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迷宫实验的学习使用和探究摘要 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已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肖邦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学会的定义为连续三遍不出错。被视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生一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学习变数的增加,被试所需的时间及错误次数均减少,且最后连续三次不出现错误,说明被试已学会迷宫。关键词 迷宫触棒迷津学习次数学习时间错误次数 自变量 因变量1 引言 操作定义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的,他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他的程序下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的操作方法。迷宫
2、实验通常是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的定向。迷宫是研究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这其实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一般的方向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尾段和中间的一两个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途径。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它涉及被试的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本实验让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终点,迷宫学习量度
3、是已达到一定标准所需尝试的次数,时间和错误次数为指标的。期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并与巷末端金属片接触算一次错(机器鸣响) 。学会的操作定义为连续三遍不出错。实验中主试需要做到:测试前不能让被试看到迷宫的结构,测试中主试不能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测试中为了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若被试感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来进行试验。本实验最终可以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银边的方法,和学会使用迷宫。2.方法2.1 被试 本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大二学生一名,女。2.2 仪器与材料 EP2004 型心理实验台及 EPT713 型迷宫装置。2.3
4、 程序 (1).将主机与附机 EPT713迷宫装置连接好,打开电源,按 键,调节遮挡板,以使被试不能看到盲道。(2).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学号姓名,按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3).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走迷宫的实验。隔条间的槽是铁笔所走的路,其中有通路和不通路(盲道) 两种,实验时我将引你,将笔尖放到起始位,你垂直地握着笔沿槽内行走,碰壁可向左或向右转弯,如无路可走表示为此路不通、亦会听到蜂鸣器响,这时你就得退出来,另换一条路走。现要求你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少走进盲道的情况下,走完全过程。当连续三次无错走完迷宫时实验结束。注意整个实验过程不允许用手触摸迷宫板。
5、且在实验前不要观察迷宫。(4).被试明确指导语后,主试手扶被试握铁笔手,将笔尖引入迷宫的起始位。被试按指导语所述,进行实验,直至走到终点。主试按 T/N 键记录实验成绩,再次将笔尖引入迷宫起始位,按复位键,- - -。到三次未出错,实验结束。(5).主试查看并记录数据,并导出实验结果。3. 结果根据打印结果如下所示,按时间和错误次数两项指标画出练习曲线图。遍数时间曲线图,是以实验遍数为自变量,所需时间为因变量所产生的结果。结果显示,前几次实验时,所需时间很长,随后逐渐减少,最后长时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遍数错误时间图,是以实验遍数为自变量,错误次数为因变量所产生的结果。结果显示,前几次实验
6、时错误较多,随后急剧减少,说明被试已找到规律,成功记忆了迷宫的地形,最后几次的试验,错误次数为0,说明被试学会了这个迷宫。所 需 时 间 ( 秒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学 习 遍 数所 需 时 间 ( 秒 )错 误 次 数01234567891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学 习 遍 数错 误 次 数4 分析与讨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学习遍数,因为实验者无法直接获取所需的变量,所以采用可量化的试验次
7、数,来进行测量。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也是不同的,没法形成统一的测量标准,无法进行进一步比较。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操作定义,采取统一的量化指标。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错误次数和所需的时间。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是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因变量可以反映反应速度,反应的正确性,以及对迷宫的学习程度,学习速度的快慢。3.在排除视觉条件下,遍数时间曲线和错误次数时间曲线大致呈相似变化的趋势。在学习走迷宫这个过程中,第一次所花的时间,错误的次数往往是非常多的,数值上明显高于其后的实验。从第二次开始,花的时间以及错误的次数就开始明显减少,表明第一次的经验之后,已经形成了大致
8、的印象。之后很多次试验被试所用时间逐渐保持平稳说明被试已基本掌握迷宫路线,错误次数是由于个别地点记忆有误造成的。多次试验后错误得以纠正,被试熟悉后不再出现错误,直至可以连续三次不出错,实验成功。4.第一次走出迷宫后,对迷宫的大概形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脑中出现一个路线,不由自主的可以走出迷宫,而一旦睁开眼睛,这种感觉会消失,所以可以认为被试脑中形成迷宫的空间构型,空间记忆。经过不断的尝试,熟悉迷宫,减少错误,最终学会迷宫。5.迷宫实验根据各个被试的个体空间辨别能力存在差异而差异,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迷宫的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所以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性别差异个人感觉
9、应该是男生强于女生,因为男生的空间定向能力要强一些,但个别女生的空间定向能力较强,所以应做大量实验来验证。5. 实验结果在排除视觉条件下,被试在通过学习后,学习时间与错误次数减少,学习能力增强,最终连续三次不出错,学会迷宫。6. 参考文献1,杨治良 王新法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8,41422,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665附录学习遍数 所需时间(秒) 错误次数1 62.56 92 59.41 63 51.89 64 40.09 65 32.00 36 21.52 27 27.88 08 31.08 49 34.62 410 30.01 311 47.52 212 32.89 213 30.43 214 28.89 015 29.18 016 26.80 017 25.42 0注:该数据为原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