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休克讲稿.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721536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休克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休克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休克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休克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休克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休克讲稿黎涌(一)休克的分类及病因1低血容量性休克 包括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和 创伤性休克等。此类休克均由于血液或体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严重不足所致。2感染性休克 以往也有称败血症休克、 脓毒性休克等,现趋向称作感染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 见于各种心脏病变等导致的心泵功能衰竭和休克发生。4过敏性休克 某些物质和药物、异体蛋白等,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致全身血管骤然扩张,引起休克。最典型的是青霉素过敏性休克。5神经性休克 由于剧烈的刺激(如疼痛、外 伤等),引起强烈的神经反射性血管扩张,周围阻力锐减,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所致。其中以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在外科病人中最常见。(二)休克的分期及

2、发病机理1休克期-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触发强烈的交感-肾上腺反应,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和大量儿茶酚胺分泌,使周围组织(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器官(肝、脾、肠道 )的小血管和微血管平滑肌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收缩。流经真毛细血管网的血流减少,动静脉短路和的直捷通道开放。同时,因毛 细血管内血流减少,血管内静水压降低,组织间液回流进入血管内,使使回心血量得到部分 补偿。但周围组织处于低灌注、缺氧状态。若能在此 时去除病因积极复苏,休克常 较容易得到纠正。2休克期- 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失代偿期由于微循环长时间血流灌注不足,组织中氧和营养物质的供给减少,细胞

3、代谢发生紊乱和无氧代谢增加,生成大量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又不能及 时将这些有害物质清除,高浓度堆积的酸性物质,可直接 损害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的血流调节功能,括约肌可因此而舒张、松弛。但由于毛细血管后括 约肌和小静脉对酸中毒的耐受性较大,仍处在收缩状态。血液淤 积使血管内静水压力增高,加之因缺氧和酸中毒造成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水分和小分子血浆蛋白渗出至血管外,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并出现血液浓缩、粘稠度增加。此外,组织周围的肥大细胞受缺氧的刺激可分泌多量组织胺,后者也可促进处于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网开放,造成组织内大量甚至是全部的毛细血管同时开放,毛细血管容积大大增加,大量血液停滞在毛细血管内,

4、回心血量大大减少,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血压进一步下降。 3休克期- 微循环衰竭期-DIC 期- 不可逆期滞留在微循环内的血液,由于粘稠度增加和酸性血液的高凝特性,使红细胞和血小板易在毛细血管内发生凝集,形成微细血栓,导致 DIC 的发生。DIC 又可大量消耗各种凝血因子,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结果导致严重的出血倾向。休克发展到 DIC 阶段,表示 进入微循环衰竭期,病情危重。此阶段的微循环变化为休克的失代偿期。4.总结(三) 休克 时 的损害1肺 表现为 通气和换气功能 损害直至衰竭,出现呼吸急促、过度通气和肺内分流量增加,PaCO 235mmHg 或45mmHg,PaO 2 60mm

5、Hg,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可增高至 500dynscm-5,需人工呼吸支持通气功能。2肾 休克所致肾损害与肾组织血流减少和微循 环衰竭有关。休克时低血压和体内儿茶酚胺大量分泌,使肾小球前微动脉痉挛, 肾血流量减少, 肾血流重新分布,肾髓质及近髓肾皮质循环的短路血管大量开放,使肾皮质外层血流大大减少,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尿量 20ml/h(成人),或15ml/h(儿童),或15gkg -1min-1)时兴奋 受体,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提升血压。抗休克时主要取多巴胺的强心和扩张内脏血管的作用,故宜采取小剂量给药。由于多巴胺收缩血管的作用相对较弱,对于某些外周血管阻力特别低

6、的低血压状态,为提升血压,可将小剂量多巴胺与其他缩血管药物合用,而不过多增加多巴胺的剂量。多巴酚丁胺 作用与多巴胺类似,但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较多巴胺强,同时轻微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故增加心排血量和降低 PCWP 的作用明显,有利于改善心泵功能。常用量为 2.520gkg -1min-1。血管扩张剂 分 受体阻滞剂和抗胆碱能药物两类。强心药 包括儿茶酚胺类、洋地黄类和非洋地黄类药物。DIC 治疗对 DIC 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可用肝素抗凝,一般 1.0 mg/kg,6 小时一次,成人首次可用 10000 U(1mg 相当于 125U 左右)。有时还使用抗纤溶药如氨甲苯酸、氨基已酸,抗血小板粘附和

