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小结系(部): 艺术设计系 2011-202 学年第 一 学期教师 沈海龙 职务(职称) 助讲 授课班级 10 级公选授课课程 古代艺术品赏鉴 周学时 2 总学时 24教材信息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教材评价:本教材分类详尽,脉络清晰,讲述系统,比较适合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艺术品的门类,并能掌握各朝代艺术品的美学特征。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专业背景不同,造成课堂教学不能一视同仁,文科背景学生总体学习过程顺利,效果良好。而理科背景的学生相对较薄弱,人文素质过低,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这些知识的学习。教学情况分析: 本课程是理论选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艺术的种类、特
2、点,进而在此基础上掌握鉴赏的要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古代各类艺术品的形制、特点及发展状况,了解古代艺术品的一般美学特征,初步掌握传统艺术品的分析与鉴伪的方法,并且旨在树立起学生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教学改进措施及建议:学校应加大力度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基础人文素质的好坏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或许更加重要,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地域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说明:1.本表以课程为单位,一门课程一份课程小结;2.若某项内容较多,可另附页。 教师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海 融
3、 这是放在死人嘴里,用玉雕琢而成的精灵。我喜欢这种具有不同凡响来历的玉,因为名媛似乎总是胜于身世平淡的美人。它放于死者之口,本身就具有莫大的神秘性。如果翻开那些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逐一考察古代的葬制,玉这个大自然集千万年造化凝炼而成的自然之魂,早已被定格在岁月都穿不透的历史之中,它自诞生之日就注定和死亡关联着。然而,你怎么也想不明白,在遥远的上古,那些地位尊宠的死者,选择用玉随葬的最原处的动机。 把蝉和玉联系在一起似乎过于牵强,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玉的品性,再来认识古人以玉琢蝉的原初动机,就或许能明白其中的原委。蝉,这个幼小的精灵,似乎总是笼罩在文学的色彩中,自古就是文人反复吟咏的对象。 史记
4、屈原贾生列传就有:“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以蝉喻人,口气充满赞赏。 史记里的蝉,具有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又似乎是超尘脱俗的隐者,不沾染一丝俗气。曹丕典论论文所言:“不假史良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可见蝉的人格之美;唐诗中的蝉也同样具有“高洁”的色彩,虞世南的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把蝉的高洁表露无遗;骆宾王在在狱咏蝉里吟诵“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更是以蝉的高洁自喻。 说文解字中赞玉有五德,其中“其声舒扬,专以远闻”一条,似乎用来专指这种玉的。可见小小的蝉其情其性,都笼罩在一片人格的纯洁之美中,也无怪乎古人以此作为佩戴或陪葬的用品
5、。蝉能入土,又可羽化,放之死者口中,寓精神之不死,期待重生;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即便是世俗者也可寓“腰缠(蝉)万贯”之意;佩于胸前以示“一鸣惊人” 。在古人精妙的想象中,那如脂类冰般晶莹传神的材质,更彰显着玉质美、人文美!玉蝉在土中孕育着丰富的色彩,岁月的尘埃赋予了玉蝉斑烂的沁色,展翅之间总能让人感觉到来自时空中的久远的梦 汉代的玉蝉很小,刻划逼真,神情毕肖,双睛凸露而有神,尾稍上翘而欲啼。如以用途计,有三种:一是佩蝉,顶端有“V”形象鼻眼,用以穿系,挂在身上;二是冠蝉,腹部穿眼,用于帽饰;三是含蝉,放在死人口中压舌,无穿眼。这些形态各异的玉蝉,要观赏它们,在发掘一空的陵墓中已不可见,要到博
6、物馆或文物市场才能看到。看这样的玉,我觉得还是应该在现场的它与周围环境的呼应没有变化,也就更容易引起心灵的呼应。而在博物馆里看目圈有杂花生树的感觉,隔着一层玻璃,在被灯光照亮的同时,它内心的光,也被更强烈的光冲刷掉了。佩蝉和冠蝉大都是生者欣羡蝉的高洁,以蝉来自喻自身品性的高洁。含蝉的寄予,无非是希望死去的人像蝉的幼虫,总有一天还能复活。在某个夏日出土蜕壳,发出鸣蝉,重新展翅在人间。 摩挲把玩中的玉,与人类似沉默中的心心相印。而隔着玻璃,就形同说话。它能说出什么呢?它凸露的双眼看到过什么?它薄薄的翅膀寄予过怎样的理想?蝉是可以随便移动的,但庞大的地下墓穴不会,它在发掘后敞现出令人触目惊心的恢宏,
7、当阳光巨大的光柱像燃烧的火焰抵达它的内部,小小的玉蝉,是否可以说出它那长期沉积掩埋在山体内部的厚厚的黑暗? 有来历的玉早已穿越了生死,曾经在那么长的时间内,在庞大的地下王陵中,死者在枯朽,木头在腐烂,铜和铁在生锈,但玉没有什么变化,它一如当初。如果那黑暗是阗寂的,玉就是灯火;如果那黑暗是污秽的,玉就是星星;如果黑暗中真的存在着一种动荡不息的生活(汉代人“事死如生”),那么,玉的忠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那么深的黑暗曾吞没了一切,周围的东西都死掉了,只有玉还活着。还有谁比这小小的蝉更有发言权呢?但我们却不可能从它那儿知道更多,比如无名的墓穴的主人,他们到底是谁?玉不言,总是在紧要关头咬紧牙关,在温
8、润的微笑里总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作为某种理想或品质的载体,玉表现得稳定,它穿越时空而来,却把秘密隐藏在时光的隧道之中。 一只蝉寄居在玉里,或者反过来,一片玉寄居在蝉里。玉带来深山的绝响,蝉带来世间的喧嚣。从古到今,没有人不熟悉这虫儿的鸣唱。从春末的初试新声到秋后的寒声凄切,其间,是充满暴力和轰鸣的漫长夏季。蝉声像悠长而锋利的锯子,锯着白亮闪烁的光阴。有时,浩大的东南季风猛烈吹拂,带来乌云、雷电、暴雨、俯仰跌宕的万物,以及雨后的泥泞、虹、宁静。每一场暴风雨都仿佛是一场战争,都仿佛是蓄谋已久的野心的呈现,这其中,有以毁灭为代价的辉煌,有被熄灭的梦幻,以及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摧折、毁灭与新生。而在
9、这之间产生连缀,惟其猛烈的风雨,才可以正好对应历史中那浩莽而又狞厉的动荡气息。 蝉怎样度过的暴风雨?我不知道,就像我不知道玉怎样陪伴他的主人度过地下的杀伐生涯。玉“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但它的温婉化不去兵气,化不去一个人胸中的块垒。况且,看上去温婉的玉,本来就有其勇烈的一面(“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古人以肩为“玉楼” ,这肩,自然是敢于担当的。 汉,充满力量和梦想的王朝,它的“力”和“气” ,即便在小小的玉蝉上也能看得清晰: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却锋利无比,翅尖几可刺手。这就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道的“汉八刀” 。汉以后,玉蝉纹饰渐趋繁褥,有的翅膀竟像苍蝇翅那样撇开,边洞及翅尖被磨成了圆角,锋芒尽失,早没了汉代玉蝉的那股神气。 地下的秘密,也许只有玉知道,但玉不言。我们所努力追寻的,一直藏在时光深处,藏在我们目力所不及的玉的心里。那是穿越生命的载体,而摆在博物馆冰冷橱窗里的玉,已经变成了一个专供人欣赏而没有灵魂的实体,真正的玉却深藏在典籍中,甚至比典籍藏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