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向就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摘要:我院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借鉴成功电视节目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融合进入这些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介绍了我院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面向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 1 引言 现代的大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比较多,有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容易接收新鲜事务、追求时尚、好奇心较强、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爱好等特点,但也有基础知识不扎实、偏科严重、学习的兴趣不足等缺点。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新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作出了
2、一些大胆的尝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栏目的方式,如开心辞典答题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上的创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 2.1 课程实例 多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使用的实例是某个特定的项目中的信息管理的内容,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教师工作量统计系统、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而本门课程要培养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所以本门课程中的实例是所有企业都会遇到的信息管理流程内容,如财务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等。 2.2 作业习题及考试 除课后习题外,本课程为学生留了一道大作业题,总题目为企业管
3、理信息系统,每节课后,都留有一道小题,从企业的组建、运营、信息化建设、采购、销售、财务分析等各环节都有相应的题目。当这道题做完后,学生会对企业内信息管理的总体情况就会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这个大作业题中可以发掘同学在其它方面的潜力,如有些同学在虚拟公司的建立作业中表现出较强的创业能力,有些同学在制订公司规划作业题中表现出很好的企划能力等。这道大作业,使同学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考试分笔试及上机考试两种形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空洞的理论知识,尤其避免考核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的偏僻、容易混淆的知识。上机考试,为防止学生利用软盘、移动硬盘或网络拷贝程序互相抄袭,
4、在考题中要求试题中所有的控件名称、变量名称、字段名称、窗体名称和工程名称都要加上“_自己的姓名首写字母” 。 2.3 实训环节 在教学中突出实训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上机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能力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为使学生能掌握最新的技术,选用国内知名软件厂商的管理软件产品,如本课程采用的软件为用友软件公司的企业管理软件。主要训练财务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及 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内容。在开发环节中,选用较先进的开发软件,保证所学知识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落伍,如今年的课程设计内容为采用较先进的 ASP
5、.NET 技术开发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项目。该项目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具有实用性,可直接应用于本校的人力资源管理。 3 教学方法创新 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互动式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在这些环节中,教与学要时时互动,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环节参考了优秀的电视节目,借鉴了电视节目互动的特点,打开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对于有些两节课连上的课程,如果单纯由教师讲解,教师会感到疲乏,学生的兴趣也不容易保持长久,可在讲课中间插入一些新颖的教学环节,增加教学互动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开心
6、辞典问题 参考电视栏目“开心辞典” 。 复习问题:答对加 1 分,答错扣 1 分;可向同学求助,但被求助的同学有风险,答错,两人均被扣分,被求助同学可拒绝。 新问题:答对加 1 分,答错不扣分,被求助同学如答对,两人均加 1 分。 可求助要求降低难度,但求助只能使用一次。 (2) 价格竞猜 猜 IT 产品( 软件及硬件)价格。 找两位同学,一位猜价格,另一位拿价格签,提示前者所报的价格是低了还是高了。 企业信息管理人员,要负责企业的软硬件采购,需了解一些产品的价格,本课程设此环节,让学生对市场上的软硬件产品的价格有个大致的了解。 (3) 讲述 IT 历史、课程相关故事或小笑话 课前准备好相关资
7、料,主要为 IT 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本课程相关的故事或小笑话等。课堂找同学朗读资料的内容。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 IT 相关的历史和本课程相关的故事。 (4) 猜词全攻略 参考电视栏目“三星智力快车” 。 找三位同学一起竞猜。先告诉同学要猜的范围,如人物、公司、事件等,再逐一给出竞猜的条件,直至猜出最终答案为止。 (5) 情景对话本环节虚拟实际的场景,找几位同学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对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场景有个大致的印象。 如在讲过 CRM(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后,虚拟一个客户服务中心人员与客户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 4 教学环节设计创新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怎样将平
8、凡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消化所学得知识,需要认真设计教学的环节,让每个环节都能出彩,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工作。 要想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出学生的兴趣点,针对教学内容,紧扣主题,寻找切入点。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将当前讲课的内容与学生要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如讲系统分析前,先介绍系统分析员在软件公司的作用,具体做什么工作,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角色及能拿多少工资等。过去很多学生都有错误的认识,以为软件开发工作最重要的是编程序代码,通过这节课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系统分析的重要性,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意识。 例如在讲述本课程要掌握的知识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本门课程一般在高年