7、聚集的阿司匹林、潘生丁和小分子右旋糖酐等。(六) 低血容量休克和感染性休低血容量性休克 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而引起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很常见。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 引起的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肠出血、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一般情况下,急性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 20时,即出现休克。创伤性休克多见于严重的外 伤,如 严重组织损伤、复杂性骨折、挤压伤或大手术等,因创面血液或血浆丢失,或损伤处炎性肿胀和体液渗出,可造成大量的细胞外液和血浆丧失。治 疗 1补充血容量 可根据血压和脉率的变化来估

8、计失血量和进行血容量的补充,临床上常以血压结合中心静脉压的测定指导补液。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 250ml,于 510 分钟内经静脉注人。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 35 cmH2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2创面及其它处理 感染性休克 是外科常见和治疗较困难的一类休克,可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感染等,称为内毒素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有高动力型和低动力型两种。前者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O 正常或增高(又称高排低阻型),组织的血流分布异常和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细 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

9、足。病人皮肤比较温暖干燥,又称暖休克。低动力型(又称低排高阻型)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大量毛 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和 CO 减少。病人皮肤湿冷,又称冷休克。实际上, “暖休克”较少见,仅是一部分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的早期休克。 “冷休克”较多见,可由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而且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休克加重 时也成为“冷休克”。至晚期,病人的心功能衰竭、外周血管 瘫痪 ,就成为低排低阻型休克。治 疗1补充血容量 此类病人休克的治疗首先以输注平衡 盐溶液为主,配合适当的胶体液、血浆或全血,恢复足够的循环血量。2控制感染 3纠正酸碱失衡 4应用心血管药物 5皮质激素治疗 (七) 小 结与病例 讨论患者,男性

10、,78 岁,骨科,于 10 余年前不慎摔伤,致右股骨颈骨折,到我院住院治疗,行右人工全髋关 节置换术, 术后康复良好出院。患者诉半年前行走时不慎摔倒,跌倒姿势不详,致右髋部疼痛,无 肿胀,患者尚能拄拐杖短时间行走,未立即到医院就诊,2 周后患者诉右髋部疼痛加重,且右大腿出现肿胀,不能站立行走,求诊于当地医生后,建议到我院求诊。故患者今日到我院门诊就诊,门诊 X 线片示:“ 右髋关节置 换术后,右股骨近端骨折。 ”门诊拟此诊断收入院治疗。患者因老年性痴呆症曾住院治疗,出院后一直服用维思通治疗(1#,早晨服;2#,傍晚服)。否认心脏、肺脏等病史,否 认肝炎、 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11、。 诊断 1.右人工髋 关节置换术后 2.右股骨近端骨折 3.老年性痴呆症。 患者于 8AM 送入手术室,给病人行右侧颈内静脉留置管顺利,给予林格氏液500ml,在左侧卧位下行腰硬联合麻醉顺利,麻醉穿刺点选择腰 2-3 间隙,给腰麻药 0.75%盐酸布比卡因 1.3ml+注射用水 1ml,麻醉平面 T10 以下,入室血压165/100cmHg,麻醉后血 压 120/75cmHg 左右,心率保持 83bpm 左右。手术体位为右侧卧位,9:50 开始手 术,行右人工全 髋关节置 换术后右股骨近端陈旧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切皮后 约 30min 即回收血约 300ml,输给血定安 1500ml,同

12、时,将回收血回输给病人,12:00 手术结束,术中血 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基本平稳,术中 输给林格氏液 500ml、血定安 2500ml、自体回收血 850ml,尿量100ml,12:10 将病人放置平卧位,发现病人伤口渗血 较多,引流球 满约 100ml,创口大棉垫湿透,见血从创 口大棉垫滴出,右大腿明显肿胀,同 时,血压下降至90-70/35-45cmHg,心率增加至 100bpm,要求手 术医 师加压止血,输注血定安,给予立止血 4 支,抑肽酶 100 万单位滴注,穿刺 桡动脉 测血压, 12:20 血压回升,心率下降,CVP6cmH2O,12:35 输给红细胞 400ml,新 鲜冰冻血

