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芍药( 本 草 经 集 注 )【 药 名 】 : 白 芍【 拼 音 】 : BAISHAO【 英 文 名 】 : White Paeony Root【 处 方 名 】 : 白 芍 、 杭 芍 、 大 白 芍 、 生 白 芍 、 炒 白 芍 、 炒 杭 芍 、 酒 白 芍 、 醋 白 芍 、焦 白 芍 、 白 芍 炭 等处 方 中 写 白 芍 、 杭 芍 、 大 白 芍 均 指 生 白 芍 , 为 原 药 去 杂 质 , 润 透 切 片 , 生 用 入 药 者 。炒 白 芍 又 称 炙 白 芍 。 为 白 芍 片 用 麸 以 文 火 炒 至 微 黄 , 略 带 焦 斑 , 筛 去 麦 麸 ,
2、晾 凉 入药 者 。酒 白 芍 又 名 酒 炒 白 芍 、 酒 芍 。 为 白 芍 片 用 黄 酒 淋 洒 拌 匀 , 然 后 炒 干 入 药 者 。 寒 性 缓解 , 活 血 功 效 增 强 。醋 白 芍 又 名 醋 炒 白 芍 、 醋 芍 。 为 白 芍 片 用 米 醋 喷 淋 , 用 文 火 微 炒 入 药 者 。 偏 于 敛 肝止 痛 , 养 血 止 血 。焦 白 芍 又 名 焦 芍 、 白 芍 炭 。 为 白 芍 片 用 武 火 炒 至 焦 黑 , 存 性 , 取 出 用 清 水 灭 尽 火 星 ,然 后 晾 干 入 药 者 。 偏 于 敛 血 止 血 。【 异 名 】 金 芍 药
3、( 安 期 生 服 炼 法 ), 白 芍 ( 药 品 化 )。 【 来 源 】 为 双 子 叶 植 物 药 毛 茛 科 植 物 芍 药 ( 栽 培 种 ) 的 根 。【 植 物 形 态 】 芍 药 ( 诗 经 ), 又 名 : 离 草 ( 韩 诗 内 传 ), 余 容 、 其 积 , 解 仓( 吴 普 本 草 ), 可 离 (崔 豹 古 今 注 ), 犁 食 、 鋋 ( 别 录 ), 没 骨 花 ( 胡 本 草 ),婪 尾 春 ( 清 异 录 ), 将 离 ( 纲 目 )。 多 年 生 草 本 , 高 50 80 厘 米 。 根 肥 大 , 通 常 圆 柱 形 或 略 呈 纺 锤 形 。 茎
4、直 立 , 光滑 无 毛 。 叶 互 生 ; 具 长 柄 ; 2 回 3 出 复 叶 , 小 叶 片 椭 圆 形 至 披 针 形 , 长 8 12 厘 米 ,宽 2 4 厘 米 , 先 端 渐 尖 或 锐 尖 , 基 部 楔 形 , 全 缘 , 叶 缘 具 极 细 乳 突 , 上 面 深 绿 色 , 下面 淡 绿 色 , 叶 脉 在 下 面 隆 起 , 叶 基 部 常 带 红 色 。 花 甚 大 , 单 生 于 花 茎 的 分 枝 顶 端 , 每 花茎 有 2 5 朵 花 , 花 茎 长 9 11 厘 米 ; 萼 片 3, 叶 状 ; 花 瓣 10 片 左 右 或 更 多 , 倒 卵形 , 白
