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历史大事记唐 天宝十年(751 年) 析吴郡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之地立华亭县,区境属华亭县东北。 五代 后晋天福年间(936944 年) 建造广福寺,历代增修,渐具规模。寺为三进,占地 13 亩。 宋 天圣元年(1023 年) 定秀州 17 处酒务租额,内有上海务。 景定五年(1264 年) 缪相之提举上海市舶分司,助士人唐时措、唐时拱兄弟建梓潼祠(文昌宫)。市舶分司署及榷货场设近浦滩处(今咸瓜街、老太平弄北)。 咸淳年间(12651274 年) 上海称镇,镇署设榷货场。 咸淳五年(1269 年) 唐时措、唐时拱在梓潼祠后筑屋,办镇学,为“诸生肄业之所”,董楷题额“古修堂”。 咸淳
2、七年(1271 年) 陈珩提举上海市舶分司兼镇监,修建顺济龙王庙(又称天后宫),题“丹凤楼”额。 元 至元十三年(1276 年) 上海市舶分司使兼镇监费 归附元朝,受封为上海总管。 至元十四年(1277 年) 上海设市舶司,为全国 7 大市舶司之一。市舶司署设阜民桥北(今光启路西、方浜路南)。 至元十九年(1282 年) 元军统帅伯颜命张 、朱清与上海管军总管罗璧,造平底海船 60 艘,载漕粮 46000 余石,开辟北洋航线。 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 上海设立都漕运万户府,张 、朱清受封为万户。 至元二十七年(1290 年) 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奏议朝廷分建上海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
3、年) 七月己未(8 月 19 日) 元中央政府批准分华亭之高昌、长入、北亭、海隅、新江 5 乡 26 保,立上海县,隶属松江府。县署初设原镇署,大德三年(1299 年)迁入原市舶司旧舍。 元贞元年(1295 年) 县署东(今小东门聚奎街)修建县学,集贤殿直学士赵孟 撰写修学记碑文。 大德五年(1301 年) 七月 上海县遭台风袭击,浪潮冲毁县衙。达鲁花赤雅哈雅忠显倡议改建县署,翌年竣工。 明 洪武六年(1373 年) 朱元璋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神。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又称霍光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 正德十六年(1521 年) 知县郑洛书将乡贤祠改建为仰高书院,院址今学院路。
4、嘉靖二年(1523 年) 在黄浦江两岸设立高昌、南仓(今南码头)、北仓(今董家渡)、洋泾等 6 处官渡。 嘉靖三年(1524 年) 知县郑洛书监修嘉靖上海县志。 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 三月至六月倭寇屡自海上犯上海,焚烧掳掠,闾里成墟,县丞、镇抚均殉职。 松江知府方廉纳邑人顾从礼筑城御倭之议。十月,全城吏民协力筑城,至十二月竣工。 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 正月 倭寇攻上海城,海防佥事董邦政固守,18 天后解围。嘉靖三十五年五月,倭寇又犯上海城,被击退。邑人为董邦政立记功碑。 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 县城四门增筑敌楼 4 座、箭台 20 所;在东北城要害处增筑万军、制胜、振武
5、3 座高层楼台。万历年间,侍御史秦嘉楫在万军台上重建丹凤楼,高三层,称“沪城八景”之一。 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 潘允端营筑豫园,至万历五年(1577 年)建成,被誉为“江南名园冠”。 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 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来沪,在徐光启住宅(今南市九间楼)创设圣母玛利亚祈祷所,天主教开始在上海传播。 崇祯十三年(1640 年) 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得徐光启孙女之助,购北城安仁里潘允端宅世春堂旧址(今梧桐路 137号),建天主教堂,取名敬一堂。 清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 江海关移驻于上海县城宝带门内。雍正九年(1731 年)迁浦江边(今白渡路)。 康熙五十四年(1715
