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州民俗风情概述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传统民俗渊远流长。唐尧时期,黄帝八世孙彭祖受封于大彭国(即今徐州市) ,彭祖擅烹饪,因精于炼气养生而成为中国长寿者的象征。故徐州食俗至今仍或多或少存有彭祖养生保健习俗的遗风。每逢喜庆之日,“姬子彭年,苏才郭福” ,现仍是徐州人崇尚的楹联。从历史上看,徐州一带民间风俗曾大体经历过一个由柔变刚、刚柔相济的历程。秦代以前, “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 ”(尔雅) 。 “徐方,邹鲁旧国,尤有儒风 ”(通典)。秦汉以后, “风俗劲悍,有霸王之遗风”(图经), “西楚剽轻,易发怒”(史记货殖传)。 “沛楚之民,急疾颛己”( 汉书地理志 )。“考其旧俗
2、,人颇鸷悍轻剽,其士子则侠任节气,好尚宾游。盖楚之风焉。 ”(隋书地理志) 。宋代徐州知州苏轼在其上神宗皇帝书载:“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 , “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 ”明代中叶以后,徐州人的生产生活习俗渐有变化。 “郡为舟车会通,颇称津要。往往趋商贩而薄耕桑。 ”(明正统三年彭城志)。直至清末民初依然。民国 15 年铜山县志载:“其民谨愿,鲜机诈,务农尚俭,无豪商大贾。居处服用率朴素,妇人无文绣金翠之饰,近乃稍趋华靡,士大夫质直,重然诺,耻标榜奔竟。文多贞节,士族家未嫁者足不出户。婚姻以门户相结,不
3、贵仪物。丧大小殓殡相葬,一依通礼。 ”从地理位置和现境域走向来看,徐州民间风俗习惯,既有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同之处,又有境内从西到东的小异之别。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 “祭灶”俗称“官三民四” ,徐州城中不论官民,均在二十三日,徐州城东,直到新沂,祭灶均在二十四日。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 。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食俗方面,徐州西部以烙馍、龟打、窝头、花卷等面食为主,北部临近山东的乡镇和整个徐州东部,主食则以煎饼(以原粮磨成糊状,摊在鏊
4、子上烙成) 、烙馍为主。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 12 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 。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 ,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
5、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 ,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第一章生活习俗第一节服饰一、衣服(一)样式清末,徐州一带男子不论青壮年,均穿长袍马褂,也有着长衫、坎肩的。郊区与远乡农民多穿左大襟或对襟衣服。1927 年以后,中山装、学生装开始出现在街头,但绝大多数人仍穿长衫,年节期间、庆吊、拜友作客时,须外加单马褂。妇女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不论男女,长裤均为大腰裤。1949 年以后,中山装、青年装普遍流行。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流行军装和工作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工作服渐不流行,军装虽不如原来盛行,但至今类似警服等黄色服装在部分青年中仍有穿着。
6、60 年代后期以来,服装款式变化较多,窄裤腿、喇叭裤、西装、牛仔裤、滑雪衫、T 恤衫及各式裙子均先后流行起来。(二)色尚老年人多尚黑色。随着中山装的流行,蓝色已成为主要时尚。但农村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仍穿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夏季上衣以白色为主。文化大革命中,遍着军装绿。70 年代末以来,衣服的色尚朝五彩缤纷发展。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幼时夏天勒肚兜,穿“牛腿裤” 。牛腿裤的做法是把方布上角剪作半圆凹形,下角从中裁作二片,一片左右两角缝合而成。冬天上穿小袄,下衣为“连脚蹬”(鞋裤腿是连体的,不另外再穿鞋) 。四五岁以前,穿“开裆裤” ,裤有“袢膀”套肩上。五六岁时,即改穿“收档裤” ,
