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阴四中教师语文教案课题: 出师表九 年级 四七班 任课教师 公娜备课日期: 编号:24学习目标一、背诵全文,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重点 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难点 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教材分析与教主要是追叙 21 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
2、后主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 6 段,作者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法设想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其心至诚,其情可掬,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由此,我们不难感知作者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和他受恩图报的高尚品质。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5 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 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 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
3、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1 学生默读,把握小说情节学生复述小说情节,教师引导2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
4、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份“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份“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一)、教师范读课文(
5、二)、强调生字词(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注意点: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语调 4、语速适中 5、感情充沛三、结合书下注释弄懂文意并初步分析:(一)、研读第 1 段1、提问:第一段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读第 1 句)值此存亡危急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读第 2 句)内外大臣这样表现的原因?(读“盖追”句)内外大臣能如此,作国君的又当如何?(读第 3 句)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开张圣听)2、指导背诵:这三句话语意连贯,互为因果,要顺着思路默想、记忆,背诵。(二)、研读第 2 段1、提问: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指
6、导背诵:宫中若有宜付以昭不宜异法也。四、布置作业。1、背诵 1、2 段2、熟读 37 段,思考哪些是议论文字,哪些是叙述文字。教学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札记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