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741500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1 低下的生活水平。2 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 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 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5 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 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1)含义: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其中有三个核心观念: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发展的含义中还应包括自由的概念。此观点认为发展是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过

2、程,其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2)关系: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 GNP、GDP 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

3、,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2、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概述各个阶段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了解)答: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从时间上看是 4050 年代,上限是 1943 年,下限至1960 年。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发展经济学

4、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二)6070 年代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2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1)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新古典主义的复兴首先表现为对经济计划化和市场作用的重新评价上。经济学家对计划化的批评增加,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再度受到重视。其次,新古典主义的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2)激进主义的兴起。激进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发达国家位于中

5、心,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外围处于中心的支配控制之下,外围的经济也受制于中心国家。以中心-外围论为基点,激进经济学家提出了依附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状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三)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阶段。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是 70 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1.经济增长:传统的表述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在这种传统的定义下,经济增长被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6、。但广泛意义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在增量结果的长期持续过程,它包含着结构变迁。2.自然增长率: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个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自然增长率”这个概念。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3.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

7、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1.什么是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被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但广泛意义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在增量结果的长期持续过程,它包含着结构变迁。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1)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直接因素。资源使用效率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进行衡

8、量。 3(2)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技术直接影响着资源使用效率,制度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秩序。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2.概述主要增长模型及其所揭示的基本理论观点。(论述)(一)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说明的是稳态的经济增长所应具备的条件。假设: (1)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3)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4)不考虑技术进步。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是 svGw。他认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

9、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等。根据哈罗德的理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偏差则经济体系不但不能自我纠正还会持续产生更大的偏离的结论,这就是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不稳定原理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很难在稳定的速度上发展,而是会出现剧烈波动的状态。(二)索洛模型:索洛模型是以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即使资本产出比是可变的,整个经济也可以持续稳定的增长。假设: (1)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3)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5)完全竞争,工资率和利润率分别等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1、总量生产函数

10、: Y=F (K, L)。由于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y =f(k)2、资本积累。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化: k=s f(k)-k 。当资本存量不发生变化,即 k=0 时,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我们用 k*来表示。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一旦资本存量达到稳态水平,投资等于折旧,资本存量水平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储蓄率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可见,资本积累本身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在选择稳态时,政策的制定者的目标是使社会各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3、人口增长。

11、引进人口增长这一因素以后,工人人数的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在有人口增长的稳态中,由于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发生变化,总资本量和总产量也按人口增长率 n 的速度增长。人口增加的同时还影响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44、技术进步。纳入技术进步因素以后,生产函数变为 Y=F (K, AL)。此时,索洛模型的方程为knksf)()。引入技术进步时,一旦进入稳态以后,人均产出量以 的速度增长,总产量以 n+ 的速度增长。人均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劳动放大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是外生的。由此可以得出推论: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这种趋同在发达国家的增长经验中已有所表现

12、,它是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 (三)AK 模型: AKY是一个不存在要素报酬递减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除去新的生产函数,该模型沿袭了一切索洛模型的其他假设。AK 模型的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nsksfk。由于 s、 A、 n、 独立于 k,所以只要 sAsf(k)/k,该模型中所有的人均变量均以相同的速度 )(*k增长。此时,任意人均资本存量都是 AK 模型的稳态。结论:(1)AK 模型可以在没有技术进步,外生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的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2)AK 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等,较高的储蓄率、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

13、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3)AK 模型认为不存在不同经济趋向一致的趋势。3.你怎样理解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答: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成熟、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在罗斯托的六个阶段中,与当前发展中国家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前面三个。起飞是罗斯托模式的中心概念,是社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变。在这一阶段,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规模达到一个关键水平,从而引起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经济和该经济所属的社会的大规模和累进式的结构性转变。起飞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实现,(1)生产性投资大幅度提高;(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14、,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使增长具有持续性。罗斯托认为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一国经济就可以实现“起飞”。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了资本和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除此以外,它还特别强调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把制度作为决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论述)5答: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即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

