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建筑色彩学及发展简史.ppt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800311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5.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色彩学及发展简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建筑色彩学及发展简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建筑色彩学及发展简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建筑色彩学及发展简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建筑色彩学及发展简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筑色彩发展简史,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无一不显示着色彩的变化,色彩与自然并存。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显示着千变万化的色彩所起的作用,色彩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色彩,使天地之间充满情感,使宇宙万物显得生机勃勃。,1、外国建筑色彩的发展 11原始时期的建筑色彩,人类最初使用颜色,大约始自1520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当时原始人类的能力十分有限,仅是简单地制造工具及用智谋来与别的动物争夺生存空间。在原始时代的遗址中,人们挖掘出一些涂了红色的骨器遗物,以及同遗物埋在一起的红土。,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原始人有用红土、黄土涂抹自己的身体和劳动工具的习惯,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对自己威力的崇拜,带有征服自

2、然的意愿。至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开始在所居住的洞穴四壁,涂抹上颜色或绘制出动物的形象,创造了令世人震撼的洞穴岩画艺术。,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野牛和人(公元前2万年),这些壁画作品所表现的颜色主要是红、黄、褐、黑四种,皆为矿物质颜料。原始人从赤铁矿中提取红色,从黄铁矿中提取黄色,从白垩土中提取白色,从锰矿中提取褐色,从燃烧过的骨头和木头的灰烬中提取黑色,调和均匀后用手指、毛发或羽毛涂抹到岩壁上去。根据专家推测,其调颜色的媒质可能是动物的脂肪。,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公元前1.8万年),辽代壁画,距今大约1 8000年以前,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用饰物装饰自己,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生活的山洞里发现了用

3、红色染的贝壳和野兽的牙,在遗址中发现了山顶洞人制作的项链,这种项链是用色彩各异的石珠、砾石、兽牙、鱼骨和海蛎壳经磨光、钻孔后,再用绳子穿起来制成的,而且还在绳子和装饰品的小孔中染了颜色。这种染料,是山顶洞人将发现的一种红色石块(即赤铁矿)用石器刮磨成粉末制成的。,以上充分说明了人类在原始时期,就已经在生活中用色彩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点缀他们的生活环境。原始社会建筑的色彩,基本上都是建筑材料的原色。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尤其是制陶、冶炼技术的改进,人们逐渐将制陶、冶炼中所使用的着色材料用于建筑物的梁、柱等构件上,既起到了对这些构件的防护作用,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时代的

4、建筑色彩逐渐丰富起来,并因地理资源、思想意识、文化潮流、建筑形式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12古代中亚的建筑色彩,大约七八千年前,尼罗河畔一带的古埃及人民生活在炎热的阳光下,被荒漠所包围。那里缺少良好的建筑木材,因此,建筑材料以石材、土坯、纸草、黏土为主。宫殿和府邸建筑则在木构的基础上,以砖石或土坯砌墙。,为了防止耀眼的阳光,建筑形式上很少开窗,而在室内装修上采用能强烈反射光的明亮色彩,如白色、红褐色、褐色、绿色、黄土色,以弥补室内的阴暗。为满足使用上的采光要求,墙面再绘制华丽的彩画。普通人家的住宅使用的是建筑材料的本色,纪念性的建筑,包括陵墓和神庙,多用石灰岩和花岗石砌成,建筑材料呈淡黄色。,如

5、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体形高大、简洁、庄重,与蓝天白云和浩瀚的沙漠结合在一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指第一遍色干透后,再上第二遍、第三遍。使用干画法, 由于层层重叠,会产生丰富的层次效果,表现对象明确、真实、深入。,古埃及壁画中所使用的色彩,主要是红色、黄色、白色和黑色,以干画法绘在墙壁上,其色彩均富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生命和恐吓;绿色象征青春、健康、希望、生命、自然、再生、魔力;黄色象征太阳和光明;蓝色象征神圣和天界;褐、紫色象征大地;白色象征神圣;黑色象征死亡、神秘。在壁画中,男人的皮肤用红赭色描绘;而女人的皮肤则用黄赭色涂抹。,以红色、黄色、白色和黑色为主的古埃及壁画,相对