6、年) 沙船商在县城东马家厂(今会馆街)建造商船会馆。 雍正八年(1730 年) 苏松道移驻上海,加“兵备”衔。次年,建于大东门内的道台衙门竣工。乾隆元年(1736 年),太仓州并入苏松道,改称苏松太兵备道。 乾隆三年(1738 年) 道台翁藻捐俸建立启蒙书院。 乾隆十三年(1748 年) 翁藻与知县王 以潘恩住宅旧址建立申江书院。 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上海绅商发起重建豫园,竣工后曾改名西园,上海各业商人在内设立公所。乾隆四十一年,上海钱业总公所设内园晴雪堂。 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 巡道杨魁将申江书院扩地增建,改名敬业书院。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分别为敬业书院题
7、“果行育德”、“海滨邹鲁”匾额。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 宁波人童善长在县城小东门创设童涵春堂国药号。 嘉庆五年(1800 年) 邑绅捐资创建同仁辅元堂于小南门药局弄西首,行施棺、掩埋、施药、施衣、发放流民口粮等善举。 嘉庆八年(1803 年) 宁波旅沪同乡在北门外建造四明公所(俗称宁波会馆)。咸丰三年(1853 年)小刀会战事中被毁,后募款重建。 道光六年(1826 年) 邑人在县城西门李氏吾园旁建祠纪念黄道婆,名先棉祠。 道光十二年(1832 年) 夏 英国人林赛乘船闯入黄浦江,登岸求见上海知县、道台,要求开放两国贸易,被拒绝。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 五月十一(6 月 19
8、日) 英军攻占上海城,英军司令部设于城隍庙内。英士兵在县城“四出抄掠财物及鸡鸭,奸淫妇女”。 七月廿四(8 月 29 日)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定为 5 个通商口岸之一。 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 四月 松江海防同知移驻上海,受理华洋交涉事件,翌年在上海城西建同知署。 九月廿六(11 月 17 日) 宣布上海开埠,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租赁县城西姚家弄顾姓住宅为办公用房。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迁英租界李家厂(今北京东路外滩)。 十一月初三(12 月 23 日)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县城东门外创办墨海书馆,为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近代印刷所。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 岁末 英国
9、传教士雒魏林在大东门外设立医馆,初名中国医院,翌年秋迁址小南门外,名仁济医院。道光二十六年迁入英租界。 道光三十年(1850 年) 二月廿三(4 月 5 日)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夫人格兰德在西门白云观旁兴建校舍,创办裨文女塾。后改名裨文女子中学。 咸丰二年(1852 年) 南市第一座清真寺在小南门外草鞋湾建成。咸丰三年(1853 年) 二月十一(3 月 20 日) 董家渡天主堂(又称“圣沙勿略教堂”)举行落成典礼。 八月初五(9 月 7 日) 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上海县城,杀知县袁祖德,擒道台吴健彰。八月初七吴健彰逃逸。 咸丰四年(1854 年) 十一月十八晨清军联合法军向小刀会发动“北门之战”,小
10、刀会义军反击,毙伤清军 2000 余人、法军 60 余人。 十二月三十,深夜清军攻占上海县城。 咸丰五年(1855 年) 正月初一(2 月 17 日晨) 刘丽川率部突围,在虹桥英勇牺牲。清军大肆屠杀义军、百姓,趁机劫掠,焚烧民房。 咸丰十年(1860 年) 七月初二(8 月 18 日) 太平军李秀成部由徐家汇直逼上海城,遭英、法军炮击,七月初八(8月 24 日)撤退。 是年 美国传教士范约翰在城南陆家浜创办清心学校(男塾)。次年,范约翰夫人在该处创办清心女塾(后改名清心女子中学)。基督教清心堂建立。 咸丰十一年(1861 年) 三月廿一(4 月 30 日) 法军在县城北墙(1855 年法军炮击
