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机械运动知识要点分析 一、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常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选取参照物时,要使问题简便。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常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二、速度是矢量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量可以分为矢量和标量。凡是既要用大小又要用方向才能完全描述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用大小就可以完全表示出来的物理量叫标量。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密度、时间等物理量是标量。速度、力、等物理量是矢量。三、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
2、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所通过的路程跟所用时间的比是一个不随时间改变的量,这个比值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做速度。用数学式表达是。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它是复合单位。我们还可以利用图像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它通过的路程跟时间成正比。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叫做速度时间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叫做路程时间图像。1速度时间图像横轴 ot 表示时间,纵轴 ov 表示速度。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所以它的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 21 中所示的 MN。根据速度
3、时间图像可以求出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时间轴上找出时间 P,过该点作时间轴的垂线 NP,它与速度图线 MN 交于 N,所围的长方形面积恰好就是运动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 21 中斜线所示的面积。这和由公式 S=vt 算出是相符的。2路程时间图像横轴 ot 表示时间,纵轴 os 表示路程。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跟时间成正比,因此,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过原点 O 的倾斜直线,如图 22 所示的 OA 直线。由路程时间图像可算出物体的运动速度,在图线上任取一点 B,由 B 点分别向时间轴、路程轴上做垂线,垂足分别为 C、D,用 D 点所对应的路程除以 C 点所对应的时间即可得到物体的
4、运动速度。根据路程时间图像还可以由时间求路程,或由路程求时间。还可以利用图像比较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三、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为了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引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如果运动物体在时间 t 内通过的总路程为 s,则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的运动快慢程度。四、同一直线上速度的合成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有确定的运动,而该参照物相对于另一个参照物也在运动,则这个物体相对于后一个参照物的运动,就是前两个运动的合运动,若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则合运
5、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的合成,有两种情况,若两个分运动方向相同,其合运动的速度就等于两个分运动速度相加。例如小船顺流而下的速度 V 顺=V 船对水V 水对岸。若两个分运动方向相反,其合运动的速度就等于两个分运动速度相减。例如小船逆流而上的速度 V 逆=V 船对水-V 水对岸。在自动扶梯问题中,若自动扶梯向上运动的速度为 V1,人在静止的扶梯上行走的速度为 V2。则人沿运动的扶梯上行时,人对地的速度 V 上=V1V2,若人沿运动的扶梯下行时,人对地的速度V 下=V2V1。选地面为参照物时,甲物体静止不运动,乙物体以速度 V 乙向东运动。丙物体以速度 V 丙向西运动,丁物体以速度
6、 V 丁向东运动。若以乙为参照物时,甲物体以速度 V 乙。向西运动,丙物体以速度 V 丙V 乙向西运动,当 V 丁V 乙时丁物体以速度 V 丁-V 乙向东运动。当 V 乙V 丁时,丁物体以速度 V 乙-V 丁向西运动。当 V 乙=V 丁时,丁物体相对于乙物体静止。二. 机械运动例题讲解【例 1】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A甲上升,乙下降B甲下降,乙上升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分析】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是以自己或自己所乘的升降机为参照物。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楼房相对于地面