15、长给我国带来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以很高的物耗率为特征,长此下去,在中国并不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必定难以持续。 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以经济的水平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而更趋严重。由此而形成的结构性瓶颈,一直是中国经济正常发展的突出障碍。 粗放型经济增长重视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品牌和款式,往往导致大量的产品滞销,并带来资金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在粗放型增长中,投资规模的急

16、剧膨胀不断增加信贷规模与货币投放的压力,从而加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压力。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问题会更多更大,转变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如果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今后国际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增长方式,一个国家将难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贫困性循环: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

17、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

18、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 年,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6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答:资金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资本存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

19、分工会得到扩大。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二战以后,西方的学者继承了重视经济增长中资本作用的这个传统,产生了许多资本形成理论,如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些资本形成理论对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形成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1)“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大推进”理论提出置疑,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资本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而且大规模投资本身的“规模”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量。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增长与投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赫西曼提出了著名的关联效

20、应,认为由于产业的关联,一个产业的增长会带动预期有关联的产业的成长。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发展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莱宾斯坦列举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

21、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第三,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第四,初期的投资努力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3)罗斯托的“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以上理论都强调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及摆脱贫困是有启发意义的。经济发展史也证明,在经济极度落后,科技不发达,人力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如果

22、把资本形成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有片面和绝对的理论倾向。 第六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7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理论是最早由汤普逊提出的,它试图解释 19 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 根据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依此,我们判断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基本规律。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马尔萨斯关于人口问题的理论被现代经济学家命名为“人口陷阱理论”,用以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人停滞不前的原因。按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

23、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人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他们认为,只有当投资规模足够大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人均收人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在没有达到这一点之前,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所谓“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模投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何作用?答:人口变化会影响到经济发展。(1)人口对经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口增长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24、同时,人口增长产生了总需求增加的可能性,会激励厂商扩大生产规模。(2)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人口过快增长会降低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人口增加虽然会扩大消费品的需求,但是它也会使生产成本上升,而且家庭人口的增加会使增加家庭支出,降低储蓄率,不利于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且收入水平的下降又会降低生活水平。人口迅速增加会使就业问题恶化。如果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失业人数的增加是必然的。过多的人口会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环境保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自然资源和能源将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过渡的开发会破坏生态平衡。 2、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哪些途径?答:按照舒尔茨的

25、观点,形成人力资本的途径主要有 5 个:(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一般说来包括所有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人体体力、精力、耐久力和活力的支出;(2)在职培训,包括由企业组织的传统的学徒式教育;(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如果迁移能减少人力资本的损失,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益,无疑这也是人力资本的形成的一条途径。 3、刘易斯、哈里斯、托达罗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有何启发作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其中最著名的。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分析了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

26、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的特殊现象。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则不存在,这是二元结构经济里的一种特有的失业现象。如果劳动力的8流动不受限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必然大量涌向工业部门,经济发展就表现为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全部吸收完,二元结构消失。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已经出现大量失业的情况下依然源源不断地移民城市,刘易斯的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缺乏说服力。 哈里斯和托达罗在修正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他们认为,刘易斯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

27、为依据的,在这些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一过程。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恰恰在城市失业已经出现的条件下发生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倾向。对此,哈里斯和托达罗的解释是,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但是农村劳动力还是可以做出是否向城市流动的合理决策。准备向城市移民的人们实际上考虑二个因素:一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水平,二是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小。这二者的乘积即城市的预期工资。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城市流入。哈托模型强调的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刘易斯模型侧重于从城乡现实的收入差异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后者缺少的是对预

28、期的分析。第七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1.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基本原则?(可能为选择) (1)公平性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2.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论述)答: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令世人震惊。但是,发展中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发展和环境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可以说,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些问题在中国都有所表现。(1)人口问题。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均消费水平的硬约束。除了数量以外,人口结构不合理和人口素质低下,也是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目前,人口问题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经

29、成为我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2)资源问题。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按 13 亿人口平均计算,我们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了资源相对短缺,我国自然资源和人口的地区分布还很不平衡另外,中国南方水多煤少,北方水少煤多,因此,南水北调、北煤南运、以至西电东送都是必然选择。我国不仅资源相对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存在着资源开采和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资源的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并存。9(3)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当前环境问题已经不是能否造福子孙后代的问题,而已经是当代人是否能安然度过的现实问题。因此

