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文学观念 “文”的概念(广义,狭义)周易:“言有物”(内容), “言有序”(形式)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诗经:“诗言志“观念国语:“献诗讽谏说” ;左传:“ 观诗知政说”, “诗言志”的理 论概念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文学批评的标准:“诗”(中和:“ 乐 ”)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 文学理论 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C551479) “诗教” 文艺与政治、外交活 动的关系 论语 雅乐与郑乐美学思想:“尽善尽美”先秦 儒家 孟子 文艺观:“与民同乐”(BC372289)(萌芽 孟子 文学批评方法:“知人论世”和产生期) 以意逆志哲学思想:知言养气荀子 提倡学习、创新, “全”和“ 粹”
2、的美诸 (BC313238) 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艺观(有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萌芽)子 荀子乐记 百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音乐人心治道 家 乐记 “礼别异,乐合同”“以道制欲”:把“ 中和”作为美学原则老子 “象”(BC580500) 老子“道” “虚静”道家 有区别 崇尚自然,反 对人为“虚静”“物化”的创作论庄子 “得意忘言”(形成“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奠基)(BC369286) 哲学上的形神关系庄子 “道” 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以卮言” 墨家 墨子 功利主义:(BC468376) 文艺服务于功利“先质而后文”非乐法家 商鞅功利主义:文艺服务于法治 重内容而不重形式,重质而不
3、中文, 但不一概反对文艺韩非 (BC280233) 现实主义: “画马难,画鬼易“观物取象”说易传 阳刚与阴柔发展变化的观念“修辞立其诚”2“发愤抒情”说楚辞 屈原 (BC340277) 强调内在本质之美与外在形式之美的一致、和谐 宋玉 强调美必须恰如其分“曲高和寡”问题贾谊: 肯定为人,否定执着 (BC200168)道家思想 “怨刺”有儒道合 对屈原 不合作流倾向(对 刘安 离骚传序 比兴屈原及楚 美学观 形神:美在神也在形辞的评价) (自然,不淮南子 否定人为) 文质:美在质也在文,质是根本(道为主,吸收 儒,儒道结合) 文艺观 强调无声无形的主导作(对老庄 用时,不废有声有形 “大” 艺
4、术表现上:神似为主不废形似 的发展)艺术创作思维上:充分肯定老庄“虚静”“物化” ,不否定知识学问文情统一观 :艺术创作是人的情 汉:经学 感的自然流露 (儒) 创作过程:由内而外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自然过程(道)艺术鉴赏:重内容主导作用,又讲形式修饰(儒)司马迁 “发愤著书” 说 (BC14590) 实录精神 音乐本源:音乐的产生在于人心感物礼记乐记 (音乐本源论:物 心 声 汉魏 汉武帝时 (基本思想来 音 乐)自乐论) 音乐的作用:治心六朝 (音乐作用论:声 音 乐 (发展和 儒家思想 心 物)3成熟期: 音乐的创作:高度的真实性最为重 (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要的历 “发乎情,止乎礼义”史时
5、期) 毛诗大序 “讽谏” 说六义说情志统一说:通过抒情来言志毛诗小序:美刺角度原道 、佂经、宗圣 不明智, “过以浮”“云天蹈”反离骚 同情 丽而则,文质并茂扬雄 文质并茂,内容与形式统一 (BC14590) 汉赋:评价较高到否定“发乎情,止乎礼义”对屈原违背 认为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内容不合法度但不否定其人其作品班固汉:经学 (3292) 给汉赋以很高评价 对诗经 认为与社会现实有很大关系,及汉乐府: 可以用来反映社会现实。提倡“实录”的文学创作王充 提倡真实,反对虚妄(3292) 增善消恶,有补世用 儒家思想 汉武帝后 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反对复古,提倡创新(言文一致)王逸楚辞章句(文学批评
