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败论英雄 成败论英雄中国红顶商人的经验:自古商人以逐利为职业,传统社会据此把商人当作狡诈和悭吝的代名词,甚至在感情世界中,商人也被定格为“重利轻别离”的角色,然而这是偏见。事实上,历代不乏十分重视义利的明智经营者。一石三鸟! 无才之人 最多使企业发展不起来,而不忠之人却使企业走上灭亡之路。 因人致用, 务使人尽奇才。 俊马能历险,梨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何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人个有所长,用人要择才任势,使天资、秉性、特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个得其所。同舟共济,优势互补。 商业活动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合适人才承担。在挑选人员时,注重的应是其能力能
2、否胜任该项工作,而不是与此无关的其它什麽标准。用人的目的是“成事” ,用后能“成事”就是用得其人。因此,能力或者说“才”是放在第一位的。中国人的传统,往往太强调“德” ,有时还过重与看重资历、背景、学历以及对上级的服从意识等,其结果常常使平庸之背居要津,尸位素餐、毫无建树,而一些才能之士却因有这样那样的欠缺而得不到任用,怀才不遇,长期受抑,由压抑而生怨气,怨气生而离心离德。如果实行了这样的用人政策,商业活动的前景必然暗淡。 事实上,德才兼备的人才自然是最为理想的人选,而事情往往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有才之人未必尽德,有德之人未必有才。如果求全责备,就会选不到人才,事业也会因人才的匮乏而停滞
3、。 况且,每一个人的天资、秉性、爱好和特长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将人分为“智者” 、“勇者” 、 “贪者” 、 “愚者”四类,四种人都有自己得志向。 “智者”追求建功立业, “勇者”向往实现凌云壮志, “贪者”谋求利禄, “愚者”不顾牺牲。社会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他们在生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关键是否驾御他们为己所用。 才德不可兼具,行使特点又各不同,就需要“因其至情而用之” 。 “在人虽有不同之才” ,而在我则有因任之术。彼之智足以有谋,吾则与之谋,彼既足尽其智,岂不足以立其功乎?彼惟贪也,吾因而诱之以利,则彼必邀趋其利。彼惟愚也,吾因而用之以诚,则彼必不顾其死” 。 在商业活动中,四种人才皆长兼
4、有。胡雪岩深谙各种人的脾性特点,适时地加以引导利用。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当所做的事情越大, 面临的事物也就越多,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的有限性,这时就需要有得力的帮手来替你处理一些事物。选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选好了省力、省事;选差了,反倒增添麻烦,甚至使事业走上灭亡之路。在选用人才上,应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能识人,更能用人,建立一套选人观和用人观。 用人,不计其短,单看其长,若有一技之长,即使毛病百出,也有用的必要,因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如果用求全责备的思想来要求,那未免太苛刻了,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实现的。而胡雪岩更看中的一点是这个人是否有决心、有毅力。人有恒心、
5、意志,就没有改不掉的毛病。对于手下的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他都了然于胸;对于手下每个人的才干,他更是清楚明白。所以在选用人员时,胡雪岩心中自然有谱。 胡雪岩事业的发展,与他能够识人、用人不无关系。他能在当时做到不以世俗标准判是非,而以才堪其用断成败,实属难能可贵,这也是他事业发展中的成功之处。 “做人就要经的起折磨,到那里都显得有分量” 。 在商业活动中,挫折与困难是难以避免的,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多不过是一句美好的祝愿。作为商人,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与困难,不要惧怕其出现,关键的是要有克服挫折与困难的信心,不要失去了斗志,成功者大多都是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 大勇必有大报,要想做大商人,成就大事业,必须要有大勇的魄力,如若不然就只能做点针线头样的小生意。 在商业活动中,要忍受住危机感的威胁,不要因为危机的出现,而轻易言退,放弃了前面苦心经营的成果,一旦退却,也就意味着失败,甚至一退不可收拾,危及到整个计划的实现,前功尽弃。其实危机的出现,就是转机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就是转机,在危机的背后也就是机遇与财富。 但他最终还是忍受住了这种令人窒息的危机。 “放宽肚皮装气” , “咬定牙根吃亏” , 为人要存忠厚之心,不可为私欲而生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