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一般规定第三章 导体和电器的选择第四章 配电装置的布置附录一 导体的经济电流密度附录二 裸导体的长期允许载流量附录三 裸导体载流量在不同海拔高度及环境温度下的综合校正系数附录四 海拔大于 1000m 时,A 值的修正附录五 采用降低绝缘水平的设备时,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试行)附录六 本规程用词说明条文说明 打印 刷新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SDJ 5-85 主编部门: 水利电力部西北电力设计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批准部门: 水利电力部实行日期: 1986 年 1 月 1 日为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我部委托西北电力设计院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对一九七九年颁发的高压配电装置设
2、计技术规程(SDJ579)进行了修订。 这次修订工作,系根据当前我国的技术经济政策和近几年来我国的建设和生产运行实践经验,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进行的。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由电力规划设计院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代部召开会议,对送审稿进行了审查修改,现予颁发并自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起实施。 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时,请将意见寄西北电力设计院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并抄送我部电力规划设计院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七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 1.0.1 条 高压配电装置(简称配电装置) 的设计必须认真贯彻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并应根据电力系统条件,自然环境
3、特点和运行、检修等要求,合地制订布置方案和选用设备,并积极慎重地采用新布置、新设备和新材料,使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可靠、维护方便。 第 1.0.2 条 本规程适用于 63500kV 发电厂和变电所新建工程中的 3kV 及以上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扩建或改建工程的配电装置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 一 般 规 定 第 2.0.1 条 配电装置的布置和导体、电器、架构的选择,应满足在当地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检修、短路和过电压时的安全要求,并应考虑到远景发展。 第 2.0.2 条 配电装置各回路的相序排列宜一致。对屋内硬导体及屋外母线桥应涂刷相色油漆,不涂相色油漆的应有相色标志。 第 2.0.
4、3 条 110kV 及以上屋外配电装置的架构荷载条件及电气距离,有条件时宜考虑带电检修的要求。 第 2.0.4 条 为保证电器和母线的检修安全,每段母线上宜装设接地开关或接地器;电压为 63kV 及以上的配电装置,对断路器两侧的隔离开关和线路隔离开关的线路侧,宜配置接地开关。 屋内配电装置间隔内的硬导体及接地线上,应留有接触面和连接端子,以便于安装携带式接地线。 第 2.0.5 条 屋内外配电装置均应装设闭锁装置及联锁装置,以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带接地合闸,有电挂接地线,误拉合断路器,误入屋内有电间隔等电气误操作事故。 第 2.0.6 条 空气污秽地区屋外配电装置中的电气设备和绝缘子,应根
5、据不同的污区等级采取相应的外绝缘标准(见高压架空线路和变电所电瓷外绝缘污秽分级标准) 及其它防尘、防腐等措施,并应便于清扫。 水电厂配电装置位置的选择应避开水雾、泥雾区及其紧靠的下风向。 第 2.0.7 条 选择屋外高压电器及导体的气候环境参数,应取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温度和湿度的年极值的平均值。在湿热带地区应采用湿热带型电器产品,在亚湿热带地区亦可采用一般电器产品,但应加强防潮、防水、防锈、防霉及防虫害措施。 第 2.0.8 条 周围环境温度低于电气设备、仪表和继电器的最低允许温度时,应装设加热装置或其它保温设施。 在积雪、覆冰严重地区,应采取防止冰雪引起事故的措施。 隔离开关的破冰厚度,应大于