7、是静止的,甲相对楼房和地面在匀速下降。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也是以自己或自己所乘的升降机为参照物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楼房相对地面静止,则乙相于地面匀速下降。同时乙看见甲在下降,这时甲下降得比乙快。若甲在乙上方,则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若甲在乙下方,则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解】选 D。【评注】研究一个物体怎样运动,首先要确定参照物,看这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怎样变化。【例 2】 某船在静水中航速为 36 千米小时,船在河中逆流而上,经过一座桥时,船上的一只木箱不慎被碰落水中,经过两分钟,船上的人才发现,立即调转船头追赶,在距桥 600 米处追上木箱,则水的流速是多少米秒? 【分析】本题
8、有两种解法,一种选地面为参照物,容易理解,但十分繁琐。一种选河水为参照物,比较简便。【解法一】以地面为参照物。设船速为 V 船,水的流速为 V 水,船逆流而上的时间t1=2 分=120 秒。船调转船头顺流而下的时间为 t2。船逆流而上对地的速度为 V 船-V 水,顺流而下对地的速度为 V 船 V 水。木箱顺水而下的速度与水速相同,根据路程的等量关系:船顺流而下的路程减去船逆流而上的路程,即为木箱在这段时间通过的路程。即:(V 船V 水)t2-(V 船-V 水)t1=V 水(t1t2)化简后得到 V 船 t2V 船 t1t2=t1=120 秒V 水(t1+t2 )=600 米V 水=2.5 米秒
9、【解法二】以河水为参照物,河水静止,木箱落入水中保持静止状态。船逆流和顺流时相对于河水的速度都为 V 船,因此,船追赶木箱的时间和自木箱落水到发觉的时间相等,即等于 2 分钟=120 秒,木箱落入水中漂流时间为 120 秒+120 秒=240 秒,漂流距离为 600 米。故木箱漂流速度即水的流速【评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使问题简单化。【例 3】某人身高 1.7 米,为了测试路灯的高度,他以路灯正下方沿平直公路以 1 米秒的速度走开。某时刻他的影长为 1.3 米,再经过 2 秒钟,他的影子长为 1.8 米。路
10、灯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分析】我们要先画出图形,利用数学知识求解。【解】作示意图 2?D3设人由 B 处走至 B处。由题意和:BC=1.3 米 BC=1.8 米人高h=DB=DB=1.7 米,设灯的高度为 H,OA=H,EA=h。BB=Vt=1 米秒2 秒=2 米CB=BB -BC=2 米-1.3 米=0.7 米CC=B CCB=1.8 米+0.7 米=2.5 米 OACOED【例 4】一队伍(纵队)长 120 米,正以某一速度匀速前进。现因有事传达,一通讯员从队尾跑到排头后立即掉头以大小不变的速度从排头跑回队尾。已知在这一过程中队伍前进了 160 米,求通讯员在这一过程中往返共跑了多少米。
11、 【分析】通讯员从队尾跑至排头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追击问题;通讯员从排头回到队尾的过程中可以看成是相遇问题。通讯员从队尾到排头再到队尾所用的时间和队伍前进了160 米的时间相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关系列出方程式求解。【解】设通讯员的速度为 v1,队伍的速度为 v2,通讯员从队尾到排头的时间为 t1,通讯员从排头回到队尾的时间为 t2,由题意得 将 v1=2v2 代入式 得 s=320 米 【评注】解方程有一些数学技巧。如在联立式,也可将看成一个未知数后求解。【例 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前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为 v1,后一半时间内的速度为 v2,求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分析】求平均
12、速度一定要注意是对应的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解】设总时间为 2t,则前半段时间为 t,后半段时间也为 t,路程分别为s1=v1t,s2=v2t【评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总路程去除以总时间。【例 6】小明的家与学校之间有一座山,每天上学的过程中,有五分之二的路程是上坡路,其余是下坡路。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 36 分钟,如果小明上坡行走速度不变,下坡行走速度也不变,而且上坡行走速度是下坡行走速度的三分之二。那么小明放学回家要走多长时间?【分析】本题解法较多,现给出两种解法。【解法一】 设小明家与学校之间路程为 s,下坡行走速度为 v,则上坡速度为。依据题意有 联立式,将 t 上=36
13、分钟代入解得 t 放=39 分钟【解法二】 采用特殊值法。设从家到坡顶的路程为 2,从坡顶到学校的路程为 3,设上坡的速度为 2,下坡的速度为 3,则 将 t 上=36 分钟代入上式得t 放=39 分钟【评注】解法一为常规解法,解题思路明朗,解法二简单明了,有一定技巧性,不妨一试。三.机械运动专题第一部分:赛题解读与训练例 1:商场中有一自动扶梯,某顾客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 16 级,当他用同样的速度相对扶梯沿向下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 48 级,则静止时自动扶梯露出的级数为多少?点拨:分析人和电梯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情况,电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不变,可知人向上和
