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岳晓亮二级诊断技能.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576256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晓亮二级诊断技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岳晓亮二级诊断技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岳晓亮二级诊断技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岳晓亮二级诊断技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岳晓亮二级诊断技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心理诊断技能 (二级),岳晓亮 联系方式:13781808212 Emal:,第一节 鉴别诊断,1、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2、识别重性精神病;3、常见人格障碍的特点。,第一单元 神经症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1、轻重衡量: a. 症状自知力,b. 对客观现实歪曲的程度,c.社会功能受损害的程度。 2、ICD-10草案规定,精神病性只限于描述以下症状: 幻觉; 妄想; 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 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 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 紧张症性行为。,一、学习目标:学会对神经症与正常心理、器质性精神病、人格障碍的鉴别。 二、工作程序: 1、神经症与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分

2、界线(1)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心理冲突-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心理,当事人既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无法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痛苦。,心理冲突的常形和变形 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 它带有明显道德的色彩; 它涉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两个特点: 它的内容与道德没有什么关系; 它涉及的事情或内容,在局外人和不懂精神病理学的人看来,是难以甚至无法理解的。 常形的表现:生活中事无巨细,总是左右为难,犹豫不决; 变形的表现:相当奇特,必须通过心理治疗家的分析,才能弄清。,神经症性(变形)心理冲突的特点 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大脑病理形态学

3、改变作为基础; 心理冲突持久存在,通常持续一年以上; 心理冲突的痛苦令人难以忍受,病人力图从这种痛苦中摆脱出来,却反复失败,不能自拔; 心理冲突妨碍了正常的心理功能(如集中注意力,良好的记忆,有 条理的思考,相对稳定的心情,作抉择并付之于有效行动等)或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如不能上学,不能上班工作,不能操持家务,造成人际关系不合或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等)。,神经症诊断的量化评估:,(2)神经症与器质性病的鉴别1、可疑的神经症病人?A.内科和神经科:常规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阴性不是排除标准)B.反复的精神科检查 C.家属会晤 2、神经症症状典型而持久?A.即使阳性,也可确诊 B.两个诊断:内科疾病和神

4、经症 3、不能确诊? 充分解释,消除顾虑,(3)神经症与人格障碍 有必要弄清每位神经诊病人的人格; 不同时期,病人可以处于精神病或神经症的不同状态; 原来有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病人,现在可以表现为精神病状态(不典型的); 原来不典型的神经症病人(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如人际关系上的异常行为;模糊而有些奇怪的异常感知体验,性质不确定的心理生理障碍等),现在可表现为典型的精神病。 神经症病人后来出现非器质性精神病状态的,几乎都有人格障碍。,2、区分不同类型的神经症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患者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基础和

5、个性特征;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求治要求;病程大多持续迁延。,作为一组人为合并起来的疾病单元,神经症的各亚型有着各自不同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病程与预后。尽管不同类型神经症之间的相异点多于相同点,但多年的研究发现,神经症患者仍有不少共同之处而使其有别于其它类别的精神障碍。(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二)患者病前常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和人格基础 (三)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四)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五)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

6、精神病性症状 (六)一般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对一个主动求治,以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神经衰弱症状为主诉,或表现为多种躯体不适症状的患者,经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却又找不到相应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时,就要想到神经症的可能。当然,要确诊为神经症,需要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包括总的标准与各亚型的标准,在做出各亚型的诊断之前,任一亚型首先必须符合神经症总的标准。CCMD-3关于神经症总的诊断标准如下: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恐惧;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焦虑;躯体形式症状;躯体化症状;疑病症状;神经衰弱症状。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

7、求医。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与偏执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等。,(1)神经衰弱(2)焦虑性神经症(3)恐怖性神经症(4)强迫性神经症(5)躯体形式障碍的疑病性神经症(6)不典型的神经症A.抑郁性神经症;B.人格解体神经症,三、相关知识不同神经症的案例举例(略) 四、注意事项1、有些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的求助者,偶尔也会出现类似精神障碍的症状,要仔细询问加以澄清和鉴别。 2、有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出现一段时间的情绪波动,类似神经症的症状,当刺激消除后,情绪好转,症状消失

