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怎样防治茶云纹叶枯病.doc

上传人:dwy79026 文档编号:7706412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防治茶云纹叶枯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怎样防治茶云纹叶枯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怎样防治茶云纹叶枯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怎样防治茶云纹叶枯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怎样防治茶云纹叶枯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怎样防治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根结线虫是一种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的微小无脊椎动物,是一种为害茶苗和幼龄茶树根部的病害。线虫病适宜在土壤结构疏松、通透性强的活动,最适土温 2530,最适土壤湿度 40%,一般在土壤表层 10 厘米处线虫数量最多,种过烟草、红薯、蔬菜的熟荒土改种茶树易感此病,而生荒土发病较轻。防治方法:(1)建立无病苗地,不使用前作是易感作物的地做苗圃和茶园地,种茶前先试种高度感病的茶园绿肥作物大叶绿豆,可有效地测定土壤中有无该线虫的存在;(2)翻耕翻晒土壤,加强苗期管理,使用前作为寄主作物地时,可提前 2 个月在烈日晴天翻耕暴晒表土层,每隔 10 天翻土一次,同时清除病株残根和

2、杂草;对发病初期的茶苗,应多次追施氮肥和钾肥,促进茶苗根系生长旺盛,提高其抗病能力;(3)严格控制病苗出圃移栽和外运;(4)土壤消毒,栽苗前土壤采用 98%棉隆颗剂 12 千克/667 米 2、3%克百威(呋喃丹)25 千克/667 米 2 细土沟施。怎样防治茶云纹叶枯病?茶云纹叶枯病又名叶枯病,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也为害芽叶、枝梢和果实。茶云纹叶枯病在温暖地区可终年发生,特别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平均气温 28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最利于发病;茶园土壤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层较浅,发病较重;管理粗放、缺肥、螨类为害严重导致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促使茶树健壮生

3、长,提高抗病力;(2)冬季或早春病害严重的茶园,人工摘除病叶,可减少病菌的再次侵染;(3)每年 56 月(梅雨季节)或 89 月病害盛发前,或叶罹病率 45%、成老叶罹病率 1015%时,喷施 75%百菌清 8001000 倍(70100 克/667 米 2) 、70% 甲基托布津10001500 倍(5075 克) 、50%多菌灵 8001000 倍(75100 克) ,非采摘期用0.6%1%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秋季结束后喷施 45%石硫合剂 150200 倍(375500),有抑制病害蔓延的作用。白绢病如何防治?白绢病是一种常见茶苗根部病害,主要发生在近地表的根颈部,病部开始呈褐色,

4、表面生有白色绢丝状的菌膜层。后期在病组织上产生油菜籽样的菌核,菌核由白色变黄,最后呈褐色。由于受病组织腐烂,茶树水分及营养物质输送受阻,引起叶片脱落,以至整株死亡。病菌喜高温潮湿气候,因此一般在 68 月发生较多。土壤酸度过大或土质粘重,排水不良,茶苗生长势弱,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1)加强植物检疫,选用无病苗木,或在移栽前茎基部以下可 20%石灰水浸渍消毒处理,尽量避免在种过易感该病的作物上开辟新茶园;(2)加强管理,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促进茶苗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3)栽苗前土壤处理,发病期土壤施药或清除病株后,病穴喷施 0.5%硫酸铜液、50% 多菌灵 500600 倍(

5、80100 克 /667 米 2)穴施,98% 棉隆颗剂 12 千克/667 米 2 拌细土沟施。茶毛虫1分布及危害特点 国内茶区均有分布,幼虫咬食茶树嫩叶和成叶,对产量影响大。成、幼虫体表具毒毛,人触及后皮肤红肿奇痒。影响采茶和田间管理。2发生规律 茶毛虫年发生代数因气候而异。在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一年发生 2 代,湖南、江西 23 代,福建 34 代。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发生迟早和发生量不同,在某些地区间歇大发生和局部成灾。主要天敌有茶毛虫黑卵蜂、赤眼蜂、绒茧蜂、毒蛾瘦姬蜂等。3防治方法 人工捕杀:在 11 月至 3 月间人工摘除越冬卵块,摘除