14、向下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1648. 由人沿电梯上行和下行所走的路程相等,都等于一个楼层的高度,建立方程即可求解.解:电梯运动速度不变,可知 得:4816上t 上tt3而人向上和向下的路程等于梯层的高度,可知: 上tvtv)()(得: 上上t上式中, 将这些数据代入上式上上 ttvtv 34816可得: t上8楼梯的高度为 tvtvS上上上24)(答:静止时自动扶梯露级数为 24 级。点评: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讨论两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在分析每个物体运动情况时,要注意运动的相对性明确运动的参照物。竞赛训练一、选择题:1一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 v1,逆水行驶时速度为 v2,
15、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DA. B. C. D. 21v21v21212小船以速度 v 从河边 A 点沿河岸划至 B 点又返回 A 点。不计船掉头时间,若水不流动时往返时间为 t,那么水速为 v0 时,往返时间为( )CA. B. C. D. 0t02tv20tv203. 小船往返于沿河的甲、乙两地。若河水不流动,往返一次需要时间 t1,若河水流动,则往返一次需要时间 t2 则( )CAt 1t 2 Bt 1t 2 Ct 1t 2 D由船速和水速决定4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上分别以 40km/h 和 60km/h 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
16、的时间内分别以 40km/h 和60km/h 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段中的平均速度 v 甲和 v 乙的关系是( )CA. B. C. D.无法判断上v上v上5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 0.5min 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 1.5min,那么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 )CA. 2min B. 1min C. min D. 0.5min83二、计算题6有艘汽艇,顺着河流从甲地到乙地要行驶 3h,逆水返回要行驶 6h,如果汽艇不用发动机,顺流从甲地漂流到乙地,需多少时间?(12h)7一只船在甲、乙两码头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 24m/s已知
17、水流的速度是 5m/s,则这只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多少 m/s?(25m/s )8小明在地下铁路出口处的自动扶梯上做了如下实验:在自动扶梯上不动,经过2min 可以乘自动扶梯从地下上升到地面。在自动扶梯不运行时,他沿扶梯快速向上行走,经 1min 从地下走到地面。在此基础上,他通过计算得到两项结果:(1)在扶梯运行时,他同时沿扶梯向上行走,从地下上升到地面所用时间 t1; (2)在自动扶梯运行时,他从地面沿扶梯向下行走,从地面走到扶梯底端所用时间 t2 (已知他相对自动扶梯行走的速度始终是相同的)。随后他又在自动扶梯上通过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他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请你计算一下 t1 和 t2 的
18、数值各多大。 (40s 、2min )解题提示:1、 2121vSvt上2、水不流动时: 可得 tt水以 v0 流速流动时,往返所用时间为: 2000vSvSt 把代入得: tvt203、假设河水速度与船速度相等,则 t2 无限大,由此可知答案为:t 1t 26、设甲、乙两地间的路程为 S,船速为 v,水速为 v 水,由已知得:顺水时: hv上3逆水时: S6由可得: 即汽艇从甲地漂流到乙地需用 12hhv上12第二部分:竞赛辅导相对运动问题一1车站上,坐在火车里的乘客从窗口发现有两列火车沿相反的方向运动,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乘客坐的火车和看到的两列火车中一定有两列在沿相反方
19、向运动;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在运动;C三列火车可能沿同一方向运动;D三列火车中可能有一列是静止的。思路点拨乘客乘坐的火车可能是停在车站,也可能是正在通过车站,即它可能是静止的,也可能是运动的而乘客看到别的车是否运动,则是以他自己坐的车为参照物而得出的结论可见,选项中的 B、D 是可能的若乘客所乘坐的车 A 正在运动而另外有两车 B 和 C 也在沿与 A 车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但三者的速度大小不等,其关系为 vBv Av C则此时在 A 车上的乘客看来,B 车在向前进,而 C 车则在向后退,故得到 B 车和 C 车沿相反方向运动的结论而事实上此时是三车在沿同一方向运动可见选项 C 是正确的,而
20、选项 A 是错误的答案:A引申拓展本题为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涉及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所讲的运动是以谁为参照物而得到结论,例如本题中,乘客看到的两列火车的运动是以乘客自己为参照物(即以他所乘坐的火车为参照物)而得出的结论而题文中各选项中所提的车的运动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得出的结论以上的解答中,是针对题述的情况而用几个特例,即对各选项进行了肯定或否定,而并未对符合此题论述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论述,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可将符合题述条件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分析和讨论2. 甲、乙两列火车,车长分别为 1 和 2,在相邻的两条轨道上,甲车以速度 v1 向东匀速行驶,乙车以速度 v2 向西匀速行驶