8、,这可以称之为“神经症性反应”。因为诊断神经症必须具备“持久的心理冲突”这一含有时间维度的特点。 3、所谓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是指求助者的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病变来解释。,第二单元 识别重性精神病,一、学习目标掌握重性精神病的核心症状并能准确识别。 二、工作程序 (一)、学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附)精神症状 的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心理 现象,心理过程,人 格,第一类 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又称感觉增强,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9、感觉阈值降低,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多见于神经症和更年期综合症及脑外伤恢复期。 2、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感觉缺失)。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症状,如失明、失聪 3、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等,可继发疑病观念,(二)知觉障碍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在光线黯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

10、纠正。多见的为错听和错视,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2、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临床上常与妄想合并存在,根据不同的感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1)幻听,最常见,患者可凭空听到单调的或复杂的声音,最多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对精神分裂症有诊断意义,幻听内容通常是对患者的命令、赞扬、辱骂或斥责,影响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而出现幻听行为。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幻视 ,内容也十分多样,从单调的光、色、各种形象到人物、景象、场面等,多见于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

11、谵妄状态 (3)幻嗅,患者可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如腐败的尸体味道、化学物品烧焦味,药物味道等,可继发被害妄想,与其它幻觉或妄想一起存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单一的幻嗅,需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4)幻味, 患者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怪味,因而拒食,常继发被害妄想,见于S (5)幻触,又称皮肤或粘膜幻觉,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针刺感及性接触感,见于S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6)内脏幻觉,感到内脏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感到肠扭转、肝破裂、心脏穿孔、腹腔内虫爬感,伴随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和被害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幻觉分类 A.按幻觉来源分为真性幻

12、觉和假性幻觉 真性幻觉:幻觉形象鲜明,同外界客观事物一样,存在于外部空间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患者叙述可以不用眼睛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 B.按幻觉产生条件分为机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机能性幻觉: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如机能性幻听,多见于S和心因性精神病 思维鸣响: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内容多与心理因素有关,见于心因性精神病、癔症,(三)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

13、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到周围人或事物在大小、形状、体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分为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产生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光隧道中,外界世界变化异常的快;或感到时间凝固,岁月不再流逝 非真实感:患者对周围事物和环境感到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如隔了一层帷幔,像是一个舞台布景,房屋、树木是纸板作的,毫无生气,周围人像没有生命的木偶,患者有自知力,见于D(抑郁症)、N(神经症)、S,二、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1

14、、思维奔逸,又称为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生动丰富。多见于躁狂症。 2、思维迟缓,指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联想困难。多见于抑郁症。 3、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思维破裂,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而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的情况下,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多见

15、于精神分裂症,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考时出现不属于自己的联想,不受自己意识支配,称为思维插入;如果感到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夺走了,称为思维被夺。两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 思想不属于自己,不受意识支配,一种被强行塞入的感觉。患者体验到脑子中强制性涌现大量毫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多见于S 10、病理性赘述,谈话时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而且觉得必不可少,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见于S 12、词语新作,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转换,患者自创一些新

16、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意义 13、逻辑倒错性思维,特点是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题也无根据,不可理解,(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2、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两大类。 (1)关系妄想: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有关,常伴随被害妄想,见于S (2)被害妄想:最常见。患者坚信他被跟踪、被

17、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认为有人给他下毒拒食、控告、逃跑或自伤伤人等妄想行为,见于S和偏执性精神病 (3)特殊意义妄想:象征性思维和关系妄想的结合 (4)物理影响妄想:又称被控制感,患者觉得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和意志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如受电波、超声波、特殊的先进仪器的控制,常见于S,(5)夸大妄想: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的后裔,见于躁狂症或S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 (6)罪恶妄想:又称自罪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或不可宽恕的罪恶 见于抑郁症或S (7)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到处求医,

18、即使通过了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也不能纠正,多见于S、更年期及老年期精神障碍 (8)嫉妒妄想: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另有所爱,见于S或更年期精神障碍 (9)钟情妄想:患者坚信自己被异性所钟情,而不是患者本人的单相思,因此采取相应的行为去接近对方,遭到拒绝认为对方羞于示爱,或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主要见于S (10)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主要见于S,2、强迫观念: 称强迫思维,指在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

