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 话 好 好 说望子成龙忌唠叨 亲子沟通双声道亲子之间为什么不能有效沟通?第一,父母唠叨,是采取了跟不上孩子发展节奏的教育方式。当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或是认为孩子一定要记住的事情,如果多次进行重复,这对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来说,等于忽视孩子的感受和他们面子。过时的教育方式不会有什么效果,不仅自己白费口舌、劳而无功,还必然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或出现家长眼中的“不听话” 。第二,父母的唠叨,会使孩子失去倾听。在许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不全是错误。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是自己不停的说,那孩子哪怕有满腹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也说不出来。就算孩子说出一些,家长反以为是孩子
2、狡辩。所以,人有两个耳朵和眼睛,却只有一张嘴,就是要大家多看、多听、少说话,还有会听!第三,父母的唠叨,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是家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期望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长此以往,父母的不自信就传递给孩子,他们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严重的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第四,父母的唠叨,会使亲子沟通出现断裂,孩子失去对家的眷恋。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唠叨不仅伤害亲子关系,也使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长还像小时候那样管教孩子,只能加深亲子关系的裂痕。于是,本来应该成为避
3、风港的家,在孩子眼里反成为“风暴”中心。三、心灵导航(播放妈妈之歌 )思考一下有没有你的影子?唠叨的具体表现:事无巨细,一一叮嘱 ;过度关注,频频督促 ;不经思考,信口开河; 权威压制,重复命令 ;自作主张,硬性灌输。 四、说事理挖根源“唠叨”是“爱”还是“害”?“唠叨”是家庭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家长们虽无刻意为之,却或多或少都在做着这件事。从“唠叨”的心理机制上来说,家长的天职是养护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这种天职如何证明?于是“唠叨”又成为家长们自我证明、自我实现的手段与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唠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爱”的表达,也是一部分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媒介。心理研究证明: 老调重弹,反反复复
4、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往心里去。1.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如此爱唠叨?影响因素:1. 衣钵传承,习惯使然专家提醒:“唠叨”也能遗传。爱“唠叨”的父母,其子女年长之后也可能照样“唠叨” 。而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的不和睦、工作的压力等都会影响到家长的情绪,让家长在不知不觉间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模式去面对自己的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唠叨”也曾经产生过效用, “唠叨”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性,也让家长乐此不疲。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就应该说,并坚信: 说总比不说好,多说总比少说好。坚持多提醒、多劝告、多督促,甚至多批评,以增强效果。但当结果
5、事与愿违,甚至与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时,有的家长还错误地认为自己说得还不够,于是继续“唠叨” ,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甚至即使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会伤到孩子,也因惯性使然而停不下嘴。影响因素 2:“期待”过高,求全责备“唠叨”其实是一个人反省历程中的必然现象,它是相当有意思的行为,透露出的是对自己的不确定和对他人的担心。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经过反省之后,觉察到自身有所缺憾,便转变成对外界和他人的唠叨,这也是一种期待,希望能透过他人来完成自己的未完成情结。因此一部分家长,可能就将自己的未完成情结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对孩子有高的期待,自然就会有诸多“唠叨” 。这类家长对待孩子往往求全责备,自己本身有绝
6、对化、完美化的思维,不仅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时时苛责挑剔,对孩于也常常如此,过高要求、过多责备,见不得孩子有一点儿过错或闪失。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成绩偶尔不太好或情绪有点波动,就认为那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恨不得一下子就得到解决。于是, “唠叨”就派上了用场。至于孩子是否想听,或者能否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家长反而顾不上了。影响因素 3: 转移压力,以求心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们的压力也空前增大。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心理压力通过“唠叨”的方式转移给别人。有些家长不“唠叨”心里就不踏实,这种心态背后隐藏的是家长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所以家长“唠叨”有时是自
7、身压力在孩子身上的无意识转移。当孩子的成长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这时不去千嘱时万叮咛地“唠叨”孩子,如何放心得下?家长的“唠叨”与其说是对孩子不放心,倒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心安。这类家长往往在教育孩子时信口开河、随意宣泄。比如,自己在外受了委屈,回家跟孩子撒气,孩子成了“替罪羊”:“几点了? 你怎么还出去玩?总不想学习! 快去写作业!”平时本来允许孩子做的事情,突然就变成孩子不应该做的了。这会让孩子非常难以适应,不知所措。结果是,孩子成了家长的“出气筒” 。2.为啥孩子不爱听唠叨?(视频展示“我最不愿意听到父母的十句话”调查结果)影响因素 1:“我长大了”如同漫画中呈现的那样,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