21、,则甲、乙两列火车从相遇到离开所需时间为 。思路点拨如图,分别表示出了两车相遇和相离时刻的位置以 t 表示两车由相遇到相离的时间,则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距离分别为:S 1 v1t,S 2 v2t由图可以看到,s1 与 s2 之和应等于两车长度之和,即应有:S 1S 2L 1L 2联立以上三式可解得 21vLt答案: 21vLt本题也可根据相对运动来求解,即以甲车为参照物,它看到乙车的速度(即乙车相对于甲车的速度)大小为(v 2v 1),而在此过程中,它看到乙车通过的距离为 LlL 2,则所经历的时间应为: 21vLt相对运动问题二1. 从地面上看,通信用的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不动的。它运行一周
22、所用的时间是: A. 24 小时; B. 23 小时 56 分; C. 24 小时 4 分; D. 24 小时 56 分。思路点拨通信用的地球同步卫星在地面上看来是静止不动的,相当于它随地球自转在一道转动,因此,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此卫星运转一周的时间严格地说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应该是一个“ 恒星日” ,(即 23h56min),而不是一个“太阳日 ”(即 24h)答案:B引申拓展地球同步卫星是在赤道上空离地面的某一确定高度上绕地球转动的卫星,由于它绕地球转动的快慢与地球自转的快慢相同,所以相对于地球来说,它就相当于总在赤道上空的这一点不动一样地球的运动包括它绕太阳的转动(公转) 和它绕
23、地轴的转动 (自转),地球上的人感受到一昼夜为 24h,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地球上同一位置的正上方所用的时间,这种时间我们称之为一个太阳日由于地球不仅有自转,还有公转,所以实际上在这段时间内地球所转过的不是一整周(相当于角度 360。) 而是比一整周多一些,而对应于地球真正只转一整周的时间,我们则称之为一个恒星日一个恒星日的时间小于一个太阳日的时间,一个恒星日的时间为 23h56min2李明同学放学回家,正碰上刮风下雨,他以 18km/h 的速度由西向东快跑,此时他发现了奇怪的现象,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请你确定,这时刮的是_风,风速是_m/s 思路点拨地面上刮风时,风的速度方向与地面平行,即沿水
24、平方向,此时若下雨,则雨滴一方面由于受重力作用而沿竖直方向下落另一方面又由于风对它的作用使它沿水平方向也发生运动,可以想象,当雨滴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小于风的速度时,在水平方向上风相对于雨滴总是有向前的速度,由此风还会把雨滴向前带动使之具有更大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只有当两者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时,两者在水平方向上方无相互作用,雨滴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才不会再变化,所以,若把风中的雨滴下落的运动从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来看,则雨滴将一方面以某一速度沿竖直方向下落,另一方面则具有一个和风速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随风一道运动人在雨中奔跑的速度是沿水平方向的,他若感到此时雨滴是沿竖直方向下落,表明此时人与雨滴之
25、间在水平方向上没有相对运动,即人和雨滴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是相同的,又由上分析知此时雨滴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与风速相同,可见此时人奔跑的速度与风的速度相同故知此时刮的是西风,风速是 18kmh,即 5ms答案:西,5相对运动问题三A、B 两辆车以相同速度 v0 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A 车在前,车在后在两车上有甲、乙两人分别用皮球瞄准对方,同时以相对自身为 2 v0 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如不考虑皮球的竖直下落及空气阻力,则( )A甲先被击中B乙先被击中C两人同时被击中D皮球可以击中乙而不能击中甲思路点拨甲球抛出时对他的速度为:v 甲 2v 0v 0v 0,方向向后;乙球抛出后对他的速度为:v 乙 2
26、 v0 v03 v0,方向向前,设两车相距 s 远,则甲球自抛出至击中乙所需的时间为: 012st上乙球自抛出至击中甲所需的时间为: 0023vsvt可见 t2t 1,说明两人同时被击中答案:C引申拓展本题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求解由于 A、B 两车运动速度相同,即 A、B 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故甲、乙两人间也没有相对运动则甲以相对于自身速度为 2v0 的球射向乙,这个球相对于乙的速度也就是 2v0,设甲、乙间的距离为 s,则甲抛出的球至击中乙需用时间为 012vst同理,乙以相对于自身速度为 2v0 的球射向甲,此球相对于甲的速度也就是 2v0,则乙抛出的球至击中甲所需的时间为: 0st速度问题
27、一1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呜笛。若火车速度为 80 千米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 340米秒,司机在鸣笛后 2 秒时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_米。思路点拨如图,设火车在 A 处发出鸣笛声,山崖在 C 处,火车行驶至 B 处就听到山崖反射的鸣笛声设这段经历的时间为 t,以 l 表示 A、C 间的距离, v1 表示空气中的声速,v2 表示火车行驶的速度,则由图可见,在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路程与声音通过的路程之和为2l,即v1t+v2t=2l并注意到 v2=80kmh=22m s 则由前式可解得答案:3622.电视台把无线电信号传送到高空中的通信卫星上,卫星再把信