6、安装场所最大覆冰厚度。 第 2.0.9 条 设计配电装置及选择导体和电器时的最大风速,可采用离地 10m 高,30 年一遇 10min 平均最大风速。最大设计风速超过 35m/s 的地区,在屋外配电装置的布置中,宜降低电气设备的安装高度,加强其与基础的固定等。 500kV 电器宜采用离地 10m 高,50 年一遇 10min 平均最大风速。 第 2.0.10 条 地震基本烈度超过 7 度的地区,配电装置设计应按有关的抗震规定采取抗震措施。 第 2.0.11 条 海拔超过 1000m 的地区,配电装置应选择适用于该海拔高度的电器、电瓷产品,其外部绝缘的冲击和工频试验电压应符合高压电气设备绝缘试验
7、电压的有关规定。 第 2.0.12 条 配电装置设计应重视对噪音的控制,降低有关运行场所的连续噪声级。 配电装置紧邻居民区时,其围墙外侧在居民区处的连续噪声级,应按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第 2.0.13 条 电压为 330kV 及以上的配电装置内设备遮栏外的静电感应场强水平( 离地 1.5m 空间场强) 不宜超过 10kV/m,少部分地区可允许达到 15kV/m。 配电装置围墙外侧处(非出线方向,围墙外为居民区时) 的静电感应场强水平(离地 1.5m 空间场强)不宜大于 5kV/m。 第 2.0.14 条 电压为 330kV 及以上的配电装置应重视对无线电干扰的控制。在选择导线及电气设备时
8、应考虑到降低整个配电装置的无线电干扰水平。 配电装置围墙外 20m 处 (非出线方向)的无线电干扰水平不宜大于 50dB。 第三章 导体和电器的选择 第 3.0.1 条 选用的导体和电器,其允许的最高工作电压不得低于该回路的最高运行电压,其长期允许电流不得小于该回路的最大持续工作电流。 由于高压开断电器没有连续过载的能力,在选择其额定电流时,应考虑各种可能的运行方式。 第 3.0.2 条 配电装置的绝缘水平,应按电网中出现的各种过电压和保护设备相应的保护水平来确定。在进行绝缘配合时,应权衡过电压的各种保护装置、设备造价、维修费用以及故障损失等因素,力求取得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第 3.0.3
9、条 验算导体和电器动稳定、热稳定以及电器开断电流所用的短路电流,应按本工程的设计规划容量计算,并考虑电力系统的远景发展规划(可为本期工程建成后 510 年) 。 确定短路电流时,应按可能发生最大短路电流的正常接线方式计算。 如果系统发展不明确时,选择设备的短路电流,可按系统规划技术标准中对短路电流控制水平的规定确定。 第 3.0.4 条 验算导体和电器时用的短路电流,按下列情况进行计算: 一、除计算短路电流的衰减时间常数和低压网络的短路电流外,元件的电阻都略去不计。 二、元件的计算参数均取其额定值,可不考虑参数的误差和调整范围。 三、在电气连接的网络中,应考虑具有反馈作用的异步电动机的影响和电
10、容补偿装置放电电流的影响。 第 3.0.5 条 验算裸导体短路热效应的计算时间,宜采用主保护动作时间加相应的断路器全分闸时间。如主保护有死区时,则采用能对该死区起作用的后备保护动作时间,并采用相应的短路电流值。 电器宜采用后备保护动作时间加相应的断路器全分闸时间。 第 3.0.6 条 除配电装置的汇流母线外,较长导体的截面应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体的经济电流密度值,可按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由附录一曲线图中查得。 当按发热条件选择裸导体时,其长期允许载流量,可用附录二所列数值。在不同海拔及环境温度下的综合校正系数可用附录三所列数值。 第 3.0.7 条 发电厂与变电所的 320kV 屋外支柱绝缘子
11、和穿墙套管,当有冰雪时,可采用高一级电压的产品。36kV 者,也可采用提高两级电压的产 品。 第 3.0.8 条 在正常运行和短路时,电器引线的最大作用力不应大于电器端子允许的荷载。屋外配电装置的导体、套管、绝缘子和金具,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和不同受力状态进行力学计算。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 3.0.8 所列数值。 表 3.0.8 导体和绝缘子的安全系数 类 别 荷载长期作用时 荷载短期作用时套管、支持绝缘子及其金具悬式绝缘子及其金具 2.541.672.5软导线硬导体 42.02.51.67注: 悬式绝缘子的安全系数对应于 1h 机电试验荷载,而不是破坏荷载。若是后者,安全系数则分别应为 5.3
12、 和 3.3。 硬导体的安全系数对应于破坏应力,而不是屈服点应力。若是后者,安全系数则分别应为 1.6 和1.4。 第四章 配电装置的布置 第一节 安 全 净 距 第 4.1.1 条 屋外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不应小于表 4.1.1 所列数值,并按图 4.1.1-1、4.1.1-2 和图4.1.1-3 校验。 图 4.1.1-1 屋外 A1、A 2、B 1、D 值校验图 表 4.1.1 屋外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 mm 额 定 电 压序号 适用范围 图号 3101520 35 60 110J 110 220J 330J 500JA11.带电部分至接地部分之间2.网状遮栏向上延伸线距地 2.5m处,与遮
