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念萧珊“任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神话,在巴金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萧珊是巴金生命中唯一的爱侣,为了事业,他们谈了8 年恋爱,巴金 40 岁时,他们才到贵阳旅行结婚,生下了一儿一女。在长达 28 年的共同生活里,巴金与萧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就是巴金为悼念亡妻所写的一篇散文怀念萧珊 。一、 作者简介巴金:(1904 年 11 月 25 日2005 年 10 月 17 日) ,原名李尧棠,字芾(fei)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 20 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
2、坛的巨匠。芾(fei)甘,取自诗经中召南 甘棠首句“蔽芾(f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 。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说:灭亡 、 新生 、 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 、 雨 、 电)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 、 爱情的三部曲(雾 、 雨 、 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 、 激流
3、三部曲(家 、 春 、 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 、 探索集 、真话集 、 病中集 、 无题集)巴金在 1978 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 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 ,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二、 萧珊简介萧珊 (19171972) 女,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鄞县人。1936 年至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
4、结识进步人士。同年始认识巴金,在巴金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在伤兵医院发表于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毕业后考取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 年 5 月,在贵阳与巴金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上海文学 、 收获编辑,兼事文学翻译。病逝上海。1930 年,巴金小说家的出版,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瞩目,特别是爱情三部曲出版后,巴金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其中不乏年轻的女士,很含蓄地向他表示爱意。当时的巴金还没有将自己的婚事提到人生日程。只是出于作家对读者的感谢的心情,给读者写回信。在来信中有个署名“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的读者,给巴金留下深刻的印象。巴金觉得这个女孩很单纯、热情,和她保持
5、了大约半年的通信关系。有一次她来信说:“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见面谈呢?”信中提出与巴金见面的请求,约定了时间和地点,还附上了一张照片,背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阿雯” 。这个叫“阿雯”的女孩就是后来的萧珊。因为她在兄妹中排行第三,1941 年她在西南“联大”学习时,她们宿舍住着三个女孩,她年龄最小,两个师姐管她叫“小三” ,后来就取其谐音“萧珊”为笔名了。三、 作品背景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中,许多知识分子遭受到严重迫害,巴金同样也没逃脱这场灾难。他作为“牛鬼蛇神” 、 “反动权威”一次又一次地挨批斗,受侮辱,关“牛棚” ,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晚上常常做
6、恶梦。萧珊也因是巴金的妻子被“勒令”靠边劳动,并在大大小小批斗巴金的会上陪斗。尽管日子难熬,她却始终陪伴着巴金,给巴金以安慰和鼓励。渐渐地,在内心默默忍受着极度痛苦的萧珊,越来越憔悴,最终她病倒了。虽然进行了救治,她还是很快地去世。 “文革”结束后,巴金已是 70 多岁高龄的老人。此时,他已身心交瘁,爱妻的死,成为他心灵深处沉重的创伤。他心中另一处沉重的创伤,是民族的精神悲剧。对此,他苦苦思索着:为什么会发生“文革”?怎样才能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于是,他以与民族共忏悔的彻底求真精神,以耄耋(mo di)之年、病残之躯写下了五部散文集随想录 ,把自己的人生积淀、深刻思索,以及坦诚、智慧和品格
7、都熔铸于笔端。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四、 讲解分析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 由萧珊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引出对萧珊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萧珊去世后几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但由于那时还处在“文革”之中,写不出来。现在“文革”已过,自己“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两篇文章” ,想说的话可以说出来了。先回忆向萧珊遗体告别的情景,引出她遭受迫害致死的原因,然后具体展开对她“文革”中所受折磨的回忆。第二部分,继续回忆萧珊在“文革”中度过的艰难岁月。 “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 , “生命之火逐渐熄灭” ,着重回忆萧珊生病后的生活。第三部分,着重回忆萧珊病重直至去世一段时间的生
8、活。第四部分,照应开头,并围绕对萧珊的总评价展开回忆。从两人的相识一直写到她的最后。五、 文学特征1 .把萧珊的悲剧同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个人的悲剧反映民族的悲剧,揭示出深刻的主题。文章一开头就说,萧珊被火化后两三天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 ”这点明了萧珊去世的特殊岁月“文革”期间。那时,作者还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由,甚至说连自己的思想感情都不敢有了。巴金说:“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 ,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
9、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 , 我才明白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文中提到,作者当时“经常去龙华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 ,“去参加给别人戴上反革命帽子的大会” ,还提到“干校” 、 “四清”运动、 “工作组” 、 “造反派”等等带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悲剧发生的特殊时代、悲剧的典型意义,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2 .风格朴实,记真事,抒真情,写心声。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我几十年前同一位朋友辩论时就说过:长得好看的人用不着浓妆艳抹,而我的文章就像一个丑八怪,不打扮,看起来倒还顺眼些我认为打动人心的还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
10、公的命运我最恨那些盗名欺世、欺骗读者的谎言。 ”“我掏出自己的心,让自己看,也让别人看,我好像把心放在清水池里不断地冲洗。我努力不讲假话,我要理解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理解。 ”正因为这样,他的散文才越加显得可贵,越加有魅力。本文也是这样,记叙不事雕琢,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流露,议论也是有感而发,同时记叙、抒情、议论又是非常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 .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语言描写。如第一部分作者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时, “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 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两个人所说“日子难过”的含义,尽管并不完全相同,但二人内心的
11、痛苦却是一样的,说明了她分担了“我”的痛苦。而她紧接着加上的话,又说明了她“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 ,也说明了她对“我”的信任,她替我感到不平。又如她住院后不断地问“儿子怎么样” ,又经常问“棠棠怎么样”,说明了她对下乡插队落户而又患病的儿子的惦念和想见一眼的渴望。 肖像描写。作者描写了萧珊去世时“那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方百计的嘴唇” ,挨打时“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褪尽” ,她看到登有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目一文的报纸时,“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 , “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在我眼前” 。后来又写道, “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 , “眼睛里全是泪水” 。临终时, “她非常安静,但
12、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 ”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内心的痛苦,所受的折磨。她的肖像又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波澜,引发了进一步的描写,议论和抒情。文章通过对萧珊的多方面描写,表明了她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对于作者来说, “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六、 思想情感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更有对林彪、 “四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控诉。这些感情都很强烈,又相互紧密相关。那么,作品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文革”所造成的灾难,以警示后人永远不能让“文革”的悲剧在中国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