9、级讲授。高年级学生普遍关心就业的问题。当介绍课程内容时,学生会考虑学这门课程对找工作有什么帮助,通过这门课程学到的知识对找工作有什么帮助等。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将本门课程学习的知识放到求职简历中,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 总结 教与学,只有互动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不喜欢刻板的讲课,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只有不断丰富知识,锻炼各种能力,才不会落伍。 参 考 文 献本文出自:计算机毕业网 欢迎转载 1 闪四清. 管理信息系统教程M. 北京:清
10、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恩波. 管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内互联网络发展趋势,通过调研对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高的 IT 新型领域“网络编辑”人才需求做出分析,同时给出该专业设置的总体设想和框架。 关键词:网络编辑;图文信息技术;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 1 引言 一谈起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沿袭本科分类方法,然后填充低端的技术或服务业,殊不知今年大学生 IT 就业总体重心下移,就连本科生一直不关注的软件测试这一灰领职业也纷纷加入应聘大军。我们是否能摆脱纵向思考的思维定式,从横向的角度寻找高职新型的 IT 复合
11、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空间,努力开辟新的渠道。本文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的新型领域“网络编辑”这种集网络信息编辑、图文处理、网页制作、数字出版于一身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需求作一剖析,同时给出该专业设置的总体框架。 2 网络编辑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需要 上海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为龙头,各类网络公司、文化传播咨询公司和广告公司共同支撑着新闻传媒业。一方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合适的人才相对紧缺,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网络媒体的快速膨胀导致了技术人才的短缺。据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12、,目前,我国网络信息编辑与管理从业人员多达 300 多万人,未来 10 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 30%。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报告指出,目前上海互联网行业共有各类登记注册的网站逾 30 万家。从 2006 年 2 月开始,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启动全市互联网新闻与信息业务培训。该项目旨在全面提高网站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网民的网上活动主要以查资料和浏览新闻为主,这就对网络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目前的相关从业人员一般是从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不能够满足和适应现代电子传媒的发展。网络编
13、辑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他们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网络编辑和图文信息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来讲,他们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新闻传播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网络编辑所负责领域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网络编辑人员还应当是多媒体人才、全媒体人才。互联网是一个多媒体体系,互联网上的内容有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多媒体内容需要用多种媒体的编辑能力进行操作。因此,从业人员既应具备报纸媒体所需要的文字编辑能力,还需要具备广播、电视媒体要求的视频、音频编辑能力以及网络这个新媒体本身所需要的一些能力。 现在,网络编辑的学科背景与八年
14、前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2000 年以前,有着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编辑是各大网站的主力军,但自 2000 年以后,有着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进入网络大潮。从 2004 年开始,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进行大轮换,网站人力资源结构也趋向多元化,既有新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也有涉及中文、法律、财经、历史、外语等专业的人员。可以说,现代电子传媒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全面的网络信息编辑和管理人员。 第三,从今年“上海市推进数字出版产业暨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新闻发布会”正式出台上海数字出版业发展引导目录(2009 版) 来看,推动传统出版业转型,鼓励支持数字出版新媒体、新业态
15、跨越式发展是今后市场发展的趋势。数字出版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据初步统计,2008 年上海数字出版业销售收入总值在 123亿元左右,约占全国数字出版业总量的 1/5。从全国看,上海与北京、广东等地的数字出版产业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在数字出版的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如网络游戏出版、网络文学出版、网络视听出版等,更具有明显优势。例如上海网络游戏出版产业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均在 30%以上,2008 年实现 86.2 亿元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 35.3%。网络文学出版又是一大新型产业。上海现有文学网站 20 多家,2008 年销售收入近亿元,2008 年上海互联网视听出版收入约为 1.5 亿元,同时,上海
16、市作了一些重点规划,如优先支持与手机、手持阅读终端相关,与新一代广电网(NGB)相关的数字出版技术开发和相匹配的内容资源数据库开发:优先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专题出版数据库建设,优先支持具有市场开发功能、汇集各家教育资源的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优先支持数字出版物集成与分发平台建设。可以预见,数字出版企业(机构)大量涌现是今后市场发展的趋势。 第四,从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尚没有针对网络和电子采编的网络编辑专业,只有传统的印刷图文信息处理相关专业,但是这两个专业跨度甚远,为印刷图文信息处理而培养的毕业生是不可能就职于以网络和信息技术、数字出版为主导的新兴电子传媒产业的。另一方面,在市场调研中,经
