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是内囊前肢。(3)脑干、血管、神经的识别:两侧颞叶之间为脑桥基底部,其下方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上方有大脑后动脉和动眼神经。颞骨岩部内侧有三叉神经节。颞骨岩部内部可观察到颈动脉管断面及中耳鼓室。6.红核和黑质冠状断面(1)脑叶、脑回、脑沟的识别:外侧沟近似横“一”字型,深方为岛叶,上方为顶叶的缘上回,缘上回上方为中央后回,下方为颞叶。下面、内侧面与前一断面近似。(2)侧脑室、第三脑室、基底节、内囊、背侧丘脑、脑干、小脑幕的识别岛叶深方为屏状核、豆状核、内囊、背侧丘脑。背侧丘脑之间的裂隙为第三脑室,向上借室间孔与侧脑室中央部相通。室
2、间孔为背侧丘脑与穹隆柱之间的裂隙。侧脑室中央部的外侧壁为尾状核体。背侧丘脑下方为中脑大脑脚,再下方为脑桥,其前方中线两侧有椎动脉断面,其两侧可见小脑幕,连于颞骨岩部。尾状核和丘脑外侧的白质板为内囊,内囊外侧依次为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颞叶内的空腔为侧脑室下角,其内有海马。7.经小脑中脚冠状断面(1)脑叶、脑回、脑沟的识别:仍然借助外侧沟区分脑叶、脑回,外侧沟呈横“一”字型。脑回、脑叶与前一断面的近似。(2)侧脑室、第三脑室:胼胝体下方、透明隔两侧是侧脑室中央部,其顶壁为胼胝体,下壁为背侧丘脑和穹窿体,内侧壁为透明隔,外侧壁为尾状核体,侧脑室下角位于颞叶内。侧脑室下方的窄隙为第三脑
3、室,两侧是背侧丘脑。背侧丘脑和尾状核体外侧的脑白质为内囊,其外侧可见壳和屏状核、岛叶。(3)背侧丘脑、基底节、内囊、脑干、小脑、小脑幕的识别:第三脑室的两侧为背侧丘脑,下方依次为中脑大脑脚、脑桥、延髓,脑桥向两侧连接到小脑的白质部分为小脑中脑。大脑脚周围的腔隙为环池。两侧小脑幕自大脑脚向外延伸止于颞骨岩部。侧脑室外侧为尾状核体,背侧丘脑与尾状核体外侧的白质板为内囊。8.经胼胝体压部及侧脑室三角区冠状断面(1)脑回、脑叶、脑沟的识别:外侧沟形态为横“一”字形,上方依次是缘上回、顶上小叶、中央后回,外侧沟下方为颞叶,下面、内侧面与前一断面相似。(2)侧脑室、胼胝体压部的识别:侧脑室后角与下角和侧脑
4、室中央部汇合成侧脑室三角区,此三角区内可见侧脑室脉络丛,外下方移行为侧脑室下角,两侧侧脑室三角区之间为胼胝体压部,其上邻大脑镰,大脑镰上端连上矢状窦,上矢状窦外侧可见外侧陷窝。(3)小脑幕、小脑半球、乙状窦、延髓及第四脑室识别:小脑幕将上述结构分隔于小脑幕下方,下方主要是小脑半球、小脑蚓及第三脑室。小脑断面上中间缩细的部分为小脑蚓,两端膨大的部分为小脑半球。两侧小脑半球下缘之间的结构为延髓,反之,延髓两侧为小脑扁桃体,此处延髓正通过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外侧有大而圆的颈静脉窝断面,再向外上有乙状窦的断面。第四脑室是小脑蚓部与延髓之间的腔隙 m。9.侧脑室后角以后的冠状断面(1)脑沟回的识别:外侧沟
5、消失,缘上回消失。端脑内侧面出现顶枕沟、距状沟,距状沟下方为舌回,上方为楔叶。(2)侧脑室后角:白质内的卵圆形空腔为侧脑室后角,其内侧壁上有后角球、禽距。(3)小脑、小脑幕、乙状窦、横窦、直窦的识别1)小脑:观察小脑蚓、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枕骨大孔、小脑齿状核、第四脑室。2)观察小脑幕与大脑镰:从前向后的冠状断面由“八”字行到“人”字行的变化。3)观察乙状窦出现的位置与颈内静脉的关系,乙状窦消失与枕骨大孔的关系,直窦与小脑镰的关系。乙状窦在颈内静脉的后部断面内,直至枕骨大孔消失的断面。在此后的各断面上出现横窦则位于小脑幕两端与枕骨之间。在小脑幕与大脑镰相交接处观察直窦。【注意事项】 结合端脑
