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呼唤新农村建设中的场所精神.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730833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唤新农村建设中的场所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呼唤新农村建设中的场所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呼唤新农村建设中的场所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呼唤新农村建设中的场所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呼唤新农村建设中的场所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呼唤新农村建设中的场所精神现阶段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村落精神的丧失。传统农村是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注重村落选址的风水和村民的地域归属感,村民间的联系和交往程度很强,宗祠、辈分和礼法下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凝聚体。但是受城市化的影响,传统村落精神也逐渐丧失,人口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血缘纽带下建立的村落结构。农村建设得不像农村。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应该由政府、规划师、开发商和村民四方协商、共同参与。但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忽视了村民的公共参与,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样板房”的建设,农村被开发为郊区居住小区,导致村落特色坦荡无存。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农村因

2、此失去了其赖以持续生长的社会文化土壤。村民们不禁产生疑问: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的新农村建设吗?场所精神的引入及切入点保持原有村落的特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新农村建设不能忽视对村落精神的继承和村落特色的保持。因此,对与农村建设中各种要素共时性存在的理性分析成为了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引入场所精神,旨在基于现状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促进村落公共活动的发生,形成良好的村落氛围,维持同宗同源的血水深情,和谐互助的友邻关系,人与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突、患难相恤” 。2.1 场所理论场所的概念来自于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他认为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

3、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人们在与建筑环境产生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每一个场所由两部分组成,既场所的性格和场所的空间。一个是场所就是一个有性格的空间。空间构成场所现象的三维组织,而性格则是所有现象所构成的氛围或真实空间。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一词源自于拉丁文,表达了场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和特性,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场所精神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其实,理解场所并不难。 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都市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是芳树园囿之间,杯盘酬劝,抵暮而归”

4、,这呈现的是的较早的人们交往的场景。在西方社会,从庄严肃穆的神庙到奢华无度的古罗马剧场、竞技场,从让人生畏、象征君主专制的圣保罗广场到服务大众的、灵活亲切的中世纪圣马克广场,无不是场所的典范。2.2 理论的切入点从场所的使用角度看,可以有三个切入点。2.2.1 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互动的本质,场所作为是一种媒介和手段,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特定的场地,因此也可以说,场所是各种行为和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要增加场所与社会精神的塑造和伸张的关联度,就需要研究什么样的地方更容易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会使人们聚集在一起。关于行为和场所,我们可以回顾一些经典著作。在交往和空间中,杨盖尔对人

5、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进而剖析了城市、小区如何规划空间、小品、人的活动距离与路线。美国作家雅各布斯也是研究社会与空间的代表人物,她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推崇场所功能的混合、城市多样性带来的魅力。林奇在城市意象中从视觉心里和场所的关系中指出场所需具有的特异性, “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在某方面具有唯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由此可见,从使用者的角度入手,场所要具有吸引力,首先公众到达该场所所要方便,可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即可达性要好;当使用者到达以后,呈现在他面前的场所功能聚合度要高,而且场所中空间形态,环境设施与使用者的行为要耦合,如人总是愿意

6、待在有安全感的地方,同事又希望看到丰富的世界。 “设施及尺寸、色彩及相互关系与人们的行为需求越耦合,则更多的人利用该场所,则场所越吸引人” 。2.2.2 人与场所的相互交流场所是具有性感的,往往是地域发育、文化积淀、历史沿革的外在体现。在人与场所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场所可以给人一种“气息”和“氛围” ,给人以“集体记忆” 。对规划师而言,在环境中设置某种可以称之为“情感发生器”的设施不失为一条加强人与场所相互交流的途径,如一个小品、一个报摊、一块匾额题字、一堵保留下来的砖墙或是经过设计的“传统”的立面,任何能够唤起过往者、驻留者心理感觉的信息片段,都可以起到“情感发生器”的作用舒尔茨在他的场所理

7、论中的要求“回归事物本生” ,要求建筑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要求运用天然材料, “就地取材” 。例如,以高寒气候特征为主的地区主要采用蓄热量高的材料,如泥土、土坯、石块等;在湿热地区的傣家居主要采用竹子作建材;还有西藏的石屋碉楼、东北的井干式木屋、大西北的窑洞等。富有地域特色材料可作为地域建筑人化的肌理要素,唤起人的“记忆” 。要实现人与场所的相互交流,需要规划师仔细地调查,有时候甚至需要亲身体现当地的生活,对地方的民俗风土、历史人文、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心理乃至潜意识作更深入的研究。2.2.3 场所与场所的相互交流“场所是有性格的空间” ,这个有性格的空间不是孤立的,而通过