19、竭虑、强迫性对立思维、强迫性怀疑,经常伴有强迫动作,见于强迫症,不同于强制性思维 3、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但这种观念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它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而没有逻辑性障碍,如狂热的迷信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 1、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多见于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 2、注意狭窄:指注意范围的显著缩小,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

20、态或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的患者 3、注意增强:可见于神经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更年期抑郁症等,如有妄想观念的患者,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注意别人一举一动;有疑病观念的患者指向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的注意增强,(二)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见于躁狂症和S 2、记忆减退,记忆三个过程普遍减弱,近记忆、远记忆、即刻记忆减弱,可见于痴呆患者、神经衰弱和正常老年人 3、遗忘,指部分或全部不能回忆以往经历。分为:A.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个阶段的事件,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B.顺行性遗忘: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如脑震荡、脑挫伤等,与意识

21、障碍有关C.心因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多与心理因素有关,见于癔症。 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见于老年性、动脉硬化性、脑外伤性痴呆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 5、虚构: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其叙述的内容常常变化,且容易受暗示的影响,见于各种痴呆,(三)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停留在一定阶段 2、痴呆:一种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但无意识障碍,分全面痴呆和部

22、分痴呆 四、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或领悟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神经症患者有自知力,自愿就诊;重型精神病患者很早期丧失自知力,不承认有精神疾病,拒绝治疗 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的恢复程度作为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的重要指标 自知力缺乏是重型精神疾病特有的表现,第二类 情感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高涨:情感活动明显增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符合的过分愉快、欢乐。表现可理解,带有感染性的情感高涨,见于躁狂症;表现不易理解、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称为欣快症,多见于脑器质性或醉酒状态 2、情感低落:表情忧愁、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

23、暗,严重时悲观绝望,甚至有自杀观念及行为,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以及生理功能的抑制,最常见于抑郁症 3、焦虑: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致措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感,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多见于焦虑症、恐惧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 4、恐惧: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恐惧常导致回避,常见于恐惧症、儿童情绪障碍等,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迟钝: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正常情感反应量减少,但还没有达到完全丧失的

24、程度。 2、情感淡漠: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见于慢性或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3、情感倒错:指情感表现与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1、情感脆弱:常因小事伤心或兴奋,无法克制 2、易激惹性:极易为小事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短,常见于疲劳状态、躁狂症、人格障碍、神经症或偏执性精神病 3、强制性哭笑:不明原因、无法控制的哭笑,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4、欣快:痴呆基础上的情感高涨。,第三类 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障碍 1、意志增强:意志活动增多,常继发于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见于S或躁狂

25、症 2、意志缺乏:对任何活动缺乏动机、要求,生活处于被动状态,严重时本能的要求也没有,行为孤僻、退缩,且常伴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见于S晚期及痴呆患者 3、意志减弱:意志活动减少,常与情感淡漠或情感低落有关,见于抑郁症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二、动作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指动作行为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且与环境密切联系,多见于躁狂症;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者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及目的性,使人难以理解,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青春型,2、精神运动性抑制: (1)木僵: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表现为不言、

26、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轻度木僵称为亚木僵状态,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违拗症:患者对要求作的动作,不但不执行,且表现抗拒及相反的行为。主动性违拗和被动性违拗 (3)腊样屈曲:在木僵基础上,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可较长时间似腊一样维持不动,患者意识清楚,病好后能回忆,见于紧张型S(4)缄默症:患者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见于癔症及精神分裂症,(5)被动性服从:对所有要求即便对其不利也绝对服从 (6)刻板动作:患者机械刻板地重复单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7)模仿动作

27、:无目的地模仿别人大动作,与模仿言语同时存在,见于S (8)意向倒错:患者的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违背 (9)作态:患者作出古怪、愚蠢、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10)强迫动作: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自知无必要但无法控制,多见于强迫症,(二)、重点掌握ICD10种常见精神和行为障碍的诊断知识三、相关知识1、双相情感障碍2、抑郁症3、恐怖障碍4惊恐障碍5广泛性焦虑障碍6、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7适应障碍8分离性(转换)障碍,9.难以解释的躯体主诉 10.神经衰弱 11.进食障碍 12.睡眠问题(失眠) 13.性功能障碍(男性) 14.性功能障碍(女性) 15