8、觉,孩子小时候喜欢不断地重复问相同的问题,也喜欢家长给出相同的答案,从中获得满足,但渐渐地,孩子不喜欢了。这是因为婴儿阶段的孩子,由于大脑的高速发展,以及大量信息的涌人,孩子记忆力不足,许多信息会被遗忘这时候孩于需要重复的信息输人,这对他的成长是有意义的。但当孩子进人幼儿后期以后,孩子已经出现自我意识,家长再这样做就不恰当了4 岁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如果父母为了强化孩子的记忆,依然认为自己重复得越多越好,那么这样做往往就会出现问题。重复和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没完没了的重复是没有好效果的。而且,过多的重复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不信任与不尊重,孩子为了捍卫自己的独立自
9、主及自尊,会对家长的管理表示逆反,这种逆反导致的后果就是,你越说我就越不听,我越不听你就越唠叨,于是陷人了与父母的冲突与对抗当中。超级链接: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由过度刺激引起的逆反心理,称为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对任何刺激,包括能给个体带来巨大满足的刺激,人的接受性都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对个体是一种压力甚至是伤害,个体就会采取措施逃避刺激。小贴士饲养员会不会给猴子、鲍鱼、海参吃呢? 当然不会,那不是它所需要的。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就需要谨记,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爱他们,而不是仅仅用我们的方式去爱他们!影响因素 2:“我以为能做好”孩子的自
10、我管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每个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对自己自我管理能力的认知会出现一些误差,有时候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好,甚至在面对父母的时候也轻易许诺,但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父母甚至是自己的期望,这就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不完善造成的。当父母多次看到孩子未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难免会生出担忧,由此引发“唠叨” 。六、听心声找对策:家长如何有效和孩子沟通?我们先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播放视频:我最喜欢听到父母的话是)1.宜合理表达,忌情绪宣泄。家长与孩子沟通,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温和的态度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多用“我信
11、息 ”,少用“你信息 ”。如“这件事情让我很难过” ,而不说“你太让我伤心了。 ”切忌对孩子指责、吼叫、威胁、攻击。2.宜适度提醒,忌事事叮嘱。父母在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时,要使用简洁的、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提出具体的建议。并且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父母的话要有权威性,做到“言出必行” ,忌说“你要再,我就”3. 宜民主尊重,忌权威控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用开放且富有弹性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交流。作为家长可以多问孩子:“你觉得呢?” “我的想法是,你看这样可以不?” “如果我是你,我会”,让孩子觉得你尊重他。4.停止唠叨四部曲:闭上嘴静思考深反思变行动第一步,让自己闭上嘴,停下来
12、学会自我控制。在你认为孩子犯错需要管制和训斥而要唠叨的时候,你脑子里要有意识地控制住自己闭上嘴。只要你有意识控制而不是任由情绪发泄,你 100%可以控制住自己,这一步最为重要。第二步,开始静下心来,琢磨和思考。当你停下来后,在脑子里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孩子的情緒怎样? 接纳,适度关爱他。第二个问题是寻找问题的成因,如,他的杯子为什么会摔到地上? 问题会主导你的思维。你想一想答案往往有这几个:一是孩子还小,拿不稳,二是能拿得稳,但不小心摔了; 三是牛奶太热,烫得撒了手。你想通了这一一点,心里就会舒畅,而不是生气。因为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他都是无辜和无意的。第三个问题是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现
13、在是什么情绪?心里在想什么?他希望我们怎么对他? 我该怎么来教育他?你只有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才会知道自己要怎么做。稍微站在孩于的立场想一下,你就会立即揣摩到孩子的心思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把杯子摔了,孩于此时的心里都是害怕的(怕家长责骂) ,觉得自己犯错了(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这时心里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希望家长能平和地对他说一声“没关系,再拿一个杯子盛牛奶” 。父母说这句话时加上一句“没关系,把摔破的杯子和撒的牛奶收拾一下(请注意,这时千万别帮助孩子收拾) ,再拿一个杯子盛牛奶, (不要帮他) ,下次注意点就好了(对孩于改善自已行为提出期许与鼓励)” ,效果就会更好。就这句话,你做到了
14、三件事情:一是理解了孩子,孩子也很愿意听你的话收拾“残局” ;二是培养了孩子为自己做错事情负责(收拾“残局” )的责任心和独立能力;三是对孩子改善自己的行为提出了期许与信任。好话不用多,一句就有效。这个时候父母切忌反复跟孩子讲道理,就一个杯子摔了,奶还没喝,父母就搬出这个事例或那个典故来讲。即使孩子在听,他心里也会想“喝杯牛奶还要受折磨,讲这么多还不烦死人” ,摔破一个杯子的错误与受家长唠叨的罪抵消了,孩子反而觉得无罪一身轻了,还谈什么汲取教训今后改正? 教育的结果是父母费了口舌又得不偿失。第三步,深反思。思考是最能让人进步又最不耗时间的!停下来冷静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想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让自己的心思沉静下来。切记:停下来! 停下来比胡乱地去教训孩子有益得多!第四步,变行动。把自己经过深思熟虑想出来的对策,落实到自己和孩子沟通的行动中去。真正帮助孩子解决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双声道。龙应台说: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不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沟通是一门学问与艺术,学问意味着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去学习、理解和探究。而沟通的艺术提示我们,每一次的亲子沟通都是独特的,是创造性的。爱不仅仅是本能,如何去爱、如何去交流还需要科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