13、栏上方带电部分之间4.1.3-14.1.1-24.1.1-3200 300 400 650 900 1000 1800 2500 3800A21.不同相的带电部分之间2.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断口两侧引线带电部分之间4.1.1-1 200 300 400 650 1000 1100 2000 2800 43001.设备运输时,其外廓至无遮栏带电部分之间 4.1.1-12.交叉的不同时停电检修的无遮栏带电部分之间 4.1.1-23.栅状遮栏至绝缘体和带电部分之间注 2 4.1.1-3B14.带电作业时的带电部分至接地部分之间注 3 950 1050 1150 1400 1650 1750 2550
14、3250 4550B2 1.网状遮栏至带电部分之间 4.1.1-2 300 400 500 750 1000 1100 1900 2600 39001无遮栏裸导体至地面之间 4.1.1-2C 2.无遮栏裸导体至建筑物、构造物顶部之间 4.1.1-32700 2800 2900 3100 3400 3500 4300 5000 75001.平行的不同时停电检修的无遮栏带电部分之间 4.1.1-1D 2.带电部分与建筑物、构造物的边沿部分之间 4.1.1-22200 2300 2400 2600 2900 3000 3800 4500 5800注:110J、220J、330J 、500J 系指中性
15、点直接接地电网。 对于 220kV 及以上电压,可按绝缘体电位的实际分布,采用相应的 B1 值进行校验。此时,允许栅状遮栏与绝缘体的距离小于 B1 值。当无给定的分布电位时,可按线性分布计算。校验 500kV 相间通道的安全净距,也可用此原则。 带电作业时,不同相或交叉的不同回路带电部分之间,其 B1 值 A2+750mm。500kV 的 A1 值,双分裂软导线至接地部分之间可取 3500mm。 海拔超过 1000m 时, A 值应按附录四进行修正。 本表所列各值不适用于制造厂生产的成套配电装置。 表 4.1.2 不同条件下的计算风速和安全净距 mm额 定 电 压 (kV)条 件 校 验 条
16、件计 算 风 速(m/s)A值 35 60 110J 110 220J 330J 500JA1 400 650 900 1000 1800 2400 3200外过电压 外过电压和风偏 10,(注 1) A2 400 650 1000 1100 2000 2600 3600A1 400 650 900 1000 1800 2500 3500内过电压 内过电压和风偏最大设计风速的 50% A2 400 650 1000 1100 2000 2800 4300A1 150 300 300 450 600 1100 1600最大工作电 压1.最大工作电压、短路和风偏(取10m/s 风速)2.最大工作电
17、压和风偏(取最大设计风速)10 或最大设计风速 A2 150 300 500 500 900 1700 2400注:在气象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最大设计风速为 35m/s 及以上,以及雷暴时风速 较大的地区)用 15m/s。 当 220J、330J、500J 采用降低绝缘水平的设备时,其相应的 A 值可采用 附录五所列数值。 图 4.1.1-2 屋外 A1、B 1、B 2、C、D 值校验图 电气设备外绝缘体最低部位距地小于 2.5m 时,应装设固定遮栏。 第 4.1.2 条 屋外配电装置使用软导线时,在不同条件下,带电部分至接地部分和不同相带电部分之间的最小电气距离,应根据表 4.1.2 进行校验
18、,并采用其中最大数值。 第 4.1.3 条 屋内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不应小于表 4.1.3 所列数值,并按图 4.1.3-1 和图 4.1.3-2 校验。 电气设备外绝缘体最低部位距地小于 2.3m 时,应装设固定遮栏。 第 4.1.4 条 配电装置中相邻带电部分的额定电压不同时,应按较高的额定电压确定其安全净距。 第 4.1.5 条 屋外配电装置带电部分的上面或下面,不应有照明、通信和信号线路架空跨越或穿过;屋内配电装置带电部分的上面不应有明敷的照明或动力线路跨越。 表 4.1.3 屋内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 mm额定电压序号 适用范围 图号 3 6 10 15 20 35 60 110J 110
19、 220JA11.带电部分至接地部分之间2.网状和板状遮栏向上延伸线距地 2.3m处,与遮栏上方带电部分之间4.1.3-1 75 100 125 150 180 300 550 850 950 1800A21.不同相的带电部分之间2.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断口两侧带电部分之间4.1.3-1 75 100 125 150 180 300 550 900 1000 20001.栅状遮栏至带电部分之间4.1.3-1B1 2.交叉的不同时停电检修的无遮栏带电部分之间4.1.3-2825 850 875 900 930 1050 1300 1600 1700 2550B21.网状遮栏至带电部分之间 4.1.