11、小刀会时城墙缺口处)新开一城门,李鸿章题额“障川门”,俗称新北门。 九月廿六(10 月 29 日) 法国迫使清政府同意扩张法租界,将沿黄浦江向南延伸 650 米约 130亩土地划归法租界,十六铺方浜桥成了租界与华界的界桥。 同治元年(1862 年) 二月廿七(3 月 27 日) 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开办,在十六铺设立金利源码头。 同治二年(1863 年) 二月初十(3 月 28 日) 江苏巡抚李鸿章在沪创办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后改名上海广方言馆),馆址在敬业书院西侧。同治九年(1870 年)迁江南制造局新楼。 同治四年(1865 年) 四月 英、法军队相继从文庙、大境关帝庙、也是园、城隍庙、豫园等处
12、撤出。上海绅商集资招工修复。 同治五年(1866 年) 夏 原设于虹口的江南制造总局移建县城南高昌庙,占地 70 余亩。 同治六年(1867 年) 九月二十(10 月 17 日) 建于城西李氏吾园故址的龙门书院落成,有讲堂、校舍 41 间。 十一月廿七(12 月 22 日) 余治、吴炽昌、唐延枢筹设普育堂。 同治七年(1868 年) 七月廿九(9 月 15 日) 江南制造局所制第一艘轮船试航,曾国藩命名“恬吉”。船长 185 尺,载重 600 吨。 同治九年(1870 年) 上海北城区穆斯林集资建造穿心街清真寺,俗称北寺,后改称福佑路清真寺。 同治十一年(1872 年) 正月十七(2 月 27
13、 日) 曾国藩、李鸿章奏请中央政府获准,在上海选派官费留美学生 4 批,共 120 名。首批有詹天佑等 30 人。 十二月十九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办,设码头于南市十六铺。 同治十三年(1874 年) 三月十八(5 月 3 日) 宁波籍市民抗议法租界公董局图谋侵占四明公所义冢地筑路,法国士兵、巡捕镇压,华人死伤 27 人,造成严重血案。 光绪元年(1875 年) 正月初八(2 月 13 日) 上海道特设洋务总局开局。 是年 创设于旧校场路的荣顺菜馆(现名上海老饭店)开业。 光绪二年(1876 年) 三月廿四(4 月 18 日) 在小南门内新建的上海道行辕落成。 是年 浙僧显振在小南门外陆家浜创建留云
14、禅寺,俗称海潮寺。 光绪二年(1876 年) 十一月十八上海轮船招商局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轮船、码头、栈房,价银 222 万两。 光绪三年(1877 年) 五月初五(6 月 15 日) 上海有线电报开通,首次电报由李鸿章行辕发至江南制造局。 光绪四年(1878 年) 冬 张焕纶创办正蒙书院,设现代知识课程。光绪八年改名梅溪书院,后又改名梅溪学堂。光绪五年(1879 年) 四月初一(5 月 21 日) 上海道台刘瑞芬在豫园萃秀堂宴请美国前总统格兰忒。 光绪六年(1880 年) 十二月十三上海道招募 500 男丁,组成抚标沪军营。 光绪八年(1882 年) 道士徐至成募建白云观于城西门外方斜路,
15、初名雷祖殿。 光绪十年(1884 年) 美国教士女医师罗夫施耐德在城西门外方斜路创办西门妇孺医院,占地 22 亩,俗称红房子医院。次年夏开院。 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张万祥铁铺仿造日本式轧花车,销售于上海附近农村,供不应求。 光绪十五年(1889 年) 十一月廿九(12 月 21 日) 上海道台龚照瑗在县城西南半泾园故址兴建万寿宫,“为国家庆节官吏朝贺之所”。 光绪十七年(1891 年) 十二月十八 上海县署在城厢内外举办保甲,编制门牌,十户为图,选举图董,县设保甲局。 光绪十九年(1893 年) 经元善在城南高昌庙创办经正书院。光绪二十三年并入南洋公学。 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秋
16、 县城设立“改过局”,有看押所 200 间,由县丞、主簿管理。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 春 大清邮政总局在上海海关后院开办。 夏 南市马路工程局成立。 六月初三(7 月 13 日) 南市第一条马路开筑,工程由方浜口至陆家浜口,长 804 丈,阔 3 丈。翌年 11 月 27 日竣工,称南市外马路。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 九月廿六(10 月 21 日) 法租界公董局迫使上海道同意在董家渡辟路及建造自来水厂,并以法总领事名定名白藻泰路。自来水厂于光绪二十七年冬建成,向法租界供水。 十一月初四(11 月 27 日) 南市马路工程局改为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管理收捐、修路、稽查事务。 光绪
