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长汀民俗风情长汀民风淳朴。客家人勤劳善良,崇尚道德,讲究礼仪,特别尊师敬老,热情好客。不论城市或乡村,教师和老人都在人们心目中得到敬重;不论何方来客,都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和长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及客家人追求知识、好善乐施、向往未来有直接的关系。长汀客家的民俗风情,不论衣食住行、婚丧喜庆都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兼容中原遗风和土著称习俗,而丰富多彩,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岁时风俗】春节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 3 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
2、段。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 ”、 “上红”。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 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 压岁”。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
3、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 ”,燃放鞭炮,辞旧迎新。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立春 立春,长汀客家人“交春”。因它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颇为重视。届时,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贴上“迎春接福”、 “春临福至 ”等红笺,名为“接春”。元宵节 长汀客家人的元宵节又叫“正月半”,这是一年中第一个节。元宵节吃“元宵”, “无宵”用糯米粉、红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意在祝福一家团圆和睦。民
4、间举办各种灯会,玩灯、赏灯,好不热闹,俗称“闹元宵”。迎花灯以涂坊、南山、河田、三洲等乡(镇)尤为有名。惊蛰 惊蛰这天,长汀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上生石灰。这两种做法叫做“ 炒虫炒豸” 、 “混虫混豸”。尺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之时,客家人主张早期灭虫。春社 长汀客家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客家人妆扮人物故事,锣鼓喧天,迎神游行,祈求丰收,但并不普遍。清明 清明期间,长汀客家人扫墓,祭祀祖先,从春分开始到清明达到高潮。祭祀活动非常讲究。在这期间,外出的家人多赶回家祭祖。端午节 端午节,长汀客家人又称五月节
5、,是一年中“五、八、腊”三大节日之一。过节除沿袭中原习俗用竹叶包棕子,吃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等外,还在五月初五那天,男女老少都用“药把水”洗浴。 “药把水”是用山上能入药的草木煎制而成。2入伏 长汀客家人在入伏这天家家熬“仙人冻”吃。习俗认为,吃了“仙人冻”好度炎热的三伏天。 “仙人冻”以仙草为主,配以淀粉熬成。六月食新 长汀客家人“食新” 就是尝新米。日子一般选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在乡间,割下稻谷碾成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而长汀客家人的中元节却是七月十四日。相传宋代末年,客家人正准备过节,元兵突然入侵,因此改为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以避兵扰。七月
6、十四日祭祀祖先,七月十五日祭祀“野鬼”。中秋节 客家人过中秋和中原习俗大致相同。但长汀客家还有守“月华”的习俗。据民间传说,守到“月华”天门大开,月亮大放奇异光彩,月光菩萨降临,看见者求福得福,求财得财,因此有人在月光下守“月华”至深更半夜。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九九” 重阳节,长汀客家人俗称“ 九月节 ”。家家户户做米冻,打糍粑,杀鸡鸭,买猪肉,宴请亲友。此外,还有登高、赏菊活动。九月十四 农历九月十四,原为长汀城区庙会,古时迎神拜佛十分隆重,大街小巷小泄不通,家家户户宾客满坐,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通宵达旦,热闹三天。现在已成为闽粤赣三省十四县的物资交流会期。冬至 冬至本是农事节气,但长汀客家
