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821920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黑 龙 江 省 普 通 高 中地 理模 块 教 学 与 考 核 要 求2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 (教基20036 号)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003 年 4 月第 1 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规定的内容标准,结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制定的,作为全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与考核的依据。第一部分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开设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由必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是高中唯一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必修课程(共 6 学分):包括“地理 1”、 “地理 2”、 “地理

2、3” 3 个模块。必修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课程仍然以系统地理为载体,但在范围上有所拓展,将原来的必修和选修部分合并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核心要求,以保证具有均衡而连贯的地理理解力。这 3 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 1”,再学“地理 2”,后学“地理 3”。选修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反映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由“宇宙与地球” 、 “海洋地理” 、 “自然灾害与防治” 、 “旅游地理” 、 “城乡规划” 、 “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3、”(各 2 学分、36 课时) 等与生产生括密切相关的 7 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增进学生社会适应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所有的地理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并列关系,开设顺序不作规定。一、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方案及说明选 修 发展倾向 必 修学分 内容一 学分 内容二文科选修 4(城乡规划) 、选修 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 6(环境保护)(至少 3 选 2)4理科必修 1必修 2必修 36选修 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 6(环

4、境保护)(至少 2 选 1)2选修 1“宇宙与地球”选修 2“海洋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选修 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价值确保所有学生达到高中学业基本要求满足学生在共同学业基础上的发展差异要求满足不同学校的发展差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说 明】1、高中地理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 2”、 “地理33” 三个模块组成。这 3 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必须按顺序依次开设。2、地理选修课程含 7 个模块:即选修 1(宇宙与地球) 、选修 2(海洋地理) 、 选修3(旅游地理) 、选修 4(城乡规划) 、选修 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 6(环境保护)和选修 7(地

5、理信息技术应用) 。选修模块的内容是平行并列关系,不需按顺序开设。 3、选修课程包括内容一、内容二两个部分。选修内容一是学校按学科要求必须开设、学生必须修习的模块, (也是纳入高考范围的模块) ;有文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必须在选修课程 4、5、6 的模块中任选两个模块;有理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在选修课程 5、6 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4、选修内容二是由各学校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块,各学校可视条件将“宇宙与地球” 、 “海洋地理” 、 “旅游地理”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等 4 个模块作为任意选修的课程内容。5、建议必修课程在高一开设,每周 3 或 4 课时,4 获 3 个学段完成。选修课程安排在高二开

6、设,文科每周 4 课时,2 个学段完成两个模块;理科每周 2 课时,2 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建议必修模块在高一完成、所有地理选修课程在高三之前完成。二、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模块开设建议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中地理必修模块采用按学段安排课程或按学期安排课程两种开课模式;选修模块一般采用按学段安排课程开课模式。各学校应在保质保量完成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差异,参考下列三种方案,对模块教学的顺序及其课时安排可作适当调整,并合理选择地理地方课程、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最终形成学校地理课程开设方案和周密的授课计划。建议各地市可以指导同一类学

7、校在模块教学进度和授课时数上保持一致。现提供具体三种参考方案如下:方案一:上学期 下学期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模块 必 修 必 修 必 修 必 修复习高一学年 周课时 2 2 4 4模块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文 4 4 4 4高二学年 周课时理 2 2高三学年文(5 课时/周) 高三总复习4方案二:方案三:上学期 下学期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模块 必 修 必 修 必 修 必 修高一学年周课时 2 2 2 2模块 必 修 选修 选修 选修文 4 4 4 4 高二学年 周课时理 4 4高三学年 文(5 课时/周) 高三总复习按学段安排的课程方案,每周地理不低于 4

8、 课时,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一个学期完成两个模块;按学期安排的课程方案,每周地理不低于 2 课时,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按学期安排和按学段安排可以交替进行。各学校在制定学校课程开设方案时不得在高一结束至高三复习前中断地理课程学习。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属于选修的地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理地方课程由省统一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