6、于古埃及神秘、威严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古巴比伦及波斯的建筑更趋于自然和人性化。建筑材料以土坯为主。为使土坯墙体免受暴雨的侵蚀,在一些重要部位,人们趁土坯没有完全干燥的时候打进陶钉,陶钉底面涂上红、白、黑三种颜色,并组成各种图案。这种装饰既保护了泥墙,又美化了墙壁。,古巴比伦,亚述尼尼微王宫复原图 尼尼微:亚述帝国的一座古城,位于底格里斯河沿岸,与今天伊拉克境内的摩苏尔城相结。曾为亚述帝国的首都,在当时影响极大且极其兴盛,尤其是在西拿基立和阿叔巴尼帕统治时期(公元前 7世纪)。该城在 公元前 612年被巴比伦尼亚及其盟国占领并毁坏,公元前3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人们在生产砖的过程中发明了琉璃。亚

7、述王国时代,出现了烧制彩色釉砖作为建筑装饰的工艺,之后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上大量地使用它贴面,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做法。这种釉砖色彩华丽,成为两河流域建筑物的一种特有装饰。这种镶嵌艺术到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达到鼎盛。当时的艺术家们用彩釉砖所砌成的各种动物花纹装饰巴比伦城的城门、圣道和宫殿,取得了金碧辉煌的效果。,如图的古巴比伦城的伊什达尔门,表面为蓝色上釉砖。它们被预先做成小块,贴面时再拼合起来。图案题材多为动物、植物或其他花饰等。大面积底子采用深蓝色,浮雕则用白色或金黄色,轮廓分明、色彩绮丽、姿态逼真,两河流域-古代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通常称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为“两河之

8、间的土地”)平原,这个地方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三部分组成,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古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构成了人们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大约公元前2006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古巴比伦人在苏美尔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绚丽的文明。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阿拉伯语称其为“悬挂的天堂”。相传尼布甲尼撒国王为了治愈爱妻的思乡病,特地建造了这座超豪华的“天堂”献给她作为礼物。空中花园为立体结构,共7层,高25米。基层由石块铺成,每层用石柱支撑。层层都有

9、奇花异草,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园中有小溪流淌,溪水缘自于幼发拉底河河水。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古迹之一。,13古典时代欧洲的建筑色彩,在古代爱琴海区域所产生的文化叫爱琴文化。爱琴文化最早发源地是克里特岛。克里特文化受埃及文化和两河流域文化影响较大。因此,爱琴海区域的建筑色彩和两河流域有相似之处,建筑材料以土坯和石块为主,外涂红、黄、黑等色。爱琴文化的建筑色彩以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王宫为代表,宫殿墙壁用红砖砌筑,外面用灰浆粉刷,木构件上涂有白、红、黑色,并组成各种图案,鲜丽明快。宫殿内部的墙壁上,绘制着题材广泛的壁画。,克诺索斯王宫遗址,王宫概貌,克诺索斯王宫位于克诺索斯一座名叫凯夫拉山的缓

10、坡上,周围古木参天。它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多层平顶式建筑,占地22000平方米,有大小宫室1500多间。140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中央庭院把东宫和西宫联结成一个整体。庭院四周建有国王宝殿、王后寝宫,还有庙宇、珍宝库、住所等等。位于高坡地区的西宫的大部分宫室为三层建筑,而在低坡地区的东宫多为四层建筑。用来支撑屋面的立柱都用整棵百年大树锯刨而成。为了矫正人们视觉上的差异,所有立柱都锯刨成倒立的圆锥柱体。但远远望去,这些立柱上下一般粗细,显得十分雄浑协调。各建筑之间有长廊、门厅、复道、阶梯等相接,真是千门百户,曲折通幽。在逶迤漫长的屋檐上,装饰着一对对用陶土烧制的有着宗教含义的U字形黄色牛角。,克里特克诺

11、索斯王宫中的壁画约有3500年的历史,是欧洲最早的建筑室内壁画,它描绘了当时人们的斗牛运动。壁画采用矿物质颜料,色彩以红、白、褐、黑色为主,色彩明亮优雅。,希腊文化是从远比爱琴文化为低的状态下发展而来的,到公元前800年,才逐步丰富起来。并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先驱。古希腊建筑主要以神殿为代表,建筑材料多采用大理石,使建筑富有庄重肃穆的感觉。在檐壁、山花以及柱头上部雕刻着具有鲜艳色彩的图案。建筑柱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代表男性美的多立克柱式,柱头上涂有蓝色和红色,给人们一种粗壮挺拔的雄伟气派;二是代表女性美的爱奥尼柱式,修长俊美,柱头刻有涡旋纹饰,并涂有兰、红、金色,产生优雅俊秀之美;三是科林斯柱