7、裤也不再带“袢膀” ,而于腰间系裤带。再大些时,服装式样渐同成人,唯色彩鲜艳些,衣服上也多带些动物、人物等图案为饰。二、鞋、袜、帽(一)鞋徐州人穿鞋,旧时盛行“双道脸” ,即鞋面正中有一条缝线,至鞋尖处成鹰嘴形外翘。中华民国成立后,鞋式样大变,方口、圆口、尖口、小舌等都出现了。雨天穿钉鞋或钉靴(一种鞋底脚掌部钉十几个圆形鞋钉的高底鞋,矮帮为鞋,高帮为靴) ,鞋帮用桐油涂过,不透水。下层劳动人民,除冬天穿棉鞋或用草编成的“毛窝”外,其余时间也多穿草鞋。老年妇女有“木底鞋” 、 “大脚会鞋” 。木底鞋的功用,类似于今天的高跟鞋。每逢会客、拜客等穿上,较原来的身高陡增寸许,不但在外观上,便是在心理上
8、也比别人高出不少。1921 年前后,城市中始有橡胶雨鞋出现,当时称为中山鞋或晴雨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胶靴才渐普遍)。1927 年后,有少数人开始穿皮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棉布单鞋、棉鞋外,胶鞋如解放鞋、力士鞋、回力鞋及皮鞋等渐在广大劳动群众中普遍流行。60 年代起,白网球鞋已出现,塑料凉鞋则普遍流行。80 年代后期,一些高档鞋如“耐克” 、 “梅斯达”等也开始在部分青年中流行。徐州儿童,常穿虎头鞋、狗头鞋、兔头鞋、五毒鞋(鞋面上有 5 种毒虫形象)、绣花鞋及素面绿缎鞋。(二)袜子旧时男女式袜子,都是用白绸布或白土布缝制,袜底用线纳上花蝶、梅花针图案或“累”字,男用称“包脚布”
9、 ,女用称“裹脚条子” 。缠足妇女因裹脚布臭味大,讲究的人家,专备有熏香的软睡鞋。机制袜兴起后,很快普及开来,替代了原来的裹脚布。60 年代化纤品流行后,各种尼龙袜则流行至今。(三)帽男子旧时多戴毡帽、瓜皮帽,也有礼帽,夏季戴草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帽子多依部队的帽子式样和质料,但颜色另有蓝色、黑色,质料另有毛呢的。农村除上述帽子外,更多的是线织猴帽。80 年代以来,青年人多不戴帽子,夏季除草帽外流行旅游帽,中老年多戴鸭舌帽。女子旧时头上多顶块蓝布手巾或青丝巾,60 年代末以来城市中年轻女子有讲究戴毛线手工织帽的,式样多种。老人则戴青灯芯绒或平绒帽,也有戴毛线织的帽子的。儿童帽有“福巾”
10、、 “狗头帽” 、 “亮帽” 、 “老头帽”等多种。福巾外形略同于风帽。帽顶额两侧留两个洞,有半圆形盖,镶以羊毛或兔毛边以代耳。额部与下片缝合而稍凸出,折回钉于下片。下片当额处,钉有“长命富贵”四个银字(或银小剪刀)以示吉祥,帽顶绣花,脑后钉二条丝涤,下各坠一绒球,并系之。两旁有二指宽的飘带,头有剑形,尖系小铜铃,头动则铃响,周遭镶花边。这种帽子,皆用水红或桃红缎子作面,以花绒或浅红布作里,中间加薄棉絮做成。狗头帽形状略同于福巾,但脑后部分较短小,无飘带。亮帽。又叫“格萎帽” 。正面有“如意头式” 、 “蝴蝶式” 、 “虎头式”等。两端缝合宽约二指的“帽格萎” ,使成圆形,中间裱以“袼褙” ,
11、以加大硬度。面及格萎上都绣花,戴时头顶部分露于帽外。这种帽,六七岁以上小儿就不再戴,多为家庭自制。现城中已绝迹,唯农村小孩偶有穿戴。老头帽呈圆椎形,顶端有一大绒球,状如马戏团的小丑帽。三、发式、头饰清末,这里男子留发,只剃去额前及四周部分,发分三股编一条辫子垂于脑后,下端以黑色或红色头绳束好,名为“松辫” 。民国以后,老年人剪去辫子,留成“披散毛” ,中年人多剃光成和尚头,青年人多留大分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人多剃光头,中年人或剃光头,或留发为小平头、分头,青年人则多留大、小分头、大包头。80 年代以来,青年人头型变化多样,留长发也在一部分青年中成为时尚。女子旧时也编辫子,未婚者垂于脑后
12、,婚后窝成纂盘在后脑上,以包网包上系好,上饰金银或铝铜质的纂心花、簪子、荷花针、纥针等。青少年女子戴耳坠子,手戴银镯和花戒指;成年女子戴耳圈子,指戴铜顶针,有钱人家戴金戒指,老年妇女戴耳丁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章后,女子的独长辫多改为双长或双短辫,婚后多剪成散短发,俗称“二刀毛” 。当时有“二刀毛打牙子,洋袜吊带裤衩子”的说法。头饰至文化大革命时基本取消。70 年代末以来,女子发式除老人外,变化多样,烫发者甚多,头饰也日益恢复并朝多样化发展。第二节饮食一、主食徐州人历来以面食为主,本世纪 70 代以前,一般人家,多以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为主,麦面甚少。而后,特别是 80 年代以来,城乡人民主
