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长期以来_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高耗低效.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614395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期以来_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高耗低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期以来_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高耗低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期以来_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高耗低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期以来_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高耗低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期以来_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高耗低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好风凭借力,送尔上青云谈语文高效课堂教师的“导”义乌市后宅中学 陈新兴【论文摘要】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师生都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而又无可奈何。针对这一情况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向全市初中课堂教学提出了高效的要求。这一要求适时而必要。如何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起来?我以为,导学,是一条可行之路。我们学校尝试着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流程段入手,分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导学” ,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关键词】高效课堂 可行导学 明显效果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师生都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而又无可奈何。许多年以前,媒体惊呼:语文

2、教学“误尽苍生” 。而今天,我们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也常为世诟病,弄得我们这些长期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往往是灰头土脸,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白吃饭,个中滋味,除了悲哀还是悲哀。由于种种因素,就导致了我们今天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评价得多,学生思考得少。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一方,老师总是处于疲惫的一方。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教学焉能“高效”?学生的语文知识除了死记硬背的一点之外,哪有什么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遑论对学生心志的培养与创造力的开发了。然而,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相信不少同仁都在默默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近来,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向全市初中课堂教学提出了

3、高效的要求。这一要求适时而必要。如何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起来?我私下以为,导学,是一条可行之路。“导学”就其理论上讲,摆正了教与学的各自地位,明确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分工:教师是“导” ,学生是“学” ;教师运用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效果。 “导学”的灵魂在于“导”而不在于“学” ,但最终要落实到“学”上。因为教师的每一分的劳动,它的成果都要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 “导”不仅要具有科学性,更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学校尝试着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流程段入手,分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导学” ,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

4、果,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一、编写“导学”案,目标明确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案卷,它强调的是“导”与“学” 。 2“导”指的是引导、指导、辅导,突出的是“导”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学”则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导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导学案”的实质是:先学后讲,教学合一。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了如下要求:(一)导学案的编写做到人人参与。 (二)导学案的编写要经过集体筛选,也就是说第一轮每人编写一

5、份导学案,经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集体筛选,然后进行再编写,这样提高导学案的有效性。 (三)每次导学案的最终定稿必需由有经验的老师审核。导学案编写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个环节,对于高效课堂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精心批改“导学”案,学习目标再认识 我校在推进课堂改革的过程中明确规定,导学案不批改不允许进课堂。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做到了这一点。在批改的过程发现如下特点。首先,让老师们再一次明确了导学案编写的实用性。其次,对学习目标也有了重新认识。对教学的重难点更有了准确的定位。同时认定了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的同时,也让其明白了其学习任务。导学案就是以精选的题目、精当的

6、题型、精心的编排实现有效的训练,以有效的训练达到达成“学习目标”的目的,以适度的检查与检测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程度与效果。我们在批改的过程中实行打分制,针对中考的各种题型,明确告诉学生这个题目在中考的时候你能得到多少分,让其有了明确的一个定位,让其考到自己距离中考还有多远的路程要走。三、 “导”字先行,自学探究能力提高 导学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具有了相同的课堂活动的“计划文本”和“路线图” ,使师生有了共同的课堂“总纲领” ,师生的一切活动基本上按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以导学案为教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上课不再是一头雾水,不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因为“导

7、学”案的编写就是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很好的预习途径,整个预习过程都有学生自己做主,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整个知识点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和认识,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各种各样的工具书,以及相关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大概有 50的内容能够自主解决,对于这些内容课堂只需要老师稍作点拨。这也就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而把时间用于解决其他有探讨性质的问题。3在预习的过程学生学会动脑筋,学会解题,学会了认识问题,更大程度上发现了问题。于此同时也就把一个问题像更深的方向发展。导学案的使用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四、课前之“导” 精心设计课前导学的内容。好的导课是一支兴奋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

8、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就如同一支强有力的兴奋剂,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活力。课前导学的内容是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回顾,又是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开启。它较好地体现了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好的导入语就像短小精悍的演讲,除了包含感情,创设意境,注意修辞外 ,还必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讲究结构美,这样能使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变化无穷,四

9、季如春的美色。如我在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导”是这样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春的绿满天下,花开边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这则“导”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既能复习旧课,又能随势导入新课。精彩的“导”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巧妙的开讲,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导入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

10、动,就是最成功的导入。五、课中之“导” 课堂教学尤其是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最容易采取的模式就是灌输式,很多老师以为,学生到了初三,本来课上发言的积极性就不高,况且复习的内容多,任务重,中考的压力大,不多讲怎么行呢?其实,这样省时、省力的课同时也是无功、无效的课。语文课堂教学更要在“导”字上下功夫。(一)问题牵引式 课堂提问立求高质量,能从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提出的几个小问题也应紧紧地围绕一个中心,而不是散漫的无目的的问题。一个高质量的问题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更对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起到推动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4教材,透过现象,

11、抓住本质。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不至于瞎指挥,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弹琴” ,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引。比如我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设计打破了小说教学的程式化模式,采用问题牵引式教学刺激学生学习,让他们鸟瞰全篇,领会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特色,挖掘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和描写社会环境的意图。问题牵引式提要:1两种人的笑声;2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3两次掏钱时的动作;4两次出现钱的数目;5两次人物出场;6主人公五次争辩;7众人七次笑声。牵引教学:1展示主人公悲剧的轨迹。(探究):人物的外貌动作常常能反映人物的精神生活状态,在小说孔乙己中作者几次写了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且钱的数目也有什么变化,这样描写有什