12、式,柱头多用植物叶片花纹装饰。代表着丰收,故多用金色,给人纤巧丽的感觉。三种柱式沿用至今,成为经典建筑装饰的模式。,多立克柱式最典型的代表建筑是帕提农神庙,又称万神庙。纯白色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在晴空衬托下,十分鲜艳,厄瑞克提翁神庙是爱奥尼柱式的代表。该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墙的西端采用了6个2.1m高的端庄优雅的女像做柱子。雕像的色彩多涂在衣着部位,身体裸露的部分则使用由大理石的本色,并涂上油或者蜡,使人物形象在阳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柔艳,希腊神殿色彩是希腊人宗教观念的反应,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红色象征火,青色象征大地,绿色代表水,紫色象征空气。古希腊建筑

13、色彩饱满,使用颜色的方法与古埃及相似,但是古希腊建筑色彩的明度和彩度都高于古埃及建筑的色彩,而且,色泽鲜明,对比强烈。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文化发展到晚期的时候,意大利半岛的古罗马迅速崛起,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到公元前30年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古罗马不仅仅开辟了一个权力的极限,更创造了一个文明的高峰,其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在奴隶社会时期均达到顶峰水平。,古罗马主要继承了古希腊的建筑成就,建筑形式多样,色彩却比较单一,且多为建筑材料本色。总之,古罗马建筑色彩主要是大理石和花岗石的灰白色(图)或黄褐色,局部壁画和雕饰多用红、蓝、黄、绿、黑等颜色。,罗马提图斯凯旋门,14中世纪欧洲的建筑色彩

14、,中世纪(公元1l3世纪),由西方基督教出现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产生。公元1到4世纪,是早期基督教时期。早期基督教的建筑色彩依旧以建筑材料本色为主,朴素单一,且以灰白色或黄褐色为主。自从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位时期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基督教会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并且逐渐成为西欧最大的宗教教会。建筑所采用的色彩均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涵义。,当时人们对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黑色象征着神秘、死亡和苦难,是教会的代表色,人们参加丧礼和礼拜时均穿着黑色的服饰;金黄色象征太阳、爱情、永恒、威严、智慧和忏悔,代表着主权;蓝色是晴朗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天国和神性,意味着

15、无穷、信念、真实和贞操;白色意味着纯洁和崇高,代表上帝;红色是血液的颜色,用于圣灵降临节;绿色意味着诞生和希望,用于显圣节;紫色,是上帝圣服的颜色,象征至高无上,在世间代表统治阶级,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可以使用。,公元395年,东罗马帝国建都拜占庭后,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产生了以教堂建筑为特色的拜占庭艺术。色彩比早期基督教时期丰富起来。拜占庭式代表建筑是圣素菲亚大教堂。,圣素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

16、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式。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到12世纪,仿罗马式建筑在南欧风行起来,样式厚重庄严,这个时期被称作罗马风时期。罗马风时期的建筑色彩延续了古罗马时期的特点,主要是灰、白色,局部增加了黄色。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产生了具有宗教内容的壁画。壁画所使用的色彩主要有紫色、金色、红色、橄榄色、红褐色、蓝紫色、黄土色等。室内装修中发展了镶嵌彩色玻璃画的技法。彩色玻璃画常使用淡肤色、黄色、红褐

17、色、绿色、深蓝、褐色等,并有黑色的线条勾勒。,中世纪教堂的彩色玻璃,12世纪中期,在东欧兴起了哥特式建筑,其整体结构趋于框架,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面积,几乎没有墙面。因此,壁画在哥特时期大大减少了,绘有宗教内容图案的彩色玻璃画达到了高峰。玻璃画采用金色、黑色、朱色、深蓝色和橄榄色等,其明暗对比已有较为周密的计划。,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

18、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15 近代欧洲的建筑色彩,在基督教统治欧洲一千多年后,14世纪的意大利,以人文主义为中心,在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史称文艺复兴。这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完全摆脱了中世纪的束缚,积极地向古罗马建筑学习。但是色彩方面却没有简单复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色彩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用于建造