6、的卵块宜放在寄生蜂保护器中,使卵寄生蜂羽化飞回茶园;在幼虫期(1、2 龄)将群集的幼虫连枝叶一起剪下,就地踩死;在茶毛虫盛蛹期进行中耕培土,在根际培土 67cm,以阻止成虫羽化出土;灯光诱杀:在成虫羽化期,进行灯光诱杀和性信息素诱杀;药物防治:防治时期掌握在幼虫 3 龄前,建议在幼龄幼虫期用茶毛虫病毒进行防治,农药及用量参见附表。黑刺粉虱1分布及危害特点 主要分布于江苏、四川、重庆、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云南、台湾等主要产茶省(区) 。以幼虫吸取茶树汁液,排泄的蜜露招致煤病菌寄生,诱发煤病,严重时茶园成黑色。2发生规律 年发生 4 代,以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一般在郁

7、蔽、阴湿的茶园中发生较重,窝风向阳洼地茶园中的虫口密度往往较大。在大部分茶区其发生期第一代一般在 4 月中旬6 月下旬;第二代 6 月下旬8 月上旬;第三代 8 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第四代在 10 月中旬至越冬。3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在成虫期可用黄板诱杀;生物防治:韦伯虫座孢菌对黑刺粉虱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性,使用浓度以每毫升含孢子量 2 亿至 3 亿个为宜,防治时期掌握在 1、2 龄幼虫期;保护天敌:尽量减少茶园用药次数和农药用量;农药防治:防治适期为卵孵化盛末期,虫口密度过大,也可考虑在成虫盛期作为辅助施药时期。防治成虫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幼虫期提倡侧位喷药,药液重点喷至茶树中、下部叶

8、背。角蜡蚧1分布及危害特点 又名白蜡蚧,分布较广,西南茶区发生较重。以若虫、雌成虫聚集于茶树枝干上危害,吸取汁液,其分泌物还能诱致煤病发生,使树枝衰弱,影响产质量。2发生规律 1 年 1 代,以雌成虫或老熟若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翌年 6-8 月开始产卵,卵产于蚧壳内,每只可产卵 1000 余粒,雌成虫产完卵后干瘪死亡。7 月-9 月中旬若虫大量出现,10 月份雄成虫羽化。3防治方法 在幼龄若虫盛孵期可参考附表选用药剂进行防治,注意喷湿若虫附着枝干,由于角蜡蚧卵孵化期长(1 个月左右) ,最好连续喷药二次,二次间隔 15 天左右;秋茶结束后(1011 月)需打封园药,可喷 0.3 波美度石硫合剂

9、;修剪后将受害严重的有虫枝条剪除烧毁,以消除虫源。茶跗线螨1分布及危害特点 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省市茶区。除茶外,尚危害棉花、辣椒、豇豆等。以成螨和幼若螨栖息在茶树细嫩叶背吮吸茶树汁液,茶树幼嫩芽叶被害后自叶背到叶面均成褐色,并硬化、变脆、增厚萎缩,叶尖扭曲变形,嫩梢硬化,停止生长,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2发生规律 年发生 2030 代,以雌成螨越冬。在重庆年发生 30 代,315 天完成一代。在四川西、北部茶区年发生 20 代。茶跗线螨趋嫩性强,一般栖息于嫩叶背面,少数在叶片正面活动。世代重叠,螨卵交错发生,且卵量大,一般为总虫数的 5080%。通常6、7 月发生迅速上升。