9、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考虑到高初中地理的分工与衔接问题,建议学校在充分了解文科学生地理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设以复习有关初中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安排在相关必修模块之后学习。上学期 下学期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模块 必 修 必 修 必 修、 必 修、 必 修 必修高一学年周课时 3 3 3 3模块 选 修 选 修 选 修 选 修文 4 4 4 4高二学年周课时 理 2 2高三学年 文(5 课时/周) 高三总复习5第二部分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要求一、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高中地理必修 1模块教学要求“地理 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

10、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模块包括“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认识在人地关系中,人不只是被动地依赖自然环境,还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宇宙中的地球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 星。1、知道天体

11、系统的概念,能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划分。2、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运用有关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资料,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并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知道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结合实例分析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1、指导学生观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加深理解太阳

12、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例如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2、理解昼夜更替现象和周期。3、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4、知道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向,懂得运动偏向对大气环流、洋流和河流的影响。5、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6、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指导学生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的形成原因。2、地球运动是地球公转、自转运动等叠67、理解四季更替的原因和规律。8、分析地球

13、公转的地理意义。9、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加、合成的结果,注意分析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能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3、说出地球各圈层主要特点。运用模型,配合所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1、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岩石组成的,理解岩石的分类。2、阅读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对教材中涉及的矿物及岩石名称要求学生只作一般性了解。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知道内力

14、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含义以及相应的主要表现形式。2、知道内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 (如背斜、向斜和断层),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3、理解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4、阅读景观图片,用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知识分析常见地貌的主要成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运用图片、录像等材料,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说明地质、地貌产生及变化原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利用示意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2、理解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其影响。3、知道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说明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 5、

15、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的风向。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1、知道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2、结合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3、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和季节移动示意图。5、结合案例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可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让

16、学生掌握分析气候类型成因的方法。7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6、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学会从气温、气压、湿度等方面概括天气特征。 2、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分析不同类型锋面的天气特征。 3、结合示意图分析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及相应的天气状况。4、分析案例说明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知道水循环的类型。 2、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河流水与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

17、水、地下水等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3、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4、阅读材料,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对水循环的影响。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知道洋流的类型。 2、阅读图片,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模式,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3、阅读有关资料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对洋流按成因分类不作要求。(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程标准

18、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举例说明某些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说明自然地理要素,例如生物、土壤、地形、气候、河流等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不要求系统介绍每一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举例说明即可。8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在认识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说明某一要素和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具有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效应。组织学生收集某

19、区域的相关资料,讨论某一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变化,会对区域中其它地理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通过阅读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由赤道向两极、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掌握区域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知道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有规律的。组织学生收集相关图片或者结合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举例说明

20、不同地表形态,如山岳、河谷对交通线路分布、走向和结构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不同地表形态,如山岳、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文、地表形态的影响。1、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从不同的时间尺度 (如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波动性。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1、目前,全球变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教学中应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2、观看

21、气候变暖的科教片,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1、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对具体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做一般了解,主要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理解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9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2、以台风、寒潮等为例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

22、和规律。3、以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为例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诱发、加剧作用,掌握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1、人类活动对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时起着诱发、加剧的作用。因此,在自然灾害发生成因的分析中应考虑人为因素的作用。2、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在面对某种自然灾害时所应采取的自救与互助的方法或者措施。高中地理必修 2模块教学要求“地理 2”侧重于人文地理,主要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模块包括“人口与城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部分内容。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域的联系,认识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

23、,注意协调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背景,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人 口 与 城 市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地区分布1、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和类型。2、根据资料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率的数值特征。3、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相互关系。 4、根据资料分析当今世界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 5、了解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6、运用图表说明人口增长模式历史演变过程。7、运用资料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收

24、集本地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统计图表,探究本地人口增长模式,加深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2、通过具体实例或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3、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指导学生查阅本地人口资料,归纳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探究其成因。10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 2、认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 3、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现象,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