6、大体标本,观察端脑冠状断面分叶及侧脑室形态。【思考题】 垂体肿瘤有时可通过其大小来间接判断,结合冠状断面,简述垂体的测量及毗邻关系。第十九章 颈 部【实验目的】掌握:喉腔及喉软骨的横断面解剖;甲状腺的横断面解剖。熟悉:喉咽横断面解剖;气管,食管的横断面解剖。了解:颈部的筋膜层次及筋膜间隙的组成及其内容。【实验材料】 颈部横断面标本;颈部横断面模型;喉腔的大体标本;多媒体、颈部前面观及侧面观挂图。【实验内容】 重点观察咽下部和喉的断面。1.会厌软骨上缘水平断面 观察会厌软骨、甲状软骨上角、血管神经间隙及颈动脉鞘、颈外侧深淋巴结。喉咽是位于椎体前方的大空腔,它与脊柱之间的肌肉为咽喉壁的肌肉,在该断
7、面上,咽上缩肌已经随着鼻咽、口咽的消失而消失,仅剩下咽中缩肌、咽下缩肌及两侧的茎突咽肌。在喉咽前方有会厌软骨,观察到会厌就意味着喉口已经出现。喉口是由会厌,杓状会厌壁及杓间切迹组成,而会厌位于最上方,并斜向后下方走行形成杓状会厌壁。2.甲状软骨上角水平断面(1)咽喉的识别:观察颈椎前方,识别咽中缩肌,咽下缩肌,此两肌构成喉的后壁,其前方的空腔仍为咽喉部。(2)喉腔的喉前庭:在咽喉前部切及会厌下方的杓状会厌襞及后方的喉前庭,甲状软骨前角下面与后方杓状软骨之间的前庭襞是分界喉前庭与喉中间腔的标志,甲状软骨构成喉前庭的前壁在此处还可以观察到甲状软骨的上切痕,在其前方为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及甲状舌骨
8、肌。在侧部还可见到甲状软骨上角,位于咽后壁的两侧。(3)其他结构的观察:观察颈动脉鞘及内侧的颈内动脉,外侧的颈内静脉、二者之间后方的迷走神经。胸锁乳突肌的深面颈外侧深淋巴结。3.喉结水平断面(1)喉咽的识别:椎体前方横行的腔隙为喉咽,咽后壁的咽中缩肌消失,仅剩咽下缩肌。由于喉口两侧喉咽侧壁凸向甲状软骨,形成梨状隐窝,在此断面可见到喉腔凸向喉前庭的部分即为梨状隐窝,是异物常易滞留的部位。梨状隐窝是咽腔的一部分。(2)喉前庭的观察:咽腔前方的两个软骨断面为杓状软骨断面,其前方的空腔为喉前庭。喉前庭前方是甲状软骨,甲状软骨板呈“八”字形,其前端为喉结,是影像学确定喉腔位置的重要标志。喉前庭后方的横行
9、腔隙为喉咽,在椎体的两侧部观察颈动脉鞘内可见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4.环状软骨板上缘水平断面(1)喉咽:在脊柱前方观察被压扁的喉咽。(2)喉腔:锥柱正前方的软骨为环状软骨板。由于环状软骨板较环状软骨弓高而宽,所以先看到环状软骨板。在环状软骨板正前方的裂隙为声门裂,两侧的白色结构为声襞,在声门裂两侧的后边可以观察到两个小的软骨为杓状软骨。甲状软骨板为杓状软骨两侧的长条形软骨断面,两者之间的肌肉为甲杓肌。(3)甲状腺位置的观察:该断面在杓状软骨两侧出现甲状腺上极。5.环状软骨水平断面(1)喉咽:观察椎体前方的喉咽,前方为喉腔。(2)声门下腔的观察:在喉咽的前方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环形的软骨为