13、浆 600ml,用NaHCO3150ml,速尿 10mg,氯化钙 1 克, 氯化钾 1 克,13:00 切开创口止血,发现创面渗血较多,压迫止血无效,改为上止血带止血,抬高患肢,CVP 下降3cmH2O,加压输给血定安和回收血,再输给红细胞 400ml,12:45 抽血检测血常规,血气分析,凝血四项。 14:45 放尿 1000ml,检验结果陆续出来(见下),继续补给新鲜冰冻血浆 1000ml,氯化钾 1 克, 氯化钙 1 克,速尿 20mg。17:00 病人血压、心率平稳,凝血功能恢复,创口渗血有所好转,行止血缝合加压止血,17:30 手术完毕,安送 ICU。术前血红蛋白 (HGB): 11

14、3 g/L血细胞压积 (HCT): 0.343 L/L血小板计数 (PLT): 320 10e9/L钾离子(K+): 3.92 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 12.3 s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单位(INR): 1.03 纤维蛋白原(FIB): 3.42 g/L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1.5 s术中第一次血红蛋白 (HGB): 63 g/L血细胞压积 (HCT): 0.183 L/L血小板计数 (PLT): 62 10e9/L病人酸碱度(pHTC): 7.241 病人二氧化碳分压(PCO2TC): 44 mmHg病人血氧分压(PO2TC): 141.5 mmHg标准剩余碱(SE):

15、-7.8 mmol/L实际碳酸氢根 (AB): 18.2 mmol/L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A-aDO2): -41.4 mmHg凝血酶原时间(PT): 36.5 s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单位(INR): 4.54 纤维蛋白原(FIB): 0.47 g/L术中第二次血红蛋白 (HGB): 111 g/L血细胞压积 (HCT): 0.326 L/L血小板计数 (PLT): 74 10e9/L凝血酶原时间(PT): 22.2 s凝血酶原活动度(AT): 32 %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单位(INR): 2.2 纤维蛋白原(FIB): 0.96 g/L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76.7 s钾离子 (K+)

16、: 4.8 mmol/L氯离子 (CL-): 99 mmol/L总二氧化碳 (TCO2): 35.6 mmol/L血糖 (Glu): 10.7 mmol/L尿素 (Urea): 7.4 mmol/L肌酐 (Crea): 109 umol/L术中第三次血红蛋白 (HGB): 90 g/L血细胞压积 (HCT): 0.258 L/L血小板计数 (PLT): 69 10e9/L钾离子 (K+): 4.8 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 14.6 s凝血酶原活动度(AT): 72 %纤维蛋白原(FIB): 2.32 g/L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50.1 s病人酸碱度(pHTC): 7.3

17、54 病人二氧化碳分压(PCO2TC): 55.3 mmHg病人血氧分压(PO2TC): 101.3 mmHg总血红蛋白(Hb): 96 g/L实际剩余碱(BE): 4.1 mmol/L血氧饱和度 (O2Sat): 99.6 %氧含量 (O2Ct): 13.1 Vol%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A-aDO2): -14.1 mmHg术后血红蛋白 (HGB): 109 g/L血细胞压积 (HCT): 0.319 L/L血小板计数 (PLT): 81 10e9/L钾离子 (K+): 4.6 mmol/L总二氧化碳 (TCO2): 33.1 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 14.7 s凝血酶原活动度(

18、AT): 70 %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单位(INR): 1.26 纤维蛋白原(FIB): 2.29 g/L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75.8 s22:57min病人酸碱度(pHTC): 7.352 病人二氧化碳分压(PCO2TC): 53.1 mmHg病人血氧分压(PO2TC): 56.6 mmHg总血红蛋白(Hb): 88 g/L氧合血红蛋白(HbO2): 89.9 %血细胞压积(HCT): 27.4 %实际剩余碱(BE): 3.1 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 14.6 s凝血酶原活动度(AT): 67 %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单位(INR): 1.31 纤维蛋白原(FIB): 2.61 g/L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6.5 s血红蛋白 (HGB): 115 g/L血细胞压积 (HCT): 0.339 L/L血小板计数 (PLT): 63 10e9/L钾离子 (K+): 4.4 mmol/L氯离子 (CL-): 103 mmol/L1. 根据该病例临床表现及临床检查数据,该病人诊断?2. 该病例治疗方面有何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