20、3-14.1.3-2 175 200 225 250 280 400 650 950 1050 1900C1.无遮栏裸导体至地(楼)面之间4.1.3-1 2375 2400 2425 2450 2480 2600 2850 3150 3250 4100D1.平行的不同时停电检修 4.1.3-1 1875 1900 1925 1950 1980 2100 2350 2650 2750 3600的无遮栏裸导体之间E1.通向屋外的出线套管至屋外通道的路面 4.1.3-2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500 5000 5000 5500注: 110J、220J 系指中
21、性点直接接地电网。 当为板状遮栏时,其 B2 值可取 A1 +30mm。 当出线套管外侧为屋外配电装置时,其至屋外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表 4.1.1 中所列屋外部分之C 值。 海拔超过 1000m 时, A 值应按附录四进行修正。 当 220J 采用降低绝缘水平的设备时,其相应的 A 值可采用附录五所列数值。 图 4.1.1-3 屋外 A2 、B 1 、C 值校验图 图 4.1.3-1 屋内 A1、A 2 、B 1 、B 2 、C 、D 值校验图 图 4.1.3-2 屋内 B1、E 值校验图 第二节 型 式 选 择 第 4.2.1 条 选择配电装置的型式(包括屋外高型、半高型、中型布置及屋内布
22、置等型式) ,应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情况及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并结合运行及检修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在一般情况下: 35kV 及以下配电装置宜采用屋内布置; 2 级及以上污秽地区或市区的 110kV 配电装置宜采用屋内型,当技术经济合理时,220kV 配电装置也可采用屋内型; 大城市中心地区或其它环境特别恶劣地区,110kV 及 220kV 配电装置可采用全封闭或混合式 SF6 组合电器; 地震基本烈度 8 度及以上地区或土地贫瘠地区,110kV 及 220kV 配电装置可采用屋外中型布置; 330500kV 配电装置采用屋外中型布置。 第 4.2.2 条 水电厂配电装置型式的选
23、择应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枢纽总体布置、进出线方式及设备的制造情况,对可能采用的各种型式,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取。 第 4.2.3 条 水电厂配电装置的进线方式应根据配电装置的型式、电气总体布置、施工干扰等综合考虑确定。当进线采用架空线时,线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导线、避雷线、绝缘子、金具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比一般线路设计标准适当提高; 二、进线跨越河道、峡谷、水库及通航建筑物时,应按大跨越的气象条件设计; 三、进线应避免跨越跳流式溢洪道、溢洪水跃上空; 四、对较长的密集架设的进线应校核其相互间静电和电磁感应,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五、避雷线保护角应比一般线路减小; 六、
24、进线的选择应避免对通讯及电视等的无线电干扰。 第 4.2.4 条 布置在高型或半高型配电装置上层的 220kV 隔离开关和布置在高型配电装置上层的110kV 隔离开关,宜采用就地电动操作机构。 第 4.2.5 条 当采用管型母线的配电装置时,管型母线选用 单管或分裂结构,应根据具体使用条件确定。 固定方式采用支持式或悬挂式,当地震基本烈度为 8 度及以上时,宜用悬挂式。 对支持式管型母线在无冰无风时的挠度,单管不宜大于(0.51.0)D(D 为导体直径),分裂结构宜小于0.004L(L 为母线跨度 );对悬挂式母线的挠度,在上述基础上可适当放宽。 采用管型母线时,还应分别采取措施,消除端部效应