6、经学化的突出表现)汉魏 曹丕 作家才能与主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六朝 (187226) 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 “文以气为主”,才性一致,性决定才典论论文 高度评价文章的价值(作家才性与主 文学批评态度:反对好古贱今,提倡实事求是体特征之间的关系) 发展到新的高度批评者本人需要很高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曹植 认识到不同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对文学有 客观的审美态度4所轻视)魏晋:玄学 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与人的感情不能混为一 (223263) 谈,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陆机: 艺术构思的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道),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儒)文赋: 各种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7、”(261303) (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感情与形象有极为深刻认识) 第一次全面 具体技巧文体: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情貌一致系统地研究 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了文学创作 的基本理论 竭力提高文章的地位和价值批评“贵古贱今”文学思想 文学语言上,认为“书犹言也”,葛洪 但认为以雕饰之文来统一文学语言(283363)抱朴子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有自己质的规定性 美学思想 客观的美须经过认为加工审美主体的美感有差异性文笔之争“芙蓉出水”两种美学观 “错彩镂金”南朝 文学本质与起源(道和文,八卦) 神思 虚静养气构思言意文学的构思与创造刘勰 神思物色隐秀 创造 心物交感(466? “隐秀”
8、说532?) 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与时代的关系“通变”文心雕龙 文学的风格与体裁:体性定势才略创作:情到辞文学的批评与欣赏 欣赏:辞到情(“六观”“见异”)汉魏 5六朝 风骨(人品与文品)写作技巧 诗歌的本质:表现人的感情“直寻” 创作与自然为最高原则,批评沈约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钟嵘 从文学艺术角度对赋比兴重新解释(466471?518)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 以诗经为源头分两个系统 以楚辞为源头北朝 文学作品应以“理致”“ 气调”为中心,辞采、用典是辅助(尚理崇实,颜之推( 531 分文章两类:应用散文和韵文贵乎气质)590)颜氏家 重视“天才”训文章 提出文章是灵感的产物有调和南北倾向
9、重视作家人品重视艺术形式的华美根本否定:李谔、王通、王勃反齐梁文风倾向 具体分析:魏征、令狐德棻文史异同刘知几 实录精神(661721) 对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启发史通陈子昂:“兴寄”论“ 风骨”论(659700) 兴寄 风骨李白:自然清新的诗歌理论唐 肯定六朝文学的积极成果殷璠:兴象论王昌龄:诗境论(物镜、情境、意境)提倡诗经传统,主 张文学创 作要描写现实社会的内容唐宋 对前人遗产态度 继承风雅传统金元 杜甫 “转益多师”(深化和扩 诗歌艺术美的理想:既清丽自然,又壮阔豪迈展期) 诗歌创作的核心:讲究传神6皎然诗式:意境:诗禅合一(灵感)刘禹锡:“义得而言丧”“境生而象外”白居易 诗歌创作
10、应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772846) 创作方法是“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元稹 对秦汉至魏晋诗歌有合乎实际的评价(779831) 形式上:别创新辞“元和体” 内容上:风情宛然先驱:陈子昂,独孤及,梁肃,柳冕古道(儒)以文明道,注重 实用古文运动 不轻视技巧, 强调语 言上有自己的独创性(与先驱不同)韩愈 “不平则鸣”对历代诗歌发展的批评重在儒家的风雅比兴提倡激情翻腾,反对虚静淡泊的创作状况集人工与天然于一体的雄奇怪伟的艺术世界注重作家精神修养提倡充分发挥人为独创功能,而让人感到有天造地设之美注重道的现实意义,强调“文”本身的重要性,两者统一明确区别诗歌和文章古文运动 柳宗元
11、人品与文品统一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提倡古文,但反 对荣古陋今强调“兴寄”“比兴”杜牧 对李贺的评论(欣赏);“理”与“辞”(思想性与艺术性),主张缘情绮 (803853) 在“理”主导下做到统一丽的文学, 不满“ 元和体” 寓感伤于风 发展 反对师圣明道,主张缘情体物, 书写性灵情之中,寄 不排斥古文唐 性灵于华艳 李商隐 指出文学创作以“自然为祖,元气为根”的重要思想之间 (813858) 对李贺评价(欣赏)不反对“元和体”皮日休 提倡隐逸冲 对晚唐诗歌的看法“近代称温飞卿、李义山为之最”淡的文学,系忧愤于山水田园之作,含怒骂于江 认为诗歌是体现人的性情的7湖隐逸之篇 陆龟蒙晚唐五