28、精神发育迟滞 16多动(注意缺陷)障碍 17品行障碍 18遗尿症 19居丧障碍,第三单元 常见人格障碍的特点,一、学习目标了解常见人格障碍的特点,识别人格障碍。 二、工作程序 1、ICD10指出人格障碍有三个要素 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 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 对病人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人格或称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征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均有较密切的关系。童年生活对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仍会使人格发生一

29、定程度的变化,说明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

30、分裂性人格的表现,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也可影响精神疾病对治疗的反应。 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不能混为一谈。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始于童年或青少年且持续终生。人格改变的参照物是病前人格;而人格障碍主要的评判标准来自于社会、心理的一般准则。,病因及发病机制1生物学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有人研究发现罪犯中染色体畸形呈XYY核型者的比例超过普通人群,这种染色体畸形与异常攻击行为及反社会性人格可能有某种

31、程度的关系。脑电图检查发现半数受检者常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故有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大脑皮层成熟延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冲动控制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感染、中毒、孕期及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充分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的供应,出生时或婴幼儿时的脑损伤和传染病,病毒感染等可能是大脑发育不成熟的原因。人格障碍者到中年以后情况有所改善,可能是大脑皮层成熟程度增加的结果,这与临床观察相一致。,2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

32、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较多。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所适从,或者儿童在父母之间踩翘翘板,形成不诚实的习惯;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或犯罪记录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家庭和教师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对学习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有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长期受老师压制或排斥,遭到同学们鄙视等,这些因素对

33、人格发育均有不利影响。,3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法律观念淡薄,加之认识批判能力低,行为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性大,容易通过观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习得不良行为,甚至出现越轨行为。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消极作用不可忽视。,人格障碍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2可能存在脑

34、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 3人格显著的、持久的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环境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个性上有情绪不稳、自制力差、与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 4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但其意识状态、智力均无明显缺陷。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可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5人格障碍者对自身人格缺陷常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屡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在人际交往、职业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己。 6人格障碍者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往往感到痛苦。7各种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医疗

35、措施难以奏效,再教育效果亦有限。,CCMD-3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的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起始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2严重标准 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3病程标准 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已持续2年。4排除标准 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

36、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及后果。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所致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乃原发疾病的症状称为人格改变。,2、按CCMD-识别人格障碍及其分类 (1)、偏执性人格障碍 (2)、分裂性人格障碍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 (5)、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 (6)、强迫性人格障碍 (7)、焦虑性人格障碍 (8)、依赖性人格障碍 (9)、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第二节 识别病因,1、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2、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3、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第一单元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一、学习目标学习寻找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

37、生物学原因。 二、工作程序 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体检或请有关临床专家会诊。 2、有躯体疾病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4、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三、相关知识(一)、生理功能的改变与心理活动的改变的相互关系 求助者对生理活动的改变未加陈述或只是轻描淡写的原因: 求助者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而非有意忽略 涉及某些隐私而有意回避。 在咨询过程中要注意询问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患有躯体疾病,(二)、常见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 感染 肺性脑病 肝性脑病 心源性脑病 肾性脑病 内分泌系统:甲亢、甲减、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

38、能亢进 代谢疾病:胰岛细胞瘤或肝脏疾病引起的低血糖。 手术后: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部手术、腹部大手术。 艾滋病 癌症、中风,艾滋病所引起的心理行为异常: 1、HIV感染者(AIDS病毒感染者) A.未接受抗体监测者:高危不洁性行为史者,对爱滋有知识后的焦虑和是否作检查的心理冲突。 B.抗体检查确认阳性者:心理变化的五个时期,否认期、怨恨期、妥协期、抑郁期、接受期。但也有人在受感染后立即自杀。 否认期:不接受现实,怀疑诊断错误。 怨恨期:怨天尤人,自责,迁怒他人,激进的报复行为。 妥协期:向现实妥协,到处医治,寻求生机。 抑郁期:丧失信心,焦虑抑郁,绝望轻生,自杀。 接受期:面对现实,与病毒共

