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理为李的李姓改理为李的李姓,自老子以来,像道德经一样广泛流传于世间。从旧时的赵钱孙李,到最新颁布的百家姓,李姓都是全国的大姓。据公安部统计,目前李姓是全国第二大姓,有 9207.4 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7.19。在江西百家姓中,李姓同样排名第二,有228.3 万人,占全省户籍人口总数的 5.22%。改理为李成大姓李姓应该为改理为李而成。这有三种说法,其一是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皋陶,尧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其二为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
2、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理徵之子利贞随母逃难,改理为李,名李利贞,李氏后人尊他为得李姓第一始祖,李耳自称李利贞十七世孙,因道德经而流传于世。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三个郡望,如陇西郡、赵郡、江夏郡等等,多为战国及两汉时期设立。如今散见各地的李姓常常以“陇西世家”自称,这与李姓的发展不无关系。李耳之后世在东周、战国时期封侯者不少,历任朝廷高官。战国时,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在今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的陇西地区设郡,堂号“陇西堂”。秦时,大
3、将军李信因破燕国,虏获燕太子丹而闻名天下,秦亡后,李信后人归汉,始封陇西侯,从此以“陇西世家”自称。从皇室贵胄到普通百姓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也就是在唐后,李氏进行了三次主要的南迁。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
4、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 60 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李姓从长安到建昌、再到宁州,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通州大邑到偏远山区,从皇室贵胄到普通百姓的迁徙和发展的过程,这种迁徙,既是历史运行的必然规律,更是人口增长和战争动乱的必然结果。李姓入赣唐时已有记载江西的李氏主要
5、来源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迁移,如从时间上推断,有史记载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唐时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李晟有十五个儿子,其中十二个掌握了兵权,李愿、李宪、李愬、李听等都颇有名望。因功高震主,贞元三年,唐皇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今南昌)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后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李宪,生于公元 774 年,卒于
6、公元 829 年,家居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其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公元 882 年,李游的长子李服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庐陵(今吉安)。李游的三世孙李唐在后唐年间(即公元 927 年间)定居吉州之吉水盘乡,村名谷村。在李唐的带领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望族。该地现在的乡名就是取原盘乡的盘,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为盘谷乡。江西西平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江西李氏的五大世系除西平堂
7、李氏外,江西还有 4 个主要的李氏世系,分别是: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福建上杭李氏。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即唐太宗幼子曹王明后裔。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后代李崇在唐昭宗景福二年(即公元 892 年)出任荆州刺史,乾宁元年(即公元 894 年)改洪州刺史,乾宁三年遇兵变身亡。葬洪州新建县至德观生米山之阳。在这次突变后,李崇的家人无心于官场,从子李枢,就是李暕的三世孙,游学来到丰城县广丰乡之葛山,求学于葛天旻,居家葛山,其四世孙李贵再迁居丰城县长宁乡之罗田,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罗田李氏。李崇的儿子李蓬弃仕隐居江西临川大岗之乔上,子李胜迁居丰城县正信乡即现在的
8、段潭乡,二世孙李从,字伯顺,择地依湖建村,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下李)。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在丰城约 2 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宜春、抚州,以及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福建的南平地区、广东的英德地区,四川一些地区和山东的定陶地区等。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是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的后裔,李元婴曾封滕王,遥领洪州都督。唐朝末年五代初年,滕王李元婴的裔孙李荣,居家山西上党,生有五子,次子李神福携三子承鼐、承鼎、承鼒来豫章平乱,唐哀帝天祐三年(即公元 906 年),李承鼐领偏帅印至江西丰城杨梓洲象牙潭溺水阵亡。李神福痛失长子,无心回上党老家,带领幼小的长孙,为儿子守墓居家枫林。
9、次子李承鼎居家白州,二世孙李安乏嗣,立李承鼒三世孙李士玑为嗣。三子李承鼒居家丰城湖茫南头历上,二世孙李霸定居湖茫,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上李),其开基祖李承鼒。李霸四子李士玑过继到白州为嗣,白州李氏与湖茫上李同脉。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在丰城人数不多,约 2 千余人,但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目前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等。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即唐太宗三子吴王恪的后裔。吴王恪的九世孙李衜(dao 音)辅佐唐朝末帝唐哀帝,任太子太傅,但当时朝政已被梁王朱温控制,公元 905年六月,爆发“白马之变”。此时唐哀帝已知道自己的命运,密召李
10、衜,令其携带皇家族谱逃离西安。李衜带领少部分家族成员先是到湖北,随后逃到江西永修县的深山里名叫磨刀的地方隐居下来。一说开始就没有磨刀这个地名,是李衜为了不忘记国破家恨,时刻教育子孙们学文习武,恢复李唐政权,就在家门口的一块大岩石上磨刀磨剑,外姓人称他们为磨刀李家,开基祖为李。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原是人数众多的望族,现在磨刀村的人数不多,约200 余人。但是,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从磨刀李村迁分出去后裔,在外建村都成为当地的望族,李后裔号称有 40 万之众。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主要分布在九江、抚州,以及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部分地区。福建上
11、杭李氏,就是李火德公世系,李火德是南宋抗金名臣李纲的后裔。南宋末,李纲的孙子李燔为躲避金兵南侵战乱之祸,携五子逃到江西赣州石城定居,幼子李孟成家立业后,为了生机,又携四子迁居到邻省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定居,李孟次子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次子木德和四子火德从宁化县石壁村再迁福建上杭县定居,渐成望族,俗称福建上杭李氏,开基祖李火德,其后裔大批迁往两广、海外,以及回迁江西。福建的上杭李氏,在明清两朝期间,有大量的人员回徙江西,建村开基,逐成望族。主要分布是在赣州地区、宜春的南部地区、新余、分宜两地区、上饶地区,李嘉诚、李光耀、李登辉等都是改支后裔。湖南、湖北李氏出江西李姓在江西的流
12、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集中聚居点,如吉安市盘谷乡现有人口 3 万左右,而谷村李氏就占 1 万有余,此外,地处赣江支流锦江河延的新坊村,280 余户,1000多人口,全部为李姓,南昌市进贤县、新建县也有这样的类似村庄。江西李氏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发展成了全国李氏的集散地,在民间便有“湖南李氏出谷村”、“湖北李氏出湖茫”等等说法加以佐证。据李华林介绍,民德路状元桥附近曾经有江西李氏总祠,曾经是南来北往李姓后人的中转站,后来在战火中被焚烧了,如今已成了南昌工艺美术厂,而磨刀李的一些古迹也经常被鄱阳湖水淹没,令人惋惜。与其他大家旺族一样,建昌(今永修)李氏在两宋间人口增加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了。办书院、兴教育乃是家族第一要务。“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为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了教育族乡子弟,建昌李氏创办了弘斋书院、景星书院等数所书院,吴王世系的李燔还应邀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