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世纪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述评生资助问题述评 刘一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阐述 21 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research of the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financial add problems in 21st century. Moreover, it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esent rese
2、arch. Key words: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financial add problems.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系改革的进行,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得到了突出强调,高校收费实行成本分担制。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别的存在,以及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部分国企职工下岗等问题,使得一些家庭在支付高等教育经费上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客观上形成可一批数量可观的高校贫困生。在这一背景下,各界人士对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笔者也正是出于对此问题的关注,试图将近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汇总和分析,以对以后
3、的相关研究有所借鉴。 一、 研究现状综述 1 文献资料的来源笔者通过 CKNI 全文期刊数据库,使用“篇名/关键词/摘要”模糊匹配的方法,对 2000 年以来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查阅出相关文献 81 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62.5%的文献作者是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只有 37.5%的作者是专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在文献中,以叙述性的说明为主、通过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站了 84%,通过数据的展现来的出结论的定量研究只占了 16%。在定性研究中,研究对象大都是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但研究者很少有对贫困大学生给出明确的定义的;作者都以自己所从事的工
4、作实践为基础;文献的思路是以描述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特征分析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议这一模式为主;文章多采用归纳的方法,通过不断的描述而成文。在对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多数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各项措施;抽样方法基本都采用随机抽样法;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数据的统计基本上都是运用描述性统计,极少数的研究者采用了 SPSS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者主要采用演绎法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抽象、概括,形成客观文本。 2 研究的角度由于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受到不同专业和部门的关注,研究者怀着不同的初衷进行探
5、讨,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角度,分别有:(1)学生管理工作角度。如对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几点看法、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探讨、对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及新思考等。这类文章中,把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特殊成分予以重视,力求从管理方面提出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有效途径。(2)梳理研究思路的角度。如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及改革思考、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对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探悉、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讨、正确认识高校贫困生问题等等。此类文章着眼于对高校贫困生工作的理性审视,试图为工作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3)借鉴
6、别国经验的角度。如国外学生资助政策及借鉴意义、加拿大魁北克学生资助制度评述、美国高等教育中学生资助对我们的启示等等。此类文章旨在通过借鉴国外的学生资助实践,以期为我国资助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4)政策分析的角度。如完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政策性研究、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问题原因对策、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探讨、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政策学分析、我国解决高校特困生求学问题的政策、理论与实践等等。此类文章多数分析了现行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对影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许多政策性意见,以期为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更好的实施提供参考。二、高校贫困生资助
7、问题研究的具体进展 1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意义。研究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肯定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其种种提法可总结如下:从高校外部看:贫困生资助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稳定问题,也是一个民族情感和价值判断问题,还必将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从高校内部看:贫困生资助问题直接影响到跨世纪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校的安定;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2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内涵和判断标准。弄清贫困生问题的主体,是正确认识和解决该问题的前提,然而,目前的研究中,对该群体的界定还是五花八门,各执一说。仅举几例:“所谓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问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目前无力缴
8、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贫困生指因经济困难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业顺利完成的学生。”“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 但可喜的是,一些研究者已认识到该概念的复杂性,试图指出界定时应考虑的问题,如廖志坤指出:“考虑贫困生概念的时侯,既要注意贫困生的相对性,也要注意它的绝对性,所谓相对性就是贫困生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可变性;所谓绝对性,就是它只能是总体中的一小部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有一个比较确定的数目。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家庭暂时困难和没有支持能力的区别。” 关于高校贫困生划分的依据和标准,当前各校通行的
9、做法是:把每月不能从家庭得到一定数额生活资助的学生看成贫困生。但大多数研究者并不同意这种做法,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这种通行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但并未提出更科学的做法,如廖志坤在正确认识高校特困生问题中的有关论述;另一种情况是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赫文武等认为“应该把有关方面规定的学校所在城市居民月生活费最低保障标准,学生家庭人均月收人和学校收费额结合起来考虑。”但各研究对特困生划分标准的复杂性大抵却是认同的。 3关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对于采取何种运作体系,各研究者尚未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应以贷学金为主,辅之以其它形式(奖、勤、助、减免、社会保险等)。具体理由