13、食即以麦面和大米为主了。徐州人习惯的主食品种有:(一)烙馍徐州人最爱吃烙馍。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 烙成,厚约 O1 厘米,直径约 30 厘米,吃到口里,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又有健齿作用。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或烙时放进各种馅料做成“菜合子” ,吃来味道更佳。(二)拍打俗称“龟打” 。即以手将面团略略拍按,使成约 1 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 ,放在锅内或鏊子上烙炕成熟。多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有时也用少许麦面包进上述某种面做成,便于下咽。60 年代中期以来,徐州城中已少见有人做。80 年代以来,随着杂粮在主食中的日益减少,农村也渐渐绝迹。(三)喝饼子如巴掌大
14、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四)窝窝头均以杂粮面蒸成。其中山芋干面做的窝头香甜、筋软可口。亦或将窝窝头切成片炒炒吃,别有味道。60年代以前,徐州杂粮多,主食离不开窝窝头,而且菜少,多蘸点辣椒酱吃,故有“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添膘”之说。(五)二抹头介于干饭( 米饭)、稀饭(米粥)之间的稠米饭。可咸可甜,是过去生活困难时好做的一种饭。其它如干饭(米饭)、稀饭( 米粥,其中小米粥较有特色) 、马糊、面条( 以绿豆面条最受欢迎)、馒头、卷子、煎饼、水饺等,各地大致相同,故略。但近年来,城市
15、中快餐类增加了用白面做的煎饼,而过去玉米面煎饼却见不到了二、菜肴(一)热莱徐州人传统口味偏咸辣,做菜时烹、炒、煎、炸、闷、烧等各种方式俱全。但老人口中的“炒” ,其实大多是烧或焖。80 年代以前,除年节或招待亲友外,平时较少吃荤菜近几年来,鸡、鱼、肉、蛋等已为家庭中的常见菜。(二)小菜在传统上,徐州人好自做小菜春天腌咸蛋,夏天晒面酱、西瓜酱,秋天晒盐豆、拐辣椒酱,冬天腌萝卜干、雪里蕻等。(三)蒸莱在中老年的食谱中,还保留着蒸吃野菜的习惯。有灰灰菜、地枣苗、扫帚菜、老鸹嘴、洋槐花、藤花、榆钱子、芹菜叶、桐蒿等。做时拌些干面粉,稍放些盐,放在笼上蒸熟即可。蒸菜原是旧时春荒时期的救命饭, “文化大革
16、命”中,吃忆苦饭时,便做蒸菜吃。近年来春季菜市场中仍有卖的,但其作用主要是改换改换口味了。三、风味小吃(一)早餐它汤配水煎包,辣汤泡烙馍或配水煎包,热粥、豆浆配油条或糖糕、馓子、麻花。此外,尚有油酥花烧、大小烧饼、菜合子、菜角、壮馍等。其中壮馍尤为徐州一绝。壮馍又名“锅盔” 、 “锅拍” ,用未发酵的面做成。因为要求用硬面,很难用手揉动,而是将面团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面杖,一头固定、一头坐在身下,用身体的重量压擀面杖,用来揉面团,俗称此法为“腚踹面” 。做成厚约 12 厘米,直径约 50 厘米的圆形厚饼,放在平底锅上炕,炕熟后两面呈黄色,外皮酥脆,中间柔韧筋软,越嚼越香。(二)中餐把
17、子大肉配干饭,再浇点肉汤,加几块同炖的油炸豆腐干。绿豆面条或丸子汤下绿豆面条。近几年来,特别时兴羊肉拉面。(三)晚餐小酒小菜,种类繁多。东部农村,习食面拌疙瘩汤,俗称“盐茶” 。第三节居住一、四合房徐州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 ,即东、西、南、北屋俱全,围成一个院子。门朝南的北屋为主房(又名“堂屋”) ,一条甬道便从主屋门穿过南屋正中。习俗上,条件好的,院内铺满石板,稍次则从各房门连到院门口,仅铺在雨道上,甬道两旁种些花草。富裕人家,屋内用方砖铺地。主房正中供神像。没有宗祠的,把祖宗神龛供在偏房内。主房内八仙桌、太师椅、条几、春凳俱全。卧室内窗明几净,箱、箧、柜、橱罗列,床帐被褥铺摆整齐。书房内
18、设文房四宝。客厅里放置古玩、悬挂字画。二、大杂院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院内。一家人或二代,或三四代同堂(13 间不等)居室一般无内外区别。炊具、炉灶也在屋内。上述房屋式样一般无大差别,仅从规模大小,用料优劣来区分。上等房屋,以石条为基础,青砖砌墙,顶粱、木桁条、椽子等均用上等木料,屋顶覆小瓦。次一些的,屋墙外砖、内坯,俗称“里生外熟” ;房顶瓦背上,用泥灰塞缝,俗称“翻瓦脊” 。50 年代以来,上述房屋均从青色小瓦改成青或红色大瓦。三、草屋、棚解放前,徐州城乡草屋很多,泥土墙,上漫红草、麦秸或小芦苇。除草屋外,另有居住条件更差的草棚、石灰棚,均极低矮,是用篱笆外漫泥土作墙而搭成,草棚、