28、号传到地面上的其他地区,这样就实现了卫星电视传播。在调试过程中,电视台本身也需要接收卫星传回的信号,并和演播室用电缆传来的信号进行比较。这时发现,卫星传来的画面上,人物动作的变化总比电缆传来的画面上相应的变化发生得晚一些。(1)解释产生这种时间延迟的原因。(2)已知通信卫星的高度大约是 36000 千米,无线电信号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估算画面延迟的时间。思路点拨(1)这里的信号传播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由演播室经电缆传至调试室,另一条是由演播室传至通信卫星,再由通信卫星传至演播室,显然后一条传播途径所经历的路程远比前一条传播途径所经历的路程长,而电信号在这两条传播途径上传播速度又相等,故后一途径
29、所用的时间就比前一途径传播所用的时间长,因而后一途径传来的画面,总是“落后”于前一途径传来的画面,故而形成由卫星传来的画面上,人物动作的变化总比电缆传来的画面上相应的变化发生得晚一些(2)由于无线电信号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等,即为 v=3108ms 故上述由电缆传播的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而信号经由卫星往返所需的时间则为由于经电缆传播的时间可以忽略,故上述的 024s 也就是画面延迟的时间速度问题二1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曾以 9.86 秒跑完 100 米。在这次赛跑中,从起跑点算起每 10 米所用时间分别是:1.88 秒、1.08 秒、0.92 秒、0.89 秒、0.84 秒、0.84 秒、
30、0.84 秒、0.83 秒。最后 20 米用了 1.74 秒。从这组数据可以算出,他跑完 100 米的平均速度是_米/秒,平均速度最小的是第 _个 10 米,平均速度最大的是第_个 10 米。思路点拨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所通过的距离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叫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或叫物体通过这段距离的平均速度 ),可见说“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指哪一段时间内的( 或是物体通过哪段距离的 )由题给数据,显然容易求出刘易斯跑百米时依次通过每个 10m 所用的平均速度和他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答案:10.1,1,82端午节举行龙舟大赛。开始阶段甲队落后于乙队。甲队急起直追。从甲队船头追上乙队船尾到
31、甲队船尾超过乙队船头,共历时 80 秒。已知两队船长均为 10 米,乙队划船速度保持为 7 米秒不变,甲从超越乙队的过程中船速也不变,那么甲队超越乙队时船的速度为_米秒。思路点拨甲队由追上乙队至超越乙队的过程,由甲队的船头与乙队的船尾相平至甲队的船尾与乙队的船头相平,可见此过程中甲队比乙队多行驶的距离的两个船身长,即为 20m现以v 甲和 v 乙分别表示两船的速度,以 t 表示甲队超越乙队所用的时间,以 l 表示一个船长,则由上述可列方程为v 甲 t 一 v 乙 t=2l以 t=80s、v 乙=7m s、l=lOm 代入上式可解得v 甲=725m s答案:725引申拓展熟悉相对运动的同学也可以
32、用相对运动的关系来解此题在此过程中,甲相对于乙(即以乙为参照物)行驶的距离为 2l,所用时间为 t,则甲相对于乙的速度为而甲船的速度是指甲船对地的速度,故有v 甲=v 乙+v 甲对乙7ms+025ms=725ms速度问题三表 1 是上海港客轮运行时刻(上海武汉)表请根据表 1,回答下列问题:表 1上海 开往 汉口航线汉申 港名申汉自起上公海里11:00 武 汉 21:30 112514:3014:50 鄂 州 102516:1016:40 黄 石14:3014:20 98219:3020:00 武 穴10:3010:20 90622:0022:30 九 江07:4007:20 85605:00
33、05:30 安 庆23:5023:40 692池 州 63210:1010:40 铜 陵18:0017:40 59614:2014:50 芜 湖13:5012:30 488马鞍山 44018:4019:30 南 京07:3007:00 39222:0022:20 镇 江 30523:4023:50 泰 州 24703:0003:20 江 阴21:2021:00 18805:5006:10 南 通18:1017:30 12812:30 上 海 11:00 0江 汉 船 名 江 汉(1)根据表 1 中数据,估算南京南通段长江的平均流速;(2)“江汉”轮在武汉上海之间作往返航行,试问该船有无可能在上
34、海至武汉航行途中,经过某一地点的时刻恰好是该船由武汉驶往上海途中经过该地点的时刻(不考虑日期),如有可能,这种情况共有几处?若以正常航班计算,第一处和最后一处分别在哪些航段?思路点拨(1)由客轮运动时刻表可以查出南通到南京的距离和上行船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下行船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据此即可求出江水在这一段的平均速度(2)若上海至武汉的(上行的)“江汉”轮在航行途中的某处遇到由武汉开往上海的(下行的)“江汉”轮,则表明该船在由武汉返回上海时也会在某日的同一时刻经过这一位置因此,该船在上海至武汉的全部航程中,遇到几条下行的“江汉”轮,就表明有几处是该船在上行和下行中同一时刻(不考虑日期)通
35、过的地点答案: (1)设南京至南通段长江的水流平均速度为 v0,而该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 v,以 s表示南京至南通的航线长度,由表中可查得s264km以 t 上和 t 下分别表示“江汉”轮上行和下行通过这段航程的时间,查表有t 上31:0018:10 0:2012:3012.5ht 下29:5019:30 一 (0:200:100:20)9:309.5h船上行时,航速为(v 一 v0),则有s(v 一 v0)t 上船下行时,航速为(v v 0),则有s(vv 0)t 下由上两式解得(2)由上分析知,若两地之间上行船和下行船有交叉的时间,则在这段航线中必有一地为上行船和下行船的相遇之处,即上行
