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国风邶风详解详注柏舟【作品介绍】柏舟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诗人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更是生动形象,“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几句最为精彩,经常为后世诗人所引用。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邶风柏舟译注题解: 妇人遭受遗弃,又为群小所欺,坚持真理,不甘屈服的抒愤诗。原 文 译 文 注 释泛彼柏舟 1,亦泛其流 2。耿耿不寐 3,如有隐忧 4。微我无酒 5,以敖以游。
2、我心匪鉴 6,不可以茹 7。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8。薄言往愬 9,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柏木船儿荡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圆睁双眼难入睡,深深忧愁在心头。不是想喝没好酒,姑且散心去邀游。我心并非青铜镜,不能一照都留影。也有长兄与小弟,不料兄弟难依凭。前去诉苦求安慰,竟遇发怒坏性情。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1.泛:浮行,漂流,随水冲走。2.流:中流,水中间。3.耿耿:鲁诗作“炯炯“,指眼睛明亮;一说形容心中不安。4.隐忧:深忧。隐:痛5.微:非,不是。6.鉴:铜镜。7.茹(r 如):度,或容纳。8.据:依靠。9.薄言:语助词。愬(s 诉):同“诉“,告诉。
3、不可卷也。威仪棣棣 10,不可选也 11。忧心悄悄 12,愠于群小 13。觏闵既多 14,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15。日居月诸 16,胡迭而微 17?心之忧矣,如匪澣衣 18。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不能任意来翻卷。雍容娴雅有威仪,不能荏弱被欺瞒。忧愁重重难排除,小人恨我真可恶。碰到患难已很多,遭受凌辱更无数。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猛醒悟。白昼有日夜有月,为何明暗相交迭?不尽忧愁在心中,好似脏衣未洗洁。静下心来仔细想,不能奋起高飞越。10.棣棣:雍容娴雅貌;一说丰富盛多得样子。11.选:同“巽“,屈挠退让貌。12.悄悄:忧貌。13.愠(yn 运):恼怒,怨恨。14.觏(u 够):同“遘“
4、,遭逢。闵(mn 敏):痛,指患难。15.寤:交互。辟(p 屁):通“擗“,捶胸。摽(bio 鳔):捶,打。16.居、诸:语助词。17.迭:更动。微:指隐微无光18.澣(hun 浣):洗涤。【注释】1、汎(泛 fn):同“泛”,漂流貌。柏舟:柏木刳成的舟。刳(哭 k):剖开,挖空。2、亦:语助词。这两句是说柏舟泛泛而流,不知所止。作者用来比喻自己的身世。3、耿耿:不安貌。4、如:犹“而”。隐:幽深。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引作“殷”,盛大。“隐忧”是深藏隐曲之忧。“殷忧”是大忧,都可以通。5、微:非,不是。6、以:于此。敖:通“遨”。五、六两句言并非我无酒消忧,也不是不得遨游,而是饮酒和遨游都解不
5、了这忧愁。7、匪:非。鉴:明镜。8、茹(如 r):含,容纳。以上两句是说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9、据:依靠。10、薄言:见芣苢篇。愬(素 s):告诉。11、以上四句言石头是任人转动的,席子是任人卷曲的,我的心却不是这样。也就是说不能随俗,不能屈志。12、威仪:尊严、礼容。棣棣:犹“秩秩”,上下尊卑次序不乱之貌。13、选:读为“巽(逊 xn)”,巽是屈挠退让的意思。14、悄悄:苦愁状。15、愠(运 yn):怒。群小:众小人。16、觏(够 gu):通“遘”,遭遇。楚辞?哀时命王逸注引作“遘”。闵(敏 mn):痛。因为见怒于群小所以遭遇许多伤痛的事,受了不少侮辱,因此不得不
6、“忧心悄悄”。17、静言:犹“静然”,就是仔细地。18、辟:玉篇引作“擗”,就是拊(府 f)心。摽(bio):捶击。这句是说醒寤的时候越想越痛,初则拊(抚摩)胸,继则捶胸。19、居、诸:语助词。20、迭:更迭,就是轮番。微:言隐微无光。小雅?十月之交篇“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微指日月蚀,这里“微”字的意义相似。以上二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21、澣(换 hun):洗。如匪澣衣:像不加洗濯的衣服。以上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澣之衣污垢长在。【题解及原文】这诗的作者被“群小”所制,不能奋飞,又不甘退让,怀着满腔幽愤,无可告语,因而用这委婉的歌辞来
7、申诉。关于作者的身份和性别,旧说颇为纷歧,大致有君子在朝失意,寡妇守志不嫁和妇人不得志于夫等说。从诗中用语,像“如匪澣衣”这样的比喻看来,口吻似较适合于女子。从“亦有兄弟,不可以据”两句也见出作者悲怨之由属于家庭纠纷的可能性比较大,属于政治失意的可能性比较小。【讲解】这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俞平伯认为:“通篇措词委婉幽抑,取喻起兴巧密工细,在朴素的诗经中是不易多得之作。”(读诗札记)关于此诗的作者和主旨,在历史上曾有长期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派:一派认为作者是男性仁臣,毛诗序说:“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另一派认为作者是女子,鲁诗即以为是卫宣夫人所作,说:“贞女不二心以