25、及微风振动。 分裂结构管型母线可不考虑微风振动。 第三节 通道及围栏 第 4.3.1 条 配电装置的布置,应考虑便于设备的操作、搬运、检修和试验。 屋外配电装置应设置必要的巡视小道及操作地坪,并宜设置环形通道或具备回车条件的通道。 500kV 屋外配电装置,宜设置相间运输通道。 第 4.3.2 条 高型布置的屋外配电装置,应设高层通道和必要的围栏。通道宽度:220kV 可采用33.6m,110kV 可采用 2m。通道两侧宜设 100mm 高的护沿,并应设置两个楼梯,楼梯的宽度不应小于800mm、坡度不大于 45、表面应有防滑措施。 当相邻两高型配电装置之间,或高型配电装置的上层通道与控制楼之间
26、的距离较近时,宜设置露天天桥。 屋内配电装置楼与控制楼距离较近时,亦宜设置天桥。 第 4.3.3 条 配电装置室内各种通道的最小宽度(净距),不应小于表 4.3.3 所列数值: 表 4.3.3 配电装置室内各种通道的最小宽度( 净距) mm通 道 分 类布置方式维护通道 操作通道 通往防爆间隔的通道一面有开关设备时两面有开关设备时80010001500200012001200当采用成套手车式开关柜时,操作通道的最小宽度(净距) 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一面有开关柜时单车长+1200mm; 两面有开关柜时双车长+900mm。 第 4.3.4 条 油浸厂(所)用变压器外廓与变压器室四壁的净距不应小于表
27、 4.3.4 所列数值: 表 4.3.4 油浸厂 (所)用变压器外廓与变压器室四壁的最小净距 mm变压器容量 1000 及以下 1250 及以上变压器与后壁、侧壁之间变压器与门之间6008008001000对于就地检修的厂(所)用变压器,室内高度可按吊芯所需的最小高度再加 700mm,宽度可按变压器两侧各加 800mm 确定。 第 4.3.5 条 发电厂及大型变电所的屋外配电装置,其周围宜围以高度不低于 1.5m 的围栏,以防止外人任意进入。 第 4.3.6 条 配电装置中电气设备的栅栏高度,不应低于 1.2m,栅栏最低栏杆至地面的净距,不应大于 200mm。 配电装置中电气设备的遮栏高度,不
28、应低于 1.7m,遮栏网孔不应大于 40mm40mm。 围栏门应装锁。 第 4.3.7 条 在安装有油断路器的屋内间隔内除设置遮栏外,对就地操作的断路器及隔离开关,应在其操作机构处设置防护隔板,宽度应满足人员的操作范围,高度不低于 1.9m。 第 4.3.8 条 屋外的母线桥,当外物有可能落在母线上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防护措施。 第四节 防火及蓄油设施 第 4.4.1 条 335kV 双母线布置的屋内配电装置中,母线与母线隔离开关之间宜装设耐火隔板。 第 4.4.2 条 35kV 以下屋内断路器,油浸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宜安装在开关柜或两侧有隔墙( 板)的间隔内:35kV 及以上则应安装
29、在有防爆隔墙的间隔 内。 总油量超过 100kg 的屋内油浸电力变压器,宜安装在单独的防爆间内,并应有灭火设施。 第 4.4.3 条 屋内单台电气设备总油量在 100kg 以上,应设置贮油设施或挡油设施。挡油设施宜按容纳 20%油量设计,并应有将事故油排至安全处的设施,否则应设置能容纳 100%油量的贮油设施。 排油管的内径不应小于 100mm。 第 4.4.4 条 屋外充油电气设备单个油箱的油量在 1000kg 以上,应设置能容纳 100%或 20%油量的贮油池或挡油墙等。 设有容纳 20%油量的贮油池或挡油墙时,应有将油排到安全处所的设施,且不应引起污染危害。当设置有油水分离的总事故贮油池
30、时,其容量应按最大一个油箱的 60%油量确定。 贮油池和挡油墙的长、宽尺寸,一般较设备外廓尺寸每边相应大 1m。 贮油池内一般铺设厚度不小于 250mm 的卵石层(卵石直径为 5080mm)。 第 4.4.5 条 容量为 90000kVA 以上的主变压器,在有条件时 宜设置水喷雾灭火装置。 第 4.4.6 条 油量均为 2500kg 以上的屋外油浸变压器之间无防火墙时,其防火净距不得小于下列数值:35kV 及以下 5m63kV 6m110kV 8m220kV 及以上 10m第 4.4.7 条 油量在 2500kg 以上的变压器或电抗器与油量为 600kg 以上的本回路充油电气设备之间,其防火净