12、代 认为“文辞一也”唐宋 金元 宣扬纵情声色的闺阁香艳文学:韩偓,欧阳炯(深化和扩 追求超逸的 司空图 “味外味”(在钟嵘“滋味”展期) 诗美,潜心( 837908) 说基础上发展来)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艺术境界的 思与境偕创造时文、古文之争:提倡古文,反对时文欧阳修 发展韩愈“不平则鸣”,提出“穷而后工”(充实的思想内容)北宋 (10071072)六一诗话 重视文的修饰,意境的创造(文学的艺术美)一致宋 梅尧臣 意境创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0021060) “平澹”王安石:实用,不否定 艺术形式 (10211086)赞成欧的“穷而后工”说,创作思想上主张合乎自
13、然北宋 苏轼 论创作中“知与能” (10371101) 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与物化论艺术想象和形象捕捉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 “传神”宋 研究文学本 论艺术创作中的法度和自然(无法之法)身的特殊规律 意境创造:推崇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 发挥梅的平澹说,提倡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容绮丽丰腴苏辙:“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兼而致”(儒)(10391112)道学家的主理抑情文学观:周敦颐、邵雍、二程黄庭坚 肯定“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要求须符合“温柔敦厚”之旨8(10451105) 以理为诗唐宋 以儒为主, “夺胎换骨”“点铁 成金”金元 糅合佛道 讲法度(深化和扩 惠洪 趣味
14、展期) 冷斋诗话 自然天成之美(受苏轼影响) 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结合强调诗歌含意深远的传神意境的创造范温:属于江西诗派,在法度的基础上讲究自然潜溪诗话以禅宗妙悟境界来喻诗歌的艺术境界(开严羽诗论先声)叶梦得 强调意与境会,不反对工巧的刻画“初日芙蕖”, 弹丸脱手李清照:论词:词“别是一家”(10631120)吕本中:紫微诗话童蒙诗训:“活法”“ 悟入”(10841145)文道一贯,即“文即是道”朱熹 义理放第一,肯定抒情特点,对赋比兴作新解释(11301200) 强调“虚静”诗论上 重法度,非主张不变诗歌发展“三变说”南宋 重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干预政治陆游(11251210( “功夫
15、在诗外”杨万里 师法自然(11271206) “去词”“去意”论重视文学社会教育作用宋 南宋 张戒 强调诗歌创作表现现实内容为主,且要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岁寒诗话 强调诗歌含蓄而有余蓄,咸酸之外的意境受道家思想 不能以用事、押韵代替意境创造。明白指出 苏黄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影响, “温 以文字为诗的倾向柔敦厚“诗兴:灵感问题,诗思葛立方 “天球不琢”(与苏轼一致)9(?1164) 重神似, 轻形似韵语阳秋词意俱尽意尽词不尽四种意境的不同艺术表现方法 词尽意不尽姜夔 词意俱不尽(最高境界)(约 11551230)唐宋 白石道人诗说金元 (和苏轼一致)(深化 诗歌创作须和扩 含蓄蕴藉,富有 理高
16、妙 展期) 诗外之余味, 意高妙言外之深意, 想高妙使意与景相统一 四种“高妙” 自然高妙(最高境界)王灼 首先提出词实际上就是古代的乐府。 对唐末(10811160) 五代词批其乏“高韵”肯定其“ 奇巧”碧鸡漫志 对苏轼豪放词评价较高对宋词的评价 不否定婉约词严厉批柳永与李清照的词严羽 “别材”“别趣”(约 1192 “妙悟”(以禅喻诗)12401244?)沧浪诗话探讨宋代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以盛唐为法”范希文 首先提出“情景交融”对床夜语 自然的人化强调含义深远、余味无穷的诗歌境界王若虚 “与元气相侔”的“自得”说(11771246) 对苏轼的
