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XXX 学 院毕 业 设 计 (论 文 )经 济 贸 易 系(院) 财 务 管 理 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学生姓名 XXX 班 级 XXXX 级 XX 班 学 号 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 完成日期 XXXX 年 XX 月 XX 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ating system existing problem and suggestion总计毕业论文 18 页表格 0 个插图 3 幅XXXX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I -摘要随着 2004 年巴塞尔新资本
2、协议的推出,将内部评级法等国际银行界发展新要求运用于中国商业银行已被提上日程。信用评级作为商业银行确定贷款风险程度的依据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基础,对银行的存亡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企业信用评级系统的概念入手,通过对信用评级系统的认识,了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内部评级 信用评级AbstractIIAbstractWith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in 2004, the irb international banking development new request us
3、ed in commercial Banks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Credit rating as a commercial bank loans to determine the risk degree and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redit asse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bank vital role.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enterprise credit rating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re
4、dit rating system, understand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ating system,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Keywords: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Internal ratingCredit ratingXXXX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III -目录摘要 IABSTRACTII第一章 绪论 11.1 信用评级的概念 11.2 信用评级的具体内容 11.3 信用评级的方法 21.
5、3.1 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的内涵 21.3.2 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的应用 31.4 信用评级系统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31.4.1 商业银行投资活动对信用评级系统的需求 41.4.2 商业银行筹资活动对信用评级系统的需求 4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实践 52.1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 5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发展历程 52.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系统的现状 6第三章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 73.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 73.1.1 缺乏正确的信用评级的理念 73.1.2 缺乏科学的信用评级系统 73.1.3 缺乏先进的信用评级度量与管理
6、技术 73.1.4 尚未建成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83.1.5 尚未健全的法律法规 83.1.6 数据基础脆弱及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乏活力 83.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产生问题的原因 93.2.1 搜集定量指标数据不够完整及时 93.2.2 忽略了股东的经营以及关联交易状况 93.2.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构不合理 93.2.4 对评级对象未来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分析不重视 93.2.5 忽视对评级对象的利润结构分析 10第四章 发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相关建议 114.1 构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条件 114.1.1 组织构架 114.1.2 管理职责与控制流程 124.1.3 会
7、计监督 134.1.4 职责统一 134.1.5 信息化建设与稽核水平 134.1.6 法律机制 134.1.7 银行内部治理 144.2 对于改进银行类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议 144.2.1 完善评级指标体系建设,树立评级结果的权威地位 144.2.2 改进信用评级调查方式,加强实地考察分析能力 154.2.3 学习内部评级法,逐步提高评级结果 15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南昌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1第一章 绪论1.1 信用评级的概念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偿还债务能力和意愿的评估,是对债务偿还风险的综合评价,是确定贷款风险程度的依据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进
8、行经营活动,与商业银行有着密切的信用往来关系,银行信贷是其生产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其生产经营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资金使用的好坏和效益的高低。1.2 信用评级的具体内容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系统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它是运用一种管理工具和技术,对授信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债务人违约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进行预测、监督、控制,以贯彻执行银行发展战略,实现风险和收益配比最优化的过程。有效的银行信用评级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和银行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主要是参照国际通行骆驼评级体系(CAMELS)。该评级体系包括资本状况(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 (
9、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1iquidity),市场风险敏感度(Sensitivity 0f Market Risk)。评级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即:(1)资本充足性: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积累率(2)规模:净资产;营业收入(3)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 采用五级分类标准);信贷预期损失率;信贷资产抵补率(4)盈利性: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利润增长率;效率比例(5)流动性:流动性比率;在央行存款比率;本外币存贷款比例(6)品质:领导人素质、公司治理、风险内控、经营风格、财务管理(7)实力:资金实力、服务
