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佛子庄乡 20112015 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市区教育大会精神,紧紧抓住房山新型城市化建设以及佛子庄打造“山水文化名乡,友好产业新地” 的战略机遇,推动全乡教育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稳步、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以适应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一、基本情况佛子庄乡地处房山西北深山区,面积 150.2 平方公里,辖 18 个行政村,14760 人口,由于历史、地理、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属市区贫困乡之一。全乡现有 1 所中心幼儿园,附设 2 所分园,教学班 8 个,在园幼儿 168 名,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 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 96
2、.4%,教职工 30 人;现有 1 所中心小学,教学班 16个,学生 424 名,教职工 88 人;现有乡社区成人职业学校 1 所,村成人学校 5 所,教职工 8 人(编制在小学)。二、现状分析“十一五” 期 间,全乡 教育在科教兴乡战 略的指导下,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克服各种困难,确保教育发展投入,市区专项和乡政府自筹资金累计 2089.39 万元(不含 2010 年教育投入),使全乡教育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中心幼儿园 2008 年晋升为二级二类园,中心小学 2010 年通过小学规范化验收,乡成人学校 2008 年通过了市级示范校验收,截至
3、 2009 年全乡各类教育办学条件全部达标;二是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幅度提高。校级干部实现了新老接替,中层干部不断年轻化,教师的教育理念不2断更新,转化为新的教育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立起区校级骨干教师队伍;三是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稳步提升。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完善,行为上处处有章可循,管理的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四是教育质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已达到 96%以上,小学教育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山区前列,成人教育服务乡域经济发展的能力逐步提高,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连续多年获得房山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五是基本建立起幼、小、成大教育格局,受教育范围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六是各类教育布局调整任务全部
4、完成,实现了规模办学终极目标;七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攀升,基本形成浓厚的育人环境和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教育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客观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和薄弱环节。一是各类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均衡。学前教育各种硬件设施虽已基本到位,但硬件环境还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如:分园教师生活条件较差,办园办园条件有待改善;远路幼儿上幼儿园存在交通困难,需要配置交通设备),幼儿入园率还有待于提高;成人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缺少专任教师,尤其是“ 双师型” 教师,同时村校办学条件相对滞后,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优质的人力资源短缺。全乡教职工从编制
5、数量上属超编,但由于年龄偏大的教师较多,再加上连年有骨干教师向外流动,造成了工作安排中存在弱科弱项,同时现有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对新的教育理念掌握程度偏低,新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新的教育行为,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与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内部管理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正处于变革时期,原有管理从制度到行为暴露3出来的粗放、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学校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新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需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四是办学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彰显。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学校的办学模式、运行策略等基本上处于“依葫芦画瓢 ”的状态,只是传统 的、自然的向现在,向未来延展,没能够在充
6、分把握传统的基础上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提升出具有品牌概念的、有丰富内涵的、个性化的办学特色。五是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多年来,乡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尽最大努力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我乡教育发展基础较差,乡财政投入能力又偏低,因此资金需求与短缺的矛盾仍然是制约我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生源预测与分析依据我乡计生办的人口出生统计,今后 5 年生源呈小幅下降,另外,受搬迁政策的影响,可能还有少量人口向外流动,预测小学新生介于 50 至 60 人之间,学生总数保持在 350 人左右。学前教育随着办园条件的改善,人们认识的提高,学前三年幼儿的入园人数将保持在 1
7、50人左右。成人教育随着法人地位的确立,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类知识型、专业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预计每年需完成各级各类培训 5000 人次左右,方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以上数字看出,随着我乡新生人口的减少和少量人口的外迁,生源的总趋势是缩减。四、师资需求预测与分析依据现行教职工编制标准和我乡不同年份生源趋势,20112015年,师资需求变化主要表现在学前和成教,小学教师在超编的基础上,4应适当补充新教师,特别是弱科弱项教师,如此还可以防止师资断层,补充新教师重点应放在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学前教育急需补充幼教专业的教师,每年补充 1 至 2 名
8、为宜,成人教育急需补充“双师型” 教师。五、资金需求预测与分析未来五年,按照北京市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标准,结合我乡教育现状,要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全乡各类教育发展至少需要投入 1391 万元。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增加设施、设备、仪器等。六、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 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乡这个目标,继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突出事业发展、质量提高两大主题,进一步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发展投入,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实现各类教育全
9、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 发展思路坚持一条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贯穿全乡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线。理顺好二个关系。理顺好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保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合理规模,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突出位置;理顺好义务5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关系,及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先进学校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注弱势群体(残疾人、贫困人员、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公平。二是加快发