31、距不应小于 5m。 第 4.4.8 条 当屋外油浸变压器之间需设置防火墙时,防火墙的高度不宜低于变压器油枕的顶端高程,其长度应大于变压器贮油池两侧各 1m。 若防火墙上设有隔火水幕时,防火墙高度应比变压器顶盖高出 0.5m,长度则不应小于变压器贮油池的宽度加 0.5m。 第五节 对建筑物及构筑物的要求 第 4.5.1 条 配电装置室的建筑,应符合下列主要要求: 一、长度大于 7m 的配电装置室,应有两个出口。长度大于 60m 时,宜增添一个出口;当配电装置室有楼层时,一个出口可设在通往屋外楼梯的平台处。 二、装配式配电装置的母线分段处,宜设置有门洞的隔墙。 三、充油电气设备间的门若开向不属配电
32、装置范围的建筑物内时,其门应为非燃烧体或难燃烧体的实体门。 四、配电装置室的门应为向外开的防火门,应装弹簧锁,严禁用门闩,相邻配电装置室之间如有门时,应能向两个方向开启。 五、配电装置室可开窗,但应采取防止雨、雪、小动物、风砂及污秽尘埃进入的措施。 六、配电装置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配电装置室的顶棚和内墙面应作涂料处理。地(楼) 面宜采用高标号水泥抹面并压光,有条件时也可采用水磨石地面。 七、配电装置室有楼层时,其楼层应有防水措施。 八、配电装置室应按事故排烟要求,装设足够的事故通风装置。 九、配电装置室内通道应保证畅通无阻,不得设立门槛,并不应有与配电装置无关的管道通过。 第 4.5.2
33、 条 屋外配电装置架构的荷载条件,应符合下列主要要求: 一、计算用气象条件应按当地的气象资料确定。 二、独立架构应按终端架构设计,连续架构可根据实际受力条件分别按终端或中间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不考虑断线。 三、架构设计应考虑正常运行、安装、检修时的各种荷载组合: 正常运行时,应取设计最大风速、最低气温、最厚覆冰三种情况中最严重者; 安装紧线时,不考虑导线上人,但应考虑安装引起的附加垂直荷载和横梁上人的 2000N 集中荷载( 导线挂线时,应对施工方法提出要求,并限制其过牵引值。一般过牵引力不应成为架构结构的控制条件); 检修时,对导线跨中有引下线的 110kV 及以上电压的架构,应考虑导线上人
34、,并分别验算单相作业和三相作业的受力状态。此时,导线集中荷载: 单相作业 330kV 及以下取 1500N500kV 取 3500N三相作业 330kV 及以下每相取 1000N500kV 每相取 2000N四、高型和半高型配电装置的平台、走道,应考虑 1500N/m2 的等效均布活荷载。架构横梁应考虑适当的起吊荷载。 附录一 导体的经济电流密度 附图 1-1、1-2 中 T 为最大负荷利用时间, J 为经济电流密度。 附图 1-1 软导线经济电流密度 1-10KV 及以下 LJ 型导;2-1KV 及以下 LGJ 型导线;3-35220KVLGJ,LGJQ 型导线附图 1-2 铝矩形、槽形及组
35、合导线经济电流密度 附录二 裸导体的长期允许载流量附表 2.1 钢芯铝线长期允许载流量 最高允许温度()导线型号+70 +80LGJ 10 86LGJ 16 105 108LGJ 25 130 138LGJ 35 175 183LGJ 50 210 215LGJ 70 265 260LGJ 95 330 352LGJ 95(1) 317LGJ 120 380 401LGJ 120(1) 351LGJ 150 445 452LGJ 185 510 531LGJ 240 610 613LGJ 300 690 755LGJ 400 835 840LGJQ 150 450 455LGJQ 185 50
36、5 518LGJQ 240 605 651LGJQ 300 690 708LGJQ 300(1) 721LGJQ 400 825 836LGJQ 400(1) 857LGJQ 500 945 932LGJQ 600 1050 1047LGJQ 700 1220 1159LGJJ 150 450 468LGJJ 185 515 539LGJJ 240 610 639LGJJ 300 705 758LGJJ 400 850 881注: 最高允许温度+70的载流量,基准环境温度为+25,无日照; 最高允许温度+80的载流量,系按基准环境温度为+25、日照 0.1W/cm2 风速 0.5m/s、海拔1
37、000m、辐射散热系数及吸热系数为 0.5 条件计算的; 某些导线有两种绞合结构,带(1)者铝芯根数少 (LGJ 型为 7 根,LGJQ 型为 24 根) ,但每根铝芯截面较大。 附表 2.2 扩径导线及铝合金线主要技术参数及长期允许载流量 项 目LGJK 300扩径钢芯铝绞线LGKK 600铝钢扩径空芯导线LGKK 900 LGKK 1400LGJQT 1400特轻型铝合金线铝 301 587 906.4 1387.8 1399.6钢 72 49.5 84.83 106.0 134.3截面(mm 2)总截面 373 636 991.23 1493.8 1533.9外 径(mm) 27.4 5