17、形神理论作比较准确的阐释。主张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重。滹南诗话 批黄庭坚 一致元好问 认为诗歌乃是人的“元气”之自然流露(11901257) 对三曹、七子作品评价极高中洲集 诗歌创作上主张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10论诗绝句 认为诗歌“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必然“寄妙理于言外”三十首 对江西诗派进行尖锐批评方回 “格高”(12271307) 情景合一瀛奎律髓 主张自然天真、富有韵味的诗歌之美唐宋 金元 张炎 “清空”(论姜夔与吴文英的词) (深化 (12481320) “意趣”和扩 词源 “本色语”展期) 金 评点的萌芽: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小说(元)小说戏曲理论批评萌芽 对话本的批评:罗烨醉翁谈
18、录燕南芝庵唱论宋元之际 周德清中原音韵胡祗遹紫山大全戏曲 元:钟嗣成录鬼簿 夏庭芝青楼集元末明初杨维桢高棅 分唐为四期,以盛唐为正宗(13501423)唐诗品汇11(对严羽“以盛 强调辨体的重要性唐为法”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 格调说萌芽师古 直接启迪前后 (主要为 七子 台阁体明前中期) 前七子 茶陵派:李东阳:改台阁文风推崇严羽,尊唐抑宋,倡格调,启迪前后七子 学习古人格调 古体学汉魏李梦阳 近体学盛唐前七子(1472前后七子 1529) 遵循古人法式何景明(14831521)诗文词 认为诗歌的本源在“情”徐祯卿(14791511)谈艺录 诗歌创作是“妙骋心机,随方合节”的产物,无一定常法或
19、死法明清(繁荣 李攀龙(15141566):复古主张比李梦阳更激烈和鼎盛期) 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 (明: 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创复古 后七子 王世贞 造,强调作家天赋才能和对艺术与反 (15261590) 的灵敏悟性。开公安先河。复古) 艺苑卮言 师心与师古结合(与阳明心学有关) 自然天成化工之美主张学古,但强调表现“性情之真”“文随世变”谢桢 (14951575) 诗歌构思上:灵感 四溟诗话 最有 诗歌创作上:“贵乎同不同之值价 间”“半生半熟,方见作手” ;情景结合。诗有可解、不可解和不比解诗歌鉴赏 辨异(对刘勰 “见异”的发挥)“三剥其皮,乃得12佳味”胡应麟 神韵师古
20、“神韵说”(15511602)(主要为明 属于后七子派,前中期) 出现由格调向神继承 韵的转变。直接发展 对王士禛产生影响 变:发展杨慎论神韵:更重“韵”。 “情”陆时雍师心与师古结合( 明清初)诗文词 杨慎 “人人有诗,代代有诗”,论诗和严羽一样重性情(14881559) 批评宋人“诗史”说唐顺之:本色论(15071560)师心(主要为 徐渭 进化论:今胜于古明中叶) (15211593)(受阳明心学影响) 诗歌创作贵“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常言”李贽(15271602) “童心”说明清 (受阳明心学(繁荣 影响,特 别 “以自然之为美”和鼎 是泰州学派盛期)焦竑: “性灵”“深情
21、”“灵气”。赞赏苏轼“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15411620) 之作(受“童心说”影响)汤显祖(受阳明心学影响,尤其是泰州学派): “情真”说(15501617) 袁宗道 直抒心胸 (15601600) “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 “真”:对李贽“童心说”的进一步发展(15681610 格套”(性灵说) “变” 作家、作品、批 评家、 鉴赏家公安派 “趣” “法因于敝而成于过”(“性灵”说) (“淡”)“奇” 13袁中道:吸收苏轼“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思想,提出“绘”“ 素”(15701623( 的问题,对 袁宏道“ 淡”的一个补充竟陵派:以“幽
22、深孤峭”矫公安派的俚俗:钟惺和谭元春复古,学秦汉文,盛唐 诗立足于前后七子:陈子龙 真情强调诗歌社会教育作用反俚俗( 明清初) 批评严羽诗文词 师心与师古 立足于公安派:钱谦益 强调文学创作为“天地元声”(强调文学的 推崇汤显祖社会作用, 批评公安派俚俗“诗教”,回 要知识学问和前人经验归传统) 强调文学要有对现实期积极作用的内容要节制情文学要描写具有社会内容的真实性情赞成公安派:黄宗羲 批评“诗必盛唐”强调文学是“天地之元声”推崇“不平则鸣”明清(繁荣 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和鼎 明 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盛期) 小说 提出“怨毒著书”思想,与李贽说水浒传乃小说戏曲 金圣叹 发愤之所为作”一致清(160
