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方案:一、术后康复第 1 阶段(术后 2 周内)康复原则:此期为手术后早期,手术部位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关节囊及肌肉、肌腱组织尚未愈合。康复治疗重点为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消肿止痛,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感染,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康复目标:减轻手术后疼痛、肿胀,术后 2 周髋周围无明显肿胀。早期进行肌力及活动度训练,以免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以静力训练为主,术后 2 周髋关节伸直正常,屈曲可达90。(1) 术后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两腿之间放置枕头,大腿外侧放置枕头防止外旋。(2) 麻醉解除后即可开始主动屈伸足趾及踝关节,进行踝泵训练:5 分钟/组,1 组/小时,促进血液及淋
2、巴的回流,减轻肿胀、预防深静脉血栓。(3) 肌力训练术后第 1 天开始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臀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大于 300 次/每日。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术后 1 周开始双桥运动练习。仰卧双脚分开,屈膝抬高臀部。10 秒钟/次,10 次/日。酌情逐步开展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皮筋抗阻力练习。肌力训练要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增加练习的频率及强度。(4) 关节活动度练习术后第 1 天开始患肢的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CPM 机训练,2 次/日,30 分钟/次。活动角度在无痛或微痛情况下逐渐增大,屈曲小于 90,训练后冰敷 2030 分钟。术后第 3 天开始主动屈膝屈髋练习,髋
3、外展练习,避免内收、内旋动作。(5) 负重及体位转移患者向健侧翻身,两腿间要夹一个枕头。术后第 3 天,床上训练卧位到坐位的转移。术后1 周,扶双拐站立,练习扶双拐或步行器行走。骨水泥型可 100负重,非前水泥型 20负重,6 周以后逐渐增加到 100负重。混合型参照非骨水泥型患者。(6) 患肢气压循环泵治疗: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二、术后康复第 2 阶段(术后 24 周)康复原则:此期皮肤已经愈合,关节囊及肌肉、肌腱术后 3 周已基本愈合。康复治疗重点为增加髋周肌肉力量及关节稳定性,增加关节活动度。康复目标:术后 4 周髋周肌力达到 IVV 级,主动伸髋正常、屈髋达 9
4、0,被动屈髋达110。非骨水泥假体患者的负重站立正常,步态基本正常(扶双拐)。(1) 肌力练习加强直抬腿肌力训练,伸膝后直抬高至患肢与床或 30处,保持 10 秒钟,10 20 次/组,2 组/日。继续强化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臀肌的皮筋抗阻肌力训练。(2) 主动关节屈伸训练缓慢、用力,最大限度主动屈膝屈髋,保持 10 秒钟后缓慢伸直。10 20 次/组,2 组/日。角度逐渐增加。主动伸髋训练:单桥运动。健肢直腿抬高,患肢屈膝抬臀,10 20 次/组,2 组/日。术后 4 周主动伸髋正常,屈髋达 90,被动屈髋达 110。膝关节屈伸正常。开始自行车训练,负荷逐渐增大并逐渐降低座位的高度。10 30
5、 分钟/次,2 次/日。(3) 平衡及步态训练骨水泥型患者继续站立平衡训练,有条件时使用电脑平衡仪进行训练。训练难度由易到难。步态训练由 4 点 3 点 2 点步态。非骨水泥型部分负重,由体重 体重 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健康称上患肢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有条件时使用减重训练仪进行减重步态训练。术后第 24 周,酌情练习上下阶梯,开始上楼时健侧在先,下楼时患侧在先。骨水泥型开始进行双腿靠墙静蹲练习。三、术后康复第 3 阶段(术后第 512 周)康复原则:此期为手术后中晚期,康复重点为进一步加强髋周肌肉力量及关节稳定性,尽量恢复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自理,逐步恢复运动。康复目标:术后 6
6、 周髋周肌力达到 V 级,主动屈伸髋正常。术后 8 周步态正常,术后 12 周日常生活能力正常,能够进行适宜的运动。(1) 继续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臀肌的皮筋抗阻肌力练习。使用髋部等长抗阻力训练仪进行髋周抗阻肌力练习,阻力根据患肢情况渐进性增加。抗阻功率自行车训练,角度训练;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2 分钟/次,间隔 10 秒钟,5 10 次/组,2 3 组/日。跨步训练,包括前后、侧向跨步训练。20 次/每组,组间休息 1 分钟,4 6 组连续训练,2 次/日。肌力较好后进行患侧单腿蹲起训练。要求缓慢、用力、有控制。20 30 次/组,组间间隔 1 分钟,2 4 组/次,2 次/日。(2) 继续进行髋关节主动屈伸训练,角度逐渐增加。术后 8 周主动髋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3) 继续进行平衡及步态训练:非骨水泥型患者术后 6 周开始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可以使用电脑平衡仪进行训练,训练难度由易到难。步态训练非骨水泥型患者逐渐弃拐进行训练。(4) 术后 12 周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关节活动度、髋周肌肉力量基本正常而逐渐恢复体育活动。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散步、游泳、自行车、高尔夫球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