7、人称为“冬年”。客家人历来有冬至进补的习俗。汀州(长汀)客家米酒向来在冬至日添水,因为冬至添水的酒色、香、味俱佳,而且久经不坏。【婚嫁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婚嫁风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婚俗的遗风,即:“纳采”(提亲) , “问名”(问生辰八字) , “纳吉”(双方占卜合婚) , “纳微” (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 , “请期” (男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家) , “迎亲”(迎娶新娘)等六礼。现在长汀客家婚嫁的六礼为:“提亲”, “问名”, “送定”, “报日子”, “送嫁妆”, “接亲”。【丧葬习俗】 汀州(长汀)客家的丧葬习俗还保留着“五服制”遗风。从孝服上分为:“斩縗”(最重孝服) , “
8、齐縗”(次重孝服) ,“大功”(稍轻孝服) , “小功”(次轻孝服) , “缌麻”(最轻孝服) 。从守孝上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基本沿袭中原汉族丧服制。治丧过程:报丧、摆孝堂、守灵、吊孝、入殓、发靷、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此外,长汀客家人还有“捡金”习俗,也称二次葬。【生育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风俗大致有:催生、坐月子、报喜、出燕、满月酒、开荤、剃头、安名、百日、过际等。宗教文化 长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 4 种,而大多数客家人信仰佛教。佛教传入长汀有千余年历史。第一座佛寺开元创于侵占开元二十四年(736) ,五代时(907-960)为
9、长汀佛教鼎盛时期,北宋时先后有两名高僧伏虎和定光来汀传教。定光、伏虎圆寂后,僧众尊崇为神佛,与观音合称“三太祖师 ”,信徙遍布汀州各县,后传至台湾,今彰化有定光图佛庙,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创建。长汀远百年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九月十四日为迎送定光、伏虎的会期,颇为隆重。1937 年汀人本湛和尚创建八宝山峻峰寺,剃度 40 余名僧尼,接收 500 余名在家弟子,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徙嗣。目前,全县有寺庙 100 多座。道教传入始于唐代,在唐宋两代颇为盛行,清初顿衰,到清末县内已无正式出家道士。现仅有少数民间道士活动。天主教两次传入长汀。首次为明末崇祯年间,活动 10 年后停顿。第二次于清光绪
10、年间传入,延续至今。现存教堂 1 座。3基督教于清光绪年间传入,至今已有 90 多年历史。1941-1945 年教会最盛。现存教堂 1 座。此外,长汀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大约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神,二是英雄神,三是宗教神,四是家庭神。汀城东门外的汀州天后宫,初建何时未详,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殿宇巍峨规模宏大,在海外颇有影响。客家美食 长汀的客家美食,种类繁多,制作技艺精湛,独具地方特色:咸鲜辛辣,原汁原味;主题新颖,构思严谨;造型脱俗,色调和谐;雕工精细,图案清晰。长期以来,长汀人把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结合,继承与发扬相辅相成,烹调出风味独特的“地方菜” 、 “客家菜 ”,并自成一种系列。
11、 “食在长汀”的赞语已被越来越多前来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来宾所公认。一、独特名菜 三角豆腐饺 三角豆腐饺,是明清以来长汀筵席中的佳肴。此菜制作颇为考究,是用豆腐做皮,瘦肉、香菇、冬笋、葱白等做馅,精工制作而成。汀州厨师制成的三角豆腐饺,皮白肉香,鲜嫩甜美,在豆腐菜肴中独具一格,别有风味。特色 白色棱形,皮嫩馅香,汤鲜味美,营养丰富。白斩河田鸡长汀民间烹鸡的方法多式多样,以白斩河田鸡最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脱骨而深受赞誉,为汀州自古以来之名特优佳肴,向来被列为闽西客家菜之首。其鸡头、鸡抓爪、鸡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之说。1986 年省闽菜评比中, “白