23、81661) 深刻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特点(贡献最大)(把中国古代 研究作家的主体修养 熟悉生活理论批评发展 “澄怀格物”“ 忠恕”“因缘生法”到最高峰), 评水浒传 艺术上提出“三境”说:圣境、神境、化境对水浒传艺术结构的分析评点方法上有很大贡献强调“实录”毛纶、毛宗 岗评 三国演义 对诸葛亮、关羽、曹操等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的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分析14在金圣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从对比中展现人物性格的表现方法对三国演义情节安排、艺术结构、表现技巧的论述张道深 提出金为“世情小说”,是一部史记(16701699) 白描评金瓶梅 艺术成就分析:世情描写的真实、自然 “专在一心”“ 一心所通
24、”对金的“因缘生法”的发展合情合理脂砚斋 虚实结合( 批红楼 典型细节梦人物 不用意念而从审美方面塑造人物小说 清 塑造方面)批聊斋志异:从浪漫主义小说特点及其艺术手法分析白描卧闲草堂本:主要分析艺术描写上的 细节小说戏曲 儒林外史 现实主义特征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朱权贾仲明明清 李开先:社会教育作用,本色美(繁荣 何良俊:本色美和鼎 徐渭:南词叙录本色盛期) 王世贞曲藻:才情、学识、 华丽辞藻;人物情态沈璟明 吴江派 对沈汤评价都高 两派之争(重音律) 曲品 不只注重音律,也重文字内容和技巧吕天成 有虚构在内的真实性,本色美, “本色”与(沈的学生) “当行”相统一临川派:汤显祖(重意趣
25、) 强调天赋才情 王骥德曲律 多读书(徐渭学生,受 对音律要求严,但重 “天地之元声”15徐渭和汤显祖 “曲以婉丽俏俊为止”影响,与 汤接近 虚实结合戏曲 金圣叹:评西厢记: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方面李渔 “结构第一”清(16111680) 语言:唱词和宾白闲情偶寄 科浑:把它作为全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于前人受金圣叹影响 格局脚色出场:主角不宜出场太迟毛纶、毛宗岗对 琵琶记的评论洪昇自评长生殿孔尚任自评桃花扇(诗论) 诗歌是人的“心之元声”的体现(与李贽“童”相同,与公安派提倡“独抒性灵,王夫之 不拘格套”一致),痛恨立门户派别,批评公安派“俗诞”,肯定严羽不以学问(16191692) 代
26、替诗歌(明末清初成就最高, 诗家之理和 经生之理的不同:情理 结合(总结情理之争)“温柔敦厚” 的诗教, 对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发展以公安派“性灵说”为 批评“ 诗史”基础,较多精辟见 解 对历史上“意”作总结认为诗与非诗的标准 情景关系:“情境交融”说在可不可以“兴” “现量”说:在钟嵘“ 直寻”说基础上发展来把宋诗看做诗歌发展中的顶峰,对严羽反对复古模拟, “正变”说(这种“变” 宗盛唐不满源于公安派,又吸收萧统“ 踵事增华说”) “以时言诗”和“以诗言时”的差别“文运 ”与“世变” 叶燮(16271703) 推崇杜甫、 韩愈,提倡 “温柔敦厚 ”原诗 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从创作客体
27、批评前后七子,与公安派和王夫之从 创作主体明清 继承发展公安派 批评不同)(繁荣 较多对前人理论 作家“胸臆”和才、胆、 识、力和鼎 的系统阐述与总 艺术境界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故意境盛期) 结发挥 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的特征 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的特点。与严羽“羚羊挂角”同反对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认为诗歌同样16可以有理和事有较系统的美学理论基础:美在于客观事物的本身,强调人的发现和创造重道、宗 经、博学: 对严羽批 评,以唐为师,不排斥宋朱彝尊 “诗言志”(16291709) “自得”说:重视“ 己之性情”(和公安派“ 性灵”说一致)“
28、自得说 ” 肯定七子成就,指出其创作上的模拟蹈袭调和七子派和公安派 肯定公安派理论价值时,批评其忽视传统、陷入浅俗批评竟陵派和钱谦益王士禛 “虚”:欣赏严羽以禅悟论诗(16341711) 自然、入神带经堂诗话“神韵说” : 灵感:赞美钟嵘“ 直寻”“清远”肯定七子,否定公安和竟陵“格调说” 强调有法可依,以“唐音”为准“诗教”“温柔敦厚 ”沈德潜 在神韵基础上侧重含蓄蕴藉的格调:“以意运法”和“以意从法”的不同(16731769)说诗晬语 (叶燮学生,与叶同:“诗教” “温柔敦厚” ; “蕴蓄 ”不同:叶偏学 “理趣”宋,沈偏学唐) 诗 歌艺术的审美特征、 自然入神的化工境界: “元化” 创作