19、灰棚大多集中在徐州北关、东关及故黄河两岸,居民大都是家无隔夜粮的苦力小贩等。每逢炎夏雨季,这些聚居处臭气熏人,时疫多从这些地方引发。1949 年后,草棚均被拆除。至 60 年代中期,草屋也终于绝迹。但乡村则是在 1978 年以后才开始这种变化。四、公馆大院官贵人家,居住名称为公馆或大院,前面冠以姓氏称呼,如李(家) 公馆,徐(家)大院等。公馆或大院的样式,多为三进院落,更讲究的如李二柱公馆,纵横各三进院落。大院的每所院落都有主房。主房比其它房间高大,由房主居住,有 3 间( 室)或 5 间( 室)两种。讲究的要修走廊。如不修走廊,便在左右依墙砌台,覆上条石,高与人腰齐,俗称为“扶手石” 。3
20、间( 室)一明两暗(左右两间为暗) ,5 间室则敞 3 间,故俗称“明三暗五 ”。主房左右为配房,由儿、媳居住。另有客厅、书房、储藏室等。有花园的人家,多将花园座落在院后,并设后门与花园相通。三进院落中,头门如果用“铁壳门楼” ,门口必设置石鼓、闸板。门洞房内多住佣仆。厨房设在院内左侧,厕所在院内右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馆、大院逐渐成为多家杂院。五、住宅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六七十年代以后,城镇居民住宅楼渐渐兴起,均为公建房,但大多为简易楼,二三层高,且多家合用厨房和卫生间。70 年代以来,住宅楼群叠起,多五六层高,每房自成体系,或一室、或二室、或三四室,均有厅房、厨房、卫生间。在
21、居民聚居的小街巷内,因住房紧张,很多房屋被居民自己改造成二层楼(或新盖简易二层楼)。第四节行旅一、启行旧时凡有事外出,均翻检皇历,选择黄道吉日出门。出远门前,必到祖先神龛前叩拜,说明“不孝子(或孙) ”外出原因、方向,祈请祖先神灵保佑。凡外出前一顿饭,家中必为之包扁食饯行。凡外出做生意者,扁食多不捏严口,煮时扁食张开了,便说:“挣了!挣了!全挣了!”以求吉利。若扁食全部好好的, “一个也不挣” ,就不好了。二、行旅工具(一)轿徐州的轿子,多用木板制眙(框架) 。前帘以外,其余三面幔黑布,开小窗。轿内偏后处有坐板,前有轼,俗称扶手板。轿前敞开为门,门有布帘,分上下两截。上帘有小窗,可以从内向外探
22、视。轿上有顶。轿身左右各有一长杠穿过,长杠两头楔有横木。轿分小轿(二人抬,俗称 “二抗子”) 、中轿(四人抬)、大轿( 八人抬,俗称“八抬大轿”)。大轿为官府所用,巨族豪绅在婚娶时偶有用之。徐州习俗,名医出诊,必乘轻便小轿,接送已嫁出的闺女必雇轿。此外,婚嫁用轿为“四明轿” ;丧葬用轿为“引魂轿” ;妓女坐轿为“绿呢轿” ;囚犯上刑场均坐“无顶小轿” 。民国时,普通民众用轿,可到老东门“王家轿行” 、道衙门“马家轿店”去租。有的尼姑庵如“广慈庵” 、 “大慈庵”也出租轿子。(二)车车有人力车和畜力车之分,大致如下:独轮车:独轮车有两种,一种为“土牛” ,车面为一平板,板下有两个撑子,当中一个木
23、轮,四周钉铁皮护着,一人推,上面可坐 23 人。另一种为“洪车” ,洪车又名“ 二把手” ,车面中间有一凸形中空短木栏,左右为平板。车轮一半在板下,一半在短栏内。一人推,木栏左右可坐一人。推车时车把手两端系一宽扁带子,挂在后脖上。推车要求上身稳,腰要活。俗称:“推小车子不要学,只要腿腚磨得活。 ”马车:远途货运或带客多用马车。徐州有专门营运的“马车档子”(又名“马车行”) 。收费多视里程、人数、货物的数量而定。徐州官宦世家、豪绅巨贾,家中多自备马车,只供坐人用,出远门时,另附载货马车。人力车:人力车多为穷苦劳力从车主处租来,每天交车价(租车钱) 。日军侵占徐州时期(1938 1945),人力车
24、曾十分兴盛。人力车又名胶皮车(俗称 “东洋车”) ,两个橡胶轮,上面载一车斗。车斗后侧有布棚,撑起后即可遮阳,也可挡雨。车厢内后有靠背,下有踏板。因乘客多要求快速,拉车人极为辛苦。巨商大贾、官吏豪绅、名戏子,往往备“包车”自用,以显气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人力车便绝迹了。自行车:1921 年前后,邮政局出现了徐州第一辆自行车,当时极为稀罕。不久,以自行车代步的情况便渐渐多起来时至今日,自行车便有些“车多为患”了。(三)驴在徐州,驴作为代步的交通工具,曾时兴了很长时间。民国时期,徐州以毛驴“赶脚”的人极多,农闲时,更有许多农民加入“赶脚”的队伍。一般说来,中老年人、妇女好骑乘毛驴,价格也便