25、源观和环境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1、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根据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地域形态的影响。 3、了解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形成原因。 4、了解城市内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 5、根据有关理论分析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6、了解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7、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和形成原因。8、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变化。组织学生收集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等资料,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了解

26、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实例了解中心地理论的实际应用。 2、理解城镇地理位置与城市规模及其扩大的关系。 3、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和等级划分。让学生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结合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内涵及主要标志。 2、了解城市化发展的动力。3、理解城市化的意义和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4、根据资料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5、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影响因素。 6、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异同7、根据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了解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1、比较发

27、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2、组织学生讨论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1、知道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 2、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和内部功能区布局的影响。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并探讨成因。(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1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 3、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

28、农业区位的影响。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5、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 6、了解混合农业的分布、主要特点及其区位因素。 7、利用资料分析世界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区位因素和分布。 8、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分布及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 9、了解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业区位优势条件。 10、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特点、分布。 11、了解阿根廷政府为了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 12、了解乳畜业的区位因素、特点和分布。1、收集本区域农业资料,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2、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及区位特点。3、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对农业生

29、产影响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了解工业生产和分类。 2、认识工业投人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3、理解各种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的影响。4、根据资料,运用工业区位理论分析世界或中国各种工业的区位选择。 5、理解工业生产中的各种联系。 6、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表现、意义。 7、分析工业区域形成的条件。 8、根据材料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形成条件与发展方向。1、让学生调查和收集本地工业资料,分析影响本地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让学生扮演来自不同工业地域的规划人员,分析该地区工业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3、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对工

30、业生产影响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工农业生产活动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新的景观。 2、了解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3、分析工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组织学生在本地调查或收集相关资料,讨论本地农业或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1、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2、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结合实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置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运输12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例对交通运输方式和线路进行合理的选择。 3、了解综合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

31、展。情境和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掌握中国和世界的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重要的港口和国际航空港。 2、理解主要的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3、理解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识记中国和世界主要的商业中心、金融贸易中心。 4、理解交通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5、根据材料分析中国与世界商业贸易中心的布局因素。 6、根据材料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能对某区域交通和贸易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指导学生调查本地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让学生用地理原理解释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的原因,并做出

32、评价。(三)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了解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影响因素。设计有关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运用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分布的区域差异。 3、根据材料,分析世界和我国一些主要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 4、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表现及危害。调查本地面临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方面的小论文,并进行展示、交流。联系中国 21 世纪

33、议程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了解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3、根据材料分析,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当地行政官员、企业领导、居民等,就本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1、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2、结合实例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3、结合实际行动,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13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个人应该具备

34、的态度和责任,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高中地理必修 3模块教学要求“地理 3”是在“地理 1”“地理 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模块包括“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部分内容。本模块以某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在探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将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运用于实践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区域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一)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

35、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了解区域的含义1、掌握区域的概念。 2、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3、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依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世界地理及中国地理中所学习的区域,加深对区域的理解。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掌握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选择两个区域进行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2、掌握比较区域之间自然环境各要素差异的方法。 3、掌握比较某区域人类活动方式和种类特征等差异的方法。1、选择特征差异较为显著的世界或中国的两个区域,比较两者的差异。2、模拟赴不同区域的旅游,描述这些地区的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不同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以某区域为例,比较 “不同发展阶段

36、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掌握分析某区域地理环境发展的方法 (以时间为视角,生产力发展等因素为发展动力)。 2、掌握不同阶段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主要地理因素。3、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收集当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尝试预测当地经济发展方向,提出发展策略。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掌握分析区域产业转移或某区域资源跨区域调配必要性的方法。 2、了解并掌握我国和世界上现有的资源跨区域调配而建设的大型工程名称、分布和特点。

37、3、掌握分析区域产业转移或资源调配对资源生产区和消费区的发展以及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方法。 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开展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之间的居民的模拟对话活动,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的利弊影响,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144、明确区域产业转移或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国家的发展作用。(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含义和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掌握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2、了解区域发展过程中影响区域发展几种常见的环境问题的含义及主要分布地区。 3、可通过图表、资料分

