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探照灯效应实验心理实验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请一名学生穿上一件 T 恤,胸前印着过气歌星的头像,坐在另 5 名新来的学生中间。然后,研究人员问这位穿 T 恤的学生,觉得多少人注意到他身上这件令人难堪的 T 恤?同时询问另外 6 名学生,是否注意到那名学生穿着什么样的 T 恤?结果显示,穿着 T 恤的学生自己认为,有 50%的人注意到了他的 T 恤。而对另外 5 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10%-20%的人看清了他的 T 恤。心理规律这个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心理学上的“探照灯效应” ,即人们容易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高估他人对自
2、己的关注度,有人甚至认为,别人注意到了他今天的发型不好看,他说话有些不适当等,从而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和不自然。实际上,别人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样,注意到他们的表现和变化。生活启示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下面的想法:“我在公共场合很不自然,行为举止很紧张,好像没有什么动作是自己自然做出的。因为我总担心有人在看自己,怕自己出丑。特别是在异性在场的情况下,更担心自己会给对方留下差劲的印象。”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受到了“探照灯效应”的影响。高估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度,会使我们感到紧张、难以放松,还导致我们为了确保“一丝不苟”躲在化妆间迟迟不肯出来。那么我们为什么容易夸大自己被注意到的程度呢?探照灯效应与我
3、们害怕被群体拒绝的恐惧感有关。但是,那盏“社会探照灯”照到我们的概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没人会整天关注你,纠缠你的一点点瑕疵。那么别人每天都在做什么呢?如心理学家所说,他们跟你一样,也在担心自己,他们没有多少多余的心思来挑你的毛病。而且即使我们真的犯了一些尴尬的小错误,别人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我们做出严厉的评价。因为他们自己也曾有类似的经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常常可以理解你的尴尬感受,宽容你的小过失。可见,我们不需要对自己的外表和表现提心吊胆,过于担忧。手边有刀,就更容易杀人武器效应实验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扣动扳机,扳机也带动了手指。人们将武器增强
4、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为什么非要等到最后一天才交作业最后通牒实验心理实验曾有教育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第一次不规定时间,全班学生用了 8 分钟才完成。第二次规定 5 分钟必须读完,结果全班同学用不到 5 分钟就都读完了。心理规律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努力完成。这种习惯反映了人类拖拉的倾向,即在从事一些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况下,例如不允许继续准备或已到了规定的时间,基本上也能完成。这叫做“最后通牒效应” 。生活启示优秀的工作者做事从不拖延。他们不会把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
5、现在该打的电话拖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想要避免拖延的习惯,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改变自己:(1)要学会直面不愉快的工作。 “视而不见”的态度不但不会使糟糕事消失,反而会让问题变得复杂。(2)把大工作分成许多小工作。你会发现一切都在你掌控之中,这会增强你的信心。(3)列出完成某事的好处。(4)奖励自己“放长线钓大鱼”的耐心延迟满足实验心理实验在美国德克斯斯州的一个城镇小学的校园里,一个班的 8 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空房子里。随后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粒包装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就会得到两例
6、同样的糖果。 ”说完,他和老师就离开了。结果,一些孩子吃掉了自己的糖果。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克制自己,等到 40分钟后那个陌生人回来,得到了奖励。后来,那个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 20 年,发现:那些能够克制自己吃糖果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比那些吃掉自糖果的学生平均高出 20 分;参加工作以后,他们很少在困难面前低头,常常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心理规律那些孩子克制自己吃糖果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延迟满足” 。所谓“延迟满足” ,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自己的自制能力。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讲就是“忍耐” ,即为了追求更大的
7、目标,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生活启示在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的欲望并不能马上实现,而是为了实现它,我们必须长久地付出和忍耐。能否耐心地等待很久以后的结果,决定了我们能否取得巨大的成就。要追求长远的快乐,而忍受一定的不适和痛苦,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它违反了人的天性。但是,巨大的真正的成功往往属于那些眼光长远、不懈努力、善于忍耐的人。“延迟满足”这种“忍耐” ,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从而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为什么有人会“破罐子破摔”习得性无助实验心理实验1975 年,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用狗做实验,生动地演示了“无助感”形成的过程。赛里格曼把狗分成“实验组”和
8、”对照组” 。他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里狗是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他给狗施加电压,结果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仍然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就逐渐降低了。随后,他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一边有电击,另一半没有电击。当把前面的狗放进笼子里时,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后,就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连试都不试一下。当实验者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