12、斩河田鸡”菜获地方特殊风味菜点称号。特色 干蒸精制,金黄油亮,肉香扑鼻,十分诱人。原汁原味,鲜香脆爽,滑嫩不腻。麒麟脱胎“麒麟脱胎” 又名“ 麒麟钻象肚 ”,为长汀清代官席中之上乘珍品。相传是早以前长汀司前街有个郑姓富户,其家妇女为求多子,常在猪肚内逐层填入小狗和乌鸡媛、白鸽、麻雀、野山参等清蒸服用。此后做为一种饮食疗法,一直在富户中流传。清朝末年汀郡总镇肖芝美兴办庆寿筵宴时,曾把“麒麟脱胎”列为首菜。1985 年麒麟脱胎在福建省闽菜评比中获得“优质菜点” 称号, 福建省日报于 1986 年 5 月 2 日曾予报道。特色 狗头外露者为麒麟脱胎状,全包者为小象卧产状。味香肉嫩,另有风味;壮阳补肾
13、,祛风湿,健脾胃。皱纱肉皱纱肉,俗称“烧大块” ,是长汀传统菜肴,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已列入官席菜谱。皱纱肉皮似皱纱,综红晶亮,色香味俱佳。皱纱肉的制作工艺如下:特色 皮似皱纱,肉香扑鼻,爽口不腻。荔枝肉荔枝肉是盘菜,据说它来源于“糖醋炸松丸”和“ 杨梅肉”。早在清朝时,宴宽中就已有“ 糖醋炸松丸”的盘菜,至民国初,几乎每席必备。后来,经过厨师不断改进刀工等烹调技巧,入盘菜型宛如岭南荔枝,即造型美观,香脆酸甜,风味独特。食之,不免使人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古诗名句。 特色 色泽金黄,香嫩酸甜。凤凰醉酒据中国菜谱载:“河田鸡起源于福建长汀县河田镇”。据民间传说,唐开元年间河田鸡
14、选送到长安,每每取胜,列为斗鸡之雄。长汀米酒娘,素以民间精工酿制,纯天然原料,含有 20 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酒娘、鸡是长汀食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融鸡酒于一体烹制菜肴,深为来宾青睐。 特色 鸡似醉卧缸中,鸡皮金黄油亮,酒香扑鼻,令人馋涎欲滴。烧肝花煤肝花盘菜是长汀传统菜肴。因其味道香脆,为下酒妙品。 特色 色泽金黄,外酥内软,食而不腻。生焖草鱼长汀城乡池塘、水库大多放养鲩(草鱼) 、鳙(大头鲢) 、鲢、鲤等,每日都有鲜鱼上市。而人们最爱吃草鱼,因4其汤鲜肉嫩,老少皆宜。 长汀县志物产志记载:鲩,即草鱼,似鳟而大,形长身圆,肉厚而松,其种来自九江,邑人蓄之池塘,以草饲之,故俗称草鱼。生焖草鱼自
15、清末以来为婚喜贺庆、华厦落成等宴席的主菜。特色 汤呈乳白色,清甜可口,肉嫩而鲜。温水鱼河田温水鱼以肥、鲜、嫩著名。相传温水鱼起自明代,里人发现温泉下游有一种鱼,圆扁无鳞,肥大色美。犯错误上岸来在地上蹦跳片刻,全身即显出丝丝血痕,在锅中稍煮即熟,鲜嫩无比。于是人们便在温泉下游挖池,试放鱼苗养殖。细心观察,多数幼苗适应环境,发育正常,半年中竟长成肥美大鱼。后又养殖鲩(草鱼) 、鲤、鲢等,至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二)风味小吃 长汀豆腐干长汀豆腐干是闽西“八大干”之首,始于唐开元年间,采用传统工艺科技方法加工制作,配以肉桂、公丁、大小回香等十余种中草药材,卤制而成。是一种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的
16、绿色食品。它有 3 个品种:五香豆腐干、酱油豆腐干、黄色豆腐干。特色 甜、香、咸、鲜四味俱全,回味无穷。糍粑相传宋朝长汀满岚岭宝珠峰有座龙庙,天旱求雨时,城乡群众多以糍粑供奉。后来庙内住持也制作糍粑出售。因糍粑柔韧甜美、价廉耐饱,来往旅客至此多争相品尝,致使满岚岭的糍粑子无人不晓。糍粑现已在为宴席上的点心首菜,也是人们馈赠亲友的食品,市场上常有出售。特色 形圆质白,柔韧甜美。灯盏糕灯盏粒,即油炸糕,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经油炸而成,形扁圆,中空而隆起,形似两个旧式灯盏吻合一起,故称“灯盏糕”。民国初年,基督教英籍传教士詹嘉德牧师来汀传教,在教徙周某家中吃“灯盏糕”时,反复幼稚地询问:“面底两块
17、是怎样粘合的?” 成为一时笑谈。长汀农村每逢年节,家家都要炸灯盏糕食用或送人,城里则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内加精肉、长城菇、冬笋或葱蒜等馅心。有一首儿歌:“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 得死。 ”道出了人们对这种传统食品的喜爱。特色 松嫩香酥,色泽金黄,兼有豆香。笼床糈笼床糈,又名“簸箕糈” ,为长汀城乡传统食品。笼床饧蒸好后,切成片条晒干,加佐料煮食者称“米粉条”,蒸好后整张包入炒熟的瘦猪肉丝、韭菜段、豆芽等卷成筒状,淋上花生油、酱油者称“笼床卷”。特色 质地细嫩,色泽洁白,清香可口,多食不腻。卷饼(春饼) 卷饼在长汀历史悠久,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风俗的名点。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