10、环状软骨,内侧的空腔为声门下腔。同时甲状软骨消失仅剩下甲状软骨下角,其位于甲状腺的后内侧,因而在此处可观察到两侧的甲状软骨下角断面。(3)甲状腺:逐渐增大,甲状软骨下角断面外侧有甲状腺侧叶的剖面。甲状侧叶旁为颈动脉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二者后方的迷走神经及横突孔内的椎动脉、静脉。6.甲状软骨峡水水平断面 随着环状软骨的消失,喉腔与咽腔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分别是气管和食管。气管两侧的甲状腺侧叶断面积增加,并向前汇聚直到第二至第四气管软管前有甲状腺峡部的断面。在断面上观察可见在椎体、椎间盘前方有咽或食管、喉或气管,两侧有甲状腺侧叶后缘。甲状腺峡部位于气管软骨环的前方,连接甲状腺侧叶围绕气管软
11、骨和甲状软骨下部,甲状腺后外侧可观察到颈动脉鞘等结构。【注意事项】 注意以喉软骨为标志,识别颈部各个结构。【思考题】 喉癌可以沿着神经、血管周围的间隙蔓延,可致使颅底骨性孔道破坏,请指出具体的神经、血管周围的间隙。第二十章 胸 部实验一 胸部水平断面【实验目的】掌握:肺门的组成、横断面解剖;纵膈横断面解剖。熟悉:肺段的划分、肺段支气管的识别;纵膈内的淋巴分区。了解:胸壁的横断面解剖【实验材料】 胸部水平断面标本;胸部水平断面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胸部水平断面模型。【实验内容】 胸部水平断面标本共 16 层,层厚为 1cm,观察标本下面。1.颈根部断面 主要观察气管、甲状腺、颈动脉鞘、食管、斜角
12、肌间隙、腋窝顶。气管位于椎体的前部,两侧为呈三角形的甲状腺侧叶。颈动脉鞘由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组成,位于甲状腺侧叶的两侧。食管位于气管后方。斜角肌间隙位于椎体两侧是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其内有臂丛通过。腋窝位于前锯肌、冈上肌、锁骨及喙突之间的区域,在其内部观察臂丛、腋动、静脉,注意观察内部淋巴结。2.平肺尖断面 主要观察肺部及气管、食管、甲状腺、颈动脉鞘、斜角肌间隙、腋窝。胸腔在该断面开始出现,两侧胸膜肺区成为观察的重点。识别右肺尖段及左肺尖后段的形态特点,气管、食管、甲状腺、颈动脉鞘、斜角肌间隙、腋窝的观察位置与上一断面相近。3.胸锁关节断面 主要观察纵隔内部结构,肺段的区分,
13、掌握胸锁关节的断面解剖学意义。(1)纵隔结构的识别:椎体前方出现纵隔区的结构,观察方法以气管为中心观察纵隔内的各个结构。气管为纵隔中心位置,右前方为头臂干,在胸锁关节后方向上分出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在气管左侧由前向后的两个血管分别为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其中左锁骨下动脉在左肺尖内侧形成一明显的圧迹。胸锁关节后方是左、右头臂静脉汇合处即静脉角的部位,食管仍然位于气管后方。(2)肺段的识别:右肺尖段位于断面中央,前段和后段较小,位于尖段的前方和后方。左肺的尖后段位于中央后部,前方有较小的前段。(3)腋窝的观察:腋窝断面呈三角形,内有臂丛、腋动静脉。4.胸骨柄断面 主要观察纵隔内的左、右头