8、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刘向列女传贞顺)现代学者多认为是女子所作。我们观察整首诗的抒情,有幽怨之音,无激亢之语,确实不像男子的口气。从诗的内容看,是一首女子自伤遭遇不偶,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怨诗。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饮酒邀游本可替人解忧,独此“隐忧”非饮酒所能解,亦非遨游所能避,足见忧痛至深而难销。次章紧承上一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女子虽然
9、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自己的手足之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既不能含茹,又不能倾诉,用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话说,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词)。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我虽不容于人,但人不可夺我之志,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决不屈挠退让。读诗至此,不由人从同情而至敬佩。那么主人公那如山如水的愁恨又是从何而来呢?诗的第四章作了答复:原来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觏闵既
10、多,受侮不少”是一个对句,倾诉了主人公的遭遇,真是满腹辛酸。入夜,静静地思量这一切,不由地抚心拍胸连声叹息,自悲身世。末章作结,前两句“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于无可奈何之际,把目标转向日月。日月,是上天的使者,光明的源泉。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语),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以至于日月失其光辉。内心是那样渴望自由,但却是有奋飞之心,无奋飞之力,只能叹息作罢。出语如泣如诉,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眼前了。那么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呢?小人又何指呢?各家之说中,认为女主人公是贵族妇人,群小为众妾的意见似乎比较可取。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
11、,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诗人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更是生动形象,“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几句最为精彩,经常为后世诗人所引用。 (伏俊连)绿衣【作品介绍】绿衣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从这方面来表现的悼亡诗很多,但第一首应是诗经绿衣。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原文、译文及注释
12、对照】诗经邶风绿衣译注题解:诗人睹物伤心,感情缠绵地悼念亡妻。原 文 译 文 注 释绿兮衣兮 1,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2!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3!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 4,俾无訧兮 5!絺兮绤兮 6,凄其以风 7。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8!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1.衣、里、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已:止。2.曷:何。
13、维:助词。已:止。3.亡:一说通忘,一说停止。4.古人:故人,指已亡故之人。5.俾(b 比):使。訧(yu 尤):同尤,过失,罪过。6.絺(ch 吃):细葛布。绤(x 戏):粗葛布。7.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8.获:得。【注释】1、里:在里面的衣服,似即指下章“黄裳”之“裳”,而不是夹衣的里层。衣在裳外,衣短裳长。从上下说,衣在上,裳在下;从内外说,衣在表,裳在里。2、曷:同“何”,何时。已:止。3、亡:通“忘”。这两句和小雅?沔水篇“心之忧矣,不可弭(米 m)忘”意同。4、治:理。5、古人:故人,指故妻。(古诗?上山采蘼芜篇“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殊”,也是称故妻为故人。)
14、6、俾(比 b):使。訧(怡 y):过失。这句是说故妻能匡正我,使我无过失。7、絺(痴 ch):细的葛布。绤(戏 x):粗的葛布。丝和絺绤都是做衣裳的材料,所以联想。8、凄:凉意。这两句是说絺绤之衣使人穿着感到凉快。9、这一句等于说实在中我的心意。【题解及原文】这是男子睹物怀人,思念故妻的诗。“绿衣黄裳”是“故人”亲手所制,衣裳还穿在身上,做衣裳的人已经见不着(生离或死别)了。【讲解】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从这方
15、面来表现的悼亡诗很多,但第一首应是诗经绿衣。(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今不取其说。)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第一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诗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第二章“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第三章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
