受过 1 次及更多次产前检查的产妇人数(初次检查仅做妊娠试验或孕期无检查、仅在临产当天入院进行的产前检查不计算在内)。12.住院分娩率:指每 100 名活产儿中,在具有助产资格和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的人数。13.产后访视率:指每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