8、某种途径与其他的场所相联系。 “文脉”便是途径之一,场所之间通过“文脉”的联系便能形成丰富多样的场所群。水体现了一种文脉。自古以来,水和水边地区就是众多场所的发源地。平台、桥、井等诸多元素依水而建,水成为了它们相互交流和连通的纽带。街道也体现了一种文脉,联系着各种室外小场地、公共活动空间。与水、街道一样,建筑肌理的延续也是形成场所间相互交流不可缺少的组合部分。可以说,场所与场所的相互交流在与联系和贯通,在于各种文脉下的“记忆”延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浦前村地处江苏省常州地区,属于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交通便利,规划总用地面积为 11.04hm2,共有 998 户,总人口为 3050 人。目前

9、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游,人均收入为 5800 元,其中从业结构以务工为主,约占 60%。从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看,浦前村在江苏省有较好的代表性。用场所的理论研究新农村规划应着眼于场所在村落脉络中的意义及场所的重组。场所理论的设计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场所元素的提取继承策略发展策略。其中,第一阶段是调查和分析的过程,研究村落多样空间元素;第二阶段是场所再续的过程,研究场所元素的“继续性”和“再现性” ,并在此过程中呈现特定的传统文化和人们脑海中存在的形象;第三个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对场所元素的原型进行拓展,形成结合时代的新场所和新形象。3.1 场所元素的调查、提取浦前村在

10、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场所。项目组一开始就采取前期民意调查,这些想法将是未来场所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一步要做的是调查取样,通过走访现场,记录和标出一些显而易见的正在使用的场所;然后对村民进行抽样访谈,并且记录在案。由此,规划对场所元素进行了提取。河道、平台、井边。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自古江南村落依水而建,水成为了村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浦前村,村民日常的洗衣、取水、洗菜多和水密不可分,在沿河、水塘建有大小不等的平台,或由木板搭建,或由水泥石板构筑。时至傍晚,不断有人来取水洗物,妇女们谈天说地,交流着各种信息。这里是重要的生活场所。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和市政设施的建设,这些场所

11、也许会失去一部分的功能,但是作为河道景观和传统记忆的联系点,还是值得去关注的。桥头、小店。浦前村的布局由东至西依次展开,东和西的交通联系历来由一座石板桥承担,桥的功能和作用在村里不可忽视。在桥头建有一家小店铺,经营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时而有光着脚丫子的小孩拿着大人给的钱来买东西,时而又有村民们聚坐在小板凳前谈天说地。小店和桥头成为了村落中心,是日常村民聚集的地方,但是这里却缺少相应的环境设施,如缺少小桌椅等,在规划中应该给予特别考虑。村口。村口处的水泥路向外伸展连接到镇里的公路,村口成为村民们外出赶集、驻足交谈的小型集散场所,村口也是外乡人进入村庄的第一站。作为具有“门厅”功能的场所,村口的现有

12、空间明显不足,在这调查中引起了项目组的关注。古树。古树下常常有三三两两的孩童在玩耍。或许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那些老树就成了他们童年生活的记忆和见证。虽然随着事件的推移,新事物也随之出现,但只要这些场所保留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心理认同和价值归属就不会有太大变化,原有村落的“记忆”也就被保留下来了。3.2 继承策略的制定继承策略的制定旨在从“人与人” 、 “人与场所” 、 “场所与场所”三方面入手,建立村落场所的整体“记忆” ,加强保护原有村落精神,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3.2.1“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原则为了保持原有场所精神,规划针对现有场所的一些问题和缺陷,从以下几方面对场所进行完善:增加场所的可

13、达性。村口、桥头和小店在村落的主要交通线上,交通便利。但是由于以往建设资金的缺乏,到达河道平台、古树等小场所还是泥土路,人们来往不方便,因此道路整治都在原有道路的基本上加以拓宽,这样既节约建设成本,又可保留通过这些场所的原有路径。场所功能的聚合。一般而言,一定场所中功能聚合度越高,越有利于吸引人群利用该场所。浦前村的村落中心在桥头、小店,该区域靠近村中清幽的水塘,紧接村庄的主要道路,是主要的公共生活空间。因此,规划应对该中心的原有功能进行强化。对于拥有 998 户人家浦前村来说,仅一家店铺是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生活需要的。 、 ,因此亟需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而新的公共设施的聚集又可以增加原有场所