14、臂静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血管前间隙,气管,食管;肺段的识别;腋窝结构的观察。(1)纵隔结构的识别:椎体前方为食管、气管,两者的左前方由前向后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在肺尖内侧仍然可见左锁骨下动脉形成的压迹。头臂干前方有左头臂静脉,右锁骨胸骨端后方有右头臂静脉断面。(2)肺段的识别:右肺断面内侧主要是尖段,后方为后段,前方为前段。左肺断面内后方为尖后段,前方为前段。(3)腋窝的观察:腋窝断面呈三角形,臂丛位于腋动、静脉周围。5.主动脉弓断面 主要观察纵隔内的主动脉弓,左、右头臂静脉,纵隔间隙,气管,食管;肺段的识别。(1)纵隔结构的识别1)纵隔内的结构:气管居中
15、间,食管位于气管的左后方,主动脉弓位于两者的左前方,主动脉弓前方有左头臂静脉从左向右斜行,右前方有右头臂静脉,可见两者汇合。2)纵隔间隙:血管前间隙内有胸腺的遗迹;在主动脉弓左侧观察有无肿大的淋巴结;气管前间隙位于主动脉弓的右侧、上腔静脉后与气管前方之间又称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2)肺段的识别:断面中央有尖段支气管或尖后段支气管,血管向前及向后走向,前方为前段,后方为后段或尖后段。右肺在下叶上段出现,其前方为斜裂。6.主肺动脉窗断面 主要观察纵隔内上腔静脉、主动脉、气管、食管、奇静脉、纵隔间隙及肺段等。(1)观察纵隔1)纵隔内的结构:气管及食管的位置与上一断面近似,气管左前方是主动脉弓下壁的断
16、面,气管前方、升主动脉右侧为上腔静脉,食管右后方为奇静脉。2)纵隔间隙: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柄后方与大血管之间,内有胸腺;气管前间隙位于大血管后方与气管间的间隙,内有淋巴结;气管后间隙位于气管后方与胸椎椎体间的间隙,内有食管断面;此断面为主肺动脉窗的上界。(2)肺段的识别:胸膜肺区内尖段已消失,断面前部为前段,有血管向前走行;断面后部为后段,有血管向后走行,右肺下叶的上段显现一小部分。奇静脉后方有一凹窝称奇静脉食管隐窝(奇食隐窝) ,突入的肺组织称为肺嵴。7.气管隆嵴断面(1)观察纵隔的结构:胸骨正后方为血管前间隙及内部的胸腺遗迹;胸腺后方由右向左为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再向后为气管杈及左、右主支
17、气管;气管后方有奇静脉及食管的断面,脊柱左前方较大的管腔为降主动脉。主肺动脉窗可见其内有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动脉韧带。(2)肺段的识别:两肺上叶前方为前段,后方大部分为后段或尖后段,并可见后段支气管走行。下叶上段面积增大,左、右肺斜裂呈开口向前外方的弧形,位置逐渐前移。8.肺动脉叉断面(1)观察纵隔1)纵隔内的结构:典型的特点为呈“三叶草”形的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动脉干右侧为升主动脉,升主动脉右侧是上腔静脉,左、右主支气管的断面位于右肺动脉后方,左、右肺动脉前方有左、右上腔静脉的属支断面。脊柱前方的四个管腔为食管、降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2)纵隔间隙:血管前间隙、隆突下间隙。胸骨角后方与
