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艺术 1112班 姓名:夏雨 学号:20115098艺术品鉴赏论文艺术品(artwork),一般指造型艺术的作品。一般的艺术品可视为含有两个成分:一是作品上的线、形、色、光、音、调的配合,寻常称为形式的成分或直接的成分 ;一是题材寻常称为表现的成分或联想的成分 。 ”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数量测量一个艺术家的生产力,你会发现,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 ”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品的存世数量,而是艺术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
2、 袁振西,中国画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并没有人们通常想象中的那样大。正如万达集团郭庆祥所说, “有些画家很有名,画价卖得很高,但不一定有艺术价值。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某些省级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的负责人,尽管其艺术水平被公认为“非常一般” ,但他们的书画作品的市场价格仍然高得“有理有据” 。 哥德哈伯对艺术品的理解确实是入木三分。他指出, “艺术主要是诉诸情感的,一旦注意力被吸引,理智就会不知不觉退隐到背后。 ”齐白石作品价格就是随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的一个典型案例。上世纪 20年代,齐白石初到北京的时候,由于他的艺术风格与当时的主流审美情趣和艺术理想相去甚远,因此, “生涯落寞
3、,画事艰难” 。不过,当陈师曾携带齐白石的书画作品参加 1922年在日本举办的中国画展,并且将这些书画作品全部售出之后,齐白石在日本一举成名,他的书画作品在国内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了几十倍之多。对此,齐白石感慨道, “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外都知老画家。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应改包括其作为物品时可以估量的使用价值,和作为艺术时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艺术品的内在价值,也就是美学价值。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产生美感、联想和共鸣,起到净化灵魂、陶冶性情的作用。美学价值是最本质的价值,它在艺术品交易中起到了隐性的根本作用。美学价值没有绝对客观的价格标准,因为一件艺术品美学层面所体现的价值
4、受到人的主观欣赏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俗话说有市便有价,只要有欣赏它的人,艺术品便会有其美学价值。以陈逸飞的油画长笛手为例,这幅画是陈逸飞 1987年留学美国期间为纪念美国哈默画廊 60周年庆典展览所作。当年购买长笛手的藏家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真可谓是“斗胆”花了 10多万美金购买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画家的油画。此后长笛手一直静静挂在他的家中,直到陈逸飞声名鹊起,被香港画廊买走时已经是 200多万美元的身价。而在陈逸飞逝世后、中国 2009年油画市场秋季拍卖会上此画更是以 2900万人民币的高价落锤。而对于这幅如此高价的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长笛手是陈逸飞的炫技之作,其构图
5、简洁、空灵,色彩单纯,人物塑造庄重、典雅,作品中背景和主体均为大片黑色,但陈逸飞巧妙运用光影和色彩对比,使整个画面弥漫着宁静柔美又略带神秘忧伤的气息,其意境延伸画外,挑战写实绘画技巧的高峰。 而国内油画界一直以来也认为陈逸飞画作存在着过于甜俗的诟病。这就是艺术品美学价值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个人审美取向的不同导致同一件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并不是客观唯一的。艺术家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者,既是艺术品的直接创造者又是大众精神需要的满足者,因此,必须不断地观察、体验、认识、理解一般劳动者关注的事情或经历他们的生活,深入群众才能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来。赢得观众是艺术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只为一个人欣赏的作品不是
6、有价值的艺术品。只有满足了大多数人审美需要的艺术商品才使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得到审美的统一。艺术家从事专门的精神领域生产,其艺术造诣往往超出一般的观众,同时不同的艺术家对艺术的领悟也不尽一样。虽然有些艺术品的诞生可能暂时不能被接受和理解,但总会或多或少的赢得一些观众,因此艺术家和欣赏者便有了不同的层次。 “弥高之音,和者必寡”,而通俗歌曲则成为街头小巷常哼的曲调。是金子总会闪光,高直到去世后才被公认为伟大的绘画大师。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历史美好的沉淀,哗众取宠的作品只能像浮萍一样浮浮沉沉,如今一些急功近利的的画家的作品便是例子。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价值需要艺术家在整个创造过程中对主题把握、对选题的理解、
7、对表达方法的采用及工具材料等都要有独到的见解。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入生活,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意志,忠于自己的感受。照搬只会是重复而没有超越。艺术家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感受别人不曾发觉的艺术构造力的艺术家其创造的艺术品才谈得上有价值,这是因为商品使用价值完美地承担了艺术商品价值的结果。 艺术品被艺术家创造出来还必须进入流通领域被广大观众接受,切实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审美需求才真正实现了艺术品自身的价值。而影响艺术品价值的还有市场经济规律,那便是物以稀为贵,数量越少价值便也越高。许多书画家身前的艺术作品售价往往远不及身后售价,原因是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突然变成了不可再生资源,数量就是身前剩下