17、常有公司的人事经理抱怨说,我们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公司,只需要一个编辑人员就够了,但是招来的毕业生要么不懂网页设计,要么不会文字编辑,技术好的文学和美术功底太差,大多为复制粘贴过来的信息加上毫无美感的网页。文字好的计算机水平又太差,能制作静态网页已经算不错了。很多企事业单位和商业单位都有类似的要求,他们需要的是兼具计算机、新闻传播、广告和艺术知识的毕业生。这说明,网络编辑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能够满足互联网、数字出版、电子传媒行业的需求外,还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和商业单位的有关岗位就业,从事网络信息编辑与管理和其他图文信息处理等工作。 3 网络编辑的专业设置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应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18、我国网络和现代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对我们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设置“网络编辑”专业客观实际的需要。 3.1 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本专业旨在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较好英语水平,掌握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原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具备网络编辑、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互联网站、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内部网站、电子出版物编辑单位等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新闻、出版、广告、影视等单位,从事网络编辑、计算机图文信息处理工作,以及图象处理与排版、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工作。 3.2 主要职业能力 具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手段,利用超
19、文本技术、图像或音频、视频等管理和策划电子阅读产品的能力。 (1) 有素材采集、分析、整理的能力; (2) 有内容编辑,包括信息筛选、内容加工、内容原创的能力; (3) 有组织互动,包括受众调查、论坛管理等的能力; (4) 具有网页实现,包括网页内容编辑、原创素材独立制作和栏目编辑等的能力; (5) 具有栏目策划、专题制作的能力; (6) 具有内容编辑与管理,包括频道或网站内容策划、内容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7) 有一定具有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社交礼仪。 3.3 基本知识要求 (1) 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包括国家对意识形态、舆论导向等方面的要求积极知识产权
20、、版权方面的法规。 (2) 具备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包括新闻传播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字、图片、声音、图像、Flash 等进行处理的多媒体技术。 (3) 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了解网络媒体自身、大众、广告商的需求。 3.4 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1) “互联网新闻与信息编辑 ”专业技术水平证书。 (2) “网络编辑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四、三、二级) 。 上海自 2006 年 2 月开展的“互联网新闻与信息编辑”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市政府新闻 办共同开发“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项目。 4 结束语 正如 Intel 前任总裁葛鲁夫曾断言
21、,以后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将不复存在,因为那时所有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网络编辑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都是网络和现代传媒业发展最快、需求最大的职位。近年来,国家和上海市先后开始进行相关的专业技术证书的认证,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相关行业的重视,也说明网站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我们认为,该专业的设置开发其设想总体适应现时社会需求,网络编辑专业涉及行业面广量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乐观。该专业设置也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定位,符合国家教委对高等职业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当然,该专业在课程设置、能力结构分析、实训内容等方面的专业标准,有待进一步达到科学、规范、准确。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于 200
22、8 年 6 月向上海市教委申报“网络编辑”新专业,上海市教委予以批准,上报至国家教委时,国家教委按目录将其归属于原有的“图文信息技术”专业。现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以“图文信息技术(网络编辑方向 )”为专业名称向社会招生,期待为网络编辑专业做些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林宏. 关于高职管理类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 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6,(6). 2 赵谦. 浅议实习实训在新闻专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4):150-151. 3 吕中华, 李燕, 潘树森.“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研究J. 职业时空 (下半月版),2008,4(2). 4 吴家清
23、. 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 育才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摘要:本文根据我系的“教育部-Intel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建设经验,探讨了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并行与分布计算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设计。 关键词:并行与分布计算; 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G64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各种新型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的理论、模型、方法和技术,以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近年来,我系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开
24、设了并行与分布计算课程,这门课程培养目标主要是普及并行计算技术,使广大的程序设计与开发者可以发挥超级计算、分布计算的优势;同时,这门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系统的课堂理论学习外,还需要配有足够数量的实验内容,以便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并行算法理论、设计技术、分析方法和具体实现等各个环节的整体理解。为此,课程组针对本科教学的特点,采用泛讲、精讲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来显式地说明所教授的理论,根据并行与分布计算技术的本身特点,以及我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并行与分布计算技术涵盖了从单机、 “多核” 、SMP、集群、到 Grid的各种尺度的并行技术,将课程平台建立在系统结构、算法、程
25、序设计实践等方面,建立了并行和分布计算的全面的课程体系。 2008 年 4 月,作为 Intel 大学合作计划的合作伙伴,华东理工大学派遣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参加了相关技术培训,该课程进入“Intel 大学合作计划” 。2008 年 5 月,双方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Intel 公司捐赠了部分相关实验设备。2008年 6 月,华东理工大学的并行与分布计算课程被批准为 2008 年度“教育部-Intel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1 实验条件 根据并行与分布计算技术的本身特点,以及我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并行与分布计算技术涵盖了从单机、 “多核” 、SMP、集群、到 Grid 的各种尺度的并行技术。将课程