18、制。特色 卷筒状,色泽金黄,皮酥馅香。烧麦自明代以来,烧麦即为长汀著名的风味小吃。烧麦状似石榴,以皮薄馅爽,芳香扑鼻,令人垂涎而得名为:“三特石榴果”、 “三里香” 。后人因烧麦皮为面粉制成,吃时又要“赶烧” (趁热吃) ,便叫“烧麦”。 “烧麦”有荤素两种。板栗糕明永乐大典在记述汀州府的贡品中曾有“栗”的记载。汀江两岸沙滩多种栗树。板栗、毛栗为长汀特产。清代畅销沿海商埠,民国初年产品已远销海外,深受欢迎。板栗糕为秋令食品,因系全部采用熟果鲜制(外地风干板栗不能使用) ,故其味特佳,被列为筵席中的时令美点。特色 色黄似桂花,味香、甜、松。兜汤哩“兜汤哩”是长汀的热汤类传统小吃,有猪肉兜汤、鱼肉
19、兜汤、鸡肉兜汤等。长汀方言“兜汤哩”是“ 端肉汤”的意思。特色 汤热肉嫩,清香可口。扁食(馄饨) 5馄饨,有史记载在 2000 年前就已成为中国通食,长汀通称为“扁食”。长汀的“扁食”是以极薄的面皮包馅制成,馅如小指头大,薄皮围边,馅心多种多样,可用猪、牛、鸡、鱼各种肉类或虾仁等分别制茸成馅,但以精猪肉为多。特色 滑溜适口,汤味清鲜。炸雪薯( 薯包)药薯, 本草备要名“薯蓣”,又称山药、准山。相传宋英宗赵曙,为了避讳,把薯蓣改名为“山药”,今又称雪薯。闽、赣边区少数县份有种植,长汀较多。炸雪薯,又名“ 薯包” ,在清末民初就已上了筵席。1941 睥,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长汀时,工业合作社百余人,
20、曾在霹雳岩公园“中南旅运社”举行盛大欢迎酒会。席间, 薯包一菜受到艾黎赞美。1984 年,幼年离家的美籍汀人陈鼓应教授返回家乡,吃了 薯包,也觉得酥香味美,赞不绝口。特色 形圆外黄内白、皮酥肉嫩。民间文艺 长汀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播衍输入,历代外来文化的渗透以及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长汀客家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民间文学】长汀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诙谐有趣,语言流畅,性格明朗。神话传说故事主要有河龙布雨 、 牛的传说 、 水鬼朋友等;人物故事主要有解晋的故事 、 定光伏虎故事 、 胡瞎哩的传说 、九斗有的故事等;地方故事主要有水漫天一楼 、 钱财与人意 、 太平
21、军在汀州等;寓言笑话主要有人为财死 、 三个傻哥等;革命故事主要有毛委员的故事 、 老伙夫 、 商人不是敌探 、 枪的故事等。长汀民间歌谣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长汀客家语言色彩和风格。主要有长篇叙事歌赵玉林与梁四珍 、 孟姜女等;中短歌有手提灯笼送郎归 、 十二月长工 、 苦情歌 、 怨娘歌 、 长工苦 、 讲了要恋就要恋等,以及大量的革命歌谣。长汀民间谚语大致可分外来谚语和本地谚语两类。外来谚语大多与各地通用。本地谚语是长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经世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典型的长汀地方文化特点。【民间艺术】长汀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舞龙灯、踩船灯、高跷、抬阁、打花鼓、花
22、灯、角子灯、十番、长锣鼓、公嫲吹、南词北调、客家山歌、汉剧、楚剧、采茶剧、木偶戏、民间剪纸、根雕、竹编、铁画等。这些民间艺术秉承中原汉族遗风,融合地方色彩,形成特有风格,深受客家人的喜爱。客家山歌是长汀最广泛流行的民间音乐,是汀州客家文化艺术的结晶。它既融和了粤东、赣南等地山歌的特点,又富于闽西特有的风格,歌词明白晓畅,朴实无华,大多采用比兴手法。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对唱,在山野田园间一唱一和、一问一答,或抒情、悠扬、缠绵,回味无穷,或叙事、高吭、激越,一泄无遗。爱情是客家山歌永恒的主题,但情歌不是客家山歌的全部,劳动、历史、传说、儿歌、童谣等等都是山歌表达的对象。公嫲吹是一首著名的长汀民间器
23、乐曲。它是以演奏乐器中其中二件乐器“公吹”和“嫲吹”命名的。乐器形似唢呐,但比唢呐长三倍左右。 “公吹”音色低沉,浑厚,音域宽广;“嫲吹”音色柔和,圆润,清亮。 “公吹”和“嫲吹”之间的关系是纯五度的复调关系。演奏中以“公吹”和“ 嫲吹”为主要乐器,配以二胡、扬琴、三弦、中胡、大堂鼓、大堂锣、小锣、闹钹等乐器。“公嫲吹”曲调扣人心弦,振憾人心。时而旋律舒展优扬,似一对老夫妻在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时而交替吹奏,互问互答,象这对老夫妻在倾诉各自的心声;时而缓慢低沉,缓缓吹来,象这对老夫妻在抚摸自己的白发,叹息岁月的无情;突然乐器齐鸣,震人魂魄,分明是相依相伴几十年的亲人突然去世后悲愤交加、撕心裂肺
