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录时代变迁,见证社会进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见证栏目制片人 姚友霞2010 年初冬的那个晚上,当一个写有“见证十岁”的生日蛋糕缓缓推到餐厅中央,簇拥在旁的 20 多人都不禁热泪盈眶。因为,昨天他们一路伴随见证的成长,明天其中的大部分人将前往纪录片频道。十年光阴,缕缕烟雾烧成丝丝白发,层层字纸摞成道道皱纹;这里曾经集结着大家的纪录片理想,这里有他们用青春岁月成就的山河,哪怕前面有灿烂愿景,胸中却依然是潮起潮落。而从那一天开始,缩微的见证团队随着频道专业化的号令,转岗到社会与法频道,继续携手新影、科影两支友军,开始新的征程。过去的见证 “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深度写真,通过纪录片的
2、独特观察方式,描摹中国改革时代的历史画卷” ,也做到了“客观、平实、深入地为转型期的中国留下一份珍贵的影像志,为观众见证那些不动声色而又惊心动魄的变化” 。无论是众人赞誉有加的百年中国 、 甲子 、 一个时代的侧影还是引领怀旧热潮的现象 1980 、 启蒙年代的歌声 、 岁月山河 、我们身边的 30 个细节等等,都是紧紧围绕“影像志”这一定位,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创作团队在影像史的制作领域浸淫了近十年,有着国内其他影视制作团队难以超越的对历史影像资料的占有、把握与理解,所以在用历史影像创造影像历史方面功莫大焉,赢得了业界的尊敬和观众的口碑。如今,从“中心制”到“频道制”
3、,在央视改革的大动作下, 见证从综合频道调整到社会与法频道。社 会 与 法 频 道 于 2004 年 12 月 28 日 正 式 开 播 ,基本的定位是: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建设成中国一流、品质优良、受众广泛、以人为本、社会效益显著、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法律宣传支持的专业电视频道,开办以来,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作用突出,受到中央领导、政法战线高度关注。经过几年的经营,社会与法频道收视迅速提升,入户率逐年增长,影响力不断扩大,自 2008 年以来,观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列全国上星频道第二、仅次于 CCTV 1。今年 4 月 18 日,酝酿筹划了近一年的社会与法频道改版方案全新推出,见证
4、也在同一天晚间 23:20 分正式在 12 套登台亮相。频道总监魏斌强调:随着党中央对“社会建设 ”的重视,社会与法频道的作用和地位愈显重要。频道的传播内容,也逐渐由较为单一的法治内容,向社会建设、道德建设、普及法律与法治建设比例相当的方向演进。因此本次改版紧紧围绕三个特点:“普法宣传”与“社会建设”并重,开拓“社会建设”“社会进步”的内容资源,减少刑事案件侦破类节目;着力“专”与“深”,构筑专业、权威、高端的社会法治舆论阵地;服务百姓,构建“援助、帮助、救助” 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网络。频道专业特色由此凸显。减少对收视率有突出贡献的刑事案件节目,取消与频道宗旨不符的电视剧,栏目设置向社会类倾斜
5、,这一系列举措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在电视娱乐化日出激烈、以收视率论英雄的大背景下尤其难能可贵。但是不能不说社会与法频道这一次的改版规划长远,定位明晰,体现了唯一国家级法制频道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气度。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中, 见证无疑成为这次频道改版的受益者。原来更多专注于人文历史题材的见证 ,根据频道核心理念、面对不同的观众群,势必在栏目定位、选题方向、叙事风格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以求在契合频道宗旨、紧跟频道节奏、符合观众口味等方面更加适合社会与法频道的总体要求,积极向频道定位靠拢。而令我们惊喜的是,在一个轻轻的转身之后,见证面临的是一个更大的选题空间:1、与中国法治进程相关的有文化含量、知识含量的纪
6、录片依托见证栏目的既有优势,我们可以制作三类节目:一是与法治相关联的历史类节目。这类节目可以从细节入手,深度记录某一领域内的制度变迁、组织变迁、结构变迁等,小切口,大历史,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如法变 、检察之路 、 警察装备史等,探索法律制度的起源与变迁,讲述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文明进步及人性关怀。二是以见证人身份讲述的中国法制进程。通过亲历者的讲述,揭秘发现那些法治进程中有影响力的案件、事件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发掘那些看似平静的事件发展过程中波澜壮阔的内在冲突,呈现一部法律颁布前后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三是科技探案和社会心理梳理。在社会巨变过程中,社会心理失衡导致的系列问题甚至犯
