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说,韩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有“韩潮苏海”之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
2、夹议。,“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解释。,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关于“说”,读准下列字音,句读 相师 或不 位卑 近谀 欤 郯子 苌弘 老聃 子蟠 经传 贻,(do) (xing) (fu) (bi) (y) (y) (tn) (chng) (dn) (pn) (zhun) (y),研读课文,活动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以贻之。活动2: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被动句,“于”表被动,“以”,来;“贻”,赠送。,“于”,向;介宾后置
3、句,“通”,普遍,研读课文,活动3:韩愈赠送文章的理由有哪些?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能行古道,写作原因,活动4:那么,“能行古道”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哪些地方谈到古道?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圣人无常师”,古代从师传统研读课文第一段,梳理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词语。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凭借 今: 表结果的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 或目的。即因此、就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 今:常用义为“没有”,古代从师传统研读课文第一段,二、词类活用。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
4、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三、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四、特殊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两句均为判断句,古代从师传统研读课文第一段,问题探讨:请结合课文想想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何要从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那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代从师传统研读课文第 三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疏通文句,固定的,意
5、动用法,“以.为师”。,不一定,状语后置句,译为“比弟子贤能”。,古代从师传统研读课文第 三段,问题探究1、第三段的观点句是那一句?作者是如何阐释的?本段和第一段是什么关系?2、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3、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布置作业,1、整理文言知识。2、翻译下列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4、预习第二段,第二课时,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
6、自由朗读第二段,完成下列任务:1、找出本段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典范的文言句式,向同学们推荐五个词语、一个句子。2、划出本段的中心句(分论点),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梳理文言词语1、一词多义 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人)不耻相师 (学习)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名词, 疑难问题的)惑而不从师( 动词,有疑惑)惑矣(形容词,糊涂),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不译)句读之不知(表示宾语前置) 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
7、当于“这类”、“这些”),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其: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作语气副词,表猜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 难道)作语气副词,表反问。,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2、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 古: 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3、词类活用名作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比低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或师焉,或不焉:从师,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人愚人是故圣
8、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4、通假字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翻译 下列句子 把握关键词 关注语言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彼童子之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宾语前置句,(之),“非者也”,否定判断句,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问题探讨 这段的中心句是那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论证师道不传的流俗?请作具体分析。这样论证又有怎样的论证作用?,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
9、人,耻学于师。,:,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对比:从反面论证了从师求学的必要性,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医、乐师、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以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者。 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九,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 通观第二段,并参照第一段结尾句的表述,给第二段写一个结尾句。 参考 :是故无圣无众,无子无身,无贵 无贱,从师问焉,师道传矣。,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逐层深入的批判增强了批判力度感情越来越强烈,世风时俗研读第二段,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其行道,其为书,其化今,其传后,必有在矣。吾子其何遽戚戚于吾所为哉! 韩愈重答张籍书,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3、翻译下列句子: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