16、(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啊!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便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而言。这首诗应作于秋季。诗中写诗人反覆看的,是才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为他缝制的衣服尚在。衣服的合身,针线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
17、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自居易长恨歌),诗是写得十分感人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章意;第二首“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等,实绿衣第三、四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
18、后代开无限法门。 (赵逵夫)燕燕【作品介绍】燕燕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是诗经中极优美的抒情篇章,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论艺术感染力,宋代许顗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论影响地位,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吟诵诗章,体会诗意,临歧惜别,情深意长,实令人怅然欲涕。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邶风燕燕译注题解:卫庄公妻庄姜送陈女戴妫回家。原 文 译 文 注 释燕燕于飞1,差池其羽2。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3。之子于归,远于将之4。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
19、展翅膀。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妹子今日远嫁,1.燕燕:即燕子燕子。2.差(c)池(ch)其羽:义同“参差“,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3.颉(xi):上飞。颃(hn 航):下飞。4.将(jin):送。5.伫:久立等待。5。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6。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7,其心塞渊8。终温且惠9,淑慎其身10。先君之思11,以勖寡人12。相送远去南方。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
20、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6.南:指卫国的南边,一说野外。7.仲:排行第二。氏:姓氏。任:姓。只:语助词。8.塞(s):诚实。渊:深厚。9.终:既,已经。惠:和顺。10.淑:善良。慎:谨慎。11.先君:已故的国君。12.勖(x):勉励。寡人:寡德之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注释】1、燕燕:鸟名,燕子,或单称燕。2、差池(c ch):参差不齐。羽:指翅。诗人所见不止一燕,飞时有先后,或不同方向,其翅不相平行。3、之子:指被送的女子。4、野:古读如“宇(y)”。5、颉(谐 xi):上飞。颃(航 hng):下飞。6、将:送。7、下上其音:言鸟声或上或下。8、南(古音您 nn):指南郊。一说“南” 和
21、“林”声近字通。林指野外。劳:忧伤。9、仲氏:弟。诗中于归原型的女子是作者的女弟,所以称之为仲氏。任:可以信托的意思。一说任是姓,此女嫁往任姓之国。只:语助词。10、塞:实。渊:深。塞渊:诚实厚道。11、终:既。12、勗(续 x):勉励。寡人:国君自称之词。以上二句是说仲氏劝我时时以先君为念。【题解及原文】这篇是卫君送别女弟远嫁的诗。前三章是送别时的情景。末章写女弟的美德和别时共相勉励的话。【讲解】燕燕,诗经中极优美的抒情篇章,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论艺术感染力,宋代许顗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论影响地位,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吟诵诗章,体会诗意,临歧惜别
22、,情深意长,实令人怅然欲涕。然而,诗中的送者和被送者究属何人,却众说纷纭。这对理解诗意颇为关键,必须首先明确。毛诗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进而认为“归妾”就是陈女戴妫(u)。列女传母仪篇则认为这是卫定姜之子死后,定姜送其子妇归国的诗。魏源诗古微调和上述两种说法,以为这是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的诗。其中,毛序“卫庄姜送归妾”说,影响至今。今人解说燕燕者,也往往立足本事,一一比附。其实,“送归妾”之说,既与史记卫世家所载史实不尽相符,也与古代妻妾尊卑之礼有违。宋代王质诗总闻因此提出质疑,并认为当是“兄送其妹出嫁”。清人崔述读风偶识申述其说:“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别之意,绝