24、的哭声;转而鸣咽声声“公嫲吹”的作者和创作年代无从查考,由民间艺人历代相传保留下来。 “公嫲吹”的曲调内涵及吹奏水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1985 年由长汀民间艺人赴省演奏,被评为优秀节目。福建省民间音乐研究机构及专家高度评价了“公嫲吹”艺术价值。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亮明珠。现在只有长汀还保留演奏,成为八闽绝响。旅游景点 古城墙 已有 1200 多年历史,始建于唐大历四年。现在保留下来的城墙将古城门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全长一千五百多米,至今保存完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储门 又名三元阁,建于唐代。城墙基础由花岗石所砌筑,青砖斗拱,三重递进,总长 8.5
25、5 米,拱门高 3.4米。现遗有唐代八角复盆式在础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双阴塔 是唐代古井“八封龙泉”和宋代古井“ 学府阴塔 ”的合称。与地面的塔正好相反,倒置于地底,故称“阴塔”。这是我国罕见的古井。1984 年 12 月 16 日和 12 月 19 日, 人民日报两次发出新华社记者专稿,报道长汀文物工作者发现“双阴塔” 。1989 年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骧阁 建于唐大历年间,是座典型的南方古代楼阁建筑。它集奇山、碧水、古木、桥梁、楼阁于一体,具有我国园林建筑的鲜明特征,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云骧风月”。1929 年 3 月,毛泽东亲手缔造的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
26、革命委员会机关设在这里。1988 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龙山风景区 卧龙山位于城区,座落城北,所以又叫北山。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与群峰相属,如龙盘屈而卧,中分九支,故名卧龙”。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龙山白云”。卧龙山巅的北极楼、金沙寺建于宋代,楼内还保存“雄镇闽西” 四字大匾额。1989 年公布北极楼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汀州府文庙 建于宋绍兴三年(公元 1133 年) ,占地 1550 平方米。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明间为龙风藻井,次间为井口天花,屋顶为桔黄琉璃瓦封盖,地面铺方形青砖。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汀州天后宫 始建于宋代,供奉护海女
27、神妈祖神像。前后殿檐两侧为石雕龙柱。前殿明间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 5580 平方米。后殿明间正厅为方形藻井,使用双层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垂球雕饰。1989 年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朝斗岩风景区 位于县城南郊,与卧龙山遥遥相对。山上大雄宝殿内塑有罕见的反坐面壁菩萨,两边对联为“问菩萨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头”。朝斗岩草木葱茏,清泉飞瀑,奇石异洞,景色迷人,是长汀著名的古迹名胜,也是汀州八景之一“朝斗烟霞”。1933 年 2 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大雄宝殿召开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1961 年该址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汀州试院 汀州试院始建于