18、升主动脉之间为血管前间隙,内有三角形的胸腺。左、右主支气管之间为隆突下间隙,其内的黑色结构为肿大的淋巴结。(2)肺门和肺段的识别右肺可见上叶支气管的前段的支气管断面,可见上叶前段、后段。斜裂后方为上段,斜裂的前方,可见上叶肺动脉向前、向后发出分支,分别为前、后段动脉。9.右肺动脉断面(1)观察纵隔:左肺动脉消失,被左肺上静脉取代,其后方可见左肺上、下叶支气管断面。肺动脉干和右肺动脉的断面呈弧形包绕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右肺动脉由左向右横行入右肺门,其前方为右肺上静脉属支,其后方为中间支气管,脊柱前方有三个管腔与上一断面相同。(2)观察肺门、肺段:右肺门由前向后可见右肺上静脉属支、右肺动脉、右主支
19、气管;左肺门由前向后为左肺上静脉、左支气管(图 2012) 。右肺上叶与中叶之间有一个乏血管区,CT 上表现为无肺纹理区。中叶内可见较粗大的肺静脉段间部,成为划分中叶外侧、内侧段的重要标志。斜裂呈弧形凹向前,并逐渐向前推移,背段面积随之逐渐扩大。左肺主支气管的前方有左上肺静脉属支向内行,在上叶支气管外侧有一由外向内斜行肺静脉的段间部,成为划分前段和尖后段的标志血管。10.主动脉窦断面(1)观察纵隔:除左心室未切及外,其他各心腔均可观察到。主动脉窦位于四心腔的中心位置,其前方为右心室,右为右心房,后方横行于脊柱前方的大的心腔为左心房。左心房后方与气管之间为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2)观察肺门、
20、肺段:右肺门可观察到中叶支气管、下叶支气管、下肺动脉、右下肺静脉;左肺门可见下叶支气管、左肺下静脉、下肺动脉。右肺断面上可观察到上、中、下三叶,三者之间有水平裂和斜裂作为分界。上叶可见前段,中叶可见外侧段和内侧段,下叶为上段。左肺断面可观察到上叶、舌叶、下叶,上叶与下叶之间的分界为斜裂。由前向后可观察到前段、上舌段、背段。11.四腔心断面(1)观察纵隔区:心脏四个腔均可显示。右心房和右心室位于右前方,其间为右房室口。左心房与左心室位于左后方,其间为左房室口。心包斜窦位于左心房后方。脊柱前方观察到食管、奇静脉、胸主动脉和胸导管。(2)观察肺门、肺段:右肺断面前部为前段、中叶可见外侧段、内侧段,上
21、叶与中叶之间为水平裂;下叶与中叶之间为斜裂,下叶可见基底段支气管,外侧部为外侧底段,后部为后底段,斜裂后方为前底段。左肺前段仅剩一小部分,它与斜裂之间的大部分为舌叶。斜裂后方为左肺下叶断面,可见四个基底段支气管断面,对应的肺组织为四个底段。12.腔静脉裂孔断面 观察下腔静脉、右膈顶、左右心室、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肺等结构。【注意事项】 注意重点断面标志性结构的识别,结合大体标本加深对断面结构的认识。【思考题】 中心型肺癌如发生在中间段支气管并发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时,将会使哪几个肺段受到影响?实验二 胸部矢状断面【实验目的】掌握:纵隔矢状断面解剖;肺门矢状断面解剖。熟悉:肺的矢状断面解剖;腋
22、窝矢状断面解剖;颈根部矢状断面解剖。了解:胸壁矢状断面解剖;肩胛区矢状断面解剖。【实验材料】 胸部矢状断面标本、多媒体。【实验内容】1.心脏以左断面 包括 34 个上一断面,主要观察胸腔内的肺及腋窝。(1)观察肺部:胸腔内有左肺上叶和下叶,上、下叶之间有斜裂分隔。斜裂由肺后缘斜向前缘。(2)观察腋窝:腋窝位于肩胛下肌、胸大肌和胸小肌及胸腔顶之间,呈尖向上的三角形腔隙,其内有腋动静脉、淋巴结及脂肪。2.经左心室断面(1)观察肺、纵隔:左肺借斜裂分左肺上、下叶,重点识别左肺舌叶,其位于左心室前方。肺叶内可见断支气管断面,左肺的前下方有心包围绕的左心室及右心室。右心室很小位于左心室的前下方。左心室壁
