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极长城站明年建成“沪产温室”今年底,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的员工将前往南极,在长城站建造国际上首座位于南极大陆的全透光温室,让我国科考队员吃到新鲜蔬菜。南极天寒地冻,风暴威力惊人,在那里建起的温室能经受住考验吗?对此,公司负责人很有信心,因为他们的产品不仅通过了风洞实验测试,而且已在我国南沙、西沙群岛接受过实践检验11 座抗 14 级台风的温室先后在三沙市各岛礁建成,使驻守在那里的解放军官兵摆脱了“吃菜难” ,增添了“ 幸福指数”。海岛温室:可抗十几级台风,驻岛官兵有了绿色生活都市绿色工程公司的成立,缘起于上世纪末,上海发展现代农业的“全进口尴尬”。当时,孙桥现代农业园的玻璃温室都从荷兰进
2、口。为此,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共同投资设立公司,希望通过装备制造业与现代农业结合,实现玻璃温室国产化。在市科委、市农委等支持下,这家企业从仿制起步,发展到自主创新,短短几年间就成长起来。“这是跨界合作的优势体现。”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07 年科技部启动项目,计划“八一”来临前在永兴岛(现为三沙市政府驻地)建成国内首个“海岛蔬菜生产技术示范基地”。那年 2 月,科技部致电市科委,说参与该项目的外省某企业建造的玻璃温室,被台风吹垮了,亟需上海都市绿色工程公司赶制新的温室。这家声名在外的上海企业没有令科技部失望。5 个月内,他们与其他单位合作,在岛上建成了 2000 多平方
3、米温室,在 7 月台风的洗礼中牢固不破。“八一”期间,一尺多长的黄瓜、叶片比手掌大的木耳菜、饱满多汁的金蜜瓜17 个品种的温室蔬菜端上驻岛官兵餐桌,让他们乐开了花。南极温室:极昼自然光、极夜 LED 实现光合作用都市绿色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周强研究员介绍,单纯把玻璃温室做到抗台风不算难,增加结构件就能解决,但结构件太多会影响透光率,使室内植物缺乏光合作用的原料。在能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低能耗的室内降温也是海岛温室的建造难点。温度太高,蔬菜就蔫了。面对这两大难题,沪产玻璃温室“从容应对”内部采用结构型钢结构主体,大幅减少了室内立柱的遮阴面积,同时能抗 14 级台风。屋顶能全部打开,不使用空调就能降低
4、室内温度,自然通风,还可将雨水引入,避免海岛上植物培养基质的盐渍化。周强告诉记者,海岛上土壤是稀缺品,多的是椰子壳、鸟粪、珊瑚沙。科研人员把这三种物质混合加工成基质后,发现它们营养丰富,可替代土壤。海岛上热辣辣的阳光也是资源,温室的部分天窗由太阳能电池板组成,发电功率达 5 千瓦,为遮阳帘幕等设施的全自动操控提供动力。在缺少淡水的海岛上,雨水贵如油,温室顶棚有雨水收集循环装置,在滴灌设备配合下,保证了蔬菜种植所需淡水,还能供岛上官兵生活使用。今年,公司接到了在南极大陆建造全透光温室的任务,虽然还没有国家建过这种采集南极阳光的温室,但丰富的海岛经验,让上海科研人员“心里有底”。在国家设施农业工程
5、技术研究中心的崇明基地,有一座按 1:1 比例建造的“ 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温室”。走进这座面积 36 平方米的小型温室,记者见到一排排 LED 灯。都市绿色工程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丁国祥介绍,在南极极昼期间,温室利用自然光使蔬菜生长;在极夜期间,则用 LED 灯光实现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三沙岛礁不同,南极大陆的阳光是稀缺品。为此,他们选用PMMA 中空塑料板作为采光材料,这种材料是用于造飞机舷窗的,透光率高达 90%以上,保温性能极佳,在暴风雪环境下不会破损。根据计划,明年年初首座温室将在长城站建成,2016 年第二座温室将落户中山站。届时,我国科考队员可吃到黄瓜、番茄、辣椒、生菜、青菜、菠菜等多种新鲜蔬菜。“我建议他们每天去温室逛逛,在白色世界中看到绿色会心情舒畅,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则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周强笑着说。如今,都市绿色工程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温室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拥有已授权的发明专利 13 项,产品进入了韩国、乌克兰、玻利维亚、坦桑尼亚等各大洲国家。目前,公司正与荷兰一家知名温室企业洽谈合作。丁国祥表示,荷兰企业在一些技术上有优势,而且掌握着许多国际市场资源,弱势是生产成本高。上海企业与之合作,应能实现双赢,让沪产温室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