5、 色 、 粉 红 色 或 红 色 ; 雄 蕊 多 数 , 花 药 黄 色 ; 心 皮 3 5 枚 , 分 离 。 蓇 葖 果3 5 枚 , 卵 形 , 先 端 钩 状 向 外 弯 。 花 期 5 7 月 。 果 期 6 7 月 。 生 于 山 坡 、 山 谷 的 灌 木 丛 或 草 丛 中 。 分 布 黑 龙 江 、 吉 林 、 辽 宁 、 河 北 、 河 南 、 山 东 、山 西 、 陕 西 、 内 蒙 古 等 地 。 全 国 各 地 均 有 栽 培 。 【 采 集 】 夏 、 秋 采 挖 已 栽 植 3 4 年 的 芍 药 根 , 除 去 根 茎 及 须 根 , 洗 净 , 刮 去 粗 皮
6、 ,入 沸 水 中 略 煮 , 使 芍 根 发 软 , 捞 出 晒 干 。 【 药 材 】 干 燥 根 呈 圆 柱 形 , 粗 细 均 匀 而 平 直 , 长 10 20 厘 米 , 直 径 1 1.8 厘米 。 表 面 淡 红 棕 色 或 粉 白 色 , 平 坦 , 或 有 明 显 的 纵 皱 及 须 根 痕 , 栓 皮 未 除 尽 处 有 棕 褐 色斑 痕 , 偶 见 横 向 皮 孔 。 质 坚 实 而 重 , 不 易 折 断 。 断 面 灰 白 色 或 微 带 棕 色 , 木 部 放 射 线 呈菊 花 心 状 。 气 无 , 味 微 苦 而 酸 。 以 根 粗 长 、 匀 直 、 质 坚
7、 实 、 粉 性 足 、 表 面 洁 净 者 为 佳 。 主 产 浙 江 、 安 徽 、 四 川 等 地 。 此 外 , 山 东 、 贵 州 、 湖 南 、 湖 北 、 甘 肃 、 陕 西 、 河 南 、云 南 等 地 亦 产 。 浙 江 产 者 , 商 品 称 为 杭 白 芍 , 品 质 最 佳 ; 安 徽 产 者 称 为 亳 白 芍 , 产 量 最大 ; 四 川 产 者 名 川 白 芍 , 又 名 中 江 芍 , 产 昆 亦 大 。 芍 药 名 称 , 初 载 本 经 , 从 陶 弘 景 开 始 , 分 为 白 芍 药 、 赤 芍 药 两 种 。 目 前 药 材 ,白 芍 药 多 为 栽
8、培 种 , 赤 芍 药 则 多 为 野 生 种 , 但 在 个 别 地 区 , 如 陕 西 所 产 的 宝 鸡 白 芍 , 亦系 野 生 种 而 作 为 白 芍 使 用 者 。 根 条 细 瘦 弯 曲 , 大 小 不 等 , 栓 皮 及 须 根 痕 较 多 , 质 松 , 粉性 小 , 断 面 射 线 不 明 显 , 品 质 为 次 。 【 化 学 成 分 】 根 含 芍 药 甙 、 牡 丹 酚 、 芍 药 花 甙 , 苯 甲 酸 约 1.07%、 挥 发 油 、 脂 肪油 、 树 脂 、 鞣 质 、 糖 、 淀 粉 、 粘 液 质 、 蛋 白 质 、 -谷 甾 醇 和 三 萜 类 。 另 四
9、 川 产 者 含 一种 酸 性 物 质 , 对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有 抑 制 作 用 。 花 含 黄 芪 甙 、 山 柰 酚 3, 7-二 葡 萄 糖 甙 , 多 量 没 食 子 鞣 质 (10%以 上 )、 除 虫 菊 素0.13%、 13- 基 十 四 烷 酸 、 -谷 甾 醇 、 廿 五 碳 烷 等 。 叶 含 鞣 质 。 【 药 理 作 用 】 有 抗 菌 作 用 。 【 炮 制 】 白 芍 : 拣 去 杂 质 , 分 开 大 小 个 , 用 水 浸 泡 至 八 成 透 , 捞 出 , 晒 晾 , 润 至 内外 湿 度 均 匀 , 切 片 , 干 燥 。 酒 白 芍 : 取