25、宜,远路近路都很适宜。(四)船民国初年及以前,津浦铁路未通车时,从徐州南下,多乘坐运河船而行。第二章人生礼俗第一节婚嫁一、说媒过去结亲,先由媒人向男女双方家长提亲,双方家庭互派女眷去“相看” ,同意后,将生时贴(上写生辰八字) 交媒人去请卜人占算,俗称“合年命” ,属相不相克即可。二、定亲男女双方家庭议定后,由男家设席请媒人宴罢,互换启柬(男方上写“敬求金诺” ,女方上写“仰答玉音 ”)。男方还要以茶叶、米谷及“压启柬”的金银首饰 4 包或 8 包交媒人转送女方,俗称“下聘礼” 。此即定亲。贫困人家,往往借来“压启柬”的首饰,用后归还。三、过嫁妆迎娶日期由卜人选定后,婚日前一天,女方备“妆奁”
26、及桌、椅、箱、柜等嫁妆,由男方鼓乐来迎。也有女方派人送去,男方设宴招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都改成女方送,俗称过嫁妆。邳、睢一带,男家在这一天用花轿和仪仗到女家,俗称“催妆” 。过嫁妆的这天晚上,女子沐浴,不再进饮食(次日不得上厕所 )。男方则请些男孩子在新床上睡睡,俗称“滚床” 。四、迎娶婚日早晨,花轿先到男家,坐上一名男孩“压轿” ,往女家去迎娶。女家专有 2 人招待压轿童,馈送礼物后,另用车送回男家。女子则穿着男方特送的红袄、红裙及“定亲”时男方送的饰物,头上盖“蒙头红”(红绸) ,到吉辰时,由媒人“催妆”上轿。女子哭着上轿(以示舍不得离娘家),这时鞭炮声声、鼓乐齐奏,俗称“发嫁”
27、 。另有陪嫁娘 2或 4 人乘小轿居后,新嫁娘的兄弟 2 人步行在花轿左右,送至半程而回,称为 “送轿” 。发轿途中,专门有人在桥、井、三岔路口等处贴一张青龙帖,用以避邪。花轿到男方家门后,先放鞭炮“赶鬼” ,男方则关上家门数分钟,以示对新娘“局性” 。而后再放花轿入门。有二位姑娘上前搀新人下轿,走红地毯(在新沂、古邳一带,地毯上用两只口袋交替传递,新娘走在上面,寓 “传宗接代 ”之意),跨过焚着松枝的火盆和马鞍,旁边有人念喜词,如:“新人跨火盆,辈辈出贵人;新人跨马鞍,辈辈做高官 ”。走到供桌前后,男左女右站好,由司仪主持,向北面叩头,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这时鼓乐、鞭炮齐鸣
28、,对面听不清人讲话,喜庆气氛达到最高潮。五、撒帐新人入洞房前,选一名儿女双全的年青妇女,把染红的枣、栗子(早立子) 、花生、白果(结实果)、桂元等遍撒在床上,边撒边念喜词。古邳一带,前一日滚床时“撒帐” ,但婚日这天,从新娘怀抱铜镜和保平壶下轿时起,便另有人抱着装满了麦麸、栗子、红枣的喜盒子,说一句喜话,往新娘身上撒一把这些东西,如:一撒荣华和富贵,二撒金玉庆满堂,三撒三阳来开泰,四撒四季平安康”十撒唱毕,撒喜即结束。六、坐帐新人“拜天地”后,由领亲人分持花烛导入洞房。新娘端坐在喜床上,称为“坐帐” ,这时,由新郎上前揭“蒙头红” ,然后坐在新娘左边,新人同饮交杯酒。七、薅脸有妇女为新娘以红线
29、“薅脸”(绞掉脸上的汗毛) ,薅毕,取红鸡蛋在脸上滚,同时唱喜词,喜词多为: “薅脸要红线,滚脸要鸡蛋,今天吃喜酒,明年吃喜面(指生子) ”。另外,在门外烧锡箔,称为 “烧喜纸” 。八、分大小由司仪按拟好的名单,从辈份最高,年龄最长的亲属开始,依次唱名,被唱到的接受新人的叩拜,同时送给新人一份“见面礼(钱)。 ”九、婚宴分大小结束后,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即入宴, “喝喜酒” ,新人要轮桌向客人逐一敬酒。十、送房古称“合卺” ,即将新郎、新娘送入新房喝交心酒,(又称 “交杯酒”) 。新房内设席,由新郎新娘坐正席,大家轮流向新人敬酒。说喜话人大唱十杯酒歌,歌词有旧有新,均为群众自编,如“一杯喜酒敬新
30、郎,北伐司令冯玉祥,打敌人,谋略强,四路进军打北洋” , “三杯喜酒喜笑欢,开国领袖孙中山,创革命,他在先,英勇奋斗四十年”。另有唱睢宁县真人真事的,如“九杯喜酒大家喝,睢宁县长姚尔觉,办学校,讲科学,剪小辫来放大脚” 。十一、闹房婚宴结束后,闹房便开始,参加闹房的均为新人平辈及小辈的人。念喜歌、劝新人饮酒,出各类闹喜凑趣的玩笑。也有人对新人作极不雅观的“闹喜”言行。对新娘来说,闹喜是一道比较难过的关。十二、听房闹房至鸡叫时,客人渐散,陪嫁人替新人升冠(冠谐音官即脱帽 )脱靴(退鞋),将房门关闭后退出。新郎登床卧下,新娘则坐在窗前,看守桌上的长命灯。窗外多聚一些人听房。如屋内新人不讲话,窗外的
31、人便故意逗趣,促其讲话。天亮后,新娘整装出房,向公婆请安。十三、瞧两天、祭祖、回门婚后第二天,新娘的兄弟要来瞧看,俗称“瞧两天” 。第三天,新婚夫妇乘披红的小轿去拜祭祖宗,称为“三日祭祖” 。这一天,新娘要下厨,烹鱼,合家吃团圆饭。第四天,岳父母派人接女婿、女儿“回门” 。回门期间,女家亲戚陆续接新娘,直至一个月,再由新娘的父母接回住几天,称为“接对月” 。以上种种习俗,到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时仍相沿习。但城市中把“蒙头红”改为彩红彩球,名为“披纱” ,披于新娘头上,下拖至地。另戴墨镜一付。抗战胜利后(1945),有个别家庭以汽车代替轿子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轿子完全不用,有条件的