26、平台建立在系统结构、算法、程序设计实践等方面,建立了并行和分布计算的全面的课程体系。在本课程开展初期,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理论教学和单机实验为主。Intel 多核计算机的出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本课程将 Intel 多核架构增加到本课程的系统结构部分,在程序设计时重点介绍OpenMP、MPI 和微软的超线程技术及其在 Intel 多核架构上实现;在硬件建设上,建立了多核专业实验室,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软件建设上,建立了 OpenMP、MPI 编程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很方便的进行并行程序设计及多核架构实践活动。 经过了数年教学实践,本课程组编写了实验指导讲义,
27、通过上机实验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扎实地理解和掌握并行和分布计算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技术。 目前在本校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建立了两个多核计算机实验室,拥有多核微机 100 多台,并在这些机器上安装相应的开源软件,使得学生能在该实验室内设计和实践并行程序。在 Web 服务器上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资料和辅导材料的网站,包括课程介绍、教学资源、教学实验等内容,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此外,还计划组织安排学生参观我校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分中心。 2 实验教学紧密结合本学科和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因材施教,本课程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对并行程序设计的掌握,强调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
28、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1 实验内容 课程基础实验注重提高学生掌握基于多核架构的并行计算编程技术的能力,包括了在 Windows 和 Linux 操作系统下的多核基础编程及各个工具软件的使用。实验包括了在 Windows 和 Linux 操作系统下的多核架构的熟悉、基于多核的基础编程及各个工具软件的使用。对基础实验的考核指标:完成时间与性能参数。对基础实验的设计,将 Intel 多核架构增加到本课程的系统结构部分,在程序设计时重点介绍 OpenMP 多线程技术及其在 Intel 多核架构上实现;在硬件建设上,建立多核专业实验室 ,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软件建设上,建立 OpenMP 编程环境,使
29、学生能很方便的进行编程实践活动。 (1) 多核软件设计技术 主要讲授基于 Windows 和 Linux 等操作系统平台上多线程程序设计的基本操作系统原语,如 Windows 平台上的多线程 API 接口函数 ,包括线程创建、撤销、挂起/恢复、优先级设置、睡眠、临界区等。以及 OpenMP 的基本设计方法,以期让学生掌握使用多线程方法进行多核软件设计的基本技能。 (2) 并行程序设计基本方法 主要讲授并行计算程序设计的一般原理和并行程序设计实例。通过对两个经典串行问题(优先级查找和 K 值算法)并行化改造过程的实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实际动手编程的能力。 (3) 工具软件的使用
30、工具软件包括:Intel C+ 和 Fortran 编译器、Intel 数学核心函数库和 Intel 集成性能元件库、Intel TuneTM 性能分析器、Intel 线程检测器和 Intel 调试器、Intel 线程直方统计器等。这些基本工具的熟练使用能力可为实际环境中多核技术的运用打好坚实的基础。由于基于多核的编程与操作系统环境和编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讲解编程工具使用方法之前,主要介绍多核编译的知识以及操作系统对多核的支持。2.2 实验设计和基本要求 对于这门课的实验教学,课程主讲教师直接指导实验各个环节。实验强调学生对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试验的目的不是“
31、为学习而学习,为编程而编程”,而是着重于提高学生在本学科领域中多核技术的应用能力,注重“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托学校 Intel 实验室平台,我们的实验设计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种是配合本课程核心教学内容学生独立完成指定的实验任务,包括问题分析、总体设计、上机实现、调试与部署、观察并记录结果等步骤,实验的学时数 16 学时,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每个试验大约 4 学时的实验时间。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本课程的上机实验环节,在实验前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记录实验情况与结果,在实验后做好总结,并提交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结果,以及提交的实验报告综合评
32、价学生的本课程的成绩。 其中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以下实验中的四个: Intel 多核计算机上 OpenMP 的配置; OpenMP 环境下 PI 计算(并行域并行化); OpenMP 环境下 PI 计算(共享任务结构并行化); OpenMP 环境下 PI 计算(并行归约并行化 ); MPI 的配置; MPI 环境下 PI 的计算。 另外,我们还根据学校的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建立一些实践性的实验设计课题,如排队模型、数据挖掘等,以拓宽课程设计内涵和内容,同时对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平台进行业余时间的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学习。 通过以上各种措施,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地提
33、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使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点。 3 总结 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系统的课堂理论学习外,还需要配有丰富的实验内容,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并行算法理论、设计技术、分析方法和具体实现等各个环节的整体理解。实践证明,这些实验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并行与分计算的积极性,从而缩小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能力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探索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孙广中,等.并行计算课程的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2M. Paprzycki, Integrating
34、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in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a, IEEE Distributed Systems Online, 2006, 7(2).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动手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多个方面探讨了 C+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经推广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关键词:C+;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1 引言 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广泛推广, “C+程序设计”课程被越来越多地选为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我校从 2003 年起开