38、1.0 57.0 51.0拉断力(N) 143000 152000 209000 295000 336000弹性系数(N/mm 2) 86500 73000 59900 59200 57300线胀系数(1/) 18.1106 19.9106 20.4106 20.8106 20.410620直流电阻(/km) 0.100 0.0506 0.03317 0.02163 0.02138导线载流量(A) 738.99 1204.67 1270 1621 1563单位重量(kg/km) 1420 2690 3620 5129 4962注:载流量系按最高允许温度+80,基准环境温度+25(后三种导线为+
39、40),日照 0.1W/cm2,风速 0.5m/s,辐射散热系数与吸热系数为 0.9 条件计算的。 附表 2.3 矩形铝导体长期允许载流量 A 单 条 双 条 三 条 四 条导体尺寸hb(mmmm) 平 放 竖 放 平 放 竖 放 平 放 竖 放 平 放 竖 放404 480 503 405 542 562 504 586 613 505 661 692 636.3 910 952 1409 1547 1866 2111 638 1038 1085 1623 1777 2113 2379 6310 1168 1221 1825 1994 2381 2665 806.3 1128 1178 17
40、24 1892 2211 2505 2558 3411808 1274 1330 1946 2131 2491 2809 2863 38178010 1427 1490 2175 2373 2774 3114 3167 42221006.3 1371 1430 2054 2253 2633 2985 3032 40431008 1542 1609 2298 2516 2933 3311 3359 447910010 1728 1803 2558 2796 3181 3578 3622 48291256.3 1674 1744 2446 2680 2079 3490 3525 47001258
41、1876 1955 2725 2982 3375 3813 3847 512912510 2089 2177 3005 3282 3725 4194 4225 5633注: 载流量系按最高允许温度+70、基准环境温度+25、无风、无日照条件计算的。 导体尺寸中,h 为宽度,b 为厚度。 当导体为四条时,平放、竖放离 2、3 片间距离皆为 50mm。 附表 2.4 槽形铝导体长期允许载流量及计算用数据 截面尺寸(mm) 22ah b c r双槽导体截面(mm 2)集肤效应系数Kf导体载流量(A)截面系数Wy(cm3)惯性矩Iy(cm4)惯性半径ry(cm)75 35 4 6 1040 1.012
42、 2280 2.52 6.2 1.0975 35 5.5 6 1390 1.025 2620 3.17 7.6 1.05100 45 4.5 8 1550 1.02 2740 4.51 14.5 1.33100 45 6 8 2020 1.038 3590 5.9 18.5 1.37125 55 6.5 10 2740 1.05 4620 9.5 37 1.65150 65 7 10 3570 1.075 5650 14.7 68 1.97175 80 8 12 4880 1.103 6600 25 144 2.4200 90 10 14 6870 1.175 7550 40 254 2.75
43、200 90 12 16 8080 1.237 8800 46.5 294 2.7225 105 12.5 16 9760 1.285 10150 66.5 490 3.2250 115 12.5 16 10900 1.313 11200 81 660 3.5222 b 双槽焊成整体时 共振最大允许距离 (cm)截面系数Wx(cm3)惯性矩Ix(cm4)惯性半径rx(cm)截面系数Wyo(cm3)惯性矩Iyo(cm4)惯性半径ryo(cm)静力矩Syo(cm3)双槽实连时绝缘子间 距双槽不实连时绝缘子间距10.1 41.6 2.83 23.7 89 2.93 14.1 14.1 53.1 2.