32、家庭,大多借汽车迎娶新娘,农村则时兴手扶拖拉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婚姻法提倡并保护婚姻自主, “合年命” 、 “过启柬”的习俗渐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轿子的废除, “局性” 、 “走红地毯” 、 “跨火盆” 、 “马鞍”等习俗曾一度废除。 “拜天地”改为对着毛主席像行鞠躬礼,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拜父母”夫妻对拜” ,也改为鞠躬礼。文化大革命后,虽然迎娶新娘用轿车,依然要 “局性” ,鞭炮照放,但“驱鬼”的含义已完全改为庆祝。“闹房”虽一度恢复,但近几年渐无,农村则依旧。结婚三天后“回门”习俗仍有,但不再有“接对月” 。除传统婚礼外,文化大革命后期,旅游结婚则渐成为一种风尚,
33、不再大操大办。但近几年,旅游结婚略少于以前,有的新婚夫妇在旅游结婚前或归来时,仍要摆宴席请客近几年来,有不少新人着西式礼服举行婚礼。第二节生育一、送催生糖孕妇临产前半月,娘家要送红糖、挂面、鸡蛋、炒米 4 包,称为 “催生糖” 。二、报喜婴儿出生后,稳婆(接生婆)为婴儿落脐,洗澡,(现均改为到医院生育),并烧喜纸向祖先报喜。7 天内向各处亲友送红鸡蛋“报喜” ,男孩送双数,女孩送单数。三、送粥米婴儿生育后半月内,接到“报喜”的亲友及产妇娘家要送红糖、鸡蛋等 2 包或 4 包,条件好的,用大喜盒 2 至 4 架,装上丝绸衣料、儿童服装、小被褥、小床帐、玩具、金银饰器等。1978 年以来,送粥米的
34、数量增多,质量增高,除上述物品外,有的还加上儿童手推车或儿童脚踏车等。 “报喜”鸡蛋也改由这时交“送粥米”人。四、满月、挪窝婴儿满月时,条件好些的家庭,往往专门设宴庆祝,遍请“送粥米”的亲友。满月后,产妇娘家要将产妇与幼儿接住几天,俗称“挪窝” 。近十多年来,产妇与幼儿仅在满月时去娘家过一天即可, “挪窝”名称不变。五、独子凡生育独子的人家,为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一是起贱名,用狗、牛动物或石头、尿罐等杂物名称为孩子命名;留长毛,即在后脑勺处留一巴掌大的地方扎一小辫子,其余头发全部剃掉;二是改叫,即挑本族中孩子多的长辈叫“大大” 、 “娘” ,改叫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大、大娘”或“叔、婶子” 。六、
35、育子观传统上的育子观为“多子多福” ,徐州人认为最佳的儿女数为“五男二女” 。自政府提倡晚婚晚育、少育优生以来,城市居民观念转变较快。农村持传统观念者仍多,但较以前略有变化,认为“女孩不算孩” ,即使夫妇婚后生育数胎,只要未生儿子,仍继续生育农村基层干部也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象邳县岔河乡晚婚晚育率达98 5,1020 对夫妇坚持“ 只生一个”孩子的事例仍属少数。七、庆百日婴儿满 100 天时,合家开喜宴、敬祖宗,向长辈道喜,为婴儿照“百日相” 。八、抓生又名抓周,幼儿一周岁时,讲究些的家庭,往往在桌上摆书、笔、算盘、尺子、钱币等物,要小孩去抓,依其所抓物品来预卜其一生志向征兆。文化大革命以
36、来,抓生活动日益减少。近几年来,为小孩买生日蛋糕、点生日腊烛的渐多。九、抱养夫妇婚后数年不能生养,按传统习俗,往往抱养孩子。近 10 年来,抱养孩子已实质上为买养孩子。十、过继夫妇婚后因生理原因不能生育,传统习俗上亦可过继亲兄弟、堂兄弟或本家族兄弟的孩子。在农村聚族而居的地方,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但近年来,过继已渐渐被抱养所替代。第三节寿诞一、生日不足 50 岁的人逢生日,一般不叫“做寿” 。凡年龄小,经济不能自立者,则由家长操办过生日,一般也就是穿新衣、照纪念相、吃长生面,大家说些勉励的话。经济已自立者逢生日,应为母亲买些礼物,俗称:“儿的生日老母苦”(形容从生养孩子到扶养成人的艰苦) 。本世
37、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替孩子买生日蛋糕的越来越多,上中学的,往往还请一帮关系较好的朋友、同学一道设宴庆祝。来祝贺的朋友、同学或凑在一起,或独自买些礼品相赠。二、祝寿50 岁以上的人,过生日叫做“做寿”(祝寿、庆寿) 。在徐州,为老人“做寿”是一件大事。但在传统上,家境贫困的,并不把这事过于当事办。门第高,或巨商大贾有钱有势的人家,则借此事大肆铺张,既有显耀之意,又借亲朋来祝寿之际,搞社会交际。 “做寿”活动如下:(一)暖寿老人寿诞前一周起,家人、亲友便开始酝酿、筹备。前一天,亲友来赠寿礼,这时,门前置“寿”字高灯、纱灯、宫灯,扎松门,各门贴寿联,两旁贴