39、存。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2、AIDS患者 A.发病前从未接受抗体监测者,一旦发病并确诊会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心理危机期)。但不了解AIDS严重性的人, 医生又不告知实情,不会出现心理危机。再经历五期:否认期、怨恨期、妥协期、抑郁期、接受期。 病情重者:迅速进入抑郁和接受期,面对死亡; 病情轻者:和病毒感染者(抗体检查确认阳性者)的情况相似 B.病毒阳性的患者发病 对于预期中的发病不会出现否认和怨恨的心理反应。 直接进入抑郁期。 HIV损害的系统:免疫系统、脑实质。 脑实质症状: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情感淡漠等;并发弓形体脑病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和其他脑实质损害症状(心理障碍、神经和精

40、神障碍)。,(三)、生物年龄对心理行为活动的影响 1、儿童:发展方面:蒙受刺激后,易泛化。认知不易分化,心理问题很容易转化为心理障碍。情绪:结构简单,情绪与安全感和生物需要是否满足有关。因情感表达不高,心理障碍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或退缩行为。 2、少年:一好百好:学习好,自立差,自信心缺乏、意志力薄弱,社会适应不良;一不好百不好:自我认知能力不全,产生丧失一切信心,自卑、焦虑、破罐破摔。学习好有自信和学习不太好而不自卑:与成人的正确对待有关。总之:问题在学童,根子在父母和教师。少年的厌学:学校的惩罚、兴趣下降、信心不足、不理解成人世界、对不公平对待的不理解和反抗,离家出走。

41、 3、老人:倾向回忆往事,不愿展望未来。坎坷的老人:情绪愁闷、低沉。社会交往减少,孤独感是主要原因。,(四)、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1、男女社会评价不一样。2、更年期的影响不一样。四、注意事项1、家长、教师由于没有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可能对少年儿童正常的行为给予夸大的描述和歪曲的解释,甚至误用许多诊断名词给少年儿童带来心理上的伤害。2、注意某些躯体疾病病人可能以心理行为障碍为第一症状来访,一定要注意其生物因素的蛛丝马迹,及早请有关临床科室会诊,以免贻误病情。,第二单元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一、学习目标寻找求助者心理行为问题的社会原因 二、工作程序 确定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

42、环境 分析所获得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 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三、相关知识1、当发现求助者的问题是由社会性原因引起的,应当重点就经历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进行查询,并分析其与求助者问题的因果关系。2、心理应激3、个人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4、社会支持系统对应激的作用5、跨文化心理学 四、注意事项1、除了注意负性社会生活事件的消极作用外,也要注意某些看起来是正性的社会事件(如喜庆之事),也会成为应激源。2、注意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3、注意一个人对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第三单元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

43、因素,一、学习目标 学习寻找与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的认知因素。 二、工作程序1、个人生理发育史资料认知错误观念?2、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3、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4、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5、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和习惯?6、经验系统中有何不利因素(老眼光看问题)?7、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8、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彬的认知-领悟疗法)?,三、相关知识 所谓认知因素致病是指由于对事物的理解、概念的使用、推理的逻辑和包括自我认知在内的偏差与失误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可把致病的认知因素分为两大类:1、知识性的认知偏差,如

44、:错误使用概念,对事物缺乏深刻了解;2、个性认知偏差,多表现为逻辑使用失误或固执的思维方式。 从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来看,一个人的认知评价方式是决定在同样的条件刺激下引起何种情绪反应的关键中介因素。即:同样的刺激不同的认知评价不同的情绪反应 对照工作程序中的几个方面分别举例。(略),四、注意事项注意影响认知评价的某些因素: 1、来自童年的固定信念: “童年父母对孩子完美的期望” 2、来自以往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经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负性自动想法对认知评价的影响 自动想法的定义:是在生活事件刺激下快速进入一个人头脑中的似乎有效或真实的想法。 负性自动想法:不现实的或功能失调的自动想