10、白 芍 片 , 用 黄 酒 喷 淋 均 匀 , 稍 润 , 置 锅 内 用 文 火微 炒 , 取 出 , 放 凉 。 (每 白 芍 片 100 斤 , 用 黄 酒 10 斤 ) 炒 白 芍 ; 取 白 芍 片 , 置 锅 内 用 文 火 炒 至 微 黄 色 , 取 出 , 放 凉 。 焦 白 芍 : 取 白 芍 片 ,置 锅 内 用 武 火 炒 至 焦 黄 色 , 喷 淋 清 水 少 许 , 取 出 , 晾 干 。 土 炒 白 芍 : 取 伏 龙 肝 细 粉 , 置锅 内 炒 热 , 加 入 白 芍 片 ; 炒 至 外 面 挂 有 土 色 , 取 出 , 筛 去 土 , 放 凉 。 (每 白
11、芍 片 100斤 , 用 伏 龙 肝 细 粉 20 斤 ) 雷 公 炮 炙 论 : “凡 (白 芍 药 )采 得 后 , 于 日 中 晒 干 , 以 竹 刀 刮 上 粗 皮 并 头 土 ,锉 之 , 将 蜜 水 拌 蒸 , 从 巳 至 未 , 晒 干 用 。 “ 本 草 蒙 筌 : “(白 芍 药 )酒 浸 日 曝 , 勿 见 火 。 “ 【 性 味 】 苦 酸 , 凉 。 本 经 : “味 苦 , 平 。 “ 吴 普 本 草 : “桐 君 : 甘 , 无 毒 。 岐 伯 : 咸 。 李 氏 : 小 寒 。 雷 公 : 酸 。 “ 别 录 : “酸 , 平 微 寒 , 有 小 毒 。 “ 【
12、归 经 】 入 肝 、 脾 经 。 品 汇 精 要 : “行 手 太 阴 、 足 太 阴 经 。 “ 本 草 经 疏 : “手 足 太 阴 引 经 药 , 入 肝 、 脾 血 分 。 “ 【 功 用 主 治 】 养 血 柔 肝 , 缓 中 止 痛 , 敛 阴 收 汗 。 治 胸 腹 胁 肋 疼 痛 , 泻 痢 腹 痛 , 自汗 盗 汗 , 阴 虚 发 热 , 月 经 不 调 , 崩 漏 , 带 下 。 本 经 : “主 邪 气 腹 痛 , 除 血 痹 , 破 坚 积 , 治 寒 热 疝 瘕 , 止 痛 , 利 小 便 , 益 气 。“ 别 录 : “通 顺 血 脉 , 缓 中 , 散 恶 血
13、, 逐 贼 血 , 去 水 气 , 利 膀 胱 、 大 小 肠 , 消痈 肿 , (治 )时 行 寒 热 , 中 恶 腹 痛 , 腰 痛 。 “ 药 性 论 : “治 肺 邪 气 , 腹 中 疞 痛 , 血 气 积 聚 , 通 宣 脏 腑 拥 气 , 治 邪 痛 败 血 ,主 时 疾 骨 热 , 强 五 脏 , 补 肾 气 , 治 心 腹 坚 胀 , 妇 人 血 闭 不 通 , 消 瘀 血 , 能 蚀 脓 。 “ 唐 本 草 : “益 女 子 血 。 “ 日 华 子 本 草 : “治 风 补 痨 , 主 女 人 一 切 病 , 并 产 前 后 诸 疾 , 通 月 水 , 退 热 除烦 , 益