17、二十三年(1897 年) 十二月廿九晚建于十六铺老太平码头的南市电灯厂发电,外马路 30 盏路灯齐放光明,上海知县黄爱棠率官员前往观看。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 四月十三(6 月 1 日) 中国女学会创办的经正女塾开学,校址高昌庙桂墅里。 五月廿二(7 月 10 日) 县城各书院、书塾奉命改称学堂。 五月廿九(7 月 17 日) 法总领事白藻泰带领公董局人员、法国士兵及巡捕强行霸占四明公所,用枪炮向抗议的群众射击,杀害 17 人,伤 20 人,捕 10 余人,酿成第二次四明公所血案。全市罢工罢市。 六月初六(7 月 24 日) 由康同薇(康有为女)、李蕙仙(梁启超妻)主编的女学报在西门外
18、文元坊创刊,为国内第一份妇女报纸。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秋 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筹款兴修的第二条外马路(原外马路改称里马路)竣工。 是年 日本东亚同文会为训练日侨“中国通”创办的东亚同文书院,从南京迁高昌庙。民国2 年毁于战事,后迁址虹桥路。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 夏 上海县编查户口,有男性 55 万余人,女性 28 万余人。 八月廿四(10 月 6 日) 经道台袁树勋批准,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在南市新马路设电话局。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 十月初三(11 月 2 日) 邑绅吴馨在小南门花园弄创办务本女塾,后迁址西门外黄家阙。 是年 正蒙书院改名梅溪学堂,设英、法文课,采用
19、西法教学。 同年 敬业书院改组为官立敬业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 夏 朱志尧等在南黄浦(今南码头机厂路)创办求新机器造船厂。资本总额 69.9 万银元。 是年 务本女塾在西门外庆安里设上海幼稚舍,为上海最早幼儿园。 光绪三十年(1904 年) 春 苏本炎等在邑庙东安仁里创办民立中学。宣统元年(1909 年)迁址大南门民立街东首。 是年 史量才夫妇创办上海女子蚕桑学校于高昌庙桂墅里。 同年 上海群学会成立于中华路 492 号,附设聋哑学校、幼稚园及义务教育实验小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正月初十(2 月 13 日) 县警察学堂创办于青莲街。 三月 上海广方言馆由陆军部接管,
20、改名工业学堂,后又改名兵工专门学堂。 六月十七(7 月 19 日) 沪学会、商会召集工、商、学代表会议,反对美国政府排斥华工,讨论抵制美货办法,并电请各埠商会一致行动。 八月廿七(9 月 25 日) 晚清状元张謇等人在十六铺创办的大达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开业。 同月 清政府废科举。上海县设立学务公所。 九月十八(10 月 16 日) 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成立,管辖城内四区及城外三区。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撤销。 冬 张謇集资在十六铺建造大达码头。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正月二十(2 月 13 日) 中国最早的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在大东门内义务小堂公关社出版发行。主编李叔同。 二月 苏本炎协助其妹
21、苏本 等在西门外白云观源寿里创办民立女子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 年)迁入文庙路新校舍。 七月廿三(9 月 11 日) 周廷弼、沈缦云等筹办的上海信成银行南市总行开业,行址在大东门万聚码头。 十月初三(11 月 18 日) 静安寺、龙华寺、青龙庵、三昧庵、海潮寺、大王庙等住持发起,在南市大佛厂成立佛教公会。 岁末 上海电话局在东门外新码头街成立,首批用户 97 家。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 正月廿四(3 月 8 日) 杨斯盛在浦东六里桥创办浦东中学,校长黄炎培。1933 年在南市多稼路设分校,名斯盛中学,上海解放后改名多稼中学。 四月 上海县学务公所改为劝学所,初设于蕊珠宫珠来阁,后迁
