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统工业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作用传统工业区这节课是地理必修 2 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在前两节所学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的一般分析方法,为后面学习新工业区、交通的区位选择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2.在高考中的地位另外从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来看,此节内容每年必考,而且多出现在分值占到 56分的主观题,在高考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二、 学情分析近三次高三(12、13)班考试数据:班级 惠州一调 9 月月考 惠州二调平均分 45.53 平均分 41.38
2、平均分 41.25高三 12 班主观题得分 20.93 主观题得分 19.37 主观题得分 19.1平均分 4413 平均分 41.76 平均分 40.28高三 13 班主观题得分 20.45 主观题得分 19.3 主观题得分 19.86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每次考试主观题的得分率低,56 分的分值一般只能拿到20 分左右。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2.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在区位分析这一块,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不能对地理知识进行细化、分析和归类,答题不能抓住重点,存在套用死记硬背的模板的现象,比如部分同学在一个分值 6 分的区位分析题目中,他可以写出 10 个点。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具体问题不
3、能具体分析。大部分同学对于书上所给的案例分析非常的清楚甚至可以背下来,但是一旦所给出区域发生改变就不会分析。比如在讲解气候类型分布的时候,大陆西岸纬度 300-400之间一般是地中海气候,如果是在地中海沿岸,他们就能判断得出,但是如果放到美国,许多学生就不知道了。3.作为高三的学生,学习有动力,渴望成功,喜欢学习地理。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发展条件。2.找出鲁尔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根据教材分析情况确定3. 学会分析工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根据高考考试说明和课标要求确定考试说明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工业区位因
4、素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难点:应用所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根据我班的学情分析确定四、教法和学法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三主四环”教学方法(二)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2. 计算机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问题解决课【自主学习】 (课前 20 分钟)通过 5 个问题的设立,以问题为主线,将知识点细化,通过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 【预习成果展示】 (课堂 10 分钟)具体操作 设计目的1.投影机投影展示 提升课堂效率2.小组展示预习成果 展示典型,培养答题规范3.总
5、结传统工业区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传统工业区一般分布在铁矿、煤炭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水源充足或水运便利的地区。为了记忆方便简化为“铁、煤、市、水” ,突破本节内容的重点。【活动探究】 (课堂 20 分钟)应用所学的传统工业区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案例研究。分析的时候强调注意答题规范。通过两个探究活动:1.方法实践应用。我国的典型的传统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的相关探究,将刚刚总结的方法“铁、煤、市、水”应用于实践。2.能力提升。将辽中南工业区与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区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具体区域差异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必需具体分析,不能硬性套用答题模板。【当堂测评】 (课堂 10 分钟
6、)3 道题目的设立既有梯度还有难度,其中第 1 至 2 小题考查典型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强调教学重点。第 3 小题是 2013 年广东高考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紧扣高考,既强调了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重要,又突破教学难点。【课后训练】 (课后 30 分钟)第 1 至 5 小题考查传统工业的区位基础知识。第 6、7 小题考查工业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承前启后。第 8、9 小题通过历年高考真题,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 9 道题目的训练,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提高答题能力。【板书设计】传统工业区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铁矿资源丰富(靠近
7、铁矿产地) 煤炭资源丰富铁、 煤市、 水市场广阔 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六、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项目 A 级 B 级 C 级 个人评价复习旧知能很有思路的完成题例即课前检测中的问题。能较好的完成习题内容。完成过程有些难度。 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充分,解读信息到位。能获取和解读一定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弱,不充分。运用知识能够灵活调动知识、运用知识。有一定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较弱。描述能力思路清楚、语言准确,表达到位。有一定的描述能力和表达能力。描述和表达能力较弱。 分析能力分析问题透彻到位。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较弱。 解题能力正答率很高。 正答率较高。 正答率较低。 综合评价等级 2.小组综合评价以小组加分的形式对一方面在各个小组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学生点评、课堂检测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一定的加分激励机制。小组 加分 小组 加分 小组 加分1 4 7 2 5 8 3 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