14、气 , 治 天 行 热 疾 , 瘟 瘴 惊 狂 , 妇 人 血 运 , 及 肠 风 泻 血 , 痔 瘘 发 背 , 疮 疥 , 头 痛 ,明 目 , 目 赤 , 胬 肉 。 “ 医 学 启 源 : “安 脾 经 , 治 腹 痛 , 收 胃 气 , 止 泻 利 , 和 血 , 固 腠 理 , 泻 肝 , 补脾 胃 。 “ 王 好 古 : “理 中 气 , 治 脾 虚 中 满 , 心 下 痞 , 胁 下 痛 , 善 噫 , 肺 急 胀 逆 喘 咳 , 太 阳鼽 衄 , 目 涩 , 肝 血 不 足 , 阳 维 病 苦 寒 热 , 带 脉 病 苦 腹 痛 满 , 腰 溶 溶 如 坐 水 中 。 “ 滇
15、 南 本 草 : “泻 脾 热 , 止 腹 疼 , 止 水 泻 , 收 肝 气 逆 疼 , 调 养 心 肝 脾 经 血 , 舒经 降 气 , 止 肝 气 疼 痛 。 “ 【 用 法 与 用 量 】 内 服 : 煎 汤 , 2 4 钱 ; 或 入 丸 、 散 。 【 宜 忌 】 虚 寒 腹 痛 泄 泻 者 慎 服 。 本 草 经 集 注 : “须 (一 作 雷 )丸 为 之 使 。 恶 石 斛 、 芒 消 。 畏 消 石 、 鳖 甲 、 小 蓟 。反 藜 芦 。 “ 本 草 经 疏 : “凡 中 寒 腹 痛 , 中 寒 作 泄 , 腹 中 冷 痛 , 肠 胃 中 觉 冷 等 证 忌 之 。 “
16、药 品 化 义 : “疹 子 忌 之 。 “ 得 配 本 草 : “脾 气 虚 寒 , 下 痢 纯 血 禁 用 。 “ 【 选 方 】 治 妇 人 胁 痛 : 香 附 子 四 两 (黄 子 醋 二 碗 , 盐 一 两 , 煮 干 为 度 ), 肉 桂 、延 胡 索 (炒 )、 白 芍 药 。 为 细 末 , 每 服 二 钱 , 沸 汤 调 , 无 时 服 。 ( 朱 氏 集 验 医 方 芍药 汤 ) 治 下 痢 便 脓 血 , 里 急 后 重 , 下 血 调 气 : 芍 药 一 两 , 当 归 半 两 , 黄 连 半 两 , 槟 榔 、木 香 二 钱 ; 甘 草 二 钱 (炒 ), 大 黄 三
17、 钱 , 黄 芩 半 两 , 官 桂 二 钱 半 。 上 细 切 , 每 服 半 两 , 水二 盏 , 煎 至 一 盏 , 食 后 温 服 。 ( 素 问 病 机 保 命 集 芍 药 汤 ) 治 妇 人 怀 妊 腹 中 疞 痛 : 当 归 三 两 , 芍 药 一 斤 , 茯 苓 四 两 , 白 术 四 两 , 泽 泻 半 斤 ,芎 藭 半 斤 (一 作 三 两 )。 上 六 味 , 杵 为 散 。 取 方 寸 匕 , 酒 和 , 日 三 服 。 ( 金 匮 要 略 当 归 芍 药 散 ) 治 产 后 血 气 攻 心 腹 痛 : 芍 药 二 两 , 桂 (去 粗 皮 )、 甘 草 (炙 )各 一
18、 两 。 上 三 味 , 粗捣 筛 , 每 服 三 钱 匕 , 水 一 盏 , 煎 七 分 , 去 滓 , 温 服 , 不 拘 时 候 。 ( 圣 济 总 录 芍 药汤 ) 治 痛 经 : 白 芍 二 两 , 干 姜 八 钱 。 共 为 细 末 , 分 成 八 包 , 月 经 来 时 , 每 日 服 一 包 ,黄 酒 为 引 , 连 服 三 个 星 期 。 (内 蒙 古 中 草 药 新 医 疗 法 资 料 选 编 ) 治 妇 女 赤 白 下 , 年 月 深 久 不 差 者 : 白 芍 药 三 大 两 , 干 姜 半 大 两 。 细 锉 , 熬 令 黄 ,捣 下 筛 .空 肚 , 和 饮 汁 服