38、寿字,大门内设鼓乐,院内搭彩棚、戏台、看台;厅堂、配房,遍悬祝寿联、幛。到晚上,灯烛辉煌,锣鼓铿锵,上演戏剧。首演八百八年(又名渭水河) ,然后请寿星点戏。看戏时,寿星坐看台正中,左右分坐女眷,男宾坐看台前下方,午夜方散。(二)正寿又名拜寿。这天天刚亮,寿星便端坐在厅堂受拜。先从儿孙、家人开始,依次为至亲、远亲、世交晚辈。其他来客拜寿时,多由寿星的子侄挡驾,不拜,互相作揖即可,俗称为“拜辰” 。当天晚上,大摆宴席,由寿星的儿孙辈奉寿酒逐一敬客。宴席中上演戏剧,首演赵颜求寿(又名百草山) ,庆贺至午夜方散。(三)答客第三天为“答客”日。除至亲老友外,一般客人均不参加。宴会、演戏如旧也有改演日场的
39、,多跳加官。此外,演戏也有用曲艺、相声代替的。(四)做双寿翁妪都在的,以老翁的生日举行同庆,俗称“ 做双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铺张的庆寿方式渐绝。第四节丧葬一、停灵死者弥留时,便应为其穿戴寿衣。寿衣的颜色为红、青、蓝等,忌用黑色。待弥留者气绝后,死者是男子,把灵床停于正寝;是女子则把灵床停于内寝(即室内冲门或偏右之地 )。灵前燃香烛及一个小油灯(照尸灯),另放一个瓶子,内装米饭,米饭上面盖面饼,用红布扎上瓶口,插新红筷子一双,名为“阴阳瓶” 。地上放一个瓦盆,盆底居中钻孔,死者有几个儿子就穿几个孔。在盆内烧箔,称为“牢盆” 。二、丧服停灵后,家人环在周围哭泣,并立即派人送“传事禀”
40、遍告亲友。家人此时遵礼成服,丧服分“斩衰” 、“齐衰”(即期服), “大功服” 、 “小心喁” “缌服”等五服。三、吊丧亲友前来吊丧,孝子持糊了自纸穗的竹木棍哀丧棒(男丧用竹竿,女丧用柳槐制 ),叩谢客人。女宾到灵前哭丧,孝妇在旁叩谢。四、制棺制棺在院内,楠木为上,次用杂木、楸、椿、榆等,禁用槐木,最差的用薄板,俗称“狗碰头”(意谓狗一碰就开 )。五、成殓人死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成殓” 。这天下午,亲友来客很多,均发给孝帽、孝巾。棺内及盖内用漆布红绸作衾帐。然后由高灯在前导引,鼓乐随后,家人、亲友列队前往土地祠。另有 2 人抬桶,内盛稀米面水,边走边谰勺舀水泼洒(豁汤) 。同时撒纸钱,到达土地祠
41、后,焚纸扎的轿或牛(女丧用牛),喊死者“上轿”三声,叩头即回,盖棺成殓。到晚上再“送盘缠” ,礼仪如“豁汤” 。以后,每天鸡鸣及黄昏烧箔,名力“烧鸡鸣纸和宿纸” 。逢七均烧纸。六、点主殡葬前先下讣闻,上写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及开吊、下葬的时间。前 4 天,便布置就绪,门外分放纸狮子一对,八字式素球柱 4 棵,门旁放一面大鼓;以备有客来吊时,挝鼓报于里面知道,来男客敲 3 下,女客敲 2 下。二门外,另有许多纸糊的童男童女、牛等“奢华”(殉葬用, 1978 年后,个别地区办葬事恢复这一迷信做法,但“奢华”改糊成小汽车、彩电、冰箱等)。院内高搭自布棚,棺屋前搭灵堂。堂左右有帘子门,门上写有 “
42、抱恨” 、 “终天 ”等字样。正中悬挂一块写有“昊天罔极”的匾。匾下设桌、几供遗像及供器、供品。桌前铺拜垫,为祭奠人行礼用;两旁铺小垫,为“碗棚”人陪拜用;门外放两条长凳,为答谢人“回揖”坐憩。殡前三天,行“成主”礼。由题主人坐在铺有红毡、红桌围、椅帔的椅上,取放在桌上的新毛笔,蘸墨在柏木主上正中写死者名讳,两侧书写生卒时间(此为内涵) 。然后在 “秉笔凝神再题外函”的呼声中,换笔在礼相上再写“孝男某某敬祀” 。孝子三叩首后结束。稍歇,再行“点主礼” 。礼仪与题主相同,但点主用新笔蘸朱砂,在所题的内、外函上的“之神王”的“王”上加一点,补成“主”字。这是“点主” 。七、家祭殡前两天“家祭” ,
43、孝子行三跪九叩礼上祭,第一跪称“进爵” ,第二跪称“进肴馔” ,第三跪称“进羹汤” 。孝子上祭后,家人依长幼先男后女一一致祭。傍晚, “知客”人至,便开丧宴。出殡的饭俗称“跑马饭”(形容其快) 。孝子叩头谢菜,家人来敬酒,饭后即散。八、受吊家祭之后,客人们便来行礼,近亲、远亲、世交好友等依次来到“灵堂”行三叩首礼。孝子坐在灵堂右门后,每有客行礼,便击一下典(铁铸,形如古磐 ),表示感谢之意。女客行礼称为“辞灵” ,行礼后入棺屋哭吊,发给孝巾。至午夜客走后,便拆除灵堂,浇发酵后的面水,称为“拔灵棚” 。九、出殡殡葬日一大早,孝子叩头后“请棺” ,土工入棺室抬棺,由死者孙子持幡引导。抬出后停路中,
