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594782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特征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从 1840 年到 1949 年的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大潮迭起,民族危亡之紧迫,新旧冲突之尖锐,各阶级各阶层间斗争之激烈,在以往历史中是罕见的。如何从这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梳理出历史深处的线索,把握住内存的联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以往综合复习中国近代史,在采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线复习法或由此细分的列强侵华史、历代反动统治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抗争史、四大阶级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六线复习法时,往往只重视纵向发展而忽视横向的互动联系,不利于培养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表将近代史分为晚清前期、晚清后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

2、民政府统治四大时期,从世界形势与列强侵华、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与政局变迁、思想探索与文化发展四方面, 试图对近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作一较为全面、整体、宏观的揭示,提供一条复习新思路,把对现行课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历史思维的两个侧面,一是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宏观、立体地把握各时代脉搏;二是在分析一件史实时,能自觉地把它放到历史整体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中去考察认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考察,者必须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并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间的互动联系为基本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卖国,这又决定

3、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同时也正由于革命对象过于强大,单靠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唤醒广大民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抗争,则是中国半封建化、近代化的根源。近代中国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阶段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社会政治局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中国的变革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照搬任何国家都不行,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

4、教训是为了给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决不意味着苛求故人。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题,各阶级的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辩证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打破贴标签式的思维定势,实事求是地依据特定历史条件和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即时和深远影响来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曾起过的主客观积极作用和以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阶级局限性,从而把握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立宪等晚清三大新政,呈现出从器物的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形式上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的趋势,这些新政正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发展,虽因地主阶级本质上的落后性,这些改革不可能从

5、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屡告失败,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仍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一)中国近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表项目 世界形势与列强侵华 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 主要矛盾与政局变迁 思想探索与文化发展前期(19世纪40 年代70年代)1、 英法美工业革命,加剧远东殖民(原料、市场) ,以武力打开国门、进行商品输出为特征;两次鸦片战争与边疆危机出现。2、 英国为侵华主角,占优势地位,法国次之,美国尾随;封建沙俄乘机扩张领土1、 社会经济从半殖民地化向半封建转变;列强通过特权进行商品倾销,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中国外贸从出超转为入超;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开始解体;工业近代化起步(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

6、义随之产生。2、 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相继产生。1、 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日益加深,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变,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成为两大时代课题。2、 清廷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更迭,统治格局变化(慈禧听政、洋务派形成,汉族地主势力崛起) ,传统理藩开始转向近代外交(总理衙门) ;中外关系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埠,从排外对抗到“暂时和好” 。3、 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太平天国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1、 由浅入深;西学基本限于器物技术层面,以“中体西用”为指导, “师夷”思潮、洋务思潮、早期维新思潮迭起。2、 留学序幕揭开和新式学堂创办。晚清后期(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1、 列强第二次

7、工业革命,相继进入垄断,侵华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为特征;边疆新危机迭起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瓜分狂潮与八国联军战争。2、 美德日侵华势力剧增;列强共同支配局部形成,侵华矛盾日趋尖锐。1、 封建经济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并存,构成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列强资本输出(贷款、筑路、采矿、设厂) ,控制经济命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在夹缝中初步发展(棉纺织业) 。2、 民族资产阶级和近代知识分子力量壮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民族矛盾突出。进入 20 世纪,两大主要矛盾汇流,主要体现为人民大众与清统治集团矛盾,社会处于急剧动荡之中,2、 清廷历经光

8、绪、宣统二朝,三大新政此起彼伏,专制政体向立宪政体艰难迈进;中外关系从再对抗到完全屈服,清廷成为列强侵华工具;近代军阀势力形成。3、 民族资产阶级登台,中国近代民族觉醒,改革与革命交错演进,政治蓝图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变革手段从和平改良到暴力革命;维新变法、立宪运动、收回利权运动、辛亥革命。1、 由表及里;西学深入制度文化层面,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为指导,维新变法思想启蒙,民主革命思潮不断涌现(三民主义) ,从以日为师发展到以欧美为师。2、 留学浪潮掀起和反清救亡思想传播。3、 新式学堂的曲折发展和科举制度废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1、 列强趁中国政局动荡,进一步侵华,

9、扶植傀儡,以华制华。2、 列强共同支配局面打破与重建;一战使英法削弱,美日亚太争夺加剧。3、 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列主义。1、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进一步发展,呈现“短暂春天”(纺织、面粉) 。2、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登台。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民族矛盾主要体现为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2、 民国变质,历经袁世凯、皖、直、奉四期军阀统治,政局动荡,南北对峙,内战频繁。3、 新旧民主革命过渡: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迭起,民主共和与复辟专制斗争尖锐(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端(五四运动) ,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

