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永与 18 世纪的清代学术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材、酝酿,我拟将把博士论文的选题暂定为江永与 18 世纪的清代学术 ,意在通过对江永个案的分析,来展现 18 世纪宋学、汉学和西学的交互影响。原本直接想从乾嘉学术着手,做综合性的研究,但困难在于:综论性的研究普遍有着不够深入的毛病,比如刘墨的乾嘉学术十论 (三联书店,2006) ,在其论文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南京师大,2003)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根据其目录的写作计划,经过了接近七年的时间只完成了原来计划的三分之二,并且很多论述都是走马观花版的鸟瞰,或者只言片语的点评,乾嘉学术中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澄清。如果要对选取的有代表性的学者进行深入
2、研究,了解其研究动态,并在深度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时间上又不太允许。于是,我把研究的视觉从乾嘉时期的汉学转到宋学上来,试图从宋学的角度看待 18 世纪汉学的形成过程。但通过资料综述,发现这一课题立意不错,做的人很少,是一个表面上看似理想的选题,但操作起来却困难百倍。如果说清初学术还是汉宋兼采的话,到了 18世纪,宋学在学理上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尽管它在社会上,特别是科举中仍然存在巨大的影响,这已成为普遍的结论。要通过详实的研究,得出创新性的结论,难度极大,况且在已出版的专著清代理学史 (上中下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中,特别是中卷论述乾嘉时期的理学时,仍然没有摆脱综论著作普遍论
3、述不顾深入的弊病。同时,要找出清代中期典型的影响巨大的理学人物也显得勉为其难,这也限制了纯粹的关于中期清代理学研究的选题。但是,18 世纪的清代学术,尽管出现强烈的汉学倾向,但远远没有 19 世纪汉宋相争的门户冲突,像翁方纲、江永、程晋芳等,都是宗宋学同时考据成绩也相当显著的学者,因此被当代新儒家忽视的 18 世纪的考据学其实是一个极有诱惑力的课题,它可以展示从清初学术向乾嘉朴学的转变,以及乾嘉汉学的形成过程。最后,我听从姜鹏老师的建议,他建议我找顾栋高,一个宗宋学同时从事考据的学者,用它借壳上市,把清代中期的学术往里面装,在资料方面据说复旦大学还有一批手稿可以用。但我发现他主要从事史学工作,
4、 汉学师承记和宋学渊源记都没有收录,因此典型性不强,起码在清代人眼中不典型。这一提示很有启发性,于是我结合以前做的师承表,找到了些符合 18 世纪、汉宋兼采两个条件的一些人物,如邵晋涵、程瑶田、程晋芳、翁方纲、李绂、程廷祚等,最终将江永选了出来。邵晋涵主要是做史学和尔雅训诂的,是浙东学术的代表人物,我对史学没有基础,下不了手。程瑶田是戴震的学生兼好友,典型性不够强,影响不大。程廷祚是颜李学派的南方继承者,对于乾嘉学术的干系不是很大。程晋芳宗宋学,著有正学论 ,江藩把他列入汉学家,但他主要的贡献还是在诗文方面。翁方纲很典型,不过有人做了(刘仲华:汉宋之间:翁方纲思想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5、010) ,但他的学术其实更靠近宋学。李绂作为陆王心学的代表,对于 18 世纪的乾嘉学术意义不大。此外,还有宗宋学的汪绂,但汉学特征又不太足,其他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则多在 19 世纪以后,并且在文学上受到的关注远比学术思想上受到的关注多,于是选来选去,剩下来的就是江永了。江永作为 18 世纪学术的典型,再恰当不过,一方面他是宋学的拥护者,继朱熹作仪礼的注解,并为近思录作集注,在学界普遍认为于学理上没有突破的宋学方面进行了突破。此外,他所作的众多有关音韵、训诂的一些著作,加上他与戴震、程瑶田、金榜等汉学者的师生关系,又被视为汉学的开创者;同时,他的天文、数学、历算方面又明显受到西学的影响,而西学
6、在 18 世纪除开宣城梅氏以外,普遍被认为知音有限。于是,集汉学、宋学与西学特征于一身的江永成为说明 18 世纪清代学术的绝佳范例。选择这种小而深的课题,我有足够的经验,况且它还能带来不少好处。经验方面,是指我的硕士论文做过戴震,知道怎么做一个人物,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心中有数。其次,江永是戴震的老师,我对他相对熟悉;第三、江永主要精力在三礼学,三礼学现在看起来很难,但是在清代却是显学, 皇清经解和续皇清经解有 20-30%的内容都是是三礼学著作,还不包括作者自己的单篇文章和往来书信。从徐乾学时的读礼通考 ,乾隆时三礼馆的建立和编修,到秦蕙田的五礼通考的编撰,以及江永、戴震的礼学,再到后面凌
7、廷堪所谓的“以礼代理” ,其中可以拉出一条线索,用来说明表征 18 世纪的学术特征。选题的难度关键在于三礼学很难读,所以目前为止,尽管江永的著作被四库和续四库收录不少,但是专门做江永研究的人还是太少,截至目前大陆所能查询的学位论文只有三篇,都无关礼学,其中一篇博士的论文是关于江永河洛精蕴的易学文章,另外两篇硕士论文,一篇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关于律吕阐微 ,其中一半的内容是标点与整理,另外一篇是陕西师大关于音韵学的论文,其中注释不规范,甚至致谢中都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将戴震的“学问之道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说成是江永的。读懂三礼学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这是巨大的挑战。不过绝对有好
8、处,比如郑玄遍注群经,但是他的功底是在三礼学上面,反应在他笺注诗经中的“以礼注诗”便是明证,通过三礼学打底再来研究其他经典,绝对有不一样的收获。选择这个题目的好处在于,通过江永的研究,可以使我的知识更全面,可以补上我以前只读过周易 , 尚书 、 诗经 、 左传 ,而没有系统阅读三礼的遗憾。其次,对于江永音韵、训诂著作的研究可以拉动我对小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而小学的功底又是传统经学的重要内容;第三,通过阅读江永,而深入到宋代理学中去,有助于补充我只熟悉清代和先秦两汉典籍的情况,虽然去年通过上宋元学案的课对北宋的学术有细致的了解,但是南宋理学、明代的学术还不是很熟,如果再能补上魏晋玄学和隋唐注疏,以及佛学方面的一些课程,我想起码就能够在自己专业内变得专业了。苏正道201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