29、方法和艺术技巧 重视作品内容的主导作用明清(繁荣和鼎 对立盛期) (但非绝 不赞成沈倡“温柔敦厚”对对立) 不赞成沈倡“唐音”,格调与沈德潜的分歧 不赞成沈对艳诗的批评袁枚 师心师古相结合(17161797) 对公安派的新发展 以天工为主,不废人工,两 结合随园诗话 诗人修养上: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相结合17“性灵说” ,受阳明心学影响,对李贽童心说的继 真实承和发展 表现性灵,抒写性情 不可 “无我”,独创性自然化工之美 纪昀 “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义)”传统, “诗言志”(17241805) 反道学,反 齐梁诗学理论与朱 艺术思维上:心物交融,情景相生彝尊和沈德潜 审美特征上:兴象玲珑、余味
30、无穷:神韵自然较一致 诗歌创作上:对模拟与创作的看法“变”:但不能背离传统的基本精神翁方纲(17331818) 学问、典故、义理 :诗法 石洲诗话,受乾嘉学 重视诗歌“ 兴象”的创造派影响,肌理说,与袁 批评格调枚对立(词论)李渔窥词管见朱彝尊词综:“雅正”陈维崧:词选序:推崇苏辛张惠言词选(17611802)常州词派:有寄托(含蓄),以 论诗观点来论词 ,与王士禛和沈德潜接近 周济方苞(16681749):“清蒸古雅”的义法论强调文章写作艺术技巧:神气、音节、文字三者的关系刘大櫆 (16891779) 独创性桐城派 对文章艺术美的具体要求 含蓄深远,味外之味富于变化,不拘常法朴中见华,淡中有
31、浓义理、考据、词章的统一姚鼐(17311815)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持广义的文学观:包括纯文学、应用文和学术著作章学诚 明道、学 问(17381801) 文学以创造形象、表现现实生活和体现作家思想观点的明清 独到见解 艺术创造源泉问题:“人心营构”之象源于“天地自然”之象(繁荣 (文论) 倡“公言(思想内容)”,反“私言”和鼎 “文德”:严肃认真的态度18盛期)反对广义“文学”,倡狭义“文学”,提出“文学”的条件阮元(17641849)(骈文派代表) 注意到诗歌“吟咏情性”的特点近代:诗学思想:“尊情”说:个性、人格、忧患意识(对李贽“ 童心说”,龚自珍 公安派“真情”的发展)(1792184
32、1) 诗歌艺术上:强调自然美反对人为,主张创新反对摹拟魏源:“文以贯道”“诗以言志”:要求诗歌体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姚莹 文 文章经世致用姚门弟子 (17851853) 以诗论文诗 “兴观群怨”风清骨峻的气概和自然流畅的本色美方东树:昭昧詹言:中心是以文论诗。 “言有物”“言有序”(受方苞“ 义法”说影响)(17721851)文学是人的情志之体现刘熙载 总结传统文论的成就近代 (18131881) 对文艺的特点和规律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艺术意象的创造:“按实肖像”“ 凭虚构象”19(中西 艺概 善于用对立统一原则分析文学创造原理和艺术表现方法 结合) 善于用历史比较方法分析作家作品谭献 社会政治作业
33、近代词学主要 (18321901) 认为词比诗有更加突出的生动性、形象性,且更为含蓄蕴藉和耐人发展了常州派 复堂词话 寻味(词的客观意义大于作者的主观意图)的词学理论 “柔厚”“虚 浑”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进一步发挥常州词派的词学观, 认为词的“ 本源”(18531892)“三昧”为“ 沉郁 ”:“哀怨”和“忠厚”。意境对王国维产生影响“词心”和“书卷”,以性灵为中心,不否定学问 况周颐:“词境”的特征及其创造 (18591926) 意境的美学要求:重、拙、大 蕙风词话梁启超:“诗界革命”“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18731929)资产阶级维新派 黄遵宪:“我手写吾心”的诗歌理论(18481905章炳麟:文章要为革命呼风唤雨;持杂文学观念资产阶级革命派 (18691936) 陈去病南社人物柳亚子:倡“唐音”, “重布衣之诗”反宋诗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美学特征 判断标准:隔与不隔近代 王国维 基本形态: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中西 (18771927)结合) (受康德和叔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本华影响) 人间词话:境界 领悟:三种境界诗人(广义)修养问题 真情实感疑问:1、白居易早期文学思想与 “元和体”思想是否矛盾?202、叶燮的“正变说 ”与他以宋诗为诗歌顶峰是否矛盾?3、沈德潜的“格 调说”?4、刘熙载认为最早的词是以豪放 为正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