19、和装饰建筑的仍然是由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一些材料,如大理石、砖、马赛克及彩色玻璃等。当时建筑和绘画上采用的主要是金色、红色、深蓝色、浅绿色等,和拜占庭教堂辉煌的内部及哥特式教堂华丽的外部相比,这段时期的建筑在色彩方面稍显平淡。,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题材大多出自圣经,色彩的象征意义已经比中世纪淡化了许多。当时的壁画大多采用天然矿物性颜料,如石青、石红等,一般不用植物性颜料。因为壁画的石灰底子呈弱碱性,容易对大青、茜草等植物性有机颜料造成破坏。图所示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建筑方面的一个杰出成就,整个建筑全部用石料建造,呈白色,显示着明朗轻快的风格。,16世纪后半叶,巴洛克建筑在法国盛行

20、起来,成为当时的中心文化。巴洛克建筑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崇尚金色,嗜好浓烈的红色、蓝色、橙色、紫色、胭脂色等。典型的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1 8世纪上半期,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逸乐”为中心的洛可可艺术潮流,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建筑色彩以银色为主调,室内墙面粉刷多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顶棚上涂天蓝色,并画着白云。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凡尔赛宫。图所示的是凡尔赛宫内部装饰,我们可以看出其用色鲜明华丽,细腻柔媚。,凡赛尔宫内部用色华丽细腻,18世纪,欧洲建筑形式开始效仿古罗马的形式,这个时期被称之为古典主义时期。为了仿效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色彩上多选取白

21、色、金色、红色、黑色和蓝色等,显示出一种庄重而又明快的气氛,典型代表有巴黎的雄师凯旋门。,巴黎的凯旋门是最为壮观、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夏尔戴高乐广场”(原名星形广场,1970年改今名。这里是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点。)中央的那座凯旋门,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 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波拿巴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翌年2月12日拿破仑波拿巴下令建此凯旋门以炫耀自己的军功。同年八月,按照著名建筑师夏尔格兰的设计开始破土动工。但中间时停时建,断断续续经过了整整30年,才于1836年7月2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戴高乐广场凯旋门全部由石材建成,高49.54米,

22、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宽14.6米。(采用更广泛的是另一组数据:这座凯旋门高48.8米,宽44.5米,厚22米,中心拱门宽14.6米。) 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波拿巴远征的286名将军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16 现代欧美建筑色彩,继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建筑形式和风格日益推陈出新,其流派亦层出不穷: 有19世纪末奥地利出现的分离派; 20世纪初在德国和法国出现的合理派和表现派; 荷兰的构成派; 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中心的国际派, 以法国为中心的纯洁派等等。,现代建筑的特点是形式服从于功能,建筑色彩主要

23、以白、黑、灰为基调色,局部辅以红、黄、蓝三原色,显示出朴素无华的效果。虽然表现派为了创造出丰富活力与流动感的风格,在建筑中使用了红、黑、黄、蓝等鲜明的颜色,但终究不是主流。 二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新建筑中大量采用了有色玻璃、透明塑料、轻金属等材料,建筑色彩进入了人工着色的时代,色调从对比强烈到淡雅柔和,配色范围日趋广泛,建筑色彩迈入了一个新的领域。,2 、 中国建筑色彩的发展,21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建筑色彩我国对色彩的运用起源较早,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开始运用红土、白土等作为建筑涂料。位于今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从发掘的资料来看,当初的建筑四壁是木

24、骨泥墙。,玉戈,商朝时期,这件玉戈形体巨大,制作精良,并非实用器,属于礼器。1952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了商代早期遗址,并于1974年、1976年进行了发掘。城墙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城为夯筑而成,城垣外侧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壕沟。城东北隅高地上有密集的大型建筑群,已发现的3座宫殿基址,均坐北朝南,前后平行,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一个整体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其中一座建筑基址,面阔39.8米、进深128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台基,四周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内分4室,每面都有土墙,四周有回廊2米多,回廊外沿围绕着43个大檐柱,这是一座面阔4间、

25、外绕回廊,并在回廊外侧阶下设有散水的“四阿重屋”式的宫殿建筑,在遗址中出土玉戈、铜鼎等。盘龙城是当时南方的一个重镇,说明早期商代的势力影响已经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彩陶是原始社会最高的艺术成就,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陶器,已经分为彩陶、白陶、红陶、黑陶、印纹陶五种。陶器上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色彩主要是白、红、黑三种。,这些精致的纹饰和简单的色彩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美的追求。到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红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