8、的这些作品。2005年陈逸飞去世后,其画作一年间平均价格疯涨 4倍,这也正是艺术品的美学价值还受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例证。由此可见,一件艺术品的美学价值虽然没有绝对客观标准来制定,但它是受着人们审美取向与市场经济规律共同制约这一事实却不容否认。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的艺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是表现为某种物质的工具性,而是体现在精神和文化上藉以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主观因素对艺术品的使用价值形成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艺术品的价值仍是凝聚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艺术品价格作为其价值的市场货币表现,反映了相互间的交换比率和
9、市场对艺术品价值的商业认同,并主要由艺术家自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艺术品市场供求矛盾关系所决定。但由于艺术品创作具有自主性、个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等属性,使它与一般商品的批量生产等特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创作过程和创作时间上,艺术品的价值形成也具有事先不可确定性,因此艺术品又可称谓自由的精神生产,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 艺术品由于艺术品的创造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它的价格就与社会必要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和劳动效率在逻辑上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例如,凝聚在原始人创造的艺术品上的时间单位绝对比不上如今人们修建一座高楼大厦所用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件原始艺术品的价格就一定低于一座高楼大厦的价格。在看
10、到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存在着极大的不一致以后,著名的匈牙利美术家阿诺德豪泽尔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由于艺术价值难以与市场价格相比较,一幅画的价格很难说明它的价值。艺术品价格的确定更多地取决于各种市场因素,而不是作品本身的质量。 ”作为艺术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艺术品的价格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艺术品作为商品的相对价值。但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复杂和不稳定的。仅仅根据艺术品的价格来判断艺术品价值的高低是荒谬的。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因素除了价值外,还有许多其它非价值的因素值得考虑.艺术品的存在,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一样,必然是历史性的在世界中的存在。这就意味着,艺术品的存在,不只是作为一个由
11、人制造的物质产品(美的物体) ,而且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存在事件。 远古人把自然界的材料打造成劳动工具,几乎同时,也将兽骨、羽毛等串编起来装饰自己的身体,这便是人类追求美的萌芽。而对美的追求,也为艺术之花提供了土壤。放至今日,那些兽骨羽毛也许可以贴上不菲的价钱放进商柜内,成为时尚的艺术品,被赋予经济价值。但彼时古时,那纯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情感上而非理智上的满足,体现的只是艺术的美学价值。可见,艺术品的价值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体现着艺术在各个时期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也是艺术最终极最高级的价值体现。通常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及其投射到价格上的
12、经济价值。艺术的审美创造构成美的艺术作品,形成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切事物的性质及其价值和意义又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审美需要的审美对象,其性质和意义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关系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这种关系就是人们对艺术的接受,特别是审美鉴赏接受。只有通过艺术接受,艺术作品的性质才能得以显示,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功用才能得以发挥。 艺术接受是指一定时代、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文化和心理要求在鉴赏、读解、阐释和评论艺术作品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这种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
13、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等心理活动。按照 20世纪 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观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创造主体生产的文本未经读者鉴赏的艺术家的“一度创造”的产品;另一极是审美的,即接受主体对文本的具体化或实现经过读者阅读、品评、鉴赏等检验的作品,它是接受者在“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产物。接受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并现实地鉴赏作品和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的性质大约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艺术接受具有不可穷尽性。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很难确定的,而且,艺术家的自白也不能成为阐释艺术作品创作意图的惟一根据;二是艺术接受具有不可言传性。艺术作品的独特艺