38、析各种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其原因,并规划开发方案。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资料或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了解我国森林、草场、湿地等资源的分布及作用,并对我国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掌握流域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特征。 2、 掌握有关流域的基本概念:干流、支流、分水岭、流域等。 3、通过图表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和必要性。 4、掌握河流流程图的读图方法和使用特点。5、针对某个流域提出开发建设的

39、建议。 6、针对某个流域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7、通过案例分析说明流域开发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收集家乡某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2、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布局特点和问题。 3、掌握农业布局概念、类型和一般的划分方法。 4、了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模式并可用示意图、流程图的方式表示。 5、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和措施。1

40、、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例,说明农作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加深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2、介绍有关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1、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结构及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1、引导学生通过对区域资源开发问题的15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3、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费结构。 4、理解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储备、消费情况和该区城开发利用资源观之间的关系,形成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 5、

41、理解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保护、治理的影响。研究,归纳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2、调查学校所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情况,了解其开发利用的优势或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撰写一篇小论文。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1、通过材料分析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 2、通过材料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3、掌握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过程的方法。 4、可根据材料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1、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

42、镇建设实际,探讨城市化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2、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大型工厂或工业区对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以及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三)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结合实例,了解遥感 (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知道遥感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遥感信息判读的基本原理。 3、掌握遥感信息技术在区域分析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4、会判读基本遥感地图。5 了解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 6、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收集展示一些遥感图像,以加深学生对遥感技术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了解遥感在实际生

43、活中的应用案例。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 (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1、了解全球地位系统的概念。2、掌握全球定位系统各组成部分。 3、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和应用范围,掌握其在全球定位导航中的作用。结合具体实例,重点介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 GPS 应用领域。如给学生展示 GPS 接收机,参观装有 GPS导航系统的交通工具,以加强学生对 GPS 特点及应用的了解。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 (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1、掌握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别。 2、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范围,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浏览和操作电子地图,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1

44、6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1、掌握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三者的区别。 2、说出数字地球的含义。1、指导学生调查学校校园网建设的基本情况,尝试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地理网页。2、收集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有关数字地球的材料,加强学生对数字地球的认识。二、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地理模块教学活动的存在方式,它指的是构成地理模块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物质条件、时空等的结合方式。1、课堂教学是地理模块教学的基本形式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学班”为单位,实行走课制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建议必修课以行政班为

45、单位进行课堂教学,选修课以“教学班”为单位,实行走课制。(注:教学班是学生因学习同一个模块的课程而临时形成的班,当课程结束时,该教学班随即解散。教学班的显著特征:学生群体的流动性、松散性;形成和维持的短期性;教室的流动使用。)2、社会实践是地理模块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主动了解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汲取丰富知识的各种客观活动。社会实践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军训等多种形式。它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实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消化、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观

46、察事物和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其 “动脑”思维、 “动手”操作的能力。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教材中都提出了社会实践的要求,各学校应结合本校本地实际进行。3、综合探究是地理模块教学的综合性的教学形式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每一节都设置了活动,这属于综合探究教学,它既是对该节知识的总结,又是该节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既考查学生掌握既有知识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探究教学能够有效地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事件及问题的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也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发展自己的能

47、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凸显了地理课的生动、鲜活、有趣、实用的学科特征。有的综合探究可以在校内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等途径去完成,但更多的综合探究需要校内外多种教学形式协作完成。建议各学校不仅在必修课程中开展,在选修课程中也要开展。17第三部分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考核要求一、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模块教学的考核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模块教学的考核目标是依据课

48、程目标制定的,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目标。新课程学业评价应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达成情况。(一) 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二)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

49、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必修模块考核原则及方法(一)考核基本原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基本理念对地理学习评价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在实施建议中对地理学习评价提出了具体指导建议。模块考核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18展的功能,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和行为的变化;提倡运用多种评价手段、评价方式,体现多元评价目标、评价主体;注重激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较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