10、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发生最多,严重影响夏秋茶生产。降雨时间长、雨量多对其繁育不利。留养茶园、幼龄茶园以及上年秋季留养多的茶园一般发生较重。在田间发生中心十分明显。3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及时分批多次采摘、清除杂草均可有效地减轻危害。农药防治:当每叶螨数大于 5 头,或有螨芽叶率大于 30%时可参考附表选用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在非采摘期可选石硫合剂作封园药,对压低越冬虫口基数有很好的作用。假眼小绿叶蝉1分布及危害特点 是我国茶区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茶树害虫,全年以夏秋茶受害最重。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芽叶汁液,导致茶树芽叶生长迟缓,焦边、焦叶,造成茶叶减产。 2发生规律 年发生 912 代,成虫越冬。

11、成、若虫均具趋嫩性,早春转暖时成虫即开始取食危害,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卵散产于茶树绿色嫩茎皮层内。若虫栖于芽叶嫩梢叶背及嫩茎上,以叶背居多。在适宜条件下 1520 天即可完成 1 个世代,虫态混杂、世代重叠。浙江、江苏、安微、福建、江西及西南部分茶区一般有 2 个发生高峰,第一个在 56 月份,第二峰集中在 810 月份。其他省份 1 年只有 1 个发生高峰,多集中在 78 月份。 3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及时分批勤采,可随芽叶带走大量的虫卵和低龄若虫;保护天敌:应尽量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充分发挥天敌对其种群的控制作用;药剂防治:第一峰前百芽虫口超过 6 头,第二峰百芽虫口超过 12

12、 头的茶园均应进行全面的施药防治。防治适期应掌握在高峰前期,且田间若虫量 80%左右,施药方式为蓬面侧位喷雾为宜。茶尺蠖1、分布及危害特点 又名拱拱虫,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重庆等省茶区均有分布。幼虫食叶,一年中以夏秋季茶期间危害最重。严重时可使枝梗光秃,严重影响树势和茶叶产量。2发生规律 一般年份发生 6 代,以蛹越冬,翌年 3 月初开始羽化出土。一般 4 月上、中旬第 1 代幼虫开始发生,危害春茶。第 2 代幼虫于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发生,第 3 代幼虫于 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发生,均危害夏茶。以后大体上每月发生 1 代,直至最后一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过冬。一龄幼

13、虫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被害叶片呈现出褐色点状凹斑,三龄后食量急增,严重时连叶脉也吃光,造成秃枝,促使茶树衰老,甚至死亡。3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在茶尺蠖越冬期间,结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清除树冠下表土中的虫蛹;人工捕杀:根据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放鸡除虫或人工捕杀;灯光诱杀: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药物防治:在幼龄幼虫期建议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防治,当每平方米有茶尺蠖幼虫 10 头以上时可选择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茶橙瘿螨1分布及危害特点 在我国各产茶区均有分布,其中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省茶区发生较重。成螨、幼螨吮吸叶片汁液,被害叶呈现黄绿色,主脉发红,叶片失

14、去光泽。严重危害时叶背出现褐色铁锈斑,芽叶萎缩、干枯,似火烧状,对茶叶产量和树势有严重影响。2发生规律 年约 25 代,以卵、幼螨、成螨在茶树成叶、老叶叶背越冬。在江浙一带,一年中有 12 个发生高峰,第一高峰出现在 56 月,第二高峰出现在 810 月,尤以第一高峰发生量最大。但多数地区只有一个高峰,一般出现在 8-10 月份,发生期世代重叠现象严重。茶橙瘿螨在茶树上以茶丛上部为多,占总量的 80%以上。3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对受害茶园适当增加采摘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害螨密度;农药防治:从 4 月下旬开始注意田间检查,在高峰出现之前用药,掌握在百叶虫口大于 10 头时,

15、可参考附表选用药剂进行防治。在非采摘期可选用石硫合剂压低越冬虫口基数。茶细蛾1分布及危害特点 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重庆、江西、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等主要产茶省(市)均有分布。初孵幼虫从叶片的下表皮潜入,在上、下表皮间取食叶肉,3 龄起进入卷边期, 4 龄后期开始转为结苞期,即幼虫自嫩叶尖向叶背(少数向叶正面)卷结成三角形虫苞。 2发生规律 我国长江中、下游茶区年发生 67 代,在重庆、四川茶区第一代发生在4 月上旬,一般春茶期发生 1 代,夏茶 2 代,秋茶 34 代,11 月上旬以蛹越冬。卵散产在嫩叶背面,以芽下第二叶居多。结苞期 5、6 月间为 10 天,811 月为 8 天左,以