23、无感时悲遇之情。而诗称之子于归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闻有称大归为于归者。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绝不类庄姜、戴妫事也。”崔氏据诗篇内容分析其作者,精当有理。笔者认为当从此说,即卫君送其妹远嫁南国。或以为,燕燕缠绵悱恻,不类兄妹,而似情人,此见与诗篇末章不合,也对上古民俗未能详熟。文化人类学证明:血亲关系在上古民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华夏先民特别重视血缘根基,所谓血亲重于姻亲,天伦先于人伦。因此,燕燕的惜别之情,如果说出现在妻妾之间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出现在兄长与女弟之间是完全可信的。现在,我们以审美的心态来欣赏这首曾使童年的王士禛“枨触欲涕”的万古送别佳作。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
24、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你看,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此所谓“譬如画工”又“写出精神”。明代陈舜百读风臆补曰:“燕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不可及处,正在于兴中带比,以乐景反衬哀情,故而“深婉可诵”。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去世下文可证,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
25、,“别时容易见时难”(南唐李煜浪淘沙),此情此境,依依难别。“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于是出现了最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瞻望,虽车马不见,却行尘时起;后是瞻望弗及,唯伫立以泣,伤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前人对此,极为称赞。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惜别哀伤之情,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这确为会心之言。这三章重章复唱,既易辞申
26、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为何兄长对女弟如此依依难舍?四章由虚而实,转写被送者。原来二妹非同一般,她思虑切实而深长,性情温和而恭顺,为人谨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你看,她执手临别,还不忘赠言勉励:莫忘先王的嘱托,成为百姓的好国君。这一章写人,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在写法上,先概括描述,再写人物语言;静中有动,形象鲜活。而四章在全篇的结构上也有讲究,前三章虚笔渲染惜别气氛,后一章实笔刻画被送对象,采用了同采蘋相似的倒装之法。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覆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
27、。“伫立以泣”的“泪”,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谢翱秋社寄山中故人“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湿衣”,可谓对燕燕诗境最简当的概括。“瞻望弗及”的惜别情境,则被历代诗人化用于不同的送别诗中。如李白用于朋友惜别,苏轼用于兄弟惜别,张先用于情侣惜别,何景明河水曲“君随河水去,我独立江干”似刻画夫妇惜别(参阅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燕燕,确为万古送别之祖。 (陈文忠)日月【作品介绍】日月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
28、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邶风日月译注题解:女子控诉丈夫对她的遗弃。一说卫庄姜为失宠于庄公而作。原 文 译 文 注 释日居月诸 1,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 2,逝不古处 3?胡能有定 4?宁不我顾 5。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6。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7。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8。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9。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10。太阳和月亮,光辉照地头。竟有这种人,不可再相守。暴虐怎能止?竟不把我瞅。太阳
29、和月亮,光辉照下方。竟有这种人,不能再来往。暴虐怎能止?竟不答我腔。太阳和月亮,光辉出东方。竟有这种人,品性不善良。暴虐怎能止?让我把他忘。太阳和月亮,光辉出东方。父亲啊母亲,夫爱我不长。暴虐怎能止?待我理不讲。1.居、诸:语尾助词。2.乃:可是。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3.逝:发语词。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姑处。4.胡:何,怎么。定:止。指心定、心安。5.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我顾:顾我。顾,念。6.冒:覆盖,照临。7.相好:相爱。8.德音:好名誉。9.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畜,同“慉“,喜爱。不卒,不到最后。10.不述:不循义理。【题解】一位妇女怨恨丈夫遗弃自
