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情感教育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 “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课堂教学教师的情感是教学艺术范畴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情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是有别于一般情感的高尚职业情感。一方面,它必须附着于它所认识改造的对象学生,另一方面,它必须依傍于教学材料美的形式和内容。其情感投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
2、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引自语文教学大纲) 。教师通过教材发放的情感将沉淀为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美好情感。二、 教师情感投入的要点我们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就是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感,同时准确地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并善于把作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渗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吸引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享受中积极热情地投入学习。1)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高尚情感良好的情感品质必然注入道德的力量。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地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建立起道德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2)挖掘情感因素,制
3、定情感目标语文教学具有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天性”优势,它主要体现在课文本身。我们在备课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依据其情感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综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愤慨、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号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课文多姿多彩的主题。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首先要认准作者在作品中的这种特定情感取向。3)把握情感结构,自然引发情感无论哪一篇文章,我们
4、均可无一例外地分析出其情感结构。情感结构不同于思路。思路从作品中外显,情感在作品中内隐,二者相辅相成,使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作者创作时的整体心理结构。以故乡为例,作者行文的思路是十分明确的,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种思路是文章的外显结构,而内隐的情感结构与自相比则深刻得多了。文章的开头用沉重的笔触描绘出旧中国农村的破败景象,意在烘托“我”的“悲凉”心境。这种悲凉心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故乡的“变”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明丽,是一幅“神奇的图画” ;现实中的故乡,苍黄萧索, “没有一些活气” 。记忆中故乡的人是那样的美好,而今却一个个“辛苦麻木” 、 “辛苦恣睢” 。这一切反差,
5、使“我”情不自禁地产生心理的“悲哀” 。文章的结尾展开联想,由“海边碧绿的沙地” ,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的“金黄的圆月” ,而想到人间的“路” ,正是为了表现“我”对社会未来的“希望” 。悲凉悲哀希望,则是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当时的情感结构。4)加强意志锻炼,调节控制情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情感总是受到个人心理和外界诱因(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为了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加强意志锻炼,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教师的情感应随作者感情的波动而波动,决不能离开作品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只有形成理性指导之下的稳定的审美情感,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语文教学的情感节奏,使学生的审
6、美情感趋向稳定。教师要获得调控情感的能力,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与毅力。三、 语文情感教育的方法认知与情感同属学习的心理过程,所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学生对语文形式美的情感体验,还是对语文内容美的情感体验,都以语文认知水平为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升华其情感体验,使其通过课堂教学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1)导入情境好的作品都有其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艺术境界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是进行情感
7、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在上长江之歌一课时开头说道:“这篇课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辽阔的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起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生为老师的动情言语所吸引感染了。可见,在教学时,我们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必然使之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陶。2)披文入情披文入情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作为观念形态的作品,无不是客观外界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
8、作者某个时期的特定心境可能与当时所感受的外物同形同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形象地通过外物的情感(“花溅泪” 、 “鸟惊心” )表达出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感。 “披文入情”的过程,就是寻找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反映的这种同形同构关系的过程,这是人们读文章的首要一步。为使学生“入情” ,教师首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其情感结构关系,尽快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吻合起来。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 。然而,作者写景画形不是目的
9、, “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在写“神”时,作者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必现。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不平凡”这个纲,开头作了铺垫,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的呼应,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聚,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对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披文入情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来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思路。3)通情入境通情入境即在“披文入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和作者的感情沟通起来,并进入作者所创造的美妙境界之中,仔细体会其精妙独到之处。 沁园春*长沙里
10、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湘江秋色, 海燕中海燕在乌云压着的大海上搏击风浪的雄姿, 岳阳楼记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洞庭湖光山色, 果树园中喧噪的鸟雀、乱闯的甲虫、浓密的树叶、累累的硕果这样的艺术境界在学生的心中能不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吗?当我们吟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样感人肺腑的诗篇,阅读最后一课这样揪心发聩的小说,品味背影这样真切动人的散文,进入白毛女那种贫寒凄凉的场景,怎会不涌起情感奔放的波涛?要让学生“通情入境” ,还要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或朗读吟诵,或以问题激之,活和作者对话,或假设就是作者或是课文中的人物等。4)出文悟道 出文悟道就是指导
11、学生充分利用“披文入情” 、 “通情入境”的情感体验,深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哲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说:“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 ”作品中的“道”一般是蕴涵在形象之中,凝聚于诗情画意之中的。作者往往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和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出文悟道” ,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比如, 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对那位“一阔就边脸” ,最终倒台的石像的刻画,旨在说明在社会生活中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英雄”最终必然要倒台的道理。 爱莲说中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
12、赞颂即作者那种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的自陈,也是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 世风的婉曲批判。 岳阳楼记文中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从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情感提高到“先忧后乐” ,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教师指导学生“出文悟道” ,就是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领悟出深刻的道理。5)言语激情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无论是讲析课文还是朗读课文,都必须饱含情感。情感越丰富,语言的感染力就越强,情感教育的效果就越好。笔者在教古诗八首时是这样激发情感的:“诗歌,就像种子一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好的诗歌出土以后,它的芳香就会和民族精神相
13、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永恒地浸润人们的心田。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八首古诗,有的距今 900 年,有的距今已 1500 年。尽管岁月流逝,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诵读、咀嚼,仍然可以闻到其中沁人心脾的芳香。 ”短短几句话,迅速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激起了他们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6)动作传情动作传情就是一巧用态势语来传达教师的情感。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蹙一展,都能表现丰富的情感,这种表情达意的作用有时是口语所不能取代的。美国传播学家雷蒙德*罗斯曾说:“你是否认识到,你所传播的信息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五是语言。当你面对面地同某个人讲话时,他可以从你的言语之外的其他形式中接受到百分之六十五的
14、信息如你的音调、手势,甚至你的站立姿势和衣着打扮。 ”当教师慈祥的目光关切地注视着答问迟疑不决的学生时,当教师看到学生调皮而轻轻地摇头时,当教师用热烈的掌声赞扬学生的独到见解时,学生会从中得到多少温馨、鼓舞和喜悦呵!7)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玩小动作,这是在所难免的。以情唤情是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的有效教学手段。譬如,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教师既要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又要善于用技巧性的语言消化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厚的爱意。只有当教师将情感的
15、种子移植到他们心田的时候,才会使他们的情感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8)创境冶情既然情感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一定的环境,通过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来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陶冶学生的情感。成功的情境创设,需要调动各种手段来实现。最主要的手段是创设语言情境。教师不但要善于选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句,还要能使寻常的词句浸透感情的色彩。比如教师上课对学生说话,不用“你们” ,而用“我们” ;在叫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说“请坐下”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其次,是创设高雅的课堂环境。教室的布置要整洁美观,自然得体。在优雅的教学环境中上课,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第三,是充
16、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形象的直观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受到情感的熏陶。此外,还可以发挥体验的妙用,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亲临其境地感受体验课文的内容。比如笔者在教核舟记时,要学生用纸叠一个“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船的模型,然后请同学们在这“微型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当然画不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体会到,连在纸上画都难,何况核舟还是用刀雕刻的呢?学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技艺的精湛所折服,思想也便自然地融进文章的情境之中了。参考文献:1、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出版2、 湛蓊才著:课堂教学艺术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3、 周建设著:教学语言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出版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