35、始将其作为计算机专业各个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并从考察课逐渐成为考试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建立起面向对象的思想,二是熟练掌握 C+的基本语法能独立进行相关的开发。但是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很多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或无法将知识点连成知识面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2 改革实践 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一般分为两部分:课堂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两个环节。理论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学生更多的充当“听众”的角色,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记忆知识。上机实践主要是用于消化课堂讲授的知识,偏重于编写功能比较单一的“小”程序,其中仅涉及到少量的知识点,同时留给学生
36、的练习时间偏少,以至于对最后综合型程序的编写都无从下手。 我们采用一种全新的讲、练、讨论相互渗透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将课程仍分为两大部分: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理论教学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讲授,课时约占课堂教学的 3/4;其余的 1/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上机实验按照课程开展及学生的层次分为三个层次,逐步深入递进。 2.1 课堂教学改革 2.1.1 “任务驱动”的理论教授 每节课开始以后老师先提出问题给出本节课结束后应能够解决的任务。教师将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点一一列出,要求学生指出未知的知识点,教师着重讲解新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要求学生一起参与案例的完成,应用所需知识点并最终给出示范案例。
37、整个课堂教学力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利用知识点去分析解决问题,并熟练掌握知识点的应用。 2.1.2 自学为主的知识面扩展 布置谈论的题目或要求实现的任务,要求学生分成 23 人小组在课下查找资料,针对题目在课堂进行各种各样的讨论,或根据能力选择任务并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集体谈论各方案的可行性或优劣性。 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式自学,对交叉学科、前沿学科有所了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并学习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2.2 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2.2.1 基本知识点实验 基本知识点的应用对于大多数同学需要经历三个步骤:一是“模仿” ,完成与案例相似的程序,
38、在模仿中巩固和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同时老师可以对学生一对一讲解未理解或掌握的内容;二是“修改”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对关键实现提供指导性意见;三是“提高” ,将一个有一定难度但未曾见过的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难度。教师给予启发、引导,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2.2.2 单元性实验 当一个章节学习完毕后,安排一次单元性实验。该实验能够将本部分内容甚至于前续内容均应用于其中。单元性实验的题目相对稍大,并具有一定的算法设计思想。设计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 题目要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使得学生能通过实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39、2) 综合运用关键知识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 适当的工作量。单元性实验中要求每个学生能基本独立完成,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层次的题目供学生进行选择。 考核时按照所选题目的难度进行评分。例如基本级(难度最低) 题目最终成绩应在 6070 分之间,中级题目成绩在 7080 分之间,高级难度在 80 分以上。 2.2.3 综合创新性实验 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综合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 23 人自由组合,从教师给定题目中选择感兴趣并符合自身能力的题目进行设计和编码,并撰写最终的文档。 该阶段的实验应具有以下特点: (1) 题目是真实项目的简化,由教师给出总体需求。学生对需求进行分
40、析,并确定开发目标,制定开发计划。学生确定的开发目标可以不局限于给定的需求,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 学生分组后由组长负责分工和给定工作量衡量标准,培养团队合作。 (3) 学生按照开发计划独立完成编码工作。教师的作用仅为答疑、开发过程监控以及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有效锻炼。 (4) 涉及到课堂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考核通过答辩的形式完成,答辩评委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担任。最终成绩应该包括:答辩、文档、源代码、功能及运行结
41、果的考评。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密切相关,先确定小组成员的最高分,根据组长对组员完成工作情况的衡量给组员打分。督促所有组员能参与综合创新性实验并关心整个团队的成绩。 2.3 考核和成绩评定 作为一门考试课程,尽管强调课程结束后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但笔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针对平时大量的实践环节,最终将期末成绩分成两大块: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占期末成绩的 60%,其中除了基础知识点的考察,还增加了大量的编程题目,将知识的应用仍放在重要地位。平时成绩由 4 部分组成:上课表现(10%)+基本知识点实验(10%)+单元性实验(10%)+综合创新性实验(10%) ,其中上课表现包括上课出勤
42、及讨论课发言表现。通过这种成绩的分布,督促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改变以往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2.4 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熟练运用知识还远远不够。我们应更多地将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扩展到课堂教学之外。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从多渠道延伸课堂教学: (1) 将教师的博客作为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可以将课件、程序、电子教案等共享。开辟专门的板块,将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心得与学生分享,并上传多种学习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留言板方便学生间接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 (2) 组织学习兴趣高,成绩良好的学生成立创新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研