22、移尚文路。全县设 24 个学区。六月初九(7 月 18 日) 姚文 等提议拆城筑路遭否决后,上海道台瑞 决定在沪城增辟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福佑门(新东门)。 八月廿二(9 月 29 日) 沪南学会体操会、南市商业体操会、沪北商余学会、沪城商学补习会、沪西士商体操会联合组建为南市商团公会,李平书任会长。 八月廿四(10 月 1 日) 法商电车公司在西门外方浜桥至斜桥兴筑电车路轨。 九月廿四(10 月 30 日) 李平书发起创办的上海内地电灯公司在小武当紫霞殿建成,放灯4000 盏。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 四月初七(5 月 6 日) 法商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十六铺至徐家汇)
23、通车。 八月 华商创办于南市机厂街的同昌纱厂开业。 是年 邑绅沈缦云等建于十六铺的新舞台剧场落成。 宣统元年(1909 年) 四月初五(5 月 23 日) 位于大南门外西沿城壕的上海中学堂校舍落成。 四月十二(5 月 30 日) 商办江苏铁路沪嘉线举行开车典礼,总站设于城南。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兼苏路顾问詹天佑负责验收。 五月初一(6 月 18 日) 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改组为上海城自治公所。区域包括上海城、东泾镇、蒲松镇及法华、漕河泾、杨思、闵行等 12 个乡。 六月初二(7 月 18 日) 李平书等创办的上海医院落成。开诊后,抱病求医者络绎不绝。 是年 上海书画界
24、姚鸿、黄俊、汪琨等人发起成立书画善会,设于豫园得月楼。 同年 福建旅沪水果业商人集资在县城南(今中山南路 1551 号)建造三山会馆。 宣统二年(1910 年) 年初 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举行首次选举,1104 名选民参加选举,推选 49 名议员组成议事会,沈恩孚任议长。成立自治公所董事会,李平书任总董。 四月廿一(5 月 29 日) 小东门扩建,10 月底竣工,名宝带门。 六月初十(7 月 16 日) 上海县自治筹备公所成立,李平书任所长。 九月廿八(10 月 30 日) 上海救火联合会在小南门举行新建警钟楼及新屋落成典礼。警钟楼由求新造船厂建造,楼高 10 丈 7 尺,铜钟重 4800 磅
25、。 十月 上海自治公所调查城区户口,计正户 28072 户,附户 11800 户,合计 39872 户;人口214576 人,其中男性 136714 人,女性 77862 人。 宣统三年(1911 年) 二月十二(3 月 12 日) 南北商团公会在斜桥西园召开大会,推动成立全国商团联合会,宋教仁出席演讲。三月初十(4 月 8 日)在沪南新舞台召开全国商团联合会成立大会,公推李平书任会长。 三月廿五(4 月 23 日) 中国公学、复旦公学等校在斜桥西园召开中国学界联合会成立大会,公推朱少屏任会长。 闰六月初六(7 月 31 日)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湖州会馆举行成立大会,陈其美、宋教仁等任总务干
26、事。 九月初八(10 月 29 日) 上海商团联合会议决响应武昌起义。 九月十一(11 月 1 日) 各商团齐集南市九亩地,行检阅礼,举李显谟(英石)为临时总司令。翌日晚,陈其美与李平书会于城自治公所,决定次日举事,并由商团负责保卫地方安全。 九月十三(11 月 3 日)下午上海各商团、敢死队等数千人聚集南市九亩地,陈其美、李平书、沈缦云等演说,宣布起义。晚间,民军入城,焚毁道署。 九月十四(11 月 4 日)晨民军、商团敢死队围攻江南制造局,工人内应,清兵溃散。民军发布告示,上海光复。 九月十六(11 月 6 日) 陈其美、李平书等与上海各界代表在县城原海防厅举行会议筹组上海军政府。 九月十
27、七(11 月 7 日) 沪军都督府成立,陈其美任沪军都督。李平书任民政总长,吴馨任县民政长。上海城自治公所改组为上海市政厅,莫锡纶为市长。 十月初一(11 月 21 日) 中华银行总行设于南市吉祥弄口。 是年 城自治公所创办万竹小学堂,设于露香园路万竹山房遗址。同年,邑绅天主教徒陆伯鸿筹办新普育堂,占地 78.3 亩。民国 2 年(1913 年)2 月竣工。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 年) 1 月 29 日上海市政厅设立城壕路工事务所,负责拆城、填壕、筑路工程。 2 月 陆伯鸿集股在南市创办华商电车公司。翌年 8 月,小东门至高昌庙有轨电车线路通车。3 月 19 日立达学社胡敦复等创办大同