45、法。人们常对此不检查。故应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动想法。,如何识别自动想法? 来访者描述在看到别人的情绪或行为(言语的或非言语的)发生改变时自己所产生的想法,要特别强调“在你头脑中,那种一闪而过的想法是什么?” 请来访者描述那些最近使其心烦意乱的情境。如果来访者感到有困难时,也可让其进入那种情景状态时的想象,例如:可问“当你回忆起这种情况时,你脑子中还会浮现出什么想法?” 与来访者进行角色扮演,观察其何时产生情绪反应,并请其描述当时有什么想法。例如治疗师扮演来访者的上司,与其进行交谈(其内容就是日常生活或工作的情况)。,如果来访者对于识别自动想法还有困难,可问:“在那种情况下你喜欢什么?你不喜欢什么

46、?如果你能改变这种情况,你喜欢发生什么麽样的变化?” 明确一下目前的处境是否会引发来访者过去所经历的体验而使其感到心烦意乱?可以询问来访者“这种状况是否会使你又感到身临当年之境,从而有不堪回首话往事之感”等问题。 布置家庭作业。设计“自动想法记录表”。在每天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记录下那些使自己感到心烦意乱的情境。在治疗性会谈中,让来访者详细描述其感受并解释自己何以会有这种感受。,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 两个认知层次: 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 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的理论从童年开始通过多年的生活经验形成了稳固的认知图式;人们倾向于选择与图式一致的信息,忽略无关的、不一致的信息,并依据图式理解现实、做出

47、判断和预测事件的后果。 L. Festinger(费斯廷格)的认知协调理论人的脑内存储着以往的抽象的经验图式。当新的情形出现时,大脑按原先的图式进行加工,理解其意义,以本人的态度和期望进行评价。结论:我们评价事件、处理事件时,总是采用适合自己认知假设的方法。,功能失调性态度消极的自我图式 忽略自己的成功,没有成就感(与原有图式不符); 过去的经验(消极的期望)往往战胜当前的现实或真实的经验来获得认知协调; 否定最近的经验去证实以前的经验; 如果自己是有价值的,那么做所有的事都必须成功难以面对挫折和失败,最终导致抑郁;这种潜在的认知结构,支配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使他们倾向于过多地采取

48、消极的评价和解释事件方式,易患抑郁。对于功能失调性态度可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AS)加以评估。,功能失调性态度(DAS)因子: 脆弱性,如:“一个人请求帮助是软弱的表现。” 吸引排斥,如:“得不到另一个人的爱,我就不会幸福。” 完美主义,如:“一个人必须聪明、漂亮、富有、有创造性,否则很难高兴起来。” 强制性,如常用 “必须”、“应该”等言语要求自己。 寻求赞许,如认为:“为了幸福,我需要别人赞美。” 依赖性,如:“假如你没有人可以依靠,一定会感到悲哀。” 自主性,如:“我的心情是有一些我无法驾驭的因素走有的。” 认知哲学,如:“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遇到障碍,肯定会感到厌烦。”,潜在的功能失调

49、性假设或图式可归为三类1、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标准)2、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3、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成为强者等)当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被生活事件所启动时就会有大量“负性自动想法”产生。“负性”是指这些想法总是和不愉快的情绪有关,“自动”是因为他们突现与人们脑内,不是周密推理的产物。负性自动想法的内容可以是对目前经验的解释,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消极预期,或是对过去事件的消极解释。,情绪障碍(抑郁症)的认知模型,深层的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存在于潜意识内,严峻的生活事件(失恋、失业、灾祸等)启动假设,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能被患者所察知,成为患者意识界的事件),情绪障碍的症状,早年经验,恶性循环,负性自动想法的特点: 它是自动的,不经逻辑推理突现于脑内; 它的内容消极,常和不良情绪相联系; 它随时间、地点而有变化,能为意识所察觉,具有认知过程的特征,为临床表现的一部分; 它貌似真实,因为它由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示派生而来; 它存在于意识边缘,稍纵即逝; 它存在时间短暂,但力量很大,并且不能由自己意愿选择或排除; 它蕴含认知曲解,而患者确信以为真,不认识它正是情绪痛苦的原因。 自动想法问卷(ATQ)3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负性自动想法出现越频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