44、76 30.1 113 2.85 18.4 178 11422.2 111 3.78 48.6 243 3.96 28.8 205 12527 135 3.7 58 290 3.85 36 203 12350 290 4.7 100 620 4.8 63 228 13974 560 5.65 167 1260 6.0 98 252 150122 1070 6.65 250 2300 6.9 156 263 147193 1930 7.55 422 4220 7.9 252 285 157225 2250 7.6 490 4900 7.9 290 283 157307 3450 8.5 645
45、7240 8.7 390 299 163360 4500 9.2 824 10300 9.82 495 321 200注: 载流量系按最高允许温度+70、基准环境温度+25、无风、无日照条件计算的。 上表截面尺寸中,h 为槽形铝导体高度,b 为宽度,c 为壁厚,r 为弯曲半径。 附表 2.5 铝锰合金管形导体长期允许载流量及计算用数据 导体最高允许温度为下值时的载流量(A)导体尺寸D/d(mm)导体截面(mm2)+70 +80截面系数W(cm3)惯性半径 (cm)惯性矩I(cm4) 30/25 216 572 565 1.37 0.976 2.06 40/35 294 770 712 2.60
46、 1.33 5.20 50/45 373 970 850 4.22 1.68 10.6 60/54 539 1240 1072 7.29 2.02 21.9 70/64 631 1413 1211 10.2 2.37 35.5 80/72 954 1900 1545 17.3 2.69 69.2 100/90 1491 2350 2054 33.8 3.36 169 110/100 1649 2569 2217 41.4 3.72 228 120/110 1806 2782 2377 49.9 4.07 299 130/116 2705 3511 2976 79.0 4.36 513 150/
47、136 3140 注: 最高允许温度+70的载流量,系按基准环境温度+25、无风、无日照、辐射散热系数与吸热系数为 0.5、不涂漆条件计算的。 最高允许温度+80的载流量,系按基准环境温度+25、日照 0.1W/cm2、风速 0.5m/s、海拔1000m、辐射散热系数及吸热系数为 0.5、不涂漆条件计算的。 上表导体尺寸中,D 为外径,d 为内径。 附录三 裸导体载流量在不同海拔高度及 环境温度下的综合校正系数 实 际 环 境 温 度()导体最高允许温度()适用范围 海拔高度(m) +20 +25 +30 +35 +40 +45 +50+70屋内矩形、槽形、管形导体和不计日照的屋外软导线1.0
48、5 1.00 0.94 0.88 0.81 0.74 0.67+80计及日照时屋外软导线1000 及以下 1.05 1.00 0.95 0.89 0.83 0.76 0.692000 1.01 0.96 0.91 0.85 0.79 3000 0.97 0.92 0.87 0.81 0.75 4000 0.93 0.89 0.84 0.77 0.71 计及日照时屋外管形导体 1000 及以下 1.05 1.00 0.94 0.87 0.80 0.72 0.632000 1.00 0.94 0.88 0.81 0.74 3000 0.95 0.90 0.84 0.76 0.69 4000 0.9
49、1 0.86 0.80 0.72 0.65 附录四 海拔大于 1000m 时,A 值的修正 附图 4-1 海拔大于 1000m 时,A 值的修正 (A2 值和屋内的 A1、A 2 值可按本图之比例递增) 附录五 采用降低绝缘水平的设备时,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 试行) mm 额定电压(kV) 条 件220J 330J 500J设备基准绝缘水平(kV)雷电冲击绝缘水平 BIL操作冲击绝缘水平 SIL850360(工频)105085014251050外过电压 A1 1600 2000 3000A2 1800 2200 3300A1 1500 2000 35001)内过电压A2 1800 2200 4000A1 600 1100 1600最大工作电压A2 900 1700 24001) 双分裂软导线至接地部分之间可取 3200mm。 附录六 本规程用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