30、己。【注释】1、居、诸:语气词,犹“乎”。2、乃:竟然。3、逝:何。古处:故处。4、宁:从来。不我顾:不顾我。在诗经中这种句法很多。5、冒:覆盖。6、德音无良:有好话却无好心。7、俾:使。8、抱:同“报”。述:遵循常情。【讲解】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庄姜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寿继位而欲杀太子
31、伋,寿为救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今人一般认为这是弃妇怨丈夫变心的诗。诗的第一章把我们带入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日月出自东方、照临大地,是有定所,而结为夫妇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作者之所以反覆吟咏日月,正是为了陪衬其反覆强调的“胡能有定”的。第二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方玉润诗经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我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
32、然一纵,扣人心弦,“埋怨父母极无理,却有至情”(牛运震诗志)。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我,“报”(答理)我。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日月能强烈震撼读者的心灵。 (朱杰人 龙向洋)终风【作品介绍】终风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说:“终风
33、,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认为是庄姜遭庄公宠妾之子州吁的欺侮而作。朱熹诗集传说:“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认为庄姜受丈夫卫庄公欺侮而作。其实,这是写一位妇女被丈夫玩弄嘲笑后遭弃的诗,当出自民间歌谣,与庄姜无关。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邶风终风译注题解:女子哀怨不获所爱。一说卫庄姜伤所遇不淑。原 文 译 文 注 释终风且暴 1,顾我则笑,谑浪笑敖 2,中心是悼 3。终风且霾 4,惠然肯来 5,莫往莫来 6,悠悠我思。终风且曀 7,狂风迅疾猛吹到,见我他就嘻嘻笑。调戏放肆真胡闹,心
34、中惊惧好烦恼。狂风席卷扬尘埃,是否他肯顺心来。别后不来难相聚,思绪悠悠令我哀。狂风遮天又蔽地,1.终:一说终日,一说既。暴:疾风。2.谑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3.中心:心中。悼:伤心害怕。4.霾(mi 埋):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5.惠:顺。6.莫往莫来:不往来。不日有曀 8,寤言不寐 9,愿言则嚏 10。曀曀其阴 11,虺虺其雷 12,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13。不见太阳黑漆漆。长夜醒着难入睡,想他不住打喷嚏。天色阴沉黯无光,雷声轰隆开始响。长夜醒着难入睡,但愿他能将我想。7.曀(y 义):阴云密布有风。8.不日:不见太阳。有,同“又“。9.寤:醒
35、着。言:助词。寐:睡着。10.嚏(t 替):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11.曀曀:天阴暗貌。12.虺(hu 悔):形容雷声。13.怀:思念。【题解】一位妇女怨叹自己受丈夫玩弄而得不到真正的爱情。【注释】1、终:既。2、顾:看见。3、霾(埋 mi):阴霾。4、曀(意 y):阴而有风。5、虺虺(灰 hu):始发之雷声。【讲解】关于本诗的主旨,毛诗序说:“终风,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认为是庄姜遭庄公宠妾之子州吁的欺侮而作。朱熹诗集传说:“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认为庄姜受丈夫卫庄公欺侮而作。其实,这是写一位妇女被丈夫玩弄嘲笑后
36、遭弃的诗,当出自民间歌谣,与庄姜无关。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
37、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陈启源指出其比喻的特点:“篇中取喻非一,曰终风曰暴,曰霾曰曀,曰阴曰雷,其昏惑乱常,狂易失心之态,难与一朝居”(毛诗稽古编)。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朱杰人 龙向洋)击鼓【作品介绍】击鼓是诗经里面国风
38、中的一首古诗。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邶风击鼓译注题解: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原 文 译 文 注 释击鼓其镗 1,踊跃用兵 2。土国城漕 3,我独南行。从孙子仲 4,平陈与宋 5。不我以归 6,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
39、城,唯独我却奔南方。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1.镗(tn 堂):鼓声。其镗,即“镗镗“。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4.孙子仲:卫国大夫。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忧心有忡 7。爰居爰处 8?爰丧其马?于以求之 9?于林之下。死生契阔 10,与子成说 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 12,不我活兮 13。于嗟洵兮 14,不我信兮 15。使人愁苦心忡忡。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
