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二语文天天练 6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白 雁顾文昱万里西风吹羽仪 ,独传霜翰 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注 羽仪 :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 白雁每逢秋深则南 飞,白雁至 则霜降,故 谓 之霜信,亦称霜翰。(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 (2)颔联的“ 迷” “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答: 2.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是悲观的。例 面对同一杯水,乐观者笑盈盈地说:“这杯水还 有一半就满了”
2、,而悲观者却沮丧地说:“这杯水还 有一半,快没了”;面对同样的夕阳,乐观者赞赏地说:“夕阳无限好”,悲观者却无奈地说:“只是近黄昏”。请参照例句,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拟写两句话,每句话不超过 30 字。(6 分)有个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悲观者: 乐观者: 2天天练 6 答案1.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
3、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 (6 分)答案举例:悲观者:路面坑坑洼洼的,简直像麻子一样,要把人颠散架了。乐观者:我们现在正走在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的酒窝大道上。天天练 7 答案1.解析:(1)“ 西风吹老洞庭波” ,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 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 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 “老”了的是秋风, “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 ,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2)这首诗极有 “太白遗风” ,是说这首诗
4、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 “清梦” “星河”可以体现出来。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满船清梦压星河”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 “清梦” “星河” 。2.示例:理想是合理的设想,幻想是空洞的梦想。理想像海上的灯塔,让人明确方向;幻
5、想像空中的楼阁,让人沉醉迷失。3. 嫉妒的时候/就望天/因为天空有一种广度;悲伤的时候/就回家/ 因为家园有一种温度。每句/句式 1 分,含义恰当 1 分,语句优美 1 分4上联:;下联3高二语文天天练 7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 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 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 。湘君: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 。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
6、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答: 2.仿照下列句式,以“理想/幻想”为话题写一组句子,字数大体相同。 (5 分) 例:魅力/权力魅力是一种软力量,权力是一种硬力量。魅力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权力像陡峭的冰山,让人心生敬畏。3.根据下面例句的句式和含义,仿写两个句子。 (6 分)例句: 脆弱的时候,就看山,因为大山有一种硬度;得意的时候,就眺海,因为大海有一种深度。答: ;。4.下面的词句是清代文学家俞樾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情把它们整合为上下两联,请将恰当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6 分)辛辛苦苦 数半生三十多年事 浩浩荡荡 放怀一笑是亦足矣 著二百五十余卷书 吾其归乎 流播四方上联
7、:生无补于时死无关乎数, 4下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高二语文天天练 8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 黄龙 戍:即黄龙,在今 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答: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答: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史上能朴素地歌咏人生安稳的作品很少, ,但好的作品常常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
8、飞扬。 。许多作品, 就是失败在不懂得把握好这底子。大多数的作品强调人生 倒是强调人生飞扬的作品很多有了这底子,飞扬不会是浮沫 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 只予人以启示,不能予人以兴奋A. B. C. D.3.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6 分)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 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 剂疗救精神的良方。5庄子是寂寞的, 屈原是寂寞的, 史铁生是寂寞的, 天天练 8 答案1.解析:(1) 颔联 抒情,借月抒
9、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 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 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 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绵深情。(2)“作
10、者 对战 争怎样的态度”的句子一是“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写出了常年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二是“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答案:(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成“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的相思之苦。(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
11、夺胜的期盼。2:B.( 与“句式”统一,与“逻辑”统一)3.句式分 修辞分参考答案: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6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高二语文天天练 9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
12、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 ”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
13、,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 ”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 ”
14、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 )7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贸:购买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恤:救济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逆:违背,拂人意。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 造:拜访2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 (3 分)倚木于树,苫
15、覆其上而居焉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 10 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
16、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 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3 分)8译文: _(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3 分)译文: _天天练 9 答案1A,交换。 2D,是王导为郭文提的居所,是郭文对外物的淡然, 是郭文的推脱之词。 3B,原文说是郭文夜里为打猎的人挑水。 4 (1)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
17、? (“穷” “为 所” “顾”各 1 分) (2)等到苏峻谋反,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把它看作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并认为他能知道天意。 (“及” “全” “异”各 1 分)参考译文: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
18、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供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余杭令
19、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
20、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9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
21、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把它看作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并认为他能知道天意。高二语文天天练 10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之仪幼颖悟
22、,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
23、,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10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
24、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恨之 恨:嫉妒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优容:宽容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假:授,给予D命引出,将戮之 引: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
25、梁元帝进献了一篇 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 “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人。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 何以加卿。112.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26、宽容,就像一缕和煦的阳光,能融化心灵的坚冰;宽容,就像一段舒缓的音乐,能抚慰心灵的痛伤。宽容, , ;宽容, ; 。高二语文天天练 101【答案】A 遗憾。2【答案】A 【解析】A 项都当副词“ 竟”讲;B 项前一个 “以”是介词“把”,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 ;C 项前一个“而 ”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D 项前一个“ 之”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答案】C 【解析】“ 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错。4(8 分)【答案】(1)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犯颜”1 分,“见”1 分,语句通顺 1 分)参考译文:颜之仪字子升
27、,是琅邪临沂人,晋侍中颜含第九代孙。祖父颜见远,任齐御史治书。在朝中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居官称职,为人称扬。到梁武帝执政时,以疾病为由辞官。不久齐和帝突然而死,见远大哭而致气绝。梁武帝深感遗憾,对朝臣说:“我自从顺应天命和顺从人心临政以来,参与干涉天下人事,而颜见远竟至于如此。”当时称赞他忠烈,都为他感叹。之仪幼年颖悟,三岁时能读孝经。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写词赋。曾经进献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手回书说:“枚乘父子都能与梁王游学,应贞两代,都被称赞为有文学才能。我寻求才子,心中的郁塞得到很大宽解。”江陵平定后,颜之仪按照规定迁到长安。世宗任其为麟趾学士,不久迁升为司书上士。高祖刚设立太子
28、,认真替他选择师傅,选之仪为侍读。太子后来征讨吐谷浑,在军中有不轨行为,郑译等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因而授任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食邑二百户。宣帝即位,晋位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刑法政治乖僻,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宣帝十分忌恨他。但由于有旧恩,也一直加以优容。当宣帝杀王轨,颜之仪坚持进谏。宣帝大怒,想将他也处死。后来以他诚实正直而无私心,没有执行。宣帝去世,刘昉、郑译等伪造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助少主。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刘昉等人草诏而署名之后,逼迫之
29、仪接着署名。颜之仪厉声对刘昉等人说:“主上去世,继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权应该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现在皇亲之中,赵王年龄最大,以亲以德来说,都应该寄以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应一心尽忠报国,怎么能一下子就将朝庭大权交给别人!之仪只是一死罢了,不能欺骗先帝。”因此刘昉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于是代替之仪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后来又索要符玺,颜之仪又正色说:“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为什么要?”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带出去,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在民众中声望很高,才放掉他。出朝做西疆郡守。12隋文帝做了皇帝,下诏将他征回京师,进爵为新野郡公。开皇五年,任为集州刺史。在任期间州内清平安宁,各民族百姓都很喜欢。十年正月,之仪按例上朝廷去进见。隋文帝见到后就认出了他,命带他到御座前,对他说:“危难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于是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有文集十卷行于世。2 示例:宽容,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心灵的枷锁。宽容,就像一股清新的春风,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3 分,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