19、 二 钱 匕 , 日 再 。 ( 广 利 方 ) 治 金 创 血 不 止 , 痛 : 白 芍 药 一 两 , 熬 令 黄 , 杵 令 细 为 散 。 酒 或 米 次 下 二 钱 , 并 得 。初 三 服 , 渐 加 。 ( 广 利 方 ) 治 脚 气 肿 痛 : 白 芍 药 六 两 , 甘 草 一 两 。 为 末 , 白 汤 点 服 。 ( 岁 时 广 记 ) 治 风 毒 骨 髓 疼 痛 : 芍 药 二 分 , 虎 骨 一 两 (炙 )。 为 末 , 夹 绢 袋 盛 , 酒 三 升 , 渍 五日 。 每 服 三 合 , 日 三 服 。 ( 经 验 后 方 ) 【 历 代 本 草 著 作 对 白
20、 芍 的 论 述 】 神 农 本 草 经 : 味 苦 , 平 , 主 治 邪 气 腹 痛 , 除 血 痹 , 破 坚 积 , 寒 热 , 疝 瘕 , 止痛 , 利 小 便 , 益 气 。 名 医 别 录 : 味 酸 , 微 寒 , 有 小 毒 。 主 通 顺 血 脉 , 缓 中 , 散 恶 血 , 逐 贼 血 , 去水 气 , 利 膀 胱 、 大 小 肠 , 消 痈 肿 , 时 行 寒 热 , 中 恶 , 腹 痛 , 腰 痛 。 药 性 论 : 臣 。 能 治 肺 邪 气 , 腹 中 绞 痛 , 血 气 积 聚 , 通 宣 脏 腑 拥 气 , 治 邪 痛败 血 , 主 时 疾 骨 热 , 强
21、五 脏 , 补 肾 气 , 治 心 腹 坚 胀 , 妇 人 血 闭 不 通 , 消 瘀 血 , 能 蚀 脓 。 日 华 子 本 草 : 治 风 、 补 劳 , 主 女 人 一 切 病 , 并 产 前 后 诸 疾 , 通 月 水 , 退 热 ,除 烦 , 益 气 , 天 行 热 疾 , 瘟 瘴 , 惊 狂 , 妇 人 血 运 , 及 肠 风 , 泻 血 , 痔 瘘 。 发 背 , 疮 疥 ,头 痛 , 明 目 , 目 赤 努 肉 。 赤 色 者 多 补 气 , 白 者 治 血 。 开 宝 本 草 : 味 苦 、 酸 , 平 、 微 寒 , 有 小 毒 。 通 顺 血 脉 , 缓 中 , 散 恶
22、血 , 逐 贼血 , 去 水 气 , 利 膀 胱 、 大 小 肠 , 消 痈 肿 , 时 行 寒 热 , 中 恶 , 腹 痛 , 腰 痛 。 本 草 衍 义 : 然 血 虚 寒 人 禁 此 一 物 。 古 人 有 言 曰 : 减 芍 药 以 避 中 寒 , 诚 不 可 忽 。 药 类 法 象 : 气 微 寒 , 味 酸 。 补 中 焦 之 药 , 得 炙 甘 草 为 辅 , 治 腹 中 痛 之 圣 药 也 。 如 夏 月 腹 痛 , 少 加 黄 芩 , 其 痛 立止 。 若 病 人 春 夏 秋 三 时 腹 疼 , 亦 少 加 黄 芩 。 若 恶 寒 腹 痛 , 加 肉 桂 一 分 , 白 芍
23、药 三 钱 , 炙甘 草 一 钱 半 , 此 三 味 为 治 寒 腹 疼 , 此 仲 景 神 品 药 也 。 如 深 秋 腹 痛 , 更 加 桂 二 钱 。 如 冬 月大 寒 腹 中 冷 痛 , 加 桂 一 钱 半 , 水 二 盏 , 煎 一 盏 。 药 性 赋 : 味 酸 , 平 , 性 寒 , 有 小 毒 。 可 升 可 降 , 阳 也 。 其 用 有 四 : 扶 阳 气 大除 腹 痛 , 收 阴 气 陡 健 脾 经 。 坠 其 胎 能 逐 其 血 , 损 其 肝 能 缓 其 中 。 汤 液 本 草 : 气 微 寒 , 味 酸 而 苦 。 气 薄 味 厚 , 阴 也 , 降 也 。 阴 中
