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潮汕建筑风俗摘要:早期的潮汕地区地处海隅,地僻人稀,一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自西晋开始人口才逐步密集起来。据文献资料,潮汕人主要是来自中原的河南、山西一带的汉人,他们一般按照籍贯聚集,以家族的形式集体迁徙,辗转进入福建而后迁入潮州。蛮荒之地生存下来 ,他们采取了共同生活的方式,从而使得潮汕民居具有聚族而居的特点。潮汕民居 讲究风水,整体布局延续了中原建筑文化中中轴对称的格局,十分重视等级秩序在民居中的表现,在长期的生活中,潮汕建筑形式变得丰富起来,建筑功能特征也开始突显。关键字:潮汕建筑建筑形式功能特征一 主要建筑形式1 四点金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四点金,建筑格
2、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为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在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2 爬虎爬狮又称“下山虎”,属于三合院的形式,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此平面正门位于中间,东西两边各有一侧门,称为“龙虎门” 。由于道路、风向等原因,通常只开“龙虎门”
3、。通过正门经天井到达厅堂,天井两侧为厨房和贮藏室,厅堂两侧为卧房。 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只开两边的称为龙虎门。3 四马拖车四马拖车是四点金的复杂化,它由中间三进深主体建筑和两侧各两个类似四点金建筑组成.这是其中一种形式,中间可能不止三进,两侧也可能更多院落,更复杂化.它的第一进有凹形门洞!俗称“门楼肚” 。进大门,中间是过渡厅,有道“反照”挡在正中,左右各一间房子。称为“前房” ,一进门与二进门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通廊前端各有一门通火巷,左廊的门便叫“青
4、龙门”右廊的门称“白虎门” ,俗称为“龙虎门” 。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厅的前后各由八扇禅门隔起来,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天井左右各有一片南北厅,南北厅前后两端都有“厝手间”相接前后进的大房。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库左右有门通后包,主体建筑两边各有一列与它平行的房子称作火巷,由龙虎门及厝手间的内外子孙门连接主体建筑。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子,故名四马拖车。二 建筑功能特征1 防水功能潮汕地区全年雨水充沛,防水对民居建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天井对于解决民居内部防水、排水
5、的问题做了处理。另外,为了防止雨水直接顺着坡屋面流入屋内,民居的屋檐一般伸出厅、房前方数尺,檐口通常用瓷片封住,避免屋檐被雨水腐蚀。2 防火功能“四马拖车” “百鸟朝凤”等大型的潮汕民居基本上都是在“爬狮”和“四点金”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宅院一般对称布局,多单元以巷道为纽带纵、横向组合。巷道常为 1 m2 m,称作 “火巷” “冷巷” 。火巷具有划分防火分区的作用 ,不仅能够隔离相邻单元之间的火势蔓延,而且方便人员快速疏散。建筑外墙为坚固的灰砂土夯墙,一般很厚实,有保温隔热的作用。山墙一般做成人字形,且略高于屋面。当发生火灾时,厚实封闭的山墙可以有效的防止火势的蔓延,达到防火的目的。3 通风采
6、光功能大型民居内一般门厅低于中厅,中厅低于后厅,厢房和下房比主房要低,整座民居前后屋檐高差变化,呈现出屋顶后高前低的势态。民居内的前座不会挡住后座,有利于前后通风,不仅体现了老幼尊卑的等级秩序,而且适应了当地炎热的气候。潮汕建筑虽然很具有当地的特色,但它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不可能完全脱节,他的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原建筑,像潮汕建筑中的四点金建筑就在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一种建筑形式的形成不是那么容易的,它是来自的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产物。另外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千年不衰,它不仅体现在国家上。而且体现在每个家庭上。作为宗族血缘家庭物化裁体的潮汕建筑也受中国等级观念的影响。在内部用房安排上做到尊卑有序,主次分明。如长辈居住的中部厅房。另外潮汕民居多为外封闭内开敞,也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封闭性和内向性。总之,潮汕建筑作为一个为人们生活的场所,不仅是一个物质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渗入了一定中国人观念的载体,潮汕民居建筑中体现出的这种人文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潮汕建筑是起源与潮汕地区的,它因地制宜,也体现出了潮汕当地的特色。参考文献:1殷登国. 中国人的礼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1.12 李绪洪. 建筑科学 吾喜杂志网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