9、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一边。心理规律心理学家把这种多次遭遇失败之后,表现出来的怀疑、否定、沮丧的态度和遇到的挫折就退缩、放弃的现象,称为“习得无助” ,也就是“学习”来的“无能为力” 。习得无助是指人在最初的某个环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在以后的情景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受中摆脱出来,还将无助感觉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因为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生活启示深刻的、常重复的失败经历,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不但使我们再次遇上类似事情时心理上产生障碍,就算在别的事情上,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比方说,一个人经过了多次的生意失败,当他有
10、机会去得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可能会对自己说、:“哎,我一生中都与幸运无缘,这份工作也早晚会失去把!”这个人之所以失去了信心,就是因为过去的失败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了“习得性无助” 。为了战胜习得性无助,我们必须学会遗忘对过去失败的遗忘。战胜习得性无助的另一个方法,是经常回想自己成功的经验。无论你做什么学骑自行车、在公共场合发言或者做外壳手术都有这样的规律。你过去失败过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的尝试,你应该记住它、留住它、强化它。北方的郭德纲与南方的周立波刻板印象实验心理实验加拿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在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听录音带的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录音带播放的是 10 个人朗诵同一
11、篇文章是声音,其中 5 人用的是英语,另外5 人用的是法语。但实际上朗读者只有 5 个人,每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而参加实验的学生不知情。实验的结果是:当一个人用英语朗诵时,人们说他个子高、有风度、聪明、可靠;而当他用法语朗读时,人们的评价就没那么高了。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因为在加拿大,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通常好一些,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和看法也就比对法裔加拿大人好些。心理规律生活中,一个人看的另一个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性,对他进行归类,并根据已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的依据。这种形成的印象叫做“刻板印象” 。生活启示刻板印象普遍存在着我们中
12、间,它使我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是思维定式的一种表现,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刻板印象可能使人只看到人的共性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和差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逆反心理实验心理实验心理学家费尼贝壳和辛德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某大学的男洗手间里挂上禁止涂鸦的牌子,其中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保安部长” ,并加上严厉的口头警告:“严禁胡乱涂写” ;另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区委员” ,以相对柔和的语气声明:“请不要胡乱涂写” 。结果发现, “严禁胡乱涂写!大学警察保卫部长”的洗手间被涂抹的情况更加严重。心理规律所谓逆反效应,是指人们彼此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
13、和言行。生活启示人们的逆反心理往往来自对自我价值的保护。人的自我价值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任何人都不能接受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自然会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而且压迫越大,反抗就越大。我们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的爱情大纲因为被反对,才会更加强烈和牢固。现实中,父母干涉子女婚姻不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更深。因此,我们一般不要对其他人直接发命令。即使你有权力去命令别人,如果可能,也要尽量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这样不给人以高压的感觉,让人感觉到更加平等,也就更愿意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比如,你帮
14、我一下好吗?没有人喜欢被强制。支配别人做事情,要尽量避免生硬的方式。“您穿上试试,不买也没关系”登门槛效应实验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如果对比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可能不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如果先提出一个小要求被接受了,然后再提出大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之所以会发存在登门槛效应,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以及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而且,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了别人第一个小要求之后,再面对第二个要求时,就难以拒绝了。不能贸然对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应该从小要求开始,逐渐提升。煽情,还是不煽情情感与理性宣传实验说服别人的时候,先进行煽情,然后再说理,效果最好。宁让人惊喜,不让人失望欲扬先抑实验给别人的印象宁可从差到好,也不要从好到差。要想让比人对结果满意,就先降低他的期望值人管人不如制度管人团队公约实验对于希望大家做的事情,最好是规定为制度或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