10、创新能力、市场地位、人力资源、表外业务影响(8)环境:行业发展环境、区域金融环境、外部支持(9)资信状况:银行信用、其它信用(10)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其中(1)(5)为定量指标,(6)(10)为定性分析,各个部分均与上述某项相对应。这种评价体系相对以前的大一统的粗放式的信用评价体系的操作能更有效地防范风险。1.3 信用评级的方法评级方法论是对信用评级本质的反映。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内部评级体系为例,主要包括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时点评级法主要应用于贷款定价、信用风险监测、限额管理等方面,跨周期评级法主要应用于长期信贷决策和监管资本计算等方面。不同评级方法将对银行信用等级的稳定性、监管资本要求
11、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图1.3 内部评级流程图1.3.1 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的内涵实证研究表明,受经济周期影响,信贷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虽然二者的周期并非同步。因而,就是否考虑经济周期因素而言,信用评级就需要区分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受到的关注较多,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充分。而银行内部评级方法问题在20世纪末才开始受到重视。1998年,美联储的一份有关“美国大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报告中提到了银行在使用内部评级方法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不明确性。2000年左右,巴塞尔委员会在工作论文中正式区分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但是并没有给出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的准确定义。至今,理
12、论界和业界对于两种评级方法仍有不同的理解,尚未形成比较权威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尤其是在跨周期评级法的理解上争论更多。一般而言,国外学者或者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论文是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和阐述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的。从评级所使用的信息角度去理解两种评级方法,时点评级法使用有关企业的所有静态和动态信息以及宏观经济信息,而跨周期评级仅使用企业的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不对周期性经济变动做出反应。当然也有学者从违约概率性质角度定义两种评级方法,时点评级法是基于现时条件下企业的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所做出的评级,时点评级与未经压力的违约概率相对应;而跨周期评级是考虑整个经济周期,根据企业可能出现的最坏状况或者
13、极端事件压力测试下的承债能力所给予的评级,由此跨周期评级是与压力状态下的违约概率相对应的。两种视角都体现出信用评级如何处理经济周期因素的方法,进而区分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从所使用的信息角度理解评级方法论对于建立合适的评级模型和选用恰当风险因子具有较大指导意义。从违约概率性质的角度理解评级方法论,能够清晰反映出评级与违约概率的互动关系,更深入的刻画出经济周期对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1.3.2 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的应用时点评级法基于评级企业现时状况考虑,评级期限较短,多为一年,也可能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期,评级结果能够精确反映企业的信用风险程度。跨周期评级是基于较长时期内的经济周期出
14、发,评级限期可能为三到五年,或者整个信贷周期,评级结果较之时点评级精度要低,具有顺序评级特征。两种评级方法的不同特征使得它们在银行内部应资料收集 实地调研 资料录入 评级分析 初等评级 审定评级定量评分 定性评分跟踪分析第一章 绪论2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时点评级法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应用范围较广,包括贷款定价、风险监测、经济资本配置、限额管理、收益分析等方面,而跨周期评级主要应用于长期信贷决策、确定监管资本等方面。1.4 信用评级系统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扩展与金融市场波动性的加剧,各国银行受到了信用风险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
15、就是信用风险。而对信用风险的错误判断绝大部分原因则是银行信用评级系统的不完善。次贷危机又使银行界更为深刻地意识到完善银行信用评级系统的必要性。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稳定。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全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和民营金融机构涌入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融越来越密切,而为了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满足日益严格的金融监管要求,银行间,以及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的资金相互拆借也越来越平常。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信用评级已成当务之急。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级的目标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风险最小化,而是风险与收益的优
16、化,即在一定收益水平下使信用风险最小化,或是在一定风险水平下使收益最大化。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主体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抑或是对外交往以及市场监管,其信用风险很难判断,市场交易只能在不透明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商业银行应凭借独立的信用评级系统以简单的符号向社会公开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程度,就能降低决策难度,同时可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1.4.1 商业银行投资活动对信用评级系统的需求用信用评级系统和专业的分析意见,有助于降低投资等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银行投资活动的信心,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市场的效率和流动性;信用评级能扩大投资渠道,银行可能对各国不同的投资渠道了如指掌,借助信
17、用评级系统可靠的信用评级意见,增加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银行可根据信用评级结果来确定自己的投资决策标准。1.4.2 商业银行筹资活动对信用评级系统的需求银行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其首先必须取得投资人(存款人、信贷人)的信任,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并将信用等级结果公之于众,以扩大知名度,提高融资能力。随着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资信等级高的银行可以得到利率较低的贷款,信用等级高,不仅可以吸引现有投资人,还可以吸引潜在的投资人;不仅能降低融资成本,而且更易于获得资金。南昌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3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实践2.1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信用评级业从1