36、船过这一位置的时刻也就是它下行返回时经过这一位置的时刻(不考虑日期)由航行时刻表中可以查出,这样的位置共有五处,这五处分别位于:上海南通段、江阴泰州段、羌湖铜陵段、安庆九江段、黄石鄂州段对于上行船能与五条下行船相遇的情景,还可以借助于图像来理解,为使问题简化,可略去船在途中各站的停靠时间,并假定船的上行(或下行)的速度大小是保持不变的如图表示船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图中实线表示由上海至武汉的某一“江汉”轮的位置时间关系,长画虚线则表示若干下行船的位置时间关系,图中的 A、B、C、D、E 五点就是上行船与各下行船的相遇点可见这条上行船在全航程中将与五条下行船相遇速度问题四如图所示,静止的传送带上有一
37、木块正在匀速下滑,当传送带突然向下开动时,木块滑到底部所需时间 t 与传送带始终静止不动所需时间 t0 相比是( )Att 0 Btt 0 Ctt 0 DA、B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思路点拨设木块原来在传送带上匀速下滑的速度为 v0,又设传送带突然向下开动后传送带突然获得的速度为 v则若 v0 v,即使传送带突然运动后,传送带的速度仍小于木块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仍然是向下,木块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仍为方向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且此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即木块受力情况和传送带原来静止时的受力情况相同,则木块将仍以原速度 v0 继续匀速下滑木块滑至底部所需的时间不变,即tt 0若 v0v
38、 ,即传送带突然运动后,传送带的速度大于木块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向上,木块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的方向将改为向下,由此木块将加速下滑,而木块滑至底部所需的时间将会缩短,即 tt 0 答案:D引申拓展本题所述木块与传送带问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关于它,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它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传送带不动时,木块相对于传送带向下运动,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沿传送带向上;传送带也向下运动时,若传送带的速度小于木块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仍然是向下,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仍然是沿传送带向上;若传送带向下运动的速度大于木块
39、运动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是向上,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沿传送带向下其二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正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情况有关而与两相对滑动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所以在上述的几种情况下,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相等的速度问题五小华在假期探望外祖母,他乘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的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在车尾,从听到笛声到车尾出洞,小华共数出 84 次车身振动,所用的时间是 1min45s。若车身总长 175m,每节铁轨长12.5m,山洞的长度是多少?当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设火车一直匀速直线行驶,
40、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解:1min45s 105s。车速 smstsv/10584.2设车身长为 l,山洞长为 L,小华听到笛声时,车进洞距离为 l,笛声传播距离为 l l 所用时间为 或vsvt/340sst/340于是有 或/lml/lml代入数据,得:l = . 35l小华从听到笛声到火车车尾出洞,行驶的距离为 lL lv105s。 代入数据,得:L880m 。 速度问题六1某人上午 8:00 从起点出发,途径三个不同的路段,先是上坡路,然后是较平直的路,最后是一段下坡路,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在三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123,此人中午 12:00 正好到达终点
41、则上午 10:00 时他行进在( )A上坡路段 B平直路段 C下坡路段 D无法判断思路点拨以 s 表示每段路的长度,以 t1、t 2、t 3 分别表示该人先后通过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以v1、v 2、v 3 分别表示该人通过三段路对应的平均速度,则依题述条件可得 2632121 vsth上t.461说明上午 10 时,该人还在上坡路段行进答案:A2.公路路边每隔 1km 有一个里程碑,标明公路起点到此碑的距离,单位是 km。设计一种方法,利用里程碑和手表测量自行车以中等速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并给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以 kmh 为单位。为了减少测量中的误差,请你至少提出两点注意事项。答:在自行车行驶