30、,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第八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希克斯中性:希克斯的中性型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动比率 K/L 一定时,使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或者说技术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的边际产量对劳动的边际产量之间的比率。哈罗德中性:哈罗德所谓的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发生技术进步后,使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增大的资本劳动比率 KL,其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 K/Y 也保持不变。换言之,新旧两种生产函数中利润率相等的点,各与之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 KY 也相同,这种技术进步是中性型的。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

31、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论述)答:(1)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无限供给经济。 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 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经济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

32、大经济板块。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裂变为城市工业(国有工业)、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三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2)按照刘易斯等人的设想,从二元经济向一元化的工业社会的过渡主要依赖于现代部门的扩张。确立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是克服城乡矛盾、走出二元经济的基本对策。具体地说,这一对策包括三个要素: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中国走出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通过城市化和现代化来实现。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城市化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城乡互助、促进农村工业化和

33、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搞好城乡工业分工与协作;城乡合作,缓解“民工期”。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中国走出二元,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前提。第十章 农村发展10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答:根据库兹涅茨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贡献:(1)产品贡献;(2)市场贡献;(3)要素贡献;(4)外汇贡献。第十一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配第-克拉克定理:17 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指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

34、业多得多。”克拉克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配第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阐释,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这就是所谓“配第克拉克定理”。城市化: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即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全国总人口数1.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答:(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

35、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所谓工业化是指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过程,工业化是指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2.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答:

36、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城市失业不断上升,但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有增无减,为此,托达罗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他假定:(1)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但不是无限的 ;(2)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3)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说,劳动者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按照这一模型,迁移速度超过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

37、度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要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仅仅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就11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托达罗建议,政府应当把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只有这样,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才会减弱,从而减轻城市就业压力。第十二章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发展极”理论:“发展极”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来的。佩鲁认为,从空间上看,增长在不同地区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

38、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这些中心的功能是多样化的。通过这些中心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这些中心地区就是所谓“发展极”。英美经济学界通常把“发展极”称为“增长点”。回波效应: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回波效应”使落后地区由于失去人才而进一步放慢发展的步伐。经济迅速增长地区,由于需求扩张较快,不断拉动投资增长,投资扩大又反过来增加收入和需求,导致另一轮投

39、资扩张,如此循环积累将使贸易也成为把落后地区的储蓄转移到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的工具。区域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迅速扩张地区而不利于落后地区,竞争的结果会严重影响落后地区的企业经营,甚至引起倒闭。倒“U”理论:倒“U”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来的。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1.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我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有何借鉴意义?(论述)答: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普遍存在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人均收入低这一现象,而且还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

40、衡问题,发展经济学家们还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通过不平衡增长最后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主张。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工业化过程中逐渐突显出来的。传统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自给自足,区际联系较弱,地方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在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和边缘区开始分化。核心区或发展极处于支配地位,依靠边缘区提供劳动、资本、原料、市场而发展,区域差距随着发展而不断扩大。按上述区域发展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间的相互依存日趋加强;扩散作用加快了落后地区的开12发,并形成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随着发达地区向外辐射作用的增

41、强而加快,其趋势是走向全国经济的一体化。但是区域间的差异并不会因此而消失。要解决区域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发展中国家要从长期着眼,制定综合性的区域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既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又体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在保证经济有效高速增长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平等程度。 第十三章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两缺口模型:两缺口模型是由钱纳里等人提出的用以说明外援对一国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中心论点是,外部融资(贷款和赠与)在补充国内资源以解除储蓄和外汇短缺困境方面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理论认为,

4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缺口,或是缺乏用以投资的国内储蓄(储蓄缺口) ,或是缺少用于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外汇(外汇缺口)。两缺口分析的政策含义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为此要坚定地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一方面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增加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利用外部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目标。进口替代战略: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进口替代生产主要集中于食品加工、饮料、服装、鞋类、纺织工业等消费品工业。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保护性关税和进口配额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实行保护。出口替代战略:“