26、带有条纹色彩的毛布。,商、周时期是我国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铜鼎作为一种重要的祭祀礼器,只有王侯才能使用。,由于制陶、冶炼和纺织等生产工艺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矿物质颜料。这些颜料主要有:红色的赤铁矿和朱砂、黄色的石黄(雄黄和雌黄)、蓝色的石青、白色的胡粉和蜃灰、黑色的炭黑。古代建筑主要是木结构,为了防止木材表面经受风雨、冷热、潮湿、虫蛀和阳光的侵蚀,并掩盖木材表面的斑痕等缺陷,人们将这些矿物颜料,涂刷在木构件外表,可以起到装饰和防护的作用。,西周时期,人们将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叫“正色”,而将淡赤、紫、缥、绀、硫磺等称作“非正色”,也作“间色”。这个时期出现了植物性颜料,常

27、用的是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用明矾作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青色也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碇蓝染成的,能制碇蓝的草有许多种,最初多用马蓝草制成。春秋战国时已能用蓝草制碇染青色。苟子在劝学篇中说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便是由此而来。,春秋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中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 大意是说:柱子,帝王的宫殿要用红色,诸侯的府邸要用黑色,普通知识分子则用土黄色。 由此可见当时对于建筑色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并带着浓重的等级色彩。除柱按等级着色外,又有墙面刷白、地面涂黑的做法。,22 封建社会的建筑色彩,春秋时期,抬梁式结构的运用使得建筑彩绘艺术得以发展。梁上的短柱和木构架上的坐斗等部位都

28、被施色或绘上彩画。至战国时期,这些彩画外表又被涂上油漆,更进一步起到了保护作用。战国时期的宫殿建筑广泛使用了筒瓦和板瓦,并开始在瓦上涂朱色。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瓜柱上安置檁,以联紧构架与承载屋面。檀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抬梁式结构,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大兴土木,建造了一系列巨大工程。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秦

29、朝尚黑,从“黔首”一词便可看出。“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 秦代的建筑形式与色彩基本继承了战国的传统,并加以充分发挥,与之豪华的宫殿相呼应。,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从这里看,“五色”的概念从“五行”衍生而来。 到了汉代的时候,人们开始 运用五种颜色代表方位。,青色代表水,象征青龙,表示东方;红色代

30、表火,象征朱雀,表示南方;白色代表土,象征白虎,表示西方;黑色代表木,象征玄武,表示北方;黄色代表金,象征黄龙,表示中央。汉代色彩比较丰富,不再崇尚黑,而以黄色为皇帝的专属色。柱枋多以红色为基调,栋梁为黄、红、金、蓝色调,内部及外檐多有装饰及壁画。这些壁画直接画在石灰岩的壁面上,画面运用了黑、赭、赤、黄、石青、石绿等多种矿物颜料,并沿着墨线轮廓加以色彩渲染,以追求立体效果。,东汉晚期河南洛阳朱村墓室壁画,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及其仆从的生前生活,色彩丰富,层次感较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文化打散、整合的年代。北方民族向江南一带迁徙,南方土著民族也与汉族进一步融合。而东汉时期自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

31、这个时期也兴盛起来。由于多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建筑色彩渗入了异国情调。在保留前朝特点的基础上,受佛教影响大量使用金色。西汉时期带入我国的琉璃瓦,从北魏开始使用在建筑上,颜色比较单一,主要是黄色和绿色。而黄色琉璃瓦只有皇家寺院或是皇帝的宫殿才可以使用。与此同时,彩绘与雕饰技术获得了空前发展。 北魏开创了退晕的施色技法,即在同一色中由深到浅施色。反之则称为对晕。最为代表性的当数我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莫高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又经历代增修,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m2,画彩以土红色为基调,配以蓝、绿

32、、黑、白等颜色。壁画所使用的均为矿物质颜料,土红从赤铁矿中提炼而来,蓝、绿色分别从青金石和绿铜矿中提取,而白色则多从高岭土中提取。,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隋朝时期建筑造形浑厚质朴,重视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国力强盛,与西方的波斯、拜占庭和中亚都有着外交上的来往。当时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建筑色彩空前丰富,建筑类型以宫殿和佛教建筑为主。到了盛唐时期,华贵之风盛行,屋面大量采用琉璃瓦,主要有绿色、青色、绀色和黄色,色泽鲜明,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亚洲第一古建筑南禅寺大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敦煌壁画发展到唐代到了一个

