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悲剧存在的必要性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先生如是解释悲剧。看到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出于不可遏抑的同情心,我们自然会感到惋惜和痛苦。那既然如此,我们到底还是否需要悲剧?答案是肯定的。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悲剧中所体现的悲剧性的痛苦有一定的认识。作为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悲剧,是表现人的挣扎和痛苦的突出表现。悲剧中人物的痛苦和最终的悲剧结局,既有主人公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一定时代背景下的客观原因。人无全人,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悲剧中的主人公非极恶,也非极善。人的性格都是极具复杂性的,而悲剧正是很好的展现了这一点,将个人性格和现实的矛盾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就如同
2、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强烈愿望和他自身的犹豫、延宕不去行动的性格形成矛盾,在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之中,悲剧就形成了;就如同同样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奥赛罗的轻信、妒忌、怀疑和李尔王的刚愎自用,都最终造成了他们各自的悲剧。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里面就提到,人物内心的矛盾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源。悲剧人物有矛盾复杂的性格,为内心两种激情所煎熬,产生巨大痛苦,最终引向悲剧结局。 (马克思后面还将个人性格的实质扩展到社会范围,将悲剧人物的毁灭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而在特定的大时代背景下,或在一定的社会、家庭的小环境下,都会产生相应独自的悲
3、剧。如同在古希腊时代,人类还在奴隶社会,许多人都是没有自由的, 俄狄浦斯王通过对恋母情结和最终也没能摆脱命运诅咒的表现,向我们展现出在那样的时代,人们难以改变出生时命运的安排,这是一种命运悲剧。而像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者们所创作的悲剧作品,就是一种社会悲剧,即抨击当时的现实社会思想固守、不能给予充足的空间让人们解放个性,解放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后,安娜卧轨自杀的悲剧就是因为当时沙俄统治下的社会不允许人有“非分”思想的产生。悲剧的主人公性格有合理的一面,如果悲剧中有相冲突的人物,他们双方也都会有合理的一面,同时也都有片面性,所以悲剧的展现常带有很强的冲突性,现实性和荒谬性。我们阅读悲剧,
4、通过见证悲剧在悲剧主人公身上一步步发生的过程,我们能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地去理解人类本身的特点,去更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性格优缺,乃至看到社会一步步的历史发展进程。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有善良正直的性格,但也会犯错误,我们在阅读悲剧时,见证着他们的命运由好转坏,心中会对他们产生很强的同情心和哀怜之心,我们的内心也会逐渐收获更多的怜悯,会懂得去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悲剧能陶冶人的情感,净化读者的情绪。同时,我们在阅读悲剧时,走进丰富各样的人物的经历中,而不仅仅是那些英雄、那些成功者,去读懂他们的真实的内心,慢慢地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于是能感受到在时代滚滚前进的潮流下,不同身份、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的人各
5、自生存的不易,也不再简简单单的以成败去给他们下定论,而是站在人性的高度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读者,近乎亲眼见证了悲剧发生的我们,感受到人在一个时代一个大环境一个家庭中的挣扎,会对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有更深的认识,也才因此可能拥有改变悲剧于我们身上发生的正能量。在古希腊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出生就受到命运诅咒,将会面对杀父娶母的结局。尽管最终没有逃脱诅咒,但他在整个过程中敢于抗争,为万千百姓着想,造福百姓,即使我们还是很不愿的看到了命运悲剧的发生,我们依旧对他是同情和报以崇高敬意的,我们反而会从俄狄浦斯王中获得坚定的信念,以及生命的韧性。我想,这就是悲剧,乃至文学经典的伟大价值所在吧。而随着悲剧的表达形式随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中真实发生的悲剧形式也在变化,读悲剧能给我们对如今我们的生存状况有更内在的揭示力量,就如马克思看来,悲剧反映这一定的社会现象和规律。至此,我们看到了悲剧,区别于文学的其它形式,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而言的重要价值,看到了悲剧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