28、学院。校址先设肇周路南阳里,1913 年迁入南车站路新校舍。1922 年 9 月改名大同大学,附设中学部。 4 月 城镇乡区域制改为市乡制,上海县设 4 市 15 乡。县城厢称上海市。 7 月 拆城填壕筑路工程动工。1913 年 6 月,北半圈路面竣工,名民国路(今人民路)。1914年冬,南半圈路面筑成,名中华路。 11 月 30 日上海县修志筹备处(后改为修志局)成立,编修上海县续志。 11 月刘海粟等在南市西门外务本女校旧址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提倡西洋画。后迁租界。12 月 8 日国民党上海分部在老北门石皮弄成立。 是年 上海县劝学所成立,后改归县公署学务课,设县视学。 民国 2 年(1
29、913 年) 2 月 浦东杜锦祥、连锦棠等创办协昌小轮公司,小轮航行线由川沙西门至南市董家渡。 4 月 1 日农历癸丑年二月廿五上海县警察事务所成立,设县署内,县知事兼任警务长。下设6 个分所。 5 月 1 日上海社会党、自由党、工党等社团 3 万余人在南市九亩地召开全国公民大会,号召弹劾袁世凯。 7 月 18 日陈其美宣布上海独立,设讨袁军司令部于南市中华银行旧址。 7 月 23 日夜,陈其美率领上海讨袁军攻打江南制造局。28 日,讨袁军失败。袁世凯任命郑汝成为上海镇守使,驻江南制造局。郑到任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 8 月 11 日上海第一条中国人经营的有轨电车线路通车,从小东门经外马路、沪军
30、营路、半淞园路至高昌庙,定名 1 路车。以后又在南市开通 2、3、4 路有轨电车。 8 月 17 日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医院在南市新北门沉香阁开办,院长夏应堂。 12 月 9 日 上海县知事会同法领事在民国路与法租界交界处勘察,自小东门至西门方浜桥竖界石 22 块,此路被称为“法华民国路”。 民国 3 年(1914 年) 1 月 5 日上海镇守使分别设立沪南、闸北两警察分厅。 2 月 3 日袁世凯下令停办地方自治,上海市政厅改为上海工巡捐局。 2 月 14 日南市西门由方浜桥至斜桥,南阳桥由肇周路至斜桥两段马路被划入法租界。 4 月 16 日华商电车与法商电车两公司商定接轨,5 月 1 日通车
31、。 6 月 1 日江苏省筹办的巴拿马赛会出品协会展览会在南市陆家浜中国图书公司旧址开幕,上海县展品 10645 件,同月 30 日闭幕。 7 月 7 日沪南、闸北两警察厅合并为淞沪警察厅,一区警察署设南市工巡捐局内,二区警察署设西门外肇周路。 9 月 美国教会在西门方斜路创办私立上海女子医学专门学校,1933 年改名私立上海女子医学院。 同月 浦东大川小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辟董家渡至南汇东城航线。 10 月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在南市陆家浜开设,1925 年春改名江苏省公立商业专门学校。 是年 上海邮电管理局在南市方浜路、里马路、高昌庙等处设支局。 同年 共和大戏院在老西门中华路落成,后改名中华
32、大戏院。 同年 南市工巡捐局辟筑斜土路,自斜桥南首迤西至土山湾漕溪路。 民国 4 年(1915 年) 2 月 1 日华商电车与法商电车两公司在民国路铺设电车轨道竣工,正式通车。 5 月 9 日下午,上海各群众团体 4 万余人在西门外打铁浜大德里南首空地集会,抗议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遭法租界巡捕阻挠后移至林荫路荒地举行。 5 月 14 日上海新县署在旧抚标右营基地(古称杨家桥,今蓬莱路)开工,12 月 20 日落成。 5 月 16 日江苏省第一次地方物品展览会在南市陆家浜中国图书公司旧址举办。 5 月 24 日上海国民对日同志会等团体在南市九亩地新舞台召开国民大会,反对“二十一条”。上海镇守
33、使郑汝成派军警镇压。 9 月 2 日陆伯鸿等集资 50 万元,购内地自来水公司改归商办。 12 月 5 日为反对袁世凯称帝,陈其美在上海发动肇和舰起义,失败。 民国 5 年(1916 年) 4 月 上海县知事及各团体在黄家阙南首苗圃举行首届清明植树节。 12 月梅溪小学举行 40 周年校庆纪念会,黄炎培到会致词。 民国 6 年(1917 年) 1 月 18 日南市福佑路劝业场举行落成开幕典礼。 3 月 30 日位于南市斜桥的公共体育场举行开幕礼,体育场占地 26 亩余。1928 年 8 月曾改名上海市立第一公共体育场。 5 月 6 日蔡元培、黄炎培等发起在西门外林荫路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1930 年 7 月迁法租界环龙路。 11 月 陆伯鸿等集资在浦东江边购地兴办和兴钢铁厂(今上海第三钢铁厂)。 是年 丁甘仁等在南市石皮弄创办上海中医学校,首任校长丁济万。1932 年改名上海中医学院,同年,小桃园清真寺在小桃园街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