18、987年至今,历经初始阶段(1987一1989年) 、清理整顿阶段 (1989年一1990年)、重新确立与相应扩展阶段(1990一1992年)、调整阶段(1992一1996年) ,从1997年到目前处于寻找突破、择机起飞阶段。我国30余家资信评级机构现已开始谋求机构的改革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很多机构进行了重组、合资,引入了国际评级指标体系,为我国全面开展信用评级奠定了基础。各家评级机构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均开展了不同领域的评级。目前评级的范围涉及授信大户的信用评级、贷款证年检的信用评级、中小企业资信评级、金融机构评级、证券评级、个人征信评级等。虽然,我国的评级技术和水平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相比,
19、差距还很大,但已有的评级机构开始的尝试和探索,也为金融监管以至于整个市场的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觉,证实了信用评级对市场监管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信用评级业在执业的过程中,已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企业、银行、个人的评级体系和方法。为实现信用评级业的迅速发展,信用评级机构联手成立了行业自律组织中华资信评估联少南会,以谋求自律、发展、联合,使信用评级成为市场监管的有生力量。国内评级机构积累了丰富经验,加之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信用评级成为市场监管的得力推动已成必然。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发展历程在信用风险管理初期,银行的管理目标是在一套主观的风险约束下实现银行的净收益最大化。银行根据申请人的信誉和经
20、济实力简单地将贷款中请分为“好”和“坏” ,发放的贷款只有在收不回来时才确认贷款损失。逐渐地,银行开始注意到不同贷款的相对风险性,开始对贷款进行评级,并开始在业务部门进行盈利水平的评估,其总体业绩指标从净收益过渡到以资产回报(retunonassets,ROA) 为经营的主要目标。其间,银行以历史损失水平为基础确定了损失限制,制定了相应的资本分配政策,同时成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这段时间的主要问题是业绩衡量标准忽视了风险因素,主要由业务部门进行信用审批、信用评级的做法,使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着许多弊病;另外,由于没有区别不同资产的不同风险程度,资本平均分配,导致一系列银行经营稳健性问题。随着人们
21、在风险测量方面取得一系列关键的进展,银行开始在对违约概率(Default Probability,DP) 和违约回收率(Recovery Rate)进行估计的基础上,计算预期贷款损失,并据此进行贷款的信用评级。同时,银行管理当局开始运用风险调整指标进行业绩的衡量。许多银行引入了风险调整定价模型,并开始使用模型为业务部门制定定价政策作指导。资产组合理论在贷款账户管理中的应用使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发生了重人变化。银行开始探索用管理资产组合的方法来管理贷款账户,并由专门的组合管理部门使用数学模型和历史数据计算组合中各个贷款之间的相关性,衡量组合的总体风险和组合中各贷款对总体风险的贡献度。与此相关的是建
22、立起全银行的敞口监管系统,从多个产品账户体系中取得客户整体的信用资料。评级模型被不断改进,使风险区分更细致;信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更好地在贷款违约相关性的测量中得到体现,使银行能够根据每一信用敞口的质量、规模和相关特征精确地量化其对组合非预期损失的贡献。同时,运用信息技术银行可以进行信用敞口的每日自动化监管及贷款组合的实时信用风险跟踪。引发这种变革的是以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1973)为基础的现代金融理论和信息科技的发展。2.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系统的现状早期,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方面,采取主观评价色彩很浓的传统方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
23、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并采取所谓“两呆一逾”的口径对不良资产与贷款风险进行分类管理。这种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弊端百出,现已被美国和加拿大商业银行通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推荐使用的以风险度为依据将贷款划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等的五级分类法所代替。在现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不具有通过企业的股票价格来反映企业市场价值的条件,KMV等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从总体上讲还不适用我国实际,针对特殊客户群,可以尝试建立小规模模型。但是,风险度量中贷款组合分析、边际分析的思想值得借鉴。由于我国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刚刚起步,加强信用风险度量应加强对
24、企业当前状态的评估和对未来的预测,同时,针对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数据滞后且可信度低的状况,必须加强非财务因素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度量。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采用“6C”法和信用评分方法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降低不良贷款率。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运用内部模型度量信用风险过渡。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存在的问题4第三章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3.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的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3.1.1 缺乏正确的信用评级的理念信用评级的理念决
25、定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过程中的信用评级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环境,普及到银行内的各个员工,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工作人员对信用评级系统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评级系统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信贷部门缺乏大量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违章操作、越权状况、人情贷款,甚至以权谋私等现象皆有发生。3.1.2 缺乏科学的信用评级系统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
26、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的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体系的具体体现的形式。商业银行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其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式的。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它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也都是横向的,造成了金融低效率。最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3.1.3 缺乏先进的信用评级度量与管理技术现代信用评级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