12、么意图?(交流反馈):作者两次写了人物的外貌:第一次刚出场时“穿长衫” ,含蓄说明了他硬摆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 “青白的脸色”可见他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第二次出现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时却不见长衫,只见“破夹袄” ,可见他生活已经很艰难,连摆读书人的架子也无暇顾及了。 “青白的脸色”不见了,却是难看的“又黑又瘦”的脸,可见他生活连“半饱”也难达到了。作者两次写了他掏钱的动作,前者“排”出的是“九文大钱” ,表现他还有几分炫耀的资本,后者“摸”出的是“四文钱”表现出动作的迟钝,钱也藏得严实,可见这钱来之不易。(点拨):作者刻意两次描写外貌、掏钱的动作和钱的数目,目的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13、告诉我们读者主人公已经穷困潦倒,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孔乙己逐渐被旧社会吞没的人生轨迹。(说明):这一问能让学生领会寥寥几笔,神情毕肖的外貌描写以及精妙的人物动作描写,不是琐碎无意义的,而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体会作者细微处用词的精妙。2由浅入深的嘲笑和由强到弱的争辩(探究):孔乙己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是个多余人,同时他还是众酒客的笑料,作品多次写众人的嘲笑声,也多次写了孔乙己的争辩,请列举出。同学们是否能在次序上看出什么规律?作者这样安排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交流反馈):作品中五次写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笑伤疤笑偷窃笑挨打笑落第笑断腿。孔乙己作出的相应反映是:不回答,排出九文大钱睁大眼睛说“污人

14、清白”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5辩“窃书不能算偷” 颓唐不安“笼上了一层灰色”低声说道:“跌断,跌” , “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可见孔乙己的争辩由强到弱。这样的步步描写深化了主题。(点拨):短衣帮取笑孔乙己,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冷酷无情,也表现了“短衣帮”的麻木。作者又以孔乙己受众人戏弄时的动作神态的先后变化和争辩的逐步减弱,表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说明):这一问,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严谨的思维也得以训练。3贯穿全篇的“笑声” 。(探究):我们知道小说两次写人物出场手众酒客嘲弄的场景,主人公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笑声,每次笑声对推动

15、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交流反馈):小说共七次写笑声:开篇一笑引出主人公;二笑说明孔乙己是人们的笑料,是精神变态的畸形人,也反映群众的冷漠和麻木;三笑是“众人也都哄笑起来”这是对第二次笑声意蕴的强化;四笑是“我可以附和的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引人发笑” ,这是特写镜头,在情节上起承转作用。五笑是“孩子的笑声” ,表明孔乙己不仅是成年人的笑料,更是孩子们的笑料;六笑是“便和掌柜都笑了” ,则把情节推上了高潮,使读者感到当时社会冷漠无情已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七笑交代了主人公的悲剧结局。(点拨):作者以阵阵笑声和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意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群众

16、的麻木。(说明):这是一个纵横全篇的中心问题,能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总体评价:问题牵引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研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品析、钻研、体味的读书的好习惯,也能让学生在很短时间里迅速地掌握小说内容的运载过程,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二)情景渲染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以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比如可以借助背景音乐,图片展、多媒体等等。我在教学名著红楼梦 “金陵十二钗”时,对于介绍人物各自命运的诗词都是通过歌唱来导学的。这些方式、方法深得学生欢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三)下水参与式 社会需要榜样

17、,学生需要示范。有些时候,教师下水作业,对学生的引导6作用不可低估。比如,每一次让学生完成的试卷,教师先做,亲身感受一下试题的难易,完成所需的时间等等,这样在给学生评析的时候才能对症下药,指点到位。课堂上指导学生做“仿写”练习时,我就与学生一同思考,我评价学生的作业,学生也在评价我的作业,这时,我很少参考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常鼓励学生们写出更好的答案。我也常评价自己的答案:“好!很好!”大家都知道,这不是自夸,这是在给学生们打气。我经常写下水作文,不是每篇都写成文字,在评讲作文时,经常是口头作文,这让学生很惊奇,很羡慕。写好的作文,打成铅字,张贴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任由学生品评和观摩。 红

18、水儿的记忆 梦里芦花香 老宅 房子 我的两河流域 伟大的征程 海南印象 秋日偶拾 懒,也是一种学问 故乡的古榕 运河之恋 忙等等下水作文让学生深受启发。六、课后之“导” 课堂教学的结束不等于“教”与“学”的结束。智慧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留有余响,让学生期待着“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很讲究,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与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作业不在多,在于精,在于独到,在于一个“活”字,在于确实能够给学生以“导” 。因此,我常常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不是轻而易举就做出来的,也不是不可以做出来的,总要想一想,思一思,有时还要查一查,议一议才行。这就切切实实突出了一个“导”

19、字,从而有效地达到了“高效” 。课文一个人的遭遇授课结束后,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面对战争,我们怎么办?有一个同学写道:我们鄙弃战争,我们祈祷和平。但为了制止侵略战争,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而决不会虔诚地跪在神灵的像前!这是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和自己认为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在课堂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在今后教学中改正。 总之,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需与时俱进。用“导”进行课堂教学,代表着教育的前进方向,指引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好风凭借力,送尔上青云。我已深深地感受教育改革春天的气息,深深地感受到 “导”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课堂教学导引的方式、方法不一而足,要灵活运用,因势利导。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1 “东庐”: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 (江苏教育2004 年第四期)2王飙. 从教育的发展看教育的本质 .中国教师.200573 课程评价: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双向两难问题2007 年第四期)4李世春.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3)5 浅谈讲学稿的设计与思路 (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9 年第四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