14、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具有不可言传性,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也具有不可言传性,因为艺术作品传达的情感是极其微妙、复杂和丰富的;三是艺术接受具有主观差异性。艺术接受的主体由于审美兴趣、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具有不同的艺术感受,并作出不同的补充和发现。 我们知道,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是艺术接受的一种主要形式。审美鉴赏是指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凭借审美知觉对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如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发现和判断,并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活动。审美鉴赏具有下列特点与性质: 第一,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审美经验告诉我们:对审美对象的美与不美的感受与判断,往往产生于瞬间的直觉。无
15、论是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都不是先有理智的判断,逻辑的解析,然后才获得美感的。 “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 ”夏夫兹博里(英16711713)把这种“马上见出美”或“立刻认识美”的感官称为“内在的眼睛” ,也即另一位英国美学家哈奇生(16941747)说的“内在感官即审美感官” ,是一种“较高级的接受观念的能力。 ”审美的感觉不同于一般的五官感觉,是一种融汇和沉淀了各种复杂观念,渗透和内蕴着理性因素的高级精神感觉,用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即直觉,没有直觉就不能进行艺术创作,直觉就是“离开经验的经验” ,找到意外解决的主要心理机制。
16、比如,当我们欣赏一幅名画、或当我们欣赏世界歌王帕瓦罗蒂的演唱时,我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就是这种审美鉴赏直觉性的具体表现。审美鉴赏直觉性具有三个特点:1、感受和判断的统一;2、表象性和意蕴性的统一;3、经验性和新鲜性的统一。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他“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感受,他凭听觉接受了声音,而凭精神判断出了美,因“立刻见出美”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达到感受和判断的统一。有一幅油画,画面上有一架黑色钢琴,白色乐谱,一位穿着墨绿色天鹅绒长裙的少女正弹着琴,透过那美丽的面庞,让人看到她柔美、恬静的气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审美鉴赏表象性和意蕴性的统一。 第二,审美鉴赏具有情感性。
17、审美鉴赏根源于情感需要,满足的也是情感需要,因此,情感性是审美鉴赏的又一基本性质。从艺术鉴赏的实践来看,人们对艺术形象的观照是一种动情观照和寓情观照,即不仅是艺术对象激发鉴赏者的情感,而且鉴赏者也寓情感于观照对象之中。鉴赏主体的情感活动由接受转为主动,活跃于鉴赏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判断。对于真正美的艺术作品来说,鉴赏者在把握对象的同时便会沉醉其中,超然忘我。诗人杜甫听了同时代的音乐家袁敬定的演奏后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列宁听了伊撒亚多波洛文演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后,对高尔基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对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18、 ”审美鉴赏中的这种自我沉醉,是情感性的突出表现,也是进入鉴赏佳境的表现。审美鉴赏的情感性具有下列特点:1、情感性是受动与能动的相互转化和具体统一。人们在审美鉴赏中产生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恐、悲愁怨愤等种种复杂情感,首先是“感物而动” 、“即景而生”的结果,即是在观照对象时受对象刺激、感染、震撼而触动引发的。因此审美鉴赏中的情感开始主要是受动性情感。例如,欣赏喜剧小品时,能引起人们的滑稽感、轻松愉悦感;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 、马勒的交响乐作品,会让人感受到压抑、沉重与痛苦;歌曲马赛曲则令人振奋和激动不已;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能使人心情放松、舒畅;门德尔松的钢琴曲威尼斯船歌让人仿佛看到意大利威尼斯
19、河上行船往来,碧波荡漾的景象但是,审美鉴赏中情感的受动不等于被动,它随即又转化为能动。即在审美鉴赏中,情感不仅受物而动,也还会随兴而发,自由生发,有着极大的主动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对对象所传达的情感具有选择性,他选择自己乐意接受,能满足自己审美需求的情感;二是主体对由对象所激起的情感具有生发性,即他会能动地调动自己在生活经历中所曾体验过、所积累的情感去与当前情感相比照、相应和、相融汇,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中生发和强化自己乐意接受的情感,从而获得最大的情感满足。2、情感性是认同性和排他性的有机统一。在艺术审美鉴赏中,情感一方面受鉴赏对象所表现的情感的诱发、触动、制约和规范,一方面又有
20、鉴赏主体根据自己情感经验和情感需要的选择、接纳和生发,因而便必然有所认同,有所抗拒,既可产生“像喜亦喜,像忧亦忧”的主客体情感相容相生的状况,也可能产生“像喜未必喜,像忧未必忧”的主客体情感相拒相斥的状况。这种认同性和排他性情感的产生,既有上述艺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方面的原因,这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蕴和性质是否能与鉴赏主体的内在情感相契合,成为鉴赏者的情感需求,为道德的、政治的、或宗教的、民族的情感所认可和接纳,认同则产生共鸣,反之则抗拒排斥。3、情感性是领悟与感动的相互渗透与自然统一。审美鉴赏中由艺术对象所激发的主体的情感性,既表现为情感性的感动,产生强烈的喜怒哀乐,又表现为心灵性的领悟,能决定情感的去从是非,并且往往是在感动中有所领悟,在领悟中又倍加感动。审美鉴赏中的情感性既不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也不只是理性认识的反应,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合为一的结果。以上就是我通过艺术鉴赏这门课对艺术鉴赏的理解,加深了我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