40、头到老与你过”。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7.有忡:忡忡。8.爰(yun 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9.于以:于何。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13.活:借为“佸“,相会。14.洵:远。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注释】1、镗(汤 tng):鼓声。2、踊跃:操练武术时的动作。兵:武器。3、“土”、“国”同义。城漕:在漕邑筑城。漕邑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4、南行:指出兵往陈、宋
41、。这两国在卫国之南。三四句表示宁愿参加国内城漕的劳役,不愿从军南征。5、孙子仲:当时卫国领兵南征的统帅。“孙”是氏,“子仲”是字。孙氏是卫国的世卿。6、陈国国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宋国国都在睢(虽 su)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平陈与宋”是说平定这两国的纠纷。7、不我以归:“以”和“与”通。“不我以归”就是说不许我参与回国的队伍。卫军一部分回国一部分留戍。8、有忡(充 chng):犹“忡忡”。心不宁貌。9、爰(原 yun):疑问代名词,就是在何处。这句是说不晓得哪儿是我们的住处。10、丧:丢失。这句是说不知道将要在哪儿打败仗,把马匹丧失了。11、于以:犹“于何”。以下两句是说将来在哪儿找寻
42、呢?无非在山林之下吧。这是忧虑战死,埋骨荒野。12、“死生契阔”:言生和死都结合在一起。契:合。阔:疏。“契阔”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义。13、成说:犹“成言”,就是说定了。所说就是“死生契阔”、“与子偕老”。子:作者指他的妻。下同。14、于嗟:叹词。阔:言两地距离阔远。15、活:读为“佸(活 hu)”,相会。16、洵(旬 xn):释文谓韩诗作“夐(xing)”,久远。末章四句是说这回分离得长远了,使我不能和爱人相会,实现“偕老”的誓言。【题解及原文】这是卫国远戍陈宋的兵士嗟怨想家的诗。据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出兵救陈。十三年,晋国不满意卫国援陈,出师讨卫。卫国屈服。本诗可能
43、和这段史事有关。揣想当时留守在陈宋的军士可能因晋国的干涉和卫国的屈服,处境非常狼狈,所以诗里有“爰丧其马”这类的话。第三章和末章都是悲观绝望的口气,和普通征人念乡的诗不尽同。【讲解】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
44、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
45、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 AABB 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 ABBA 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
46、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郭晋稀)凯风【作品介绍】凯风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
47、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邶风凯风译注题解:七子感念母亲,自责不能安慰母心。原 文 译 文 注 释凯风自南 1,吹彼棘心 2。棘心夭夭 3,母氏劬劳 4。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5。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1.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
48、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2.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3.夭夭:树木嫩壮貌。4.劬(q 渠):辛苦。劬劳:操劳。母氏圣善 6,我无令人 7。爰有寒泉 8?在浚之下 9。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10,载好其音11。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报。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5.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6.圣善:明理而有美德。7.令:善。8.爰(yun 元):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9.浚:卫国地名。10.睍睆(xin hun 现缓):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11.载:传载,载送。【注释】1、凯:乐。南风和暖,使草木欣欣向荣,所以又叫做“凯风”。2、酸枣树叫做“棘”。棘心:是未长成的棘。作者以“凯风”喻母,以“棘心”自喻。3、夭夭:旺盛貌。4、劬(渠 q):劳苦。5、棘薪:已经长成可以做柴薪的棘。长成而只能做柴薪,比喻自己不善。6、圣:古通“听”。“听善”是听从善言的意思。7、令: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