43、究,通过备战各类比赛,考取认证等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 (3) 建立专门的技术谈论 QQ 群,建立不间断的学习答疑氛围,使学生能通过网络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自我。 3 结论 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实践, “C+程序设计”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同学适应并积极参与到知识能力的应用培养过程中来,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白日霞. 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6). 2 张锦祥.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7). 3 韩恺,贾晓辉,刘凤华. JAVA语
44、言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6). 项目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软件开发课程中的应用关键词:教学方法;软件开发课程;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社会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懂得软件开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工科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目标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本文提出将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软件开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综合计算机基础理论、现代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学原理和 UML 统一建模技术理论的基础上,以知识应用为目的,以项目实践为手段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型。该模型具备完整的教学系统结构体系,能够满足目前企业对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 具备专业背景的软件设计复合型
45、人才在行业软件产业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备某一专业知识结构,同时又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甚至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设计两个领域都具备相当的知识能力,能够成为学科交叉领域的行家里手,能够利用所具备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推动本企业内的信息化建设;当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他们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信息化建设过程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建设方案,甚至可以独立承担特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这种能力不是一个单纯计算机专业学科的毕业生所能具备的,因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特定行业知识结构和背景,而且特定行业的软件开发任务,往往需要他们花大量时间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特定行
46、业的毕业生如果没经过高层次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习,他们也无法充分理解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其局限性,也不能科学、高效地利用信息化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计算机应用人才不仅要由计算机专业培养,更要从非计算机专业中培养;不仅要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成熟商业软件的能力,也要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的能力。 1 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软件开发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其特点是非常注重课程实践,软件开发基础课程除了与其他计算机课程一样具有实践性,此外,它更强调工程性,其学习重点是在应用上,灵活应用所学到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是软件开发基础这门课程的核心和目
47、标。 我校软件开发基础课程教学始于 2005 年,至今已经近 4 年。在这 4 年间,我们逐步摸索出一个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软件开发课程的教学模型。在综合计算机基础理论、现代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学原理和 UML 统一建模技术理论的基础上,以知识应用为目的,以项目实践为手段构建了完整的教学模型。该模型具备完整的教学系统结构体系,能够满足目前企业对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这套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1实用合理的知识内容结构 一个专业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需要很多计算机专业知识,我们无法用同样标准去要求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全部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鉴于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我们也不必要求学
48、生学习过多专业课程,我们所选择的知识应该是必不可少且切实可用的内容,以下是本课程的知识内容组成(如表 1 所示) 。 开发工具是进行具体程序设计开发必时不可少的,学生必须掌握某种开发语言才能进行具体开发活动;数据库是目前进行各种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绝大多数行业都需要使用数据库进行信息管理工作;软件工程知识对软件开发活动的内容、方式、成果等进行总结和提炼,对于进行软件开发活动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特别是 UML(统一建模语言 )是目前主流的软件建模语言。 我们认为以上三类知识是学习软件开发基础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学习,学生就可以建立进行软件开发所需要的最主要的知识框架,在此
49、基础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不同的行业要求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1.2 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轴的教学方式 传统上,计算机课程教学一般是采取以讲解知识内容为主的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安排,依据各个章节循序渐进地讲授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是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1。 以项目开发过程为教学主轴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运用以项目为主轴的教学法。它是教与学互动的模式2,基本思路是:在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且掌握其基本知识内容后,以一个小而完整的软件开发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以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安排教学步骤,整个教学过程由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个完整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