42、过程中,选定一段比较平整的公路,先记下经过某一里程碑的时刻t1 和里程碑的标数 L1,匀速行驶几 km 之后,记下经过另一里程碑的时刻 t2 和里程碑的标数 L2( t1 和 t2 均以秒计) ,则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为:为了减少误差,要做到:(1)车行速度稳定后才能记录 t1 和 L1。)(36012tv(2)使用有秒针的指针式手表或可以读秒的数字式手表。(3)行驶距离应为几千米,不或太长。机械运动练习试题学校_班级_姓名_得分_一.选择题1长 200 米的列车用 120 秒匀速通过 1.6 千米的长桥,列车运行的速度是 A11.7 米秒 B15 米秒C13.3 米秒 D1.7 米秒2小船往返于
43、沿河的甲、乙两地。若河水不流动,往返一次需要时间 t1,若河水流动,则往返一次需要时间 t2,则 At1t2 B t1t2Ct1t2 D 由船速和水速决定 3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从云中穿出,这种情况下的参照物是 A地球 B人 C月亮 D云 4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 A竖直下落 B斜向东下落C斜向西下落 D斜向南下落或斜和北下落 5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 100 米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 100 米处,若两船同时以相同速度去打捞。则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C两船同时到 D无法判断谁先到 6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
44、,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 A甲车向东开动,乙车不动B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西开动C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大地为参照物D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7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 1 秒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 B人心脏跳动一次C人正常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呵欠 8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 0.5 分钟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 1.5 分钟,那么,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 A2 分钟 B1 分钟C分钟 D0.5 分
45、钟 9某同学晚上仰头看着月亮行走时,看到月亮会跟着自己向前走,不走时,月亮也不动,这时,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附近的房子 B人自己C月亮 D漂动的云10一列客车做直线运动,第一秒内前进 1 米,第 2 秒内前进 2 米,第 3 秒内走 3 米,则此车的运动是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直线运动C前 3 秒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匀加速直线运动11一皮带传动装置如图 26 所示,则大轮上 a 点的速度和小轮上 b 点的速度相比有 AVa Vb BVaVbCVa=Vb D. 两轮的速度大小由两轮半径比例决定 12做机械运动的物体是 A铁锅生锈 B田里玉米长高C水蒸发 D地球绕太阳公转 13一辆汽车以 V1
46、 的速度行驶了 13 的路程,接着又以速度 V2=20 千米小时跑完了其余 23 的路程,若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27 千米小时,则 V1 的值为 A90 千米小时 B56 千米小时C35 千米小时 D32 千米小时 14甲、乙两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上分别以 40 千米小时和 60 千米小时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时间内分别以 40千米小时和 60 千米小时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和的关系是 AV 甲=V 乙 BV 甲V 乙CV 甲V 乙 D 无法判断15在一段平直的铁轨上,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以 54 千米小时和 36 千
47、米时的速度相向而行。有一只鸟以 20秒的速度从甲车车头向乙车车头飞去,飞到乙车车头立即反向飞回,飞回到甲车车头又立即转向回飞,向乙车飞去,如此往复,直到两车相遇,已知鸟的飞行总路程为 400 千米,则开始时刻鸟从甲车车头飞出时,两车头之间相距 A500 米 B300 米C 200 米 D 600 米 16请根据图 27 所示,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B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C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17一列火车以 10 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一乘客以 2 米秒的速度从车头方向走向车尾方向。若乘客走了 24 秒,则在这段时间内人相对于地面走的距离为 A48 米 B240 米C288 米 D192 米18某一学生在运动会上掷铅球,成绩是 12 米,那么铅球通过的距离 A等于 12 米 B大于 12 米C小于 12 米 D以上三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