24、 之 阳 , 有 小 毒 。入 手 、 足 太 阴 经 。 象 云 : 补 中 焦 之 药 , 得 炙 甘 草 为 佐 , 治 腹 中 痛 。 夏 月 腹 痛 , 少 加 黄 芩 。 如 恶 寒腹 痛 , 加 肉 桂 一 钱 , 白 芍 药 三 钱 , 炙 甘 草 一 钱 半 , 此 仲 景 神 方 也 。 如 冬 月 大 寒 腹 痛 , 加桂 二 钱 半 , 水 二 盏 , 煎 一 半 。 去 皮 用 。 心 云 : 脾 经 之 药 , 收 阴 气 , 能 除 腹 痛 , 酸 以 收 之 , 扶 阳 而 收 阴 气 , 泄 邪 气 , 扶阴 。 与 生 姜 同 用 , 温 经 散 湿 , 通
25、 塞 , 利 腹 中 痛 , 胃 气 不 通 , 肺 燥 气 热 。 酸 收 甘 缓 , 不 利必 用 之 药 。 珍 云 : 白 补 赤 散 , 泻 肝 , 补 脾 胃 。 酒 浸 行 经 , 止 中 部 腹 痛 。 本 草 云 : 主 邪 气 腹 痛 , 除 血 痹 , 破 坚 积 , 寒 热 疝 瘕 , 止 痛 , 利 小 便 , 益 气 , 通顺 血 脉 , 缓 中 , 散 恶 血 , 逐 贼 血 , 去 水 气 , 利 膀 胱 。 衍 义 云 : 然 血 虚 寒 人 禁 此 一 物 , 古 人 有 言 : 减 芍 药 以 避 中 寒 。 诚 不 可 忽 。 今 见花 赤 者 为 赤
26、芍 药 , 花 白 者 为 白 芍 药 , 俗 云 白 补 而 赤 泻 。 东 垣 云 : 但 涩 者 为 上 。 或 问 : 古 今 方 论 中 多 以 涩 为 收 , 今 本 经 有 利 小 便 一 句者 , 何 也 ? 东 垣 云 : 芍 药 能 停 诸 湿 而 益 津 液 , 使 小 便 自 行 , 本 非 通 行 之 药 , 所 当 知 之 。又 问 : 有 缓 中 一 句 , 何 谓 缓 中 ? 东 垣 云 : 损 其 肝 者 缓 其 中 。 又 问 当 用 何 药 以 治 之 ? 东 垣云 : 当 用 四 物 汤 , 以 其 内 有 芍 药 故 也 。 赤 者 利 小 便 下 气
27、 , 白 者 止 痛 散 气 血 。 入 手 、 足 太阴 经 。 太 抵 酸 涩 者 为 上 , 为 收 敛 停 湿 之 剂 , 故 主 手 、 足 太 阴 经 。 收 降 之 体 , 故 又 能 至 血海 而 入 于 九 地 之 下 , 后 至 厥 阴 经 也 。 后 人 用 赤 泻 白 补 者 , 以 其 色 在 西 方 故 补 , 色 在 南 方故 泄 也 。 本 草 云 : 能 利 小 便 。 非 能 利 之 也 , 以 其 肾 主 大 、 小 二 便 , 既 用 此 以 益 阴 滋 湿 ,故 小 便 得 通 也 。 难 经 云 : 损 其 肝 者 缓 其 中 。 即 调 血 也 。