27、统计模型,这些技术都来自于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近年来,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化的推动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化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度,如KMV模型、Credit 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都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水平。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1逆向选择的结果,使资质差的借款人取得了贷款,道德风险加大,进而又增加了资金运用的风险。3.1.4 尚未建成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脱离了国家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风险
28、。但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企业评级情况难以得到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较小,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而且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地去核准企业财务数据,因而导致评级体系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以至于信用评级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风险等级并不匹配,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经营状况。人们的经济活动更多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大多数国民对银行风险管理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从银行外部来说,不管是个人、企业、政府,整个社会的信用度集中表现在借款人身上。由于社
29、会上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以及信用道德规范,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还很不完善,它直接给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3.1.5 尚未健全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社会规范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另一方面守信的交易成本高,收益小,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信用的失衡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3.1.6 数据基础脆弱及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乏活力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基本财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占有不充分、不完整、不及时甚至不真实,分析利用的深度不够,信息搜集既定规程对客户多样化的
30、适应性程度不高,企业有效数据缺乏连续性; 另一方面,对客户的非财务信息或定性信息的搜集达不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对债务人的内部评级结果缺乏后评价,未能与违约概率对应;对债务项目评级(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过粗,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定性过多,定量不足;尚未确立根据经济周期变化规律对债务人、债务项目进行压力测试的办法等。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其在内部评级体系研究方面的人力资源技术含量普遍不足,缺乏高效的组织效率,尚未建立起充满活力、压力和动力的激励约束机制。3.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产生问题的原因3.2.1 搜集定量指标数据不够完整及时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
31、,定量指标的采集往往难以及时和完整,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很多商业银行正在进行重组改制,消化不良资产,引进国外金融机构入股。重组改制对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消化历史包袱的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影响重大,而相关的数据采集往往以往年的财务报表为准,不能够及时捕捉到资本结构变化以后银行的偿债能力。另一方面许多银行未将同业纳入授信范围,中小商业银行出于同业竞争的考虑,在拆借时,不愿意向其他银行提供详细的经营信息。3.2.2 忽略了股东的经营以及关联交易状况轻视对银行股东经营状况的了解,会造成对重大事件的误判。曾经有一家银行授信一家同城的城市商业银行,而此家城市商业银行正通过增资扩股,引进了新股东。正好这家企
32、业正是授信银行的客户,经营状况不太好,审批人就有充分理由怀疑这家企业是否有投股银行的实力,从而质疑银行增资扩股的真实性。3.2.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构不合理南昌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5定量的财务指标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客户的经营业绩,但不能完全反映客户取得经营业绩的手段和方式。比如不良资产率较低,是管理规范的结果,还是资产膨胀较快,对不良资产稀释的结果?又比如:利润增长较快,是过去几年强化管理、提高效率的显现,还是不顾风险、盲目追求收益的结果?客户目前财务指标较好,但可能暗藏了未来可能造成银行资产业务损失的风险隐患;客户目前财务指标不够理想,是否必然说明该客户前景黯淡?这些情况都需要在定性评价
33、中予以体现。3.2.4 对评级对象未来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分析不重视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以前三年财务数据为主要评级基础,较多考虑实际偿债能力。而且虽然在定量财务指标分析中考虑现金流量指标,但权重和分数占比都不高。个别评级调查人员存在忽视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相互关系,遇到可疑现象以“授信银行统计口径与评级银行报表编制口径不一致”为由作简单处理。3.2.5 忽视对评级对象的利润结构分析金融业的资产都要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均衡问题,如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过高,超过50%。而债券投资不属于银行主业,占比过高不是正常情况。而且,按权责发生制,投资收益是帐面数,在国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以前年度
