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 月)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
2、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 、 “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3、。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
4、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2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 、 “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5、,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 、 “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2下列理
6、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
7、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 3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完成 4-7 题。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
8、父子罪不相及。 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
9、。 ”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
10、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忍受。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D时人许以远致 许:认可,认为。- 4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 分) ( )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A B. C.
11、D.6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
12、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5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第二句以“金” “铁”饰“鞭” “骢” ,平添力度, “行子
13、”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B颔联紧承送别。 “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 “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E全诗表达乐观情绪,高亢有力,音调铿锵,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牵挂。9.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 (3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10.根据提示,写出横线上的句子。1).过秦论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_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 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 ”短
14、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3) 劝学中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的句子是:_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特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语句是:_ 善假于物也。5) 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_ _ 6) 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_ 7).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_ 8).孟子认为在渔业和林业方面人类要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吃的和用的就不愁了时说:_ 三、文史类文本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16 分 )姥姥的端午 王瀛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
15、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 6 -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
16、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
17、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
18、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1第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 (4 分) 12第节和第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 分) - 7 -13文章的第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
19、 分) 14) 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4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 分)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20、。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1929 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
21、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 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8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
22、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 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 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 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 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
23、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 1943 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 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
24、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1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 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 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
25、行家罗振玉等人。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9 -16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3 分)17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4 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8 分)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我的同桌学习非常认真,每堂课都仔细听讲,课间的几分钟也在安之若素地写作业,神情十分专注,因此学习效率极高。我们既要对事业发展充满信心,又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警觉,审时度势,推动党和国家的
26、事业稳中求进,行稳致远。防范并化解风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先从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把握主动权。一部反映西南联合大学的电影无问东西日前在各大影院上映,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到电影院观看的人座无虚席。尽管某歌手因负面新闻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多次批评,但不少的粉丝仍然对他穷追不舍,为其行为百般辩护。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越要居安思危,绝不能犯战略性、原则错误。A. B. C. D.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A.石济高铁正式开通,两地旅行时间从原来最快约四个小时缩短到约两个小时左右,标
27、志着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中的“四横”完美收官。B.如果我们有了过硬本领,就能够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 ,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把伟大的事业推向新境界。C.通知还要求,所有被广电总局警告、整改、停播处理的节目,一律不得以成片、花絮、片断等形式播出,包括不得转移到互联网上播出。D.韩国统一部确认,朝鲜同意在板门店韩方一侧的“和平之家”举行高级别会谈,讨论韩国平昌冬奥会参赛事宜以及韩朝关系改善等问题。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3 分)- 10 -A.小华同学千万不要丧气,困难只是暂时的,如你需要指点的话,我一定不吝赐教。B.重阳佳节将至,我代表家父、家母真诚邀
28、请伯父、伯母在适当的时间到寒舍做客。C.火车晚点了,不敢劳动大驾到车站迎接,各位只须在家恭候即可,我们马上就到。D.我家昨晚在本小区丢失小花狗一只, 如有收留或发现线索者, 请马上送还主人。六课内文言文(9 分)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21-23 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
29、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2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 分)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
30、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 ,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D.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1 -七、写作(60 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
31、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 分
32、,每小题 3 分)1.A 解析:“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有误。原文中说:“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可见,诗经中的诗歌是有深刻含义的。2.C 解析:“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有误。原文中说:“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可见,不是叫晋侯不要相信,他的意思是你晋侯有理由,但是大家不清楚,都就把他当做是叛臣了。3.B 解析:“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有误。原文中说:“古代
33、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由此可见,徒歌并不是没有进入诗三百的没有曲调的诗歌。二 (35 分) (一)课外文言文(19 分)4. B(能够) (3 分)5. D 直言谏劝,指直接劝阻皇帝或上司。句写对戴晞的看法,句写嵇绍获封的原因,两者与直言谏劝无关,句属委婉劝阻而非直言谏劝,故含有的选项排(3 分)6. C( “停息其事” 错)(3 分)- 12 -7.(1)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
34、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5 分)(2)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5 分)(二)诗歌鉴赏(8 分)8CE(C 对比手法有误 D 反衬有误 ) (5 分)9 送友人出事安西,希望友人建功立业“功名万里外” ;赴边关途中和边塞景物的描写;意境空阔辽远;壮别,激励友人建功立业豪情。 (有联系内容答对一点给一分) (3 分)(三)名篇名句(8 分每小题 1 分)10.1 )自以为关中之固, 2 )赢粮而景从。3 )锲而舍之 , 4 )君子生非异也,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 )古之学者必有师。7 )尽心焉耳矣。8 )数罟不入洿
35、池三文史类阅读(16 分)11答案: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4 分) 12答案:(1)第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 (2)第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4 分)13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4 分) 14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
36、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 (4 分)四实用文本类(12 分)15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5 分)16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
37、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3 分)17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4 分)五语言表达应用(18 分每小题 3 分)18.B(安之若素,穷追不舍使用不当) 19.D(A 语义重复 BC 搭配不当)20.B(A“指点” “不灵赐教”不妥;C“恭候”不当 D“马上送还”有命令的口吻。 )六.21.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22.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 ,可译为“从这里” “在这里” 。A 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 项,用在形容词、
38、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 、 “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 “于是” 。)23.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文言文翻译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恭敬。因为父亲(的缘故)被降罪,闲居在家。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对武帝说:“康诰中说父子之间的罪过不应相互牵累,嵇绍的贤能与垝缺相齐,应该加以表扬征召,请任命他为秘书郎一职。 ”皇帝对山涛说:“像你所说的,(他的才能)完全能够担任秘书丞,何止(仅- 13 -仅)授予秘书郎呢。
39、”于是下发诏书征用他,嵇绍离开家去做秘书丞。尚书左仆射裴頠(wi)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 ”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后转任豫章郡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去世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
40、谥号是用来使死者垂名不朽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 ,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 “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 。 ”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齐王冏辅理朝政后,大兴土木,骄奢更加厉害,嵇绍用谏书规劝说:“夏禹因住房低矮而受人称羡,唐虞因住房简陋而彰显美德,应当去掉大兴土木的烦琐,仔细考虑谦损的道理。 ”齐王冏虽然以谦顺的态度来回应他,但最终也没能采用(他的谏书)。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处谈论国事,遇到王冏大设宴会,召集董艾等人共论
41、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嵇侍中善于音乐,您可让他弹奏。 ”身边伺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齐王冏说:“今天是欢乐的日子,您为何吝啬弹奏呢?”嵇绍回答说:“您挽救振兴国家,应当制定法度作为准则,使它流传给后人。我虽然浅鄙,身居官位,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谈论时政,怎么可以手持乐器,来做伶人的事情呢!如果脱去公服来参加私宴,就不敢推辞了。 ”齐王冏非常惭愧。董艾等人不自在就退下了。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