23、厚,位于膈肌之上。(2)观察腋窝:第 1 肋骨、锁骨、肩胛舌骨肌之间的间隙为腋窝,其内有腋静脉、腋动脉及臂丛。在该断面胸腔前壁上方可见一长条状的肋骨断面为第1 肋的侧壁,此特点为腋动脉即将移行为锁骨下动脉的重要标志,也是腋窝马上消失的标志。3.左肺门断面(1)观察肺叶、肺门1)观察肺叶:左肺上叶位于整个肺的前上方,心脏前方仍为舌叶。2)观察肺门:该断面左肺门出现,左上肺静脉位于肺门最前方,后方弓形的血管为左肺动脉,其下方为左肺上叶支气管。上叶支气管的后下方有下叶支气管的分支上段支气管及前内底段支气管、后外底段支气管,下叶支气管下为左下肺静脉。(2)观察纵隔:观察右心室、左心室,周围为心包及心包
24、腔。(3)观察颈根部:首先识别锁骨断面,锁骨上方附着的肌肉为胸锁乳突肌,然后以锁骨为中心识别颈静脉弓、锁骨下动、静脉、斜角肌间隙。4.左旁正中矢状断面(1)观察肺叶:胸腔内前部有左肺舌叶,位于肺动脉干和右心室前方,胸腔后部被左肺上叶及下叶一部分占据。(2)观察纵隔:观察右心室腔,右心室后方为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并可见主动脉瓣,其后方的空腔为左心房,左心房上的两个血管断面为左肺静脉,其后上方的半月形的管腔为左主支气管。纵隔上方及后方的弓形大血管为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向下降主动脉正通过膈肌上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弓下为左肺动脉断面。(3)观察颈根部:注意识别颈静脉弓、左锁骨下静脉、左锁骨下动脉、颈
25、内静脉和左颈总动脉。由于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因而在此断面可以观察到颈内静脉。5.正中矢状断面(1)观察纵隔:该断面切及升主动脉、气管、食管的正中矢状断面。食管位于脊柱前方,后方有奇静脉,在其前方自上而下可以观察到气管(主支气管部分及右主支气管) 、右肺动脉(肺动脉干消失右肺动脉出现) 、左心房(左上、下肺静脉消失左心房出现) 。前一断面可见主动脉根及主动脉弓,该断面出现将两者连接的升主动脉,其上方变细的血管为主动脉弓的第一分支头臂干。头臂干前方的血管断面为左头臂静脉,升主动脉根部前方为右心耳。(2)识别肺叶:位于心脏大血管前方,仅剩小部分。胸骨后方的肺组织为右肺
26、上、中叶的前缘。6.右旁正中矢状断面(1)观察纵隔:右心房成为断面中腔最大的部分,位于膈肌中心腱上方,与上、下腔静脉相连。与上腔静脉相连的两个血管为奇静脉及左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前方有右心耳及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后方,奇静脉下方自上而下有右肺静脉、右肺动脉和右主支气管(为右肺门的结构) 。(2)识别肺叶:右肺上、中叶的一部分,在右肺根后方、脊柱前方有右肺上叶和下叶的部分剖面。7.经右肺门断面(1)观察肺叶、肺门1)肺叶:右肺可借助斜裂及水平裂分出上、中、下三叶,其内可观察到上、中、下叶支气管。2)右肺门:上叶支气管位于最上方,下叶支气管位于最下方,两者之间的血管为右肺上静脉(前方) 、右肺动脉(后方) 。(2)观察颈根部:主要观察颈内静脉、右锁骨下动、静脉、右头臂静脉、胸锁乳突肌及前斜角肌。颈内静脉前方为胸锁乳突肌,后方为前斜角肌,锁骨后上方为右锁骨下动、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