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是一个水球前言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时,当我们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部分面积是鲜艳的蓝色。从太空中看地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椭圆形的,极为秀丽的蔚蓝色球体。水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地球 70%以上的表面。同时水也以千变万化的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各种水体之间不断的发生着转化。而人们对水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三分陆七分海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大陆和海洋。而海洋比陆地大得多。根据科学家计算,地球的表面积为 5.1 亿平方千米,海洋占据了其中的 70.8%,即 3.61 亿平方千米,剩余的 1.49 亿平方千米为陆地,其面积仅为地球表面积的 29.2%。也就是说
2、,地球上的陆地还不足三分之一。所以,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而我们人类居住的广袤大陆实际上不过是点缀在一片汪洋中的几个“岛屿”而已。有人建议将地球改为“水球”不是没有道理。在饼图上表示出地球上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可以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来进一步说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图中给出了海洋和陆地面积随纬度分布的百分比。由图可以看出,除了北纬 45度70 度以及南纬 70 度的南极地区,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之外,在其余大多数纬度上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而在南纬 56 度65 度,几乎没有陆地,完全被海水所环绕。这种随纬度分布的不均性,正是地球上海、陆分布的一个特点。而另
3、一个特点就是海、陆分布的对称性。比如,南极是陆,北极是海;北半球高位地区是大陆集中的地方,而南半球的高纬度区却是三大洋连成一片。地球上海洋和陆地分布的这些特点,对于海水的运动有很大影响。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试一试加加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太空使者,被誉为“宇宙哥伦布” 。他的名字是人类航天时代的象征。1961 年 4 月 12 日,在前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加加林穿着 宇航服登上东方 1 号宇宙飞船,莫斯科时间 9 时 7 分, 飞船在运载火箭推动下,点火升空,进入 320 千米高的地球轨道飞行。加加林在座舱内从舷窗向外望,不禁欢呼“多么美啊!我看见了陆地、海洋和云彩,我看到的地球更像个水球!
4、” 。无处不在的水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是人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存在,地球水的总量约有 136000 万立方公里,即接近于 14 亿立方公里,如果全部铺在地球表面上,水层厚度可达到约3000 米,海洋中聚集着绝大部分水,占地球总水量的 97.2%,它覆盖着地球表面 70%以上,陆地上到处都分布着河流湖沼,这些地面水总量约为 23 万立方公里,其中淡水约一半,只占地球水总量的万分之一,地下土壤和岩层中含有多层地下水,总量估计有 840 万立方公里,在高山和冰冻地区还积存着巨量冰雪和冰川,占陆地水总量的四分之三,天空大气中总是流动着大量的水蒸气和云,在动植物机体中
5、也饱含水分,例如,大多数细胞原生质内含水分约80%,人的体重有 65%是水分,黄瓜的重量中水竟占约 95%,即使在矿物岩石结构中也包含了相当量的结晶水,由此可见,水在地球上几乎是无所不至,确实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常见物质,它在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人类认识水球的历程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古代的人们认识水球的贡献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 前 350 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 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 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 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6、。我国战国 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 呈现球形的看法。而“盖天说 ”是我 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这 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 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 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 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说 ”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实际上却很难自圆其说。二、 麦哲伦航海的伟大实践1519 年 9 月 20 日,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 5 艘帆船266 人组成的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麦哲伦率领船 队详细航行,度过大西洋到 达南美洲火地岛,历经千辛 万苦,穿过麦哲伦海
7、峡进入 太平洋。在途径菲律宾群岛后, 这支船队只剩下一艘船。这 艘船取道南非驶抵西班牙, 实现了从西方向西航行到达 东方的计划。于 1522 年 9 月 6 日返回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完成了历时 3 年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三、地球的实际形状(蓝色的星球)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 3 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 25 万希腊里(39600 公
8、里) ,与实际长度只差 340 公里,这在2000 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17 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 极半径长 20 多公里。17351744 年法国巴 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 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 实为椭球体。本世纪 50 年代后, 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 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 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 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 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了。看起来,地球形 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 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 梨蒂” ; 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 梨脐 ”,整个地球 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 梨形 地球” 。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讨论:1、既然地球上水体面积大于陆地,为什么要取名“地球”而非“水球”?2、 “水球”会缺水吗?3、现在我国已成功发射神舟六号,我们中国人也终于能从地球外一睹地球的雄姿,你对此有何想法?通过网络搜索有关神六的新闻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