28、 没 药 、 乌 药 、 雷 丸 为 之 使 。 本 草 又 云 : 恶 石 斛 、 芒 硝 , 畏 硝 石 、 鳖 甲 、 小 蓟 , 反 藜 芦 。 液 云 : 腹 中 虚 痛 , 脾 经 也 , 非 芍 药 不 除 。 补 津 液 停 湿 之 剂 。 本 草 衍 义 补 遗 : 酒 浸 炒 , 与 白 术 同 用 则 能 补 脾 ; 与 川 芎 同 用 , 则 泻 肝 ; 与 人参 、 白 术 同 用 则 补 气 。 治 腹 中 痛 而 下 痢 者 必 炒 , 后 重 不 炒 。 又 云 : 白 芍 惟 治 血 虚 腹 痛 ,诸 腹 痛 皆 不 可 治 。 芍 药 白 补 赤 泻 。 又
29、 云 : 赤 者 利 小 便 下 气 , 白 者 止 痛 散 血 。 又 云 : 血 虚寒 人 禁 此 一 物 。 古 人 有 言 曰 : 减 芍 药 以 避 中 寒 , 诚 不 可 忽 。 本 草 发 挥 : 成 聊 摄 云 : 芍 药 白 补 而 赤 泻 , 白 收 而 赤 散 也 。 又 云 : 芍 药 之 酸 ,收 敛 津 液 而 益 荣 。 又 云 : 正 气 虚 弱 , 收 而 行 之 。 芍 药 之 酸 , 以 收 正 气 。 又 云 : 酸 收 也 ,泄 也 。 芍 药 之 酸 , 收 阴 气 而 泄 邪 气 。 又 云 : 肺 燥 气 热 , 以 酸 收 之 , 以 甘 缓
30、之 。 芍 药 之 酸 ,以 敛 逆 气 。 洁 古 云 : 白 芍 药 补 中 焦 之 药 , 炙 甘 草 为 辅 , 治 腹 中 痛 。 如 夏 月 腹 痛 , 少 加 黄 芩 ; 恶热 而 痛 , 加 黄 柏 ; 若 恶 寒 腹 痛 , 加 肉 桂 一 分 , 白 芍 药 二 分 , 炙 甘 草 一 分 半 , 此 仲 景 神 品药 也 。 如 寒 月 大 寒 腹 痛 , 加 桂 一 钱 半 , 水 二 盏 , 煎 一 盏 服 。 主 治 秘 诀 云 : 性 寒 ,味 酸 , 气 厚 味 薄 , 升 而 微 降 , 阳 中 阴 也 。 其 用 有 六 : 安 脾 经 一 也 , 治 腹
31、痛 二 也 , 收 胃 气三 也 , 止 泻 痢 四 也 , 和 血 脉 五 也 , 固 腠 理 六 也 。 白 补 赤 散 , 泻 肝 补 脾 。 酒 浸 引 经 , 止 中部 腹 痛 。 去 皮 用 。 药 理 作 用 :1、 镇 痛 作 用 能 抑 制 小 鼠 扭 体 、 嘶 叫 、 热 板 反 应 , 对 吗 啡 抑 制 扭 体 反 应 有 协 同 作用 , 并 能 对 抗 戊 四 唑 所 致 惊 厥2、 解 痉 作 用 对 肠 管 和 在 位 胃 运 动 有 抑 制 作 用 , 显 著 对 抗 催 产 素 引 起 的 子 宫 收 缩3、 护 肝 作 用 对 四 氯 化 碳 、 黄 曲 霉 毒 素 B1、 D-半 乳 糖 胺 所 致 肝 损 伤 有 明 显 保 护作 用4、 对 心 血 管 系 统 的 作 用 扩 张 冠 状 动 脉 , 降 低 血 压 ( d-儿 茶 精 和 没 食 子 酸 乙 酯 有 抗 血 栓 和 抗 血 小 板 聚 集 作 用 )另 有 赤 芍 , 为 红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