16、夏茶受害程度重于其他茶季,在同一地区,以留养不采茶的茶园受害较重。3防治方法 分批勤采:茶细蛾卵均产在茶叶的收获部位,实行分批可有效地减轻危害;适时修剪:在越冬代幼虫化蛹前,这时茶细蛾大多在茶树蓬面上,防治效果较好;农药防治:药剂防治指标为百芽梢有虫 7 头,防治时期应掌握在潜叶、卷边期;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茶丽纹象甲1、 为害状;2、成虫;3、蛹;4、幼虫;5、卵1分布及危害特点 又名茶叶象甲,长江流域以南,以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等省( 区) 发生较严重,是茶区主要食叶性害虫之一,常年发生严重。以成虫聚集咀食茶树嫩叶,被害叶呈现不规则形的缺刻,猖獗发生时造

17、成茶树残叶秃脉,既造成减产,又损伤树势。2发生规律 年发生 1 代,以幼虫越冬。在浙江、安徽一带,成虫初见在 5 月中下旬,6 月上中旬为成虫危害的高峰期。成虫有假死性,受惊后坠落。成虫产卵盛期在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卵散产在茶树根际附近的落叶和表土中。幼虫孵化后在表土中活动,取食茶树根系及杂草根系。3防治方法 茶园耕作:根据茶丽纹象甲的生活习性,在 7-8 月份进行茶园耕锄、浅翻及秋末施基肥、深翻可明显影响初孵幼虫的入土及此后幼虫的生存,其防效可达 50%;人工捕杀: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用振荡法捕杀成虫;生物防治:可喷施白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化学农药防治参考附表。茶炭疽病

18、1分布及危害特点 全国主要茶区均有发生,主要发生在茶树成叶上。发病初期叶尖、叶缘或叶片中部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常延叶脉蔓延扩大,后渐为褐色或红褐色。病斑形状大小不一,但一般在叶片近叶柄部形成大型红褐色枯斑,有时可延至叶片的一半以上。病斑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病健部分明显。茶树受害后,病叶质脆,引起大量落叶。发生严重时,茶园中出现大量枯焦病叶,引起减产。2发生规律 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20-30,相对湿度在 80%以上,因此,在梅雨期多雨和盛夏期雨量较多时,茶炭疽病发病较重。一年中有 2 个发生高峰,分别在 5-6 月的梅雨期和秋季多雨期,尤以秋季发病最多。3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

19、肥,促使茶树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2)冬季或早春病害严重的茶园,人工摘除病叶,可减少病菌的再次侵染;(3)每年 56 月(梅雨季节)或 89 月病害盛发前,或叶罹病率 45%、成老叶罹病率 10-15%时,喷施杀菌剂防治(药剂选用参考附表) ,非采摘期用波尔多液防治,秋季结束后喷施石硫合剂,可有抑制病害的蔓延和浸染。茶饼病1分布及危害特点 分布于浙江、四川、云南、贵州、安徽、广西、湖南等省(区)高山茶园,尤以西南高山茶区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嫩叶和嫩梢,病斑初为淡黄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为表面平滑且有光泽的病斑,直径为 210 毫米,并向下凹陷,同时叶背病斑处突起呈饼状,产生灰白色的粉状物。病健部分分界明显,最后病斑变为暗褐色或紫红色溃疡状,甚至形成孔洞,叶渐枯萎凋落。2发生规律 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它对高温、干燥和强烈光照敏感,因此该病的分布有区域性,当气温在 1620范围内,湿度在 85%以上时最利于病害发生。3防治方法 加强茶园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力;当芽梢罹病率超过 35%时可按附表选择药剂进行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