10、展、壮大学前教育。三是搞活职成教育,切实提高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四个原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投入;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坚持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七、教育发展目标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发展,壮大学前教育,实现学前三年幼儿 100%入园率,同时进一步向 0 至 3 岁幼儿教育延伸,实现早期教育覆盖面达到 50%以上;做强基础教育,进一步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力争教育质量达到全区中上等水平;搞活职成教育,进一步提高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
11、代化。其具体目标为:1、事业发展目标学前教育构建起以中心园为骨干,以 2 所分园为依托的教育网络,学前教育资源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办好流动大篷车和中心园早教基地相结合的 03 岁亲子教育。小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缩小与先进学校的差距,6全乡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保持在 100%。成人教育构建起以乡成人学校为骨干,以 4 所村成人学校为依托的教育网络,增强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亲和力,全面改善成人教育滞后的局面,加强各级各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全乡干部群众素质进一步提高。2、办学条件目标学前教育办园水平全面提高,中心园在现有基础上确保晋升为一级一类园,争取晋升为市级
12、示范园,同时加强分园建设,确保所有园所均衡发展。早期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在现有中心园建立早教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向分园延伸,使早期教育的覆盖面大幅提高。小学办学条件在硬件达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建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上来,切实加强软件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的集约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内涵发展能力。成人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进一步完善乡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不断改善村校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的局面,培训能力显著增强,效果明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创建中提供智力支持并起到促进作用。八、教育发展任务巩固较为完整的学前教育办园体系,满足学前三年幼儿入园需要。中心园 2012 年之前
13、完成晋升一级一类园达标任务,2015 年之前争取达到市级示范园。分园办园条件全部改造升级。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力争达到 100%,充分发挥早教基地作用,提高 0 至 3 岁幼儿受教育率,力争达到 80%。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继续保持在 100%。具有学习能力的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以上。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达到“ 五优一化 ”,即:优化办学条件、 优化育人环境、优化师资队伍、优化管理手段、优化教育质量,办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现代化的山区小学。巩固提高以乡成人学校为骨干,以 4 所村成人学校为依托的成人教育网络。扩展教育功能,促进学校向社会开放,
14、积极承担成人继续教育,推动各种学习型社区组织建设。逐步建立终身学习的“学习卡”制度,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组织学习与自学相互补充的终身教育体系,并形成一定特色。九、教育发展重点(一)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1、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与科学文化教育、社会教育、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和养成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加强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国际意识。加强
15、青少年的社会公德和个性品德的培养,努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校内外德育基地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活8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改进教育科研方式,切实落实校本教研制度。3、加强音体美教育。着力解决音乐、体育和美术等课程教师短缺和课外活动指导力量薄弱等问题,按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并达到一定质量水准;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休息、睡眠时间和至少1 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品牌建设和乡
16、土文化教育,确立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充分提升校园品牌内涵,强化校园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风貌。积极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场地、书刊、广播、电视等媒介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道德情操、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5、完善学生评价和考试制度。在学生评价方面,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完善学生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升学考试制度方面,小学继续实行免试入学。6、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转变人才观,大力宣传多渠道成才的典型,鼓励学生走多渠道成才的道路。学校要彻底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
17、生和以考试成绩、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做法,要及时报道宣传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二) 提高成人教育发展水平91、加强“三教 ”统筹,促 进“教科农”结合,提高服 务“ 三农”的能力。(1)乡 校要承担起对农 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重任,每年度培训率达到75%以上。 (2)提高为 “三农” 服务意识,除了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外,要把传播先进文化、推广农业技术、普及信息技术的任务担当起来,力争办成当地的教育培训中心、农业技术辐射中心、先进文化传播中心和信息技术普及中心。2、在积极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职业学校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实施农民
18、培训工程。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城市的援助,但更需要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和有一定知识技能的技术人才留在农村、扎根农村、发展农村、献身农村,通过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3、以农村教育机构为依托,开展建设学习型乡镇和学习型村庄活动。为农村居民提供一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随时学习的条件和良好氛围,倡导良好的文明进取的社会风尚,形成爱学习、讲文明、求上进、乐帮助、讲奉献的习惯和氛围,努力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新农村的和谐发展。十、教育投入概算“十二五” 期 间,全乡 用于各类教育进一步改善 办学条件投资估算为 1391 万元。(一)学前教育需投资 180 万元1、2011 年
19、需要投资 40 万元,完成北窖分园办园条件升级改造任务;102、2012 年需投资 40 万元,完成长操分园办园条件升级改造任务。3、20112015 年需投资 100 万元,完成中心园晋升一级一类和市级示范园任务,同时购置接送远路幼儿班车 1 台。(二)小学教育需投资 845 万元1、加强中心小学办学场所完整性建设。因历史等因素,中心小学与东班各庄村村委会部分区域相互交叉,多年合走一个大门口,人员进出杂乱,很不利于学校规范管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据此作出如下整改方案:一是与东班各庄村委会协商,将现学生宿舍区与村委会互换地址,如此双方场地均能满足需要,且互为独立场所。二是互换后,学校将村委会
20、改建成学生生活区。需建 1200 平方米双向两层宿舍楼,计划投资 420 万元;建师生食堂及餐厅 700 平方米,计划投资 180 万元;现有宿舍区中的学校变压器、供水设施移址,计划投资 50 万元;拆除村委会现有房屋 30 间,计划投资 30 万元。四项投资合计 745 万元。2、全面提升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需要加强校园网络化建设和网络终端设备更新配置。2011 至 2015 年每年计划投资 20 万元,共需资金 100 万元。(三)成人教育需要投资 366 万元1、20112014 年需要投资 100 万元,分别完成 4 所村校办学条件达标任务。2、2012 年需投资 50 万元,完成乡成人学校生活区 670 平方米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