44、棺前摆桌行“路祭礼” 。然后抬棺,孝子摔牢盆,以高灯大幡先导,后面是鼓乐, “奢华” 、五堂执事、顶马、鸣锣开道送葬。送葬队伍多绕道缓行,至城(或村) 边,孝子谢客并请“留步 ”,再行约半华里,又叩谢请留步,随行客人方脱孝帽回城,亲戚、挚友随行到葬地。十、下葬棺木由土工抬到风水先生指定的方位,由孝子破土后,挖制窀穸(墓穴) ,俗称“金井” 。下棺时用擂木滚进。下棺后,棺前放“哀丧杖” ,棺头放“阴阳饭瓶” 、 “照尸灯” ,土工提公鸡(称扑墓鸡) 在棺上空旋三匝后,从预备好的斗内抓高粱三把掷坑内,并颂称:“陡升三级” 。孝子及亲属齐哭,抓土撒棺后,绕穴三周,土工才取土掩棺,俗称“棺下地” 。焚
45、燃奢华后,把幡插在坟顶上,设坟祭,家人亲友奠毕,便草草筑土、回灵。回家后,在堂内燃红烛、上香、鸣鞭炮、奏细乐,俗称“敬财神” 。敬毕,孝子奉神主、遗像供在桌上,孝眷们坐在一个装满高粱的袋子上,喝红糖茶,吃甜食。稍候,设宴招待顶马及参加出葬的亲友。宴毕,收拾联幛、拆棚。十一、殡后习俗殡后第三天,全家人上茔“圆坟” ,焚纸箔,筑坟墓,第四天设宴酬照应人等。第五天开始谢吊,凡致吊之人,孝子必穿孝服逐一登门叩谢。此后三年内,家庭中不得有婚嫁事,不办年节。第一年春节不得贴春联,第二年可用蓝色纸写春联,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恢复正常。凡富户,办丧事往往请僧道诵经。诵经多在丧后第三期、第五期(每七天为一期)
46、期尽时举行拟超度亡灵。(出殡时,僧道列队,奏法器送殡)。贫困人家,不但一切排场不用,有的连棺木都没有,用席包尸, “三道箍、一根棍”(从席外面在肩、腰、腿部分用绳捆上,然后用一根棍穿绳下,由两人抬出)随便葬在近郊义冢地 (俗称“乱葬岗”)。本世纪 60、70 年代以来,特别是 80 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徐州各级政府都推出殡葬改革措施。如睢宁县古邳乡政府规定:一是从 1983 年 7 月 25 日起,除少数民族外,任何死亡人员,都要实行火葬,废除土葬。二是现有分散的坟墓,截止 1984 年清明节前,由坟主自平掉。逾期不平者,按无主坟处理。三是自 1983 年 7 月 25 日起,任何
47、单位或个人都不准存放所谓“喜棺材” ,现存放的棺材要自行处理。至 9 月 10 日不处理者,要罚款。四是从规定之日起,无论集体单位或私人制造的棺材一律没收。对制造棺材的木工,除没收工具外,要酌情罚款。五是大力提倡文明俭朴办丧事,不准大办酒席,不准扎草人、纸马、纸轿等迷信品,不准进行订丧行吊、扬幡招魂等迷信活动。六是提倡以村、自然村为单位建立骨灰堂。即使这样,据古邳镇志载:“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推行火葬的阻力较大。 ”徐州城区,火葬已成为习惯,大操大办及许多迷信活动也已消失。亲邻、朋友间有丧事的,也不过是送个花圈,或送些钱,名为“烧点纸” 。第三章行业习俗建国前各种行业习俗繁多,不少带有封建迷信
48、色彩。建国后,随着生产关系、用工制度的改变和人们观念上的更新,旧时的行业习俗逐步革除,或被人们遗忘。代之而起的是各行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及新型人际关系。第一节手工业行俗一、供奉祖师1949 年以前,徐州一带手工业者流行供奉祖师的习俗。木工瓦工供奉鲁班;铁匠供奉李老君;酿酒业供奉杜康;染坊业供奉葛仙翁;制笔业供奉蒙恬;制鞋业供奉孙膑。对祖师的供奉,有的挂画像,有的塑雕像,有的仅供奉牌位。供奉的时间也有不同,极讲究的长年供奉,早晚各上一柱香;一般多在年节期间和举行收徒、拜师仪式及其它重大行业性活动时供奉。供奉祖师的仪式,各行业大致相同。以染坊业为例,每逢除夕,用一大张红纸,上写“葛仙翁之神位”字样,贴
49、在放染缸的室内。牌位两旁挂上用纸箔糊制的元宝,神位前大香几上放香烛。此外,在踩布室、染锅等处也供奉香烛元宝,晒布架上也挂满纸元宝。供奉期间,早、晚各上一柱香。上香前,上香人必须沐浴净身。叩拜时由师父领头,以下依次叩拜。二、拜师(一)仪式拜师者必须有亲友作介绍人。师傅认可后,便邀请同行中师兄弟辈与学徒的家长、介绍人一道举行拜师仪式。一般在作坊处摆上香案,供上本行业师祖的牌位(或画像、塑像 )。师傅燃烛上香后,学徒上前,先拜祖师,继拜师傅,然后拜师伯、师叔、师兄,师兄一般拦住不受拜,作揖即可。(二)写纸( 订契约)学徒拜师后,师傅、师伯叔、家长、介绍人等均落座。学徒本人由大师兄陪同,侍立在师傅旁边,聆听师傅、师伯叔们的训导。而后,把事先预备好的学徒契约从香案上取下来,交由介绍人宣读。契约读完后,学徒的家长、介绍人都在契约上画一“十”字做押,写上日期,交给师傅保存,以为凭证,俗称“写纸” 。待学徒出师时,再退还给家长。学徒契约内容如下:今自愿将儿名,年岁,拜在师傅名下为徒,学习手艺。学徒期定为 3 年( 或 4 年),期满出师。出师后帮师 1 年(或 2 年) ,以后任凭自干或帮人,师傅不得拦阻。师徒关系相得,愿留本店( 作坊)者,自应一体对待。学徒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