34、的投资收益,将来很可能就是资产减值亏损。另外,一些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和债券回购的金额都非常大,就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为解决流动性,用投资的债券,通过债券回购,在银行间市场融入资金,如此滚动使用。一旦市场资金紧张,这家银行的流动性能否维持?如果为维持流动性被迫出售债券,债券价值能否得到保全就成为很大的问题。第四章 发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相关建议6第四章 发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相关建议健全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有效防范风险和安全稳健运行的前提。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从而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5、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系统,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建设,以适应我国金融改革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就成为时代赋予银行工作的责任。4.1 构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条件4.1.1 组织构架建立和健全严密而完善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使之相互独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体系的架构应由四个部门组成,如下图所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图)图4.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架构层次第一层经营系统,其内部控制属于日常控制,它们构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第二层内部控制系统,由商业银行的总行和分行
36、各个管理部门组成。该系统主要通过制定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流程,并要求业务系统执行来实现其风险控制职能。属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第二道防线。第三层内部审计系统,由包括内审委员会和日常工作机构内部审计部等机构组成。内部审计系统是商业银行最高层次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它构成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第四层外部审计系统。它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过程直接与银行财务报表的准确性联系在一起,并发挥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二是银行监管部门的要求;三是对社会公众公布商业银行信用质量。根据上述风险管理层级,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流程,包括(1)建立健全
37、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度;(2) 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3) 成立风险管理部 ;(4)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内部审计体系等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图)风险管理体系组织架构注: 表示报告线路,箭头所指为接受报告方; 表示监督线路,箭头所指为接受监督方。4.1.2 管理职责与控制流程在按上述思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同时,明确各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以及风险控制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大量运用风险管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比如资本调整收益率(RAROC)、信用风险值 (CreditVaR)、风险矩阵 (CreditMetrics)等对风险实施监控,并建立起反应迅速的风险处置系统,对
38、已经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监控和化解。4.1.3 会计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要实现会计管理的集中复核、集中总帐、集中会计档案、集中人员管理、集中帐务日常控制,加强会计监督,并建立会计内控系统,以“章则制度”来规范会计人员的操作行为和会计事项处理。此外,要加强信息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准确核算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等领域的关键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严格披露程序,提高信息质量,确保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有的放矢。风险管理委员会 董事会 监事会 审计委员会内审部稽核部法律部监察部资产保全部安全保卫部资产负债管理委
39、员会内控委员会信审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高级管理层前台公司零售同业资金交易中台及后台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财务南昌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74.1.4 职责统一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考评和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商业银行应在借鉴国际银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信用风险控制的考核机制和责任认定制度,实行按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笔业务发生的风险等进行考核,并且要给予风险控制人员相应的励或处罚,追究其风险管理责任,以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避免道德风险和冒险行为发生。4.1.5 信息化建设与稽核水平加强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非现场稽核水平。目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分布全国各地,并且业务种类繁多,因此商业银行在搞好现场稽核的同时,要
40、加强信息技术投资力度,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完善非现场稽核与审计系统,通过智能、高效的非现场风险监控技术和风险识别手段,对各个地区分行、支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各种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并迅速予以控制和处置。4.1.6 法律机制运用法律手段,促进依法合规经营。商业银行要有效发挥法律部门的法律管理和法律服务职能,以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为中心,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法律工作,服务于全行内部的业务经营和风险控制。运用法律手段,强化风险管理。一是利用法律保障银行权益和业务的正常经营;二是运用法律手段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保驾护航,杜绝银行内部的违规操作;三是运
41、用法律手段,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力度,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程度。4.1.7 银行内部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奠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产权基础和制度基础。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股份制改造,从单一产权到多元产权,最大限度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实行多级法人制度,解决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从“行政管理”过度到“公司治理”体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银行的经营和管理。这样,如果建立起产权明确、制度先进、治理结构优化、管理体制完善的现代制商业银行,那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必将是先进的、高效的,其信用风险管理的绩效必将
