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教案总体: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以情节最为浅显明白,其次为人物形象,再次为环境背景。本篇课文拟以小说三要素为三面,分三次来读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由浅入深,以读懂这篇小说的主题。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2学会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主题,感知战争的残酷、纳粹教育思想对青少年的身心毒害。 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公元前 480 年,波斯入侵希腊,300 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阵亡。希腊人立碑以示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尤恪守他
2、们的命令。 ”300 斯巴达战士为保家卫国抛洒了自己的鲜血,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要宣扬什么呢?二、梳理情节阅读小说,完成下列填空:我 被运到 被抬到 。之间,我疑惑 1 2 在最后,我证实了 发现了 。(设计意图:把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板书我 受了伤 被运到 学校(临时医院)被抬到 美术教室(简易外科手术室)。之间,我疑惑 1我是否在母校?2我受了什么伤?在最后,我证实了 这是我的母校 发现了 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三、引导思考:1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对于读者而言,第一人陈叙述更具真实感,身
3、临其境;对于作者而言,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 -2我是通过那些信息得知自己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的?学校的环境布置(美狄亚 挑刺的少年 ,尼采像,多哥的风景画)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门上的十字架印痕黑板上我的笔迹3你觉得小说哪部分最为震撼人?最后,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令人震惊和同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板书:战争残酷 )4小说在叙述情节时用了什么技巧?有什么作用?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使之专注于此;易于一步步展开情节,从而揭示小说主题。第二课时一、人物形象分析1我是谁?(设计意图:初步把握形象)两个身份:学生、士兵,在学校呆了八年,三个月前离开学校成为士兵。2我对于学校日常教育的态度
4、?(找文中相关文字)多哥风景画中香蕉上的涂鸦,到门房比尔格勒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冒险抽烟厌学,迷惘,空虚3我对于战争的态度?(找文中 “我”对于战争感受的文字)(设计意图:通过文本解读,逐步接近小说主题)11 段“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漂浮而去”35 段“炮声均匀而有节奏” “多出色的炮队啊!” “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尚武,战争合理,认识不到其残酷(我的伤残很可能就是炮弹造成的,强烈的讽刺)
5、,牺牲光荣。4我的想法正确么?我真的光荣么?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我”是为德国纳粹的垂死挣扎而战, “我”发出- 3 -的子弹和炮弹说不定就杀害了反法西斯的战士。我参加的是非正义战争,我成为纳粹的帮凶,我的牺牲是毫无价值的。5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而“我”的学校教育的具体的内容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从某些途径获知一些信息。比如,学校的环境布置。二、环境分析再读全文,找找“我”的学校的环境布置,讨论分析其本质。 (这些画像雕塑等都在强调什么样的观念?学校在向学生灌输什么思想?)(设计意图:通过带领学生解读学校环境布置,把握纳粹学校教育的核心,
6、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1 美狄亚 、 挑刺的少年显示的是自普鲁士王国以来德国惯有的“复仇” 、 “尚武”的教育理念(美狄亚是复仇女神的化身,挑刺的少年是忠诚品质的显现。 美狄亚告诉他们替国雪耻(一战失利)可以不择手段;而挑刺的少年则告诉他们,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2老弗里茨像“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从军、尚武3尼采画像“ 超 人 ”和 “强 权 意 志 ”, 为 纳 粹 服 务 。 一般认为,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思想的温床。4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
7、点都可以领到”为国捐躯光荣,鼓励当兵,军事化教育5希腊重甲胄武士尚武6多哥风景画:“几个黑人和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殖民主义7人种脸谱像种族主义,人种优劣论,种族灭绝,日耳曼人和犹太人8 “流浪人,你若到”为保卫祖国而战,牺牲光荣( 资 料 投 影 )二 次 大 战 期 间 , 身 为 “纳 粹 党 全 部 文 化 哲 学 教 导 事 务 领 袖 私 人 代 表 ”的罗 森 贝 格 为 “德 国 总 教 会 ”拟 定 了 “三 十 点 纲 领 。 ”纲 领 规 定 德 国 境 内 的 全部 教 会 都 是 “民 族 性 教 会 ”, 必 须 根 绝 “各 种 异 己 的 外 来 的 基