10、命浪潮。1、 选择取舍:新文化运动启蒙,从以民权、平等、进化为指导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发展到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走十月革命道路,从以欧美为师发展到以俄为师。2、 三民主义新发展。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1、 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再度打破与美日角逐优势地位;日本大举侵华,中国大陆出现部分殖民地化;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独占中国市场。2、 法西斯集团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矛盾尖锐,美英苏中协力抗击法西斯侵略。3、 二战后亚洲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出现民族独立浪潮。1、 三座大山深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美日经济侵略加剧;自然经济继续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与日益萎缩。2

11、、 新民主义经济逐渐壮大,工、农、民资、小资等各革命阶级、阶层联合反抗三座大山压迫。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深化与终结,国内矛盾与民族矛盾交替上升为主,中国历史处于大动荡大转变时期。2、 国民政府一党专政兴衰和国共关系演变(分裂对峙 合作抗日 内战) ;外交地位改善(改订新约 台湾回归) ;近代化进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中共独立领导民主革命并走向成熟,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1、 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2、 新民主主义进步文化成为主流。中国现代史综合

12、复习指导建国后历史按时代特征可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大时期。革命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时期历经十年探索、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是近现代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中两次重大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正是这两次重大历史飞跃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在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产生;其实践的具体道路都

13、是先农村后城市,都注重统一战线的作用;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进展;两者从根本上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都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综观历史,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奠定于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1975 年全面整顿为其雏形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其开始形成,1987 年中共十三大则标志其开始走向成熟。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对 50 年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省,是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迈向新世纪所必须面对的一项历史性课题。下表依据现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有关内容,分别从国际形势、经济建设、内政发展、外交关系、文化事业五大方面对共和国史进行了梳理,试图体现其五大阶段的

14、历史特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一度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忽视商品价值规律, 这一体制曾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却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逐渐探索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形式并存,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道路,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实践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反作用。(二):社会主义发展各阶段历史特征表项 目 国际形势 经济建设 内政发展 外交关系 文化事业

15、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与合作;美国实施孤立、封锁,构筑远东包围圈。新民主义主义经济统治地位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领导地位(没收官僚资本,接收外资企业) ,土地所有制变革(地主 农民) ,民族资本复兴与调整。过渡的前奏:1、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统一大陆、抗美援朝、土改、镇反。2、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政协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实施。结束屈辱外交,独立自主步入国际舞台;友苏反美“一边倒” ,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1、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出现。2、周边局

16、势趋缓;朝鲜、印度支那停战。1、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2、土地所有制变革(私 公)和工业化建设起步(鞍钢建设、交通发展)历史性跃进: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三大改造。2、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继续发展;“共存” “监督”原则走向成熟;以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原则与亚非多国建交,打破西方孤立政策。1、 科教新发展;中科院成立,人民教育事业起步。2、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新发展生产3、群众体育活动与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今)全面建设开始(19561966)1、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美占优势;社会主义改革浪潮初现,中苏关系恶化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解体;第三世

17、界崛起。2、周边局势从缓和到重趋紧张:中印边界、抗美援越、中苏关系1、 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反复:八大方针 多快好省 八字方针。2、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生产困难重重(人民公社化) ,工业化建设曲折进展(大跃进浪费,武钢、包钢建设和石油自给)曲折中前进:1、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起步 2、 “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及其发展:反右扩大化阶级斗争为纲;多快好省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反帝反殖;开始改善同西方国家关系,打破“一边倒”外交格局。1、 “向科学进军”热潮:跻身核大国,合成胰岛素。2、文艺创作齐奏主旋律,长篇小说丰收。3、体坛起飞:开始打破世界纪录和在国际上

18、夺冠。文化大革命(19661976)1、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局面;西方世界初显美欧日鼎立之势,美国霸权动摇,资本主义阵营逐渐瓦解。2、第三世界力量壮大,联合反帝反殖反霸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与整顿回升相交错;农业稳定发展,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灾难性内乱:极“左”思潮支配全局。文革历经大动乱、 “斗批改”两阶段;统战工作遭受严重破坏。外交突破,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重返联合国,与美日欧关系正常化 2、三个世界理论重点反霸,利用美苏矛盾挫败苏联全球战略。1、科技重大突破(氢弹、人造卫星)和教育浩劫 2、文艺萧条:样板戏独占艺坛。3、史学研究“左倾”思潮泛滥。现代化建设(1976今)1、和平与发展问题:世

19、界格局变化(两极 多极化)和国际新秩序的构建。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西方经济滞胀与复苏,东亚、东南亚经济腾飞与波折。3、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与新生。1、经济体制改革:单一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2、农村经济全面振兴(联产承包、乡镇企业) ,工业现代化建设巨大进展(宝钢建设、信息工程、消费品工业大发展)转折后新生:1、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实践和市场经济体制建构。2、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壮大;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对外开放,接轨世界,从广泛发展各国间友好合作与平等互利关系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

20、周边友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1、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第一生产力”论断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新发展(“三个面向” 、素质教育的探索)。2、文艺创作多样化,实事求是治史原则重建。3、体育运动水平迅迅速提高。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 100 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

21、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