14、的活力。为此,规划布置了幼儿园、文化活动室、健身场地及文化宣传栏等。在桥头,规划还设置了滨水休憩场地,让驻足交谈的村民有更多的空间和场地,同时结合小商店设置社区茶馆,使人们可坐着聊长叙短,闲看来往路人。而河道洗衣平台的设计则加入了现代建筑符号,还设置了一些小石椅、小铺地,以丰富空间。通过这些手段,规划力求把这些传统场所保留起来,以免它们在新的建设中被忽视、遗忘甚至被破坏。3.2.2“人与场所的相互交流”原则特定的场所犹如“情感发生器” ,对于身处其中的人而言,可以唤醒某种认同感。场所的布置和规划不是纯粹的个人表达,而是要为那些生活在该环境中的群体营造场所。 “观察的时候要带着对人们及人们对环境

15、所做出的情感反应理解才行” 。运用“人与场所的相互交流”的原则,旨在根据当地人的文化和经历,设立小品、牌坊等,使人与环境产生互动和共鸣。浦前村规划保留了儿童们聚集玩耍的沙坑,在周围布置少量桌椅,供前来看护孩子的大人们聊天休息。或许有一天,儿童们长大了,沙坑成为了他们对孩提时代留恋的“情感发生器” 。在连贯东西交通的石桥旁,规划布置了一块写有石桥历史及桥相关的故事的匾额。3.2.3“场所与场所的相互交流”原则村落中场所的类型是多样的,它们看似无序,其实却是个有机的整体。场所之所以被认为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是因为它存在与整个大背景和环境中。如果新的村落住宅建设无论在空间、秩序还是在比例、功能上都与

16、原有村落结构完全不同,都是运用城市小区建设的模式,那么人们还有对环境的心里认同感和归属感吗?答案是否定的,且原有村落的场所联系也会被割断和破坏。可见,原有肌理的继承和延续也是一种“记忆”的表现,场所与场所自身的相互交流是通过各种肌理(水脉、街道、建筑肌理)的继承和延续来表现的。浦前村具有传统江南民居的布局特点:村落整体布局规整,建筑群紧密相连,巷道纵向排列,村中有一个清幽的水塘,建筑前路后水,形成了特有的生态格局。紧密联系的建筑群体现了聚集、共同生活及相互照应的邻里关系,同时紧凑的布局也节约了用地。规划根据村落原来的布局形式,突出东西向建筑脉络,延续传统村落的肌理,再现江南“枕河人家”的景象;

17、根据生态人文理念,在传统村落原有格局的基础上“见缝插针”地布置新住宅;注重水系的贯通和网络化,旨在通过水来联系各种场所,营造丰富多彩的水边活动空间;在原有道路基础上,适当加宽以符合日常交通,适当加密以提高场所的可达性,从而增加场所与场所间的“对话” ,增强公共空间的联系。3.3“发展”策略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既要体现传统村落的精神回归,有要体现“新”的农村寓意。因此对于场所所感的营造,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展望未来。由此在规划中提出了“发展”的策略。随着时代的变化,外来信息对村落的影响不可也不能被忽视,已有的场所是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在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应该建立一些新的

18、场所呢?为此,规划提出了“发展”策略。在“发展”策略中,新农村的“新”不仅在于建筑物质形态的“新” ,更在于精神层面场所的“新” 。如可设置类似城市中的公共信息亭,这个信息亭具有上网、传送邮政、报刊销售、影视等功能,是一种全新的基于网络信息时代上立足新农村的基地。村民通过这个信息基地,可以和外面精彩的世界随便沟通,不如有家人在外面务工的村民,可以在那里接收亲人的信件,可以打电话和亲人沟通,又如青年村民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培训。逐渐地,这个基地成为了一个新的场所,一个通过村委会协作、完全自治的场所。这个场所不同于传统农村场所,传统农村场所是基于现实的、限于村民内部交流的,而这个新场所是基于虚拟的、可与外部交流对。结语新农村“新”在“新”场所,场所是有个性的,是村落发育、文化沉淀、历史沿革的外在体现。在当今城市普遍“千城一面” 、缺乏特色的情况 ia,希望新农村建设不是居民小区的翻版,而是一种村落精神的回归,是一种和谐的思考,是一种有场所力量的“新”乡村社会。新农村的“新”不仅在于建筑,而在于“新”场所和场所精神。在历史轴线上,村落的场所是一个点,有其产生的必然,而今,是否可以借助新农村的建设让其发扬光大呢?这或许留给我们的是更深的思考和更谨慎的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