8、督 教 信 仰 ”,停 止 出 版 和 传 播 圣 经 , 从 供 坛 上 清 除 一 切 耶 稣 受 难 像 、 圣 经 和 圣 徒 像 ,各 教 堂 必 须 撤 除 基 督 十 字 架 , 代 之 以 纳 粹 卍 符 号 。 德 国 史 纲 纳 粹 上 台 后 , 不 仅 改 造 了 宗 教 , 排 斥 一 切 异 己 , 而 且 纳 粹 教 育 政 策 纳 粹 政权 将 德 国 的 教 育 完 全 纳 入 了 培 养 纳 粹 接 班 人 的 轨 道 。 ( 投 影 )1933 年 11 月 6 日 , 希 特 勒 在 讲 演 中 说 : “当 一 个 反 对 者 说 , 我 不 会投 向
9、 你 那 边 的 , 我 就 平 静 地 说 , 你 的 子 女 已 经 属 于 我 们 了 你 算 什 么 ?- 4 -你 是 要 死 的 。 但 是 , 你 的 后 代 现 在 站 在 新 阵 营 里 。 在 一 个 短 时 期 后 , 他 们 就 将不 知 道 别 的 , 而 只 知 道 这 个 新 社 会 ”。 1937 年 5 月 1 日 他 又 说 : “这 个新 国 家 将 不 把 它 的 青 年 交 给 任 何 别 的 人 , 而 是 自 己 管 青 年 , 自 己 进 行 教 育 和 抚养 。 ” 德 国 史 纲 “阿 道 夫 希 特 勒 学 校 ”是 培 养 纳 粹 干 部
10、 的 初 级 学 校 , 1937 年 以 后 全 国共 设 立 10 所 , 其 中 著 名 的 有 不 伦 瑞 克 的 “预 科 学 校 ”。 这 类 学 校 由 希 特 勒青 年 团 主 管 , 学 生 从 该 团 所 属 少 年 队 内 12 岁 儿 童 中 间 选 拔 , 主 要 审 查 项 目 为种 族 血 统 , 具 有 白 肤 、 金 发 、 碧 眼 外 形 的 儿 童 具 有 优 先 权 。 该 校 学 制 6 年 ,除 学 习 必 要 的 文 化 知 识 外 , 还 从 事 军 事 训 练 , 培 养 党 内 外 从 事 领 导 工 作 的 能 力 。学 生 18 岁 毕
11、业 后 有 资 格 上 大 学 。 德 国 史 纲 从学校的环境布置和投影资料,可以清楚地把握纳粹学校教育思想的核心。三、小说主题(通过情节梳理、 “我”的形象的分析和环境分析,已三次初窥小说的主题,这里,再思考几问题:1关 于 “流 浪 人 , 你 若 到 斯 巴 ”为 什 么不 写 全 ? 为 什 么 以 此 为 题 目 ? 2牛 奶 究 竟 象 征 了 什 么 ? )1关 于 “流 浪 人 , 你 若 到 斯 巴 ”为 什 么 不 写 全 ? 为 什 么 以 此 为 题 目 ?这 个 标 题 省 略 了 什 么 ? 省 略 的 重 点 是 什 么 ? ( “恪 守 他 们 的 命 令 ”
12、)本 为 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我”没有写完,说明可能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是盲目的接受了这种军国主义的思想。2为 什 么 看 到 比 尔 格 勒 之 后 , 叫 出 的 是 “牛 奶 ”, 而 不 是 “比 尔 格 勒 ”?“牛 奶 ”, “比 尔 格 勒 的 门 房 ”在 “我 ”的 心 目 中 是 一 块 什 么 样 的 地 方 ?自 由 , 在 这 个 地 方 , 不 必 做 自 己 不 想 做 的
13、事 。作 者 海 因 里 希 伯 尔 在 1972 年 获 得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时 获 奖 辞 是 : “为 了表 扬 他 的 作 品 , 这 些 作 品 兼 具 有 对 时 代 广 阔 的 透 视 和 塑 造 人 物 的 细 腻 技 巧 , 并有 助 于 德 国 文 学 的 振 兴 。 ”( 投 影 ) 1950 年 出 版 的 短 篇 小 说 集 流 浪 人 , 你若 到 斯 巴 引 起 轰 动 , 也 是 因 为 反 战 。 他 因 此 被 称 之 为 “德 国 的 良 心 ”。1985 年 7 月 19 日 , 伯 尔 去 世 。 联 邦 德 国 总 统 魏 茨 泽 克 在 给
14、 伯 尔 妻 子 安 妮 玛 丽的 哀 悼 与 慰 问 信 中 写 道 : “海 因 里 希 伯 尔 走 了 , 和 他 一 起 离 开 的 还 有 我 们伟 大 的 德 国 文 学 。 他 是 崇 尚 和 支 持 自 由 的 , 常 让 一 些 人 感 到 不 舒 服 。 他 又 是 爱好 争 论 的 , 由 此 激 起 人 们 的 反 响 , 同 时 也 引 起 人 们 对 他 的 敬 爱 。 我 们 将 怀 念 他勇 敢 、 热 诚 、 清 醒 和 总 是 敦 促 的 声 音 。 ”( 投 影 ) 一 些 外 国 报 纸 更 是 评 论 道- 5 -“他 把 德 国 人 的 灵 魂 从
15、俾 斯 麦 和 希 特 勒 的 阴 影 里 解 救 出 来 ”。 ( 投 影 )正 是 这 样 , 作 家 通 过 小 说 来 表 现 对 纳 粹 战 争 的 反 思 , 尤 其 是 写 出 了 纳 粹 阵营 中 的 “异 端 ”。( 板 书 : 恪 守 命 令 自 由 反 战 )3究 竟 是 不 是 回 到 了 母 校 , 最 熟 悉 的 母 校 竟 然 需 要 自 己 不 断 的 寻 找 证 据 来 证明 , 而 最 终 确 认 的 证 据 却 是 ?纳 粹 要 彻 底 根 除 的 十 字 架 印 , 和 每 个 人 都 必 须 要 写 的 “流 浪 人 , 你 若 到斯 巴 ”这 故 意 写 成 的 半 句 誓 言 。这 是 对 纳 粹 教 育 的 嘲 讽 。四、作业设计: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可是他们最后都以悲剧结局。这带给你什么样的思考?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设计意图:本专题名为“和平的祈祷” ,意在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反思战争的危害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对于人,特别是普通人,带来的都是灾难和摧残。和平与发展才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所以我们要珍视和平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