7、罪成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群众自身异常关注的话题。比如已经播出的到底是谁 、 心灵捕手等都达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2、我们可以像过去所做的守望三峡 、 找乐 、 生者等系列一样,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努力捕捉时代的脉搏,触摸改革大潮的呼吸与心跳,寻找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关节点,关注社会建设与进步。比如我们正在投入制作的中国城事系列。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计划要达到 52%左右,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达到 7 亿;而在 1949年,中国的城市才 132 个,城镇化水平仅为 1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有整整一个
8、章节讨论城镇化,其中提到了城市布局、城市规划、城市人口、城市功能、城市病等各个方面。并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 。近些年和未来数年,中国城镇已经和即将发生巨大变化。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转变新与旧的交杂、传统到现代的蜕变身份、规则、观念、文化、生理、情感上的疏离与迁移,大家都已变成了城里人,享受城市的资源和便利,也不得不承担聚居的异化和压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也正是“社会建设”的过程,在这前所未有的时空大挪移背后,社会建设需要破解一系列难题,同时又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9、也正因为如此, 中国城事系列也就有了叙事的巨大空间和纪录的无限可能。中国城事紧紧围绕着社会与法频道的宗旨,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关注城市发展,记录城市进程,凸显社会变迁。选题的着眼点在于:反映现实世界各种事物的对立矛盾、不同生存状态的冲突纠结以及由此而具有的各种潜能,彰显城市中有代表意义的生命个体伴随城市生长的共同命运,以及他们为一个个城市带来的生生不息的脉动。那么,什么人可以成为我们深度写真的对象呢?正如美国纪录片制作人肯伯恩斯(Ken Buns 三部经典之作:内战 棒球爵士乐 )所说:找到感兴趣的题材,更多地考虑故事是否好看,而决定这个故事是否好看的最根本因素,是关于“人”的主题,作为人,我
10、们究竟是谁,不管是爵士乐手还是棒球手,他能否很好地展示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特魅力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的特征和性格。 (中国电视纪录2011 第 2 期 P75)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过程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年轮里,镌刻着城市扩张、家园消失的生命感受,生成着美好生活的梦想。除了选题上的贴近现实、贴近频道, 见证的语态还可以更加平实客观、贴近生活、贴近人心,关注当下人们的思考、价值观,使节目更接地气,更受观众欢迎,同时透过活色生香的人间百态反观我们的来路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思考角度。这不仅是一个内容选择问题,还要在形式表达上创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面对选择的多样性,观众的收视习惯也有了很大改
11、变,也就是冷淞博士 12 个字概括的局面:瞬间收视、短暂停留、迅速遗忘。为此我们在对纪录片节目调研的基础上,借鉴纪录片国际评价共识,制定了见证节目的风格要素,重点在于强调节目的故事化表达、提高剪接率,向具有速度感与节奏感的影像风格转变。什么是好的纪录片?我比较认同加拿大导演 Paul Cowan 的概括:“一个根植于一地的主题却可以超越地域的界限;开篇精彩,紧凑而不断上扬的情节;一个意料之外、扣人心弦的高潮;一个意犹未尽,充满希望的结局;过目难忘,栩栩如生且承上启下的人物;美轮美奂,情景交错的背景;精干的制作团队。 ”纪录片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这样:既是给今天的人们做一个真实的留影,也更应该是做给
12、明天、做给历史看的。这样,它的价值才会越来越大。正如一首诗里所说的“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 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 ”社 会 与 法 频 道 涵 盖 “社 会 道 德 法 律 ”的 丰 厚 内 容 , 而 社会、道德、法律三领域在实际生活中互相渗透, 见 证 的 纪 录 片 节 目 形 态 , 客观平实的记录方式,可以以历史的眼光为快速发展和变化的中国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影像档案,并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建立起栏目品质;见证将与 12 套的现有栏目形成互补关系,扩充节目阵容,丰富节目形态,拓展节目内涵,彰显文化底蕴,立足高端,辐射大众,使其成为社会与法频道不可或缺的一员,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