33、新的高度,色彩更为丰富,颜料的提取途径也增多了。如白色矿物质颜料的提取范围已经扩大到了高岭土、方解石和石膏。图示的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气韵生动,可以说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灿烂的时代。,宋朝建筑是继唐代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审美趣味更趋近于富有普通情趣的日常生活,并着意在细部和装饰的追求。建筑色彩由唐代的华贵富丽逐渐向清淡高雅转变,追求稳而单纯的装饰。这时期主要建筑的木架部分用上了华丽的彩装。宋代彩画颜料的种类比唐代丰富,唐代以前中国彩画以暖调为主,因为当时在极其落后的生产工艺下,获取石青、石绿、金箔这几种主要材料相当困难,而获得土红色、土黄色、白色、黑色颜料要相对容易些。而

34、宋代彩画的用色则偏向于冷调子,且分为几个等级,有五彩、青绿、土朱等。在寺庙和宫殿建筑上,采用“五彩遍装”,次要宫殿、园林和住宅建筑采用“碾玉装”和“青绿叠晕棱间装”,次要住宅则采用“丹粉刷饰”。,现存的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山西晋祠主殿圣母殿均为宋代建筑。,宁波保国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个朝代,建筑色彩及其装饰既具有宋代清淡雅致的风格,又带着蒙古族粗犷、简约的特征。琉璃在建筑中色彩逐渐丰富起来,有红、黄、蓝、绿等颜色,表面上釉,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灿烂。,山西省芮城永乐镇永乐宫修建于元代,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

35、,简洁明朗。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颜色主要有石青、石绿、朱砂、石黄、白粉等,这些矿物颜料附着力及覆盖力均强,经久耐光,不易褪色。,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异族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十分强调古代的封建礼制,反映在建筑上则体现为造形简洁,讲究形式美,色彩强调变化与统一。明代的统治者和普通百姓的居住区泾渭分明。统治者所居住的皇宫建筑规模宏大,运用了大量奢华的建筑材料和构件,红墙、红柱、黄屋顶、白石台基,色彩艳丽、浓重华贵;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则大部分为黑瓦、白墙、棕色门窗和板壁,清淡朴素,秀美净雅。,明清时期徽派建筑,明代彩画偏冷色调,以青、绿为主,主要线脚用金色。偶尔在青绿色为主的冷色

36、调中,点缀一些红色,借以突出主题和核心内涵。工艺上极注重退晕技巧,强调色彩柔和的感觉,退晕色最浅的颜色为浅蓝、浅绿和浅红色,风格简练、淡雅、深沉。清代建筑继承了明朝的特点,并进一步融合了民族特色。宫殿建筑红墙黄瓦,朱红柱子。彩画颜色较明代又有了发展,基调是以青绿色为主的冷色调,但是用红色的范围比明代多了,五彩缤纷。尤其到清康乾盛世,开始用金叶子装饰古建筑,呈现“金碧辉煌”的效果。,清代中期后,西方工业化带来西洋颜料快速发展,大量出口我国,彩画在颜料上更为丰富。中国传统颜料与西洋颜料两种颜料并存,促使彩画朝着金碧辉煌、五颜六色发展。图示的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37、,其屋顶彩绘基调以青绿色为主,与红色柱、壁相互衬托,色彩明快、鲜活。,北方清代民宅,南方清代民宅,清代中期后,民宅根据地理位置各有特点。北方民居的砌筑材料一般为灰瓦、土坯、木料等,建筑多为本色。南方居民多为白墙青瓦,柱子涂以棕、褐色,色调朴素。,图示的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融合了我国汉、藏等民族的建筑艺术,独创了一种集我国汉式传统建筑和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建筑有机结合的新格调,大面积使用红、黄、绿、白、黑等色彩,对比度十分强烈。,外 八 庙 普 人 寺,在北京的明、清紫禁城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以后又经明、清两代不断地修建和扩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北京故宫的建筑色彩,典型地表现了我国封建时期宫廷建筑皇权为上的特点。屋顶采用大面积的黄色,象征皇权地位;墙身采用深红,表现富贵豪华;再加上丰富色调的彩绘,使得故宫建筑群具有金碧辉煌的色彩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