42、大大提高。综上所述,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国家金融战略、现代国际商业银行通行标准以及商业银行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与实施。毋庸置疑,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高效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4.2 对于改进银行类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议4.2.1 完善评级指标体系建设,树立评级结果的权威地位(1)结合银行情况改善定性标准,并注重专家意见当前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系统中定性标准主要是从银行的基本情况、市场竞争力、管理状况、环境状况、信誉状况、发展前景进行统一
43、模式的选项,没有考虑银行的自身业务特点以及政府支持度等情况,而且评议指标较抽象,难以根据标准来判断其优势和弱点所在。此外,由于评价标准统一,且定性分数占比较低(一般为25%),对于定量指标过低的银行适应性较差,建议针对不同业务特点和政府支持度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定性评价标准,对有些银行应提高定性得分比重,在评审过程中重视专家定性分析意见,可根据客户实际情况突破评级限制条款。(2)对不同股本结构和规模的评级对象进行分类,制定量化评级标准随着整个市场的不断整合、发展,金融业有混业经营的趋势,企业规模标准划分也有很多统计口径,对确定评级银行所属类别及规模带来难度。此外,不同评级对象有不同的经营特点,建议
44、结合不同类别和规模制定可量化的评级标准。(3)围绕现金流量情况设定定量化财务分析指标在定量分析中,可将现金流量分析列为核心,其他财务比率均归结其中。现金流量分析中主要分析方面可参考下列指标:正常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构成、流动资产来源和可变现资产价值、债务和权益构成。4.2.2 改进信用评级调查方式,加强实地考察分析能力现有评级调查工作由信贷人员承担,由于信贷人员对同业比较了解,往往会因大意而使调查流于形式。建议可采用评估小组的方式,由信贷人员、注册会计师、专业法律人士等组成联合调查评估小组,对评级对象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方式可采取书面问卷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分专业层面进行调查后汇总,调查结果真实性落
45、实到评估小组相关人员,保证评级工作基础信息的正确性。选取最能反映银行经营状况的关键性指标,同时尽量减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兼顾指标的可获取性。4.2.3 学习内部评级法,逐步提高评级结果应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06年已开始实施,新协议允许一些大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计算风险资产。国有商业银行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坚持观念创新,合理利用行内信贷数据,提高评级结果应用水平。借鉴外部评级机构惠誉国际等债项评级理念和方法,对关联企业融资等采用债项评级方法进行评级,合理防范关联风险和担保过度。学习运用科学取样和概率预测技术,研究、验证、实现各信用等级企业客户的违约概率测算以及违约损失匡算,要通过对不同层次风险
46、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充分理解,建立以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为基础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确定客户风险调整的效益贡献度,在信贷审批环节中树立依照风险程度和风险价格把握贷款的理念。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8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我国已经加入WTO ,又是国际清算银行(BIS )的成员国,必然要逐步地接受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原则、标准与方法,尤其是我国加入新巴塞尔协议会更加约束我国的银行业,此外,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银行都将在一个平台上竞争,所以与国际银行业接轨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制约和信用评级方法的落后,我国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往往导致了大量的不
47、良资产产生,对银行业的发展非常的不利。与此同时,建立适合中国的信用评级系统只是完成了信用风险管理中的硬件,而改善评级体制,使评级系统和评级结果能充分融入其中,发挥作用,则是需要更长时间完成的软件建设。要真正通过风险管理降低银行的资本风险,需要组织构架、流程与政策、风险管理工具和信息系统式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这四大方面同时改善。首先,需要在研发评级系统的同时注意系统在整个信贷流程的运用,包括为风险限额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银行确定计提的损失准备金金额,通过违约概率的确定提高风险预警和预控能力。其次,需要提高信贷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通过明晰的责任体制,鼓励基层信贷人员切实深入第一线,
48、真实了解债务人的企业状况,也防止部分高层人员权力过大,越过必要流程和手续,违规借贷。虽然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建立适合信用评级的某些条件,这给我国建立合适的信用评级体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为建立合适信用评级系统创造条件的同时,我国银行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内控体系也必将随之进一步加强,所以,从长远来看,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系统有助于我国银行降低自己的经营风险并且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南昌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9参考文献1张一逸. 新巴塞尔协议下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系统. 金融纵横, 2009, (08) 2 吴艳琴, 仝自力. 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预警及评级体系研
49、究基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1) 3 贾艳琼.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时代金融, 2009, (04) 4 杨杰.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视角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1) 5 梁世栋, 黄亮. 着力打造中国本土的零售内部评级体系J. 中国信用卡, 2009, (12) 6 袁吉伟.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方法的应用与选择J. 海南金融, 2009, (08) 7 张雪莲. 新巴塞尔协议与银行审计风险J. 新疆财经, 2009, (04)8武剑.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前景分析与策略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3(02).9 王春峰,万海晖,张维. 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09)10 李玉娟. 银行信贷管理目标与风险控制研究D江南大学, 2008 .11吕品. 我国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212 高明辉. 国有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4 .13 李小瑜.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