10、如下:(1)符合我国目前财力有限的国情;(2)原有的资助体系,没有突出贷学金解困的相对公平性,而其它资助方式又不能起到真正的助学作用;(3)有利于形成自我循环的基金体系。有的学者认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应突出勤工俭学的作用。具体理由如下:(1)勤工俭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勤工俭学能转变贫困生的观念,建立起扶贫的良性工作机制;(3)有利于培养高校贫困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抑制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4)勤工俭学是市场经济的需要。 4关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措施。贫困生资助实践中,奖、贷、勤、免、助为五大组成部分的资助体系已经形成,各研究也不约而同地在此基础进行了探讨,具体向两个方向进行:
11、一是在原有的资助体系框架内做文章,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这一类,其具体措施的研究情况大体如下:(1)奖学金。1996 年以来,有关探讨主要包括奖金额、受奖面、来源渠道、奖励原则等方面。几平所有论述该项目的学者都认为以往的奖学金存在额度太低,受奖比例太小,来源渠道太单一等不足。主张增加奖金额度,扩大受奖面,动员社会力量,拓宽来源渠道;奖优并向优秀贫困生倾斜,以增强助困功能。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应把奖学金实施的原则、条件、对象等写进法律。 (2)贷学金。1996 年至 2000 年间贷学金的实现形式经历了两个阶段:1999 年 9 月 1 日以前实行的是 93 年出台的有高校经营发放的贷款;1999 年
12、 9 月 1 日至今实行的是银行正常贷款程序运作的国家贴息的商业性助学贷款。相应地,对贷学金的探讨也不约而同的分成两个阶段。1999 年 9 月以前,探讨主要集中于贷款的数额、受益面、贷款基金供给模式、管理操作、偿还期限、还款机制、借贷关系等方面。1999 年 9 月新的贷款制度实施后,探讨主要集中于补贴、担保机制、还贷方式、银行风险、拖欠问题、管理权限等方面。认为贷款机制在这方面仍不尽完善,主张科学计算贴息比例,落实补贴资金;在学生自寻担保人的同时,开辟其他以国家为主体的担保渠道;化解银行风险;延长偿还年限至 5-10 年,降低年还贷额,对尽早偿还者予以减免优惠;建立处理拖欠问题的有效机制;
13、明确国家、银行、学校三者在贷款制度内的权限。(3)勤工助学。这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管理机构、制度建设、组织领导、基金筹建、岗位设置及工作内容等方面。在批判原来体制的基础上,学者们纷纷建议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领导;多渠道筹措基金;尽量腾出校内合适的岗位,同时争取校外岗位;劳动内容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等。(4)助学金。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不多,有限的几篇探讨主要集中于助学金的来源渠道。主张多渠道筹集基金,尤其要鼓励社会和个人的资助。 (5)减免学费。1995 年国家教委“1995 年教政 30 号”文件指出:“减免学杂费是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并制定了有关实施
14、原则。但 1996 年以来,这方面得论述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有个别研究提到只言片语,认为该项措施不应在贫困生入学后便急于执行,而不妨先把其学费问题挂起来,等毕业时视其表现再决定是否减免。其次是对原有制度在批判的基础上,力图突破原有框架的束缚致力于讨论一些新的措施,主要包括:设立教育银行或类似机构;预分配制度;学分制;较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结对助学活动;资助困难学生的社会保障体系;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等。虽然这类文章不多,却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动向,其积极意义不可忽视。三、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概况评价 1理论和实际分离多,结合少。通观 2000 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所发表的论
15、文要么是纯理论探讨,要么是经验之谈,在笔者手中的 80 多篇论文中,真正到实践中调研后再进行理论概括的只有 13篇,不能不是一大缺憾。 2重复性研究多,积累提高少。2000 年以来,有关高校特困生资助问题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层出不穷。然而,尽管研究论文层出不穷,研究者却大多数“白手起研”,自立门户,交流的痕迹不明显,无形中导致了许多重复研究,质的提高不足。笔者所占有的资料中,引用或借鉴过已有成果的仅有 18 篇,不到论文总数的 25%。 3批判性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多数研究者在讨论此问题时,都从批判现有资助体系的弊端出发,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局限自己于原有体系
16、,是难以有所创新的,而作为研究者,只有敢于突破常规,才能拿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4参与人员多,专业和部门类别少。当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研究中,其参与者已有了专业和部门的分化,这无疑是可喜的现象,因为多专业和部门的参与有助于拓展研究视角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遗憾的是,当前的研究队伍中专业和部门的分布还欠多样性,距理想的状态还相差甚远。四、总结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是高教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从 2000 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来看,不仅在理论上有了一定进展,而且对实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仍存在一些薄弱方面,需要我们正视不足,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倡导创新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太多的囿于已有的资助体系,创
17、新方面的论述较为欠缺,这不应是一个可以满足的状态,而应加大这方面的尝试力度。 2理论联系实际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既是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只有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有意义,以往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应是努力的方向。 3加强借鉴交流克服以往重复研究的有效办法是加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借鉴;而同时,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也不可忽视,加强对外交流、借鉴亦有其价值。 4拓展研究视角当前对资助问题的探讨多集中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而从政策法规、社会学等其它应该涉及的视角出发的研究却几乎是凤毛麟角,不能不加以注意。总之,高校特困生资助问题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总结以往经验及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才能把该项工
18、作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冯友梅建立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的长效机制J中国党干干部论坛,2005,(7) 2张剑锋,罗浪高校贫困生的界定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3任丽关于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思考J理论界,2005,(5) 4王震,赵颂平试论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5,(5) 5王小丽对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6赵文献当前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4,(23) 作者:刘一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 04 级硕士研究生。联系电话:13341762076,021-62855713。电子邮箱: 联系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 3671 弄华师大一村 622 号丽娃大厦 1501 室。邮编: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