28、宋代,庭院式结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由门楼、空坪、大堂、后厅、厢房和数幢平房相接组成。该址宋代为汀州禁军署地,元代为汀州卫署址,明、清两代辟为试院,是汀属八县八邑科举应试秀才的场所。清代著名大学者、 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曾来汀主考下榻于此。院内两棵珍稀罕见的唐代双柏,参天繁茂,蔚为奇观。汀州试院,现为博物馆,设有汀州客家历史陈列 、 福建苏区首府长汀革命历史陈列 、 瞿秋白光辉业绩陈列等固定陈列,还适时举办各种专题展览。1932 年 3 月 18 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大会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宣言,宣告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 ,张鼎丞任主席,政府机关设于此。省苏的成
29、立,标志着福建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1934 年 10 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部队 36 师师部驻扎这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不幸被捕后,于 1935 年 5 月 9 日囚禁于此,6 月 18 日,在罗汉岭英勇就义。省苏旧址庄严宏伟、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景色宜人,是福建西部旅游观光胜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 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周恩来旧居) 1932 年春,中共闽粤赣省委(福建省委)机关设在这里,内设组织、宣传、妇女等部。罗明、刘晓、陈潭秋、刘少奇等先后任省委书记。周恩来同志来到长汀后居住在这
30、里。4 月初,毛泽东、周恩来等在这里召开攻打漳州军事会议。该址原为中华基督教会,由礼拜堂、后楼房组成,砖木结构,座西向东,建筑面积 644 平方米。1988 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红色医院前身福音医院旧址 福音医院原为英国教会医院。由门房、礼拜堂、病房、医疗室、手术室等六幢平房组成,土木结构,占地面积 1655 平方米。 “八一”南昌起义后,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为南昌起义军和红军医治伤病员。毛泽东、陈赓、徐特立、周以粟、伍修权、贺子珍等曾在福音医院休养所治病疗养。1933 年医院迁往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1988 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
31、旧址辛耕别墅(毛泽东、朱德旧居) 1929 年 3 月 14 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长汀城,司令部、政治部驻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同志也居住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在大厅主持召开了调查会和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在扩大会议上确立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计划。该址为庭院式的民居建筑,座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 523 平方米。1988 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张家祠(刘少奇旧居)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省总工会在此设立。刘少奇同志到长汀视察工作时住在这里,陈云同志在此召开过工人大会。该址由前厅、后厅及后楼组成,土木结构,建筑面积 537 平方米。1988 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县城罗汉岭。1935 年春,秋白同志在转移中经长汀水口小迳村遭敌包围不幸被捕,被囚于汀州试院。同年 6 月 18 日秋白同志在中山公园凉亭(秋白亭)里饮酒后,从容走向刑场,英勇就义于罗1汉岭。1953 年在罗汉岭立瞿秋白纪念碑。1985 年修碑时,陆定一同志为纪念碑题字:“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为纪念碑立碑文。碑为混凝土结构,高 30.59 米,宽 4.24 米。1985 年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