43、出口替代”一词最早是由拉尼斯提出来的,意指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故又称为出口导向战略。第十四章 增长与分配战略先增长后分配:先分配后增长战略是把平等分配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其主要理论依据是:首先,收入分配平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其次,储蓄水平的提高是全体人民收人水平提高的结果。最后,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增长,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五章 制度与经济发展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的概念有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个国家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无论这种制度是好是坏,就会沿着这一制度走下去,产生

44、对该制度的路径依赖。在存在路径依赖性的情况下,最有效率的制度并不总是能够胜出,偶然因素可能对一个过程的早期阶段造成干扰,能够改变其进程和结局。13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科斯提出的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科斯定理规定:如果交易成本为 0,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使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但由于现实中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科斯又提出了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中,交易成本大小,经济效益高低直接取决于产权界定的合理程度,初始权利再配置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概述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答:制度为人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秩序,制度与技术一起决定了从事

45、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盈亏。制度将人类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从分工和交易的角度,经济发展过程可以抽象地概括如下: 作为起点的是村落内部的交换,这时分工十分简单,大多数家庭都是自给自足的。 当市场扩展到地区性贸易时,在较大的区域内出现了多边贸易,交易伙伴的数目也大大增加了从事贸易和商业的劳动力逐渐增加。 长距离贸易的演变和发展经常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明显变化,一些贸易中心的建立和扩大。这个时候某些规模经济的特征已经开始出现:地理性分工成为引入瞩目的现象,职业性分工也开始出现。 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更专业化的生产者出现。规模经济、等级组织、全

46、日制工人已经成为常态,社会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 在最后阶段,专业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劳动力的分布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社会已成为城市社会。国际专业化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建立制度和组织跨国界地保护产权,使资本等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有效地流动。第十六章 市场与政府市场失效: 市场失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效是指市场运行的结果未能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造成效率损失的状况。狭义的市场失效主要由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和信息不对称这四种因素造成的。广义的市场失效除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市场在解决收入分配等社会问题时的无能为力。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并不承认平等这一伦理标准造成的。1.为什么会出现“

47、政府失效”?答:政府失效的原因:(1)政府不是万能的,在许多事情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事办不了,一些事办不好,有时甚至会好心办坏事。(2)与政府的行为目标有关。我们有一个未说的假定: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它的行为目标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现实中的政府显然不是这样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由某些具体的党派、政客和官僚集团组成的。像社会上其14他个人一样。这些人也是经济人,追求的是他们自身特殊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公共机构的行为目标与组成这一公共机构的个人的行为目标经常是互相冲突的。政府的成功和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这种冲突。选择题部分(21 题)1.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是(D)。A. 生活水平低

48、下 B. 高失业率和低度就业C. 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严重依赖 D. 市场经济不发达2.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托达罗所提出的发展的核心观念(A)。A. 经济持续增长 B. 提高人类尊严 C. 扩大选择自由 D. 满足基本需要3.衡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是(C)A. 世界发展指标 B. 生活质量指数指标 C. GDP 指标 D.人口增长速度4.当代发展理论可以分为那两大类(B)。A. 激进主义和结构主义 B. 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C. 激进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D. 激进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5.哪个论点不是发展经济学在形成时期的基本论点(C)。A. 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B. 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49、和必要性 C. 强调市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D.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6.创新理论是由(D)提出来。A. 斯密 B. 李嘉图 C. 马克思 D. 熊彼特 7. Y/Y=S/K,其说明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Y/Y)与其储蓄率 S 成正比,与其资本-产出比 V 成反比。这就是经济增长理论中著名的( B )的简单形式。A. 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 B. 哈罗德-多马模型 C. 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D. 新殖民主义依附模型8.新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是(A)。A. 内生变量 B. 外生变量 C. 常数 D. 亚变量9.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D)。A. 结构变迁 B. 制度 C. 技术 D. 资本的使用效率10.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D)A.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能因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而终止B.城镇